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三)血浆渗透压 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产生胶体渗透压,血浆电解质产生晶体渗透压。 渗透压是水分跨膜移动的动力,通常用mmHg表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溶质的粒子(分子或离子 数的多少成正比。凡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均称为等渗溶液,如085%NaCl与5%的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 正常血浆渗透压约为5983mmHg,相当于78个大气压 在血浆中虽然蛋白质含量远大于电解质,但由于其分子量相当大,故胶性渗透压甚小,一般不超过29mmHg 其余均属晶体渗透压。在体液中虽然胶性渗透压非常小,但由于细胞膜对电解质具有通透性,体液各部晶体渗 透压几乎相等,但蛋白质在各部体液中分布量有较大差异,故胶体渗透压在水分的分布和跨膜移动中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例如在微循环中,组织间液向血管内的回流,主要就是依靠血管膜两侧的胶体渗透压差。 如果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苷、山梨醇、甘露醇等,由于其不易透过血管膜而提高血浆渗透压,故可以吸 收水分而产生扩充血容量和消除细胞水肿(脱水)的作用。又如静脉注射大量葡萄糖溶液,由于暂时提高血浆晶体 渗透压也可以产生脱水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葡萄糖在血液中含量过高并超出肾脏重吸收的界限而经肾排出, 此时可因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溶质浓度而妨碍水分再吸收,产生利尿的效果。 (四)血浆酸碱度与缓冲系统 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酸性代谢产物,例如CO2与H2O结合而产生碳酸,即 CO2+H20=H2 CO3- HCO3 +H 含硫化合物氧化后可产生硫酸,核酸代谢可产生磷酸;糖代谢产生乳酸、丙酮酸,脂肪代谢产生乙酰乙酸、 β-羟丁酸等酸性物质。另一方面,当大量摄食植物性食品如蔬菜,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酸盐,如柠檬酸钾(钠)。 这些盐类中的有机酸可经代谢而产生CO2和H2O排出体外;但其中的钾或钠,则与血浆中的碳酸氢根(HCO3)相 结合形成碱性的碳酸盐。但从总体来看,机体在代谢中碱的生成量小于酸的生成量,如果血浆pH值小于7.35则 为酸中毒,如果pH小于69则将引起严重后果。 在正常情况下,虽然体内在不断地生成酸性代谢产物,但血浆的酸碱度却并不因此而发生明显改变,其原 因在于血浆中存在着由缓冲对组成的缓冲系统,主要为碳酸缓冲对和磷酸缓冲对。前者由碳酸氢钠( Nahco3)与 碳酸(H2CO3)组成, Nahco3/H2CO3的比值为20,后者是由磷酸氢二钠( Na,hPO4)与磷酸二氢钠(NaH2PO4)组成 此外还有蛋白质钠盐/蛋白质,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等。缓冲对中的 Nahco3与NaH2PO4的主要作 用是缓冲体内产生的H,故也称之为碱贮,临床上治疗酸中毒时,多用 NaHco3 三、血细胞 血细胞是血液的主要成分,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图9-19),其中红细胞量最多,约占血液总容 量的40%~50%。在胚胎初期,主要由肝、脾造血,后期则逐渐移到骨髓造血,出生后则以骨髓为主,到成年造 血功能仅存在于扁骨的红骨髓中,故后者也称造血骨髓 血细胞来源由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定向干细胞,各种定向干细胞再分别形成不同 的血细胞 C 2 图9-19血细胞的形态 A.红细胞B.粒细胞1.嗜碱性粒细胞2.嗜酸性粒细胞3.中性粒细胞 C.淋巴细胞D.单核一巨噬细胞E巨核细胞与血小板 (一)红细胞(三)血浆渗透压 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产生胶体渗透压,血浆电解质产生晶体渗透压。 渗透压是水分跨膜移动的动力,通常用 mmHg 表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溶质的粒子(分子或离子) 数的多少成正比。凡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均称为等渗溶液,如 0.85%NaCl 与 5%的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 正常血浆渗透压约为 5983mmHg,相当于 7.8 个大气压。 在血浆中虽然蛋白质含量远大于电解质,但由于其分子量相当大,故胶性渗透压甚小,一般不超过 29mmHg, 其余均属晶体渗透压。在体液中虽然胶性渗透压非常小,但由于细胞膜对电解质具有通透性,体液各部晶体渗 透压几乎相等,但蛋白质在各部体液中分布量有较大差异,故胶体渗透压在水分的分布和跨膜移动中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例如在微循环中,组织间液向血管内的回流,主要就是依靠血管膜两侧的胶体渗透压差。 如果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苷、山梨醇、甘露醇等,由于其不易透过血管膜而提高血浆渗透压,故可以吸 收水分而产生扩充血容量和消除细胞水肿(脱水)的作用。又如静脉注射大量葡萄糖溶液,由于暂时提高血浆晶体 渗透压也可以产生脱水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葡萄糖在血液中含量过高并超出肾脏重吸收的界限而经肾排出, 此时可因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溶质浓度而妨碍水分再吸收,产生利尿的效果。 (四)血浆酸碱度与缓冲系统 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酸性代谢产物,例如CO2与H2O结合而产生碳酸,即: CO2+H2O H2CO3 HCO3 - +H+ 含硫化合物氧化后可产生硫酸,核酸代谢可产生磷酸;糖代谢产生乳酸、丙酮酸,脂肪代谢产生乙酰乙酸、 β-羟丁酸等酸性物质。另一方面,当大量摄食植物性食品如蔬菜,由于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酸盐,如柠檬酸钾(钠)。 这些盐类中的有机酸可经代谢而产生CO2和H2O排出体外;但其中的钾或钠,则与血浆中的碳酸氢根(HCO3 - )相 结合形成碱性的碳酸盐。但从总体来看,机体在代谢中碱的生成量小于酸的生成量,如果血浆pH值小于 7.35 则 为酸中毒,如果pH小于 6.9 则将引起严重后果。 在正常情况下,虽然体内在不断地生成酸性代谢产物,但血浆的酸碱度却并不因此而发生明显改变,其原 因在于血浆中存在着由缓冲对组成的缓冲系统,主要为碳酸缓冲对和磷酸缓冲对。前者由碳酸氢钠(NaHCO3)与 碳酸(H2CO3)组成,NaHCO3/H2CO3的比值为 20,后者是由磷酸氢二钠(Na2HPO4)与磷酸二氢钠(NaH2PO4)组成。 此外还有蛋白质钠盐/蛋白质,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等。缓冲对中的NaHCO3与NaH2PO4的主要作 用是缓冲体内产生的H+,故也称之为碱贮,临床上治疗酸中毒时,多用NaHCO3。 三、血细胞 血细胞是血液的主要成分,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图 9-19),其中红细胞量最多,约占血液总容 量的 40%~50%。在胚胎初期,主要由肝、脾造血,后期则逐渐移到骨髓造血,出生后则以骨髓为主,到成年造 血功能仅存在于扁骨的红骨髓中,故后者也称造血骨髓。 血细胞来源 由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定向干细胞,各种定向干细胞再分别形成不同 的血细胞。 A C D B E 1 2 3 1 2 图9-19 血细胞的形态 A.红细胞 B.粒细胞1.嗜碱性粒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3.中性粒细胞 C.淋巴细胞 D.单核-巨噬细胞E.巨核细胞与血小板 (一)红细胞 20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