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结合而生成血红蛋白。 由于造血原料不足而引起的贫血,红细胞体积小,血红蛋白含量低,故称为小细胞低血红蛋白性贫血,是 较多见的一种贫血。动物肌肉及血液中的卟啉铁和细胞色素络合态铁是最有效的食物铁源 (3)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影响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因素有维生素B12、叶酸以及内因子(一种载体糖蛋白 等。如果缺乏这些物质,将使红细胞核的发育停滞,有核红细胞不能正常地发育为成熟的红细胞,因此造成巨 大的幼型红细胞出现于血液中,故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是一种含有稀有元素钴的化合物,也称为氰钴胺。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B12必须来自食物并在空 肠内与内因子结合后才能吸收入血,然后参与红细胞的生成或贮存于肝脏。虽然人体大肠内的微生物菌群可以 合成维生素B12,但不能被吸收。人体每日所需要的维生素B12的量约为2~5μg,妊娠时需要量较大。维生素Bl2 在正常人体内贮存量较大,约为2000~10000g,故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B12 膳食中的维生素B12不能被直接吸收,需要胃底部粘膜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作为载体与之形成复合物后才能通 过消化道粘膜吸收入血液,此载体称为内因子。内因子仅载运维生素B12到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并不进入血液, 维生素B12扩散入血后与血液中的钴胺转运蛋白结合运送到骨髓参与造血过程 叶酸广泛含于动植物组织内,特别是绿色的蔬菜内,但不耐热,易因长时间的煮沸而破坏。正常成人每日 需要量约为50~100-g,妊娠妇女与发育中的儿童每日需要量多于成人3~6倍。叶酸主要在十二指肠与空肠内 吸收,进入体内后参与造血或贮存于肝脏,少量经肾脏或胆汁排出 维生素B12与叶酸在体内的作用,主要是参与细胞核内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生成。DNA缺乏则产生核分裂 与核成熟的障碍。红细胞是核分裂增殖最快的细胞,影响最显著,维生素B12与叶酸缺乏是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 血的主要原因。 (4)促红细胞生成素人体在缺氧条件下长时期劳动或进入空气稀薄的高原区时,可出现红细胞生成速度加 快的现象。某些疾病,如贫血、肺心病、失血等都可能因缺O2而促进红细胞生成。当缺O2时,在肾脏中可产生一种 称为肾性红细胞生成因子的酶,然后作用于可能是在肝脏内形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活化为促红细胞生成 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促使红细胞的生成量增加,改善缺O2状态,另一方面当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量达一定 水平后,又以负反馈的形式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继续生成,从而保持着红细胞生成量与缺O2的程度相适应的平 衡状态。至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确切的产生部位及其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二)白细胞 血液中的白细胞由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组成。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与嗜碱 粒细胞三种。正常情况下,1立方毫米血液中约含有4000~10000个白细胞,其中以中性粒细胞最多,约占50% 70%,其次是淋巴细胞,约占20%~40%;单核巨噬细胞占2%~8%;嗜酸粒细胞为0~7%,嗜碱粒细胞为0~1%。 白细胞总数与各类细胞的百分比在临床上称为白总分。 1、粒细胞粒细胞胞浆内含有可着色的颗粒,依对染料性质的选择而区分为中性、嗜酸、嗜碱粒细胞三类 其中以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最多。粒细胞是无色的,直径约为10~17um,核呈杆状或分叶状,如图9-19B所示。 粒细胞的生存时间非常短,最多不超过两天,故粒细胞是不断处于更新之中。所有粒细胞均具有趋化性、渗出 性及吞噬功能,其中尤以中性粒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最为明显。 (1)化学趋向性某些化学物质,如炎症病变区的组织分解产物、细菌毒素或病毒等,均能引起粒细胞向这 些部位集中,这一现象称为化学趋向性 2)渗出性所有粒细胞均能借助于其变形运动,也称为阿米巴运动,渗出微血管到组织间液内以实现其吞 噬异物的功能。 (3)吞噬功能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其吞噬功能最强。吞噬的机制是依靠入胞过程,当异物或细菌接触粒细 胞时,首先被细胞膜吸附,然后粒细胞体伸出伪足将其包绕并吞入胞内,在细胞浆中形成含有异物的小泡。小 泡与溶酶体融合后,借助于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将异物分解、消化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异物以及坏死的组织、衰老的红细胞等,具有防御 与清除异物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较弱,常在患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钩虫病、蛔 虫病等时增多。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目前尚不十分淸楚,已知这类细胞内含有肝素与组胺,可能与抗凝血功能 以及变态反应性疾病时的组胺的释放有关。