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数量与形态在每立方毫米容积的血液中,正常含有红细胞的数量,男性约为500万,女性约为420万, 婴幼儿约为600万。红细胞呈双面凹陷的圆盘形,与同体积球形相比其表面积较大,利于红细胞的携O2功能。 红细胞的直径约为75m,周边厚度约为20pm,中心厚度约为10um。 2、红细胞功能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是由红细胞中含有的血红蛋白完成的。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 主要成分,由四个含铁的血红素与一个球蛋白分子构成。在每百毫升血液中,正常男性血红蛋白的含量约为 13.6g,女性为113g,婴幼儿可高达20g,主要是由于其红细胞数量多的缘故。血红蛋白与O2有较强的亲和力 故其主要功能是携带O2。每克血红蛋白在正常情况下,可携带1.36ml的O2,每百毫升血液可携带大约19ml的O2。 另外,血红蛋白也具有携带CO2的能力和组成血液的缓冲对。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溶血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其渗透压相当于0.%%的NaCl溶液。红细 胞只有在等渗溶液中才能维持其正常形态,如将红细胞置于06%~0.8%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子进入红细胞而 使其体积膨大;继续减低NaCl浓度到0.42%~0.46%,则由于过度膨大而有一部分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 此现象称为溶血。当NaCl浓度降低到0.34%~0.32%时,几乎全部红细胞均破裂,即发生完全溶血。红细胞对 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称为脆性,抵抗能力越小,表示脆性越大,衰老的红细胞脆性大,即易于被破坏。因 此,凡用于静脉滴注的液体,都必须是与血液等渗的,凡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又称为生理盐溶液,如生 理盐水、任氏液等,常用的生理盐溶液如表9-4所示。 造成溶血的因素很多,由于低渗溶液而引起的溶血称为渗透压性溶血:由于某些化学因素如皂甙类破坏红 细胞膜而造成的溶血则称为化学性溶血:此外,由于细菌的外毒素、输血不合而产生的抗原、抗体反应等均能 造成溶血 表9-4血浆与生理盐溶液成分对照表 成分 任( Ringer氏液|蛙血浆乐(Loke)氏液 哺乳动物血浆 (用于蛙心灌流) (用于哺乳动物心脏) Nacl 0.65 0.55 KCI 0.014 0.023 0.042 0.038 CaCl 0.012 0.025 0.024 0.028 NaH2PO40001 0.02 0.036 葡萄 0.04 0.1~0.25 到100ml (100m)到100ml (100ml) 引自 Lippold,OCJ& Winton,FR,1979 4、红细胞的生成 (1)红细胞生成过程生成红细胞的干细胞为原血细胞,首先分化为原红细胞,再经多次有丝分裂而形成网 织红细胞,这一过程约需三天左右。网织红细胞约需两天则发育为成熟的正常红细胞。一个原红细胞经过四次 有丝分裂形成16个成熟红细胞。红细胞平均寿命约为100~120天,每日约有1%的红细胞在体内由肝、脾、骨 髓中的巨噬细胞所破坏。破坏后血红蛋白中的铁,一部分可以贮存于体内,一部分被再次利用合成血红蛋白。 (2)血红蛋白生成的原料生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是铁卟啉,主要来源于食物。每人每日从食物中摄入的 铁约为12~15mg,属外源性铁,多为三价铁(Fe):另一来源是红细胞在体内被破坏后所释放的铁,属内源性 铁 外源性铁于胃内在HC1作用下还原成Fe2,然后在胃与十二指肠粘膜内与脱铁铁蛋白结合形成铁蛋白后进入 血液。在血液中,由血浆蛋白作为载体运送到造血器官,首先被有核红细胞膜吸附,然后进入胞内并于线粒体 内形成含铁的血红素。铁的排出量较少,每日约0.5~10mg,主要经过胆汁、消化道上皮、肾脏以及汗腺排出, 多余的铁主要以含铁血黄素的形成贮存于体内。 缺铁是引起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多见于铁摄取量不足,如婴幼儿在生长发育中因偏食而引起的贫血;在 成年人多见于铁的吸收不良,如娄缩性胃炎时,由于胃液中HCl含量少,铁的吸收发生障碍:此外,慢性出血 也是贫血的常见原因之 生成血红蛋白的另一个原料是蛋白质,主要来自食物中的氨基酸,在红细胞内合成球蛋白后与含铁血红素 206206 1、数量与形态 在每立方毫米容积的血液中,正常含有红细胞的数量,男性约为 500 万,女性约为 420 万, 婴幼儿约为 600 万。