正在加载图片...
不用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 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报一切艰难险阻、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荣维木、沈强、刘庭华在《论抗战精神一专家学者三人谈》(载《北京日报》,2014-09-01) 一文中指出,在空前惨烈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冒着敌人的炮火勇 往直前,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用气吞山河的 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立鬼神的壮丽史诗。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图、赵 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土”、新四军“刘老庄连”、东 北抗口联军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威武不 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危兆盖在《论抗战精神》(载《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中国人民凭 借着白己的勤劳、勇敢、团结和智慧,与日本法西斯进行了殊死搏斗,一共歼灭日寇150 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对其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终于以弱胜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精神又一 次得到升华,凝聚成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具体言之,主要有以下 几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精诚团结、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英勇不屈、血战 到底的顽强意志;大智大勇、以弱胜强的斗争智慧。 日本投降 学术引领 日本投降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同时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最 终胜利的标志。围绕日本投降,史学界主要从日本投降的原因、日本投降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研究。 一、日本战败和日本投降问题 陈景彦在《中国抗战与日本战败投降问题的再认识》(载《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6 期)一文中指出,日本战败和日本投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都 是不同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第一,关于日本战败的原因。陈景彦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战是决定性因素。依据如下: 在中国战场上日本兵力投人最多,日本的海外兵力也是在中国战场上被消灭最多的。接着, 陈景彦分析了日本战败其他方面的原因。政治方面,日本发动非正义战争决定了其必败的结 局:经济方面,日本国力薄弱加之战线补给不足,无法应付不断扩大的战局;外交方面,轴心 国同盟给子日本援助的有限加之全世界进步力量的反对。 第二,关于日本投降的原因。陈景彦赞同苏联参战和美国投放原子弹这两个史学界普遍 认可的观点。陈最彦指出,除此以外,日本投降的原因还有战争未期,日本上层以及军阀 对日本人民革命的恐惧心理。1945年2月7日至26日,日本天皇接连召见多位政府官员, 征询他们对“战局”的意见。其中以大臣近卫向天皇提出的奏文为代表。近卫认为,只是战 败的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生人民革命。他希望天皇迅速决断。除了以近卫为代表的官员 外,日本军阀同样畏惧人民革命。军阀东条英机原本主张由军阀担任首相,组织“本土作战”。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free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