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 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 勋。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指出:毛泽东思想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正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 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若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此,经过3年多的 时间,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 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 “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 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基本口号。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 总任王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限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利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 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会主义国家。”报告根据邓小平的设想,进一步提出了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在本世 纪末“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 小康水平 中共十二大以后不久,1982年11月至12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完成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的工作。这部新宪法,彻底纠正了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和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 会议通过的宪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 制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举措和新要求。 (二)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中共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大批富余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工业 和加工业,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 《决定》的作出和实施,使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在一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所有制结构突破单 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所有权和经 营权适当分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三)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在继续推进城乡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也进一步扩大。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 的某些政策,给予较多的自主权,以加速海南岛的开发,并于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全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等地,对经济特区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根据他的建议,同年5月,中 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 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 沿海经济开放区。 这样,就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 一沿海开放城市 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 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到1987年,全 国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项目10350项,累计协议金额625.091乙美元. (四)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 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 勋。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指出:毛泽东思想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 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此,经过3年多的 时间,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 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基本口号。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 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 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报告根据邓小平的设想,进一步提出了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在本世 纪末“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 小康水平。 中共十二大以后不久,1982年11月至12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完成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的工作。这部新宪法,彻底纠正了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和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 会议通过的宪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 制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举措和新要求。 (二)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中共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大批富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工业 和加工业,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 济。 《决定》的作出和实施,使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在一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所有制结构突破单一 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所有权和经 营权适当分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三)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在继续推进城乡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也进一步扩大。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 的某些政策,给予较多的自主权,以加速海南岛的开发,并于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全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等地,对经济特区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根据他的建议,同年5月,中 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 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 沿海经济开放区。 这样,就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 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到1987年,全 国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项目10350项,累计协议金额625.091乙美元。 (四)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