红细胞呈双面凹陷的圆盘形,与同体积球形相比其表面积较大,利于红细胞的携O2功能。 红细胞的直径约为 7.5µm,周边厚度约为 2.0µm,中心厚度约为 1.0µm。 2、红细胞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是由红细胞中含有的血红蛋白完成的。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 主要成分,由四个含铁的血红素与一个球蛋白分子构成。在每百毫升血液中,正常男性血红蛋白的含量约为 13.6g,女性为 11.3g,婴幼儿可高达 20g,主要是由于其红细胞数量多的缘故。血红蛋白与O2有较强的亲和力, 故其主要功能是携带O2。每克血红蛋白在正常情况下,可携带 1.36ml的O2,每百毫升血液可携带大约 19ml的O2。 另外,血红蛋白也具有携带CO2的能力和组成血液的缓冲对。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溶血 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其渗透压相当于 0.9%的 NaCl 溶液。红细 胞只有在等渗溶液中才能维持其正常形态,如将红细胞置于 0.6%~0.8%NaCl 溶液中,由于水分子进入红细胞而 使其体积膨大;继续减低 NaCl 浓度到 0.42%~0.46%,则由于过度膨大而有一部分红细胞膜破裂,血红蛋白逸出, 此现象称为溶血。当 NaCl 浓度降低到 0.34%~0.32%时,几乎全部红细胞均破裂,即发生完全溶血。红细胞对 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称为脆性,抵抗能力越小,表示脆性越大,衰老的红细胞脆性大,即易于被破坏。因 此,凡用于静脉滴注的液体,都必须是与血液等渗的,凡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又称为生理盐溶液,如生 理盐水、任氏液等,常用的生理盐溶液如表 9-4 所示。 造成溶血的因素很多,由于低渗溶液而引起的溶血称为渗透压性溶血;由于某些化学因素如皂甙类破坏红 细胞膜而造成的溶血则称为化学性溶血;此外,由于细菌的外毒素、输血不合而产生的抗原、抗体反应等均能 造成溶血。 表 9-4 血浆与生理盐溶液成分对照表 成分 任(Ringer)氏液 (用于蛙心灌流) g 蛙血浆 g 乐(Loke)氏液 (用于哺乳动物心脏) g 哺乳动物血浆 NaCl 0.65 0.55 0.9 0.7 KCl 0.014 0.023 0.042 0.038 CaCl2 0.012 0.025 0.024 0.028 NaHCO3 0.02 0.1 0.02 0.23 NaH2PO4 0.001 0.02 - 0.036 葡萄糖 0.04 0.1~0.25 0.07 水 到 100ml (100ml) 到 100ml (100ml) 引自 Lippold, OCJ&Wintion, FR,1979 4、红细胞的生成 (1)红细胞生成过程 生成红细胞的干细胞为原血细胞,首先分化为原红细胞,再经多次有丝分裂而形成网 织红细胞,这一过程约需三天左右。网织红细胞约需两天则发育为成熟的正常红细胞。一个原红细胞经过四次 有丝分裂形成 16 个成熟红细胞。红细胞平均寿命约为 100~120 天,每日约有 1%的红细胞在体内由肝、脾、骨 髓中的巨噬细胞所破坏。破坏后血红蛋白中的铁,一部分可以贮存于体内,一部分被再次利用合成血红蛋白。 (2)血红蛋白生成的原料 生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是铁卟啉,主要来源于食物。每人每日从食物中摄入的 铁约为 12~15mg,属外源性铁,多为三价铁(Fe3+);另一来源是红细胞在体内被破坏后所释放的铁,属内源性 铁。 外源性铁于胃内在HCl作用下还原成Fe2+,然后在胃与十二指肠粘膜内与脱铁铁蛋白结合形成铁蛋白后进入 血液。在血液中,由血浆蛋白作为载体运送到造血器官,首先被有核红细胞膜吸附,然后进入胞内并于线粒体 内形成含铁的血红素。铁的排出量较少,每日约 0.5~1.0mg,主要经过胆汁、消化道上皮、肾脏以及汗腺排出, 多余的铁主要以含铁血黄素的形成贮存于体内。 缺铁是引起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多见于铁摄取量不足,如婴幼儿在生长发育中因偏食而引起的贫血;在 成年人多见于铁的吸收不良,如萎缩性胃炎时,由于胃液中 HCl 含量少,铁的吸收发生障碍;此外,慢性出血 也是贫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生成血红蛋白的另一个原料是蛋白质,主要来自食物中的氨基酸,在红细胞内合成球蛋白后与含铁血红素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