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通透性増大、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可能是引起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原因之一。 2、淋巴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 (1)淋巴细胞淋巴细胞的数量仅次于中性粒细胞,分为大淋巴与小淋巴两种,如图9-19C所示。淋巴细胞 由骨髓内生成后进入血液,其中一部分经过胸腺形成T淋巴细胞;其中一部分在未知的处理区形成B细胞,分 别参与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过程。 (2)单核巨噬细胞是血液中另一种具有吞噬功能的血细胞,体积较大,直径约为12~20μum,由骨髓生成, 在尚未完全成熟时即已进入血液,其吞噬功能显著强于粒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侵入体内的异物与病原体, 如毒素、细菌、真菌以及疟原虫等。单核巨噬细胞也具有渗出性,一旦渗出到周围组织中,便进一步在那里生 长,无论是胞体大小、溶酶体、线粒体的数量均有所增加。在组织内进一步生长成熟的单核巨噬细胞也称为组 织巨噬细胞。此外,单核巨噬细胞还具有向淋巴细胞传递免疫“信息”以及破坏衰老红细胞、血小板等生理功 能 (三)血小板 1、血小板的生成骨髓巨核细胞的胞浆不断凸出、脱落而成形态不甚规整的血小板。 血小板呈扁平状,直径约为1~4m,厚约0.5~075μm。在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正常含量为10~30万,平均 156万,低于5万则易产生出血性疾患,如轻微外伤产生出血不止或出现皮下出血而发生出血性斑痕,称为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的寿命约为7~14天,平均为96天。75%的血小板是在肝、脾以及骨髓中被巨噬细胞所破坏;其余 部分是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破坏并参与凝血过程。 2、血小板的功能 (1)血小板与凝血血小板内含有多种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已发现至少有七种以上的物质具有促进血液 凝固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血小板因子3(PF3),是一种含有磷脂的脂蛋白,能使凝血酶原激活的速度加 速两万倍以上,是十分有效的促进血液凝固的因素 (2)血小板与止血组织损伤而发生出血,但经过一定时间出血可自然停止,称为止血。采用刺破组织测定 的出血时间,正常人约为1~3min,称此时间为出血时。出血时长可能是机体的止血功能不全,特别多见于血 小板减少。 止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将止血区分为原发性止血与继发性止血两个过程。前者主要是血小板的止血 作用:后者是由血液凝固过程完成的 原发性止血是指当血管损伤后,血小板在损伤处粘着、聚集并释放某些活性物质,如血小板因子参与局部 的血液凝固而形成止血栓:另一方面释放5-羟色胺使局部血管收缩以加速止血过程等。中草药仙鹤草、牛西西、 参三七,云南白药等都是有效的止血药 四、血液凝固 血液流出体外后经过一定时间便失去流动性而形成胶冻状凝块,称为血液凝固。动脉粥样硬化损伤血管壁 后,可造成血液在血管内局部发生血液凝固而形成血栓。如果血栓阻塞脑动脉则发生脑血管栓塞症,阻塞冠状 动脉则发生心肌梗塞。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在一系列血液凝固因子的参与下生成凝血酶原激活物,使正常血液中无活性的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这是 血液发生凝固的关键性步骤。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的基本物质,一旦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 转化为有形的纤维蛋白后,则使血浆呈胶冻状并失去流动性而发生血液的凝固。凝固后的血液,由于纤维蛋白 网络血细胞而形成凝血块,并借助于血小板收缩蛋白的作用而产生血块回缩并析出上清液,称为血清。血清是 血液凝固后失去纤维蛋白的血浆,其中含有参与血液凝固的活性酶。 (二)纤维蛋白溶解 在血浆中含有纤溶酶原,激活后能水解纤维蛋白丝及血液中其它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特 别是能使在循环血流中由纤维蛋白原随时转化生成的纤维蛋白即时得到淸除。因此,纤溶酶不仅能溶解凝血块 而且还能降低血液的凝固性 在人体中,凝血块一旦形成,便有大量的纤溶酶原与其它蛋白质一起在其周围集聚。能使纤溶酶原激活的 因素主要有凝血酶、来自损伤组织的溶酶体酶以及来自血管内膜的一些物质等。