另外嗜碱粒细胞内还含有一种激肽类物质如缓激肽,可使微血管的 207207 结合而生成血红蛋白。 由于造血原料不足而引起的贫血,红细胞体积小,血红蛋白含量低,故称为小细胞低血红蛋白性贫血,是 较多见的一种贫血。动物肌肉及血液中的卟啉铁和细胞色素络合态铁是最有效的食物铁源。 (3)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因素 影响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因素有维生素 B12、叶酸以及内因子(一种载体糖蛋白) 等。如果缺乏这些物质,将使红细胞核的发育停滞,有核红细胞不能正常地发育为成熟的红细胞,因此造成巨 大的幼型红细胞出现于血液中,故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 是一种含有稀有元素钴的化合物,也称为氰钴胺。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B12必须来自食物并在空 肠内与内因子结合后才能吸收入血,然后参与红细胞的生成或贮存于肝脏。虽然人体大肠内的微生物菌群可以 合成维生素B12,但不能被吸收。人体每日所需要的维生素B12的量约为 2~5µg,妊娠时需要量较大。维生素B12 在正常人体内贮存量较大,约为 2000~10000µg,故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B12。 膳食中的维生素B12不能被直接吸收,需要胃底部粘膜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作为载体与之形成复合物后才能通 过消化道粘膜吸收入血液,此载体称为内因子。内因子仅载运维生素B12到肠粘膜上皮细胞内,并不进入血液, 维生素B12扩散入血后与血液中的钴胺转运蛋白结合运送到骨髓参与造血过程。 叶酸广泛含于动植物组织内,特别是绿色的蔬菜内,但不耐热,易因长时间的煮沸而破坏。正常成人每日 需要量约为 50~100~g,妊娠妇女与发育中的儿童每日需要量多于成人 3~6 倍。叶酸主要在十二指肠与空肠内 吸收,进入体内后参与造血或贮存于肝脏,少量经肾脏或胆汁排出。 维生素B12与叶酸在体内的作用,主要是参与细胞核内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生成。DNA缺乏则产生核分裂 与核成熟的障碍。红细胞是核分裂增殖最快的细胞,影响最显著,维生素B12与叶酸缺乏是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 血的主要原因。 (4)促红细胞生成素 人体在缺氧条件下长时期劳动或进入空气稀薄的高原区时,可出现红细胞生成速度加 快的现象。某些疾病,如贫血、肺心病、失血等都可能因缺O2而促进红细胞生成。当缺O2时,在肾脏中可产生一种 称为肾性红细胞生成因子的酶,然后作用于可能是在肝脏内形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活化为促红细胞生成 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促使红细胞的生成量增加,改善缺O2状态,另一方面当促红细胞生成素的量达一定 水平后,又以负反馈的形式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继续生成,从而保持着红细胞生成量与缺O2的程度相适应的平 衡状态。至于促红细胞生成素确切的产生部位及其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二)白细胞 血液中的白细胞由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组成。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与嗜碱 粒细胞三种。正常情况下, 1 立方毫米血液中约含有 4000~10000 个白细胞,其中以中性粒细胞最多,约占 50%~ 70%,其次是淋巴细胞,约占 20%~40%;单核巨噬细胞占 2%~8%;嗜酸粒细胞为 0~7%,嗜碱粒细胞为 0~1%。 白细胞总数与各类细胞的百分比在临床上称为白总分。 1、粒细胞 粒细胞胞浆内含有可着色的颗粒,依对染料性质的选择而区分为中性、嗜酸、嗜碱粒细胞三类, 其中以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最多。粒细胞是无色的,直径约为 10~17µm,核呈杆状或分叶状,如图 9-19B 所示。 粒细胞的生存时间非常短,最多不超过两天,故粒细胞是不断处于更新之中。所有粒细胞均具有趋化性、渗出 性及吞噬功能,其中尤以中性粒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最为明显。 (1)化学趋向性 某些化学物质,如炎症病变区的组织分解产物、细菌毒素或病毒等,均能引起粒细胞向这 些部位集中,这一现象称为化学趋向性。 (2)渗出性 所有粒细胞均能借助于其变形运动,也称为阿米巴运动,渗出微血管到组织间液内以实现其吞 噬异物的功能。 (3)吞噬功能 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其吞噬功能最强。吞噬的机制是依靠入胞过程,当异物或细菌接触粒细 胞时,首先被细胞膜吸附,然后粒细胞体伸出伪足将其包绕并吞入胞内,在细胞浆中形成含有异物的小泡。小 泡与溶酶体融合后,借助于溶酶体中的多种水解酶将异物分解、消化。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异物以及坏死的组织、衰老的红细胞等,具有防御 与清除异物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较弱,常在患过敏性疾病或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钩虫病、蛔 虫病等时增多。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已知这类细胞内含有肝素与组胺,可能与抗凝血功能 以及变态反应性疾病时的组胺的释放有关。另外嗜碱粒细胞内还含有一种激肽类物质如缓激肽,可使微血管的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