如果血液溢出到组织中并发生208 通透性增大、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可能是引起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原因之一。 2、淋巴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 (1)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数量仅次于中性粒细胞,分为大淋巴与小淋巴两种,如图 9-19C 所示。淋巴细胞 由骨髓内生成后进入血液,其中一部分经过胸腺形成 T 淋巴细胞;其中一部分在未知的处理区形成 B 细胞,分 别参与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过程。 (2)单核巨噬细胞 是血液中另一种具有吞噬功能的血细胞,体积较大,直径约为 12~20µm,由骨髓生成, 在尚未完全成熟时即已进入血液,其吞噬功能显著强于粒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侵入体内的异物与病原体, 如毒素、细菌、真菌以及疟原虫等。单核巨噬细胞也具有渗出性,一旦渗出到周围组织中,便进一步在那里生 长,无论是胞体大小、溶酶体、线粒体的数量均有所增加。在组织内进一步生长成熟的单核巨噬细胞也称为组 织巨噬细胞。此外,单核巨噬细胞还具有向淋巴细胞传递免疫“信息”以及破坏衰老红细胞、血小板等生理功 能。 (三)血小板 1、血小板的生成 骨髓巨核细胞的胞浆不断凸出、脱落而成形态不甚规整的血小板。 血小板呈扁平状,直径约为 1~4µm,厚约 0.5~0.75µm。在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正常含量为 10~30 万,平均 15.6 万,低于 5 万则易产生出血性疾患,如轻微外伤产生出血不止或出现皮下出血而发生出血性斑痕,称为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的寿命约为 7~14 天,平均为 9.6 天。75%的血小板是在肝、脾以及骨髓中被巨噬细胞所破坏;其余 部分是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破坏并参与凝血过程。 2、血小板的功能 (1)血小板与凝血 血小板内含有多种与血液凝固有关的物质,已发现至少有七种以上的物质具有促进血液 凝固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血小板因子 3(PF3),是一种含有磷脂的脂蛋白,能使凝血酶原激活的速度加 速两万倍以上,是十分有效的促进血液凝固的因素。 (2)血小板与止血 组织损伤而发生出血,但经过一定时间出血可自然停止,称为止血。采用刺破组织测定 的出血时间,正常人约为 1~3min,称此时间为出血时。出血时长可能是机体的止血功能不全,特别多见于血 小板减少。 止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将止血区分为原发性止血与继发性止血两个过程。前者主要是血小板的止血 作用;后者是由血液凝固过程完成的。 原发性止血是指当血管损伤后,血小板在损伤处粘着、聚集并释放某些活性物质,如血小板因子参与局部 的血液凝固而形成止血栓;另一方面释放 5-羟色胺使局部血管收缩以加速止血过程等。中草药仙鹤草、牛西西、 参三七,云南白药等都是有效的止血药。 四、血液凝固 血液流出体外后经过一定时间便失去流动性而形成胶冻状凝块,称为血液凝固。动脉粥样硬化损伤血管壁 后,可造成血液在血管内局部发生血液凝固而形成血栓。如果血栓阻塞脑动脉则发生脑血管栓塞症,阻塞冠状 动脉则发生心肌梗塞。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在一系列血液凝固因子的参与下生成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正常血液中无活性的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这是 血液发生凝固的关键性步骤。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的基本物质,一旦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 转化为有形的纤维蛋白后,则使血浆呈胶冻状并失去流动性而发生血液的凝固。凝固后的血液,由于纤维蛋白 网络血细胞而形成凝血块,并借助于血小板收缩蛋白的作用而产生血块回缩并析出上清液,称为血清。血清是 血液凝固后失去纤维蛋白的血浆,其中含有参与血液凝固的活性酶。 (二)纤维蛋白溶解 在血浆中含有纤溶酶原,激活后能水解纤维蛋白丝及血液中其它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特 别是能使在循环血流中由纤维蛋白原随时转化生成的纤维蛋白即时得到清除。因此,纤溶酶不仅能溶解凝血块 而且还能降低血液的凝固性。 在人体中,凝血块一旦形成,便有大量的纤溶酶原与其它蛋白质—起在其周围集聚。能使纤溶酶原激活的 因素主要有凝血酶、来自损伤组织的溶酶体酶以及来自血管内膜的一些物质等。如果血液溢出到组织中并发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