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后,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重新认识社会主 义、资本主义,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找到了一条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并提出了复兴中华的 战略构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号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继续深化改 革,扩大对外开放,并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新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中国跨世纪 发展的新战略。从1989年到2002年的13年间,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 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党的十六大后,以相锦铸为核心的党中史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楷社会等.使巴克思主义有了莉 的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 2,改革开故的历中讲程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在徘何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换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广大干 部和群众强烈要求纠正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 方针和政策,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中国从危 难中重新奋起」 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 开展揭批“四人帮”运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他坚持“两 凡是”的错误方针,在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 纲》,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 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使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要求和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 徊中前进的局面。 2.邓小平公开批判"两个凡是 在全党的要求下,1977年7月召开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一切职务。1977年8月 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但仍然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 实践。大会新产生的中央委员会选举华国锋为中共中央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为副主席。 为了冲玻“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醒毛泽东思想的利学休系,强调毛泽东思想的 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3.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尖锐地提出,“四人帮”加在人们 身上的精神咖锁还远没有粉碎,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并提出不能拿现成 的公式去限制、宰割、剪裁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应该勇于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 邓小平还同叶剑英、陈云、李先念、胡耀邦等支持和领导从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严肃批评了“两个凡是”论者。他说: 有些同志虽然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根本方法。“凡是毛泽东圈阅的文件都不能动,凡是毛泽东做过的说过的都 不能动,这不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
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后,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重新认识社会主 义、资本主义,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找到了一条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并提出了复兴中华的 战略构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继续深化改 革,扩大对外开放,并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国内新形势和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中国跨世纪 发展的新战略。从1989年到2002年的13年间,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 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使马克思主义有了新 的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 2.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广大干 部和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方针和政策,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中国从危 难中重新奋起。 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开展揭批“四人帮”运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他坚持“两个 凡是”的错误方针,在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学好文件抓住 纲》,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 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使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要求和愿望遇到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出现了在徘 徊中前进的局面。 2.邓小平公开批判“两个凡是” 在全党的要求下,1977年7月召开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销的一切职务。1977年8月 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但仍然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 实践。大会新产生的中央委员会选举华国锋为中共中央主席,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为副主席。 为了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毛泽东思想的 精髓就是实事求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3.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尖锐地提出,“四人帮”加在人们 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粉碎,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并提出不能拿现成 的公式去限制、宰割、剪裁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应该勇于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 邓小平还同叶剑英、陈云、李先念、胡耀邦等支持和领导从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严肃批评了“两个凡是”论者。他说: 有些同志虽然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根本方法。“凡是毛泽东圈阅的文件都不能动,凡是毛泽东做过的说过的都 不能动,这不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
这场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拔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 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顷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一)中共十 一届二中全会的伟大转行 1.中央工作会议莫定重要基础 1978年"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原定是讨论经济工作。中央工作会议前,根据 那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决定,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先用两三天的时间讨论从1979年 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问题。中央工作会议开始后,陈云在分组讨论中提出要系统地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得到与会者的响应,从而改变了会议议程。在与会者的强烈要求下,11月25日,中央 政治局作出为“天安门事件” 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错案平反的决定。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 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 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2.全会解决的认识问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 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号思 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 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元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 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 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历史新时期。 一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拨乱反正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1.平反大量冤、假、错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1980年2月, 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此后,又先后为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各族各界的代表人 物恢复了名誉,复查和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察件,同时,还采取错施调整各种社会关 系,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投诚起义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 业者区别开来,支持各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直落实民族改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这就为有效地语 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改革开放和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2.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后八字方针 在此期间,针对1977年至1978年这两年中出现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 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过去 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会议强调,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必须 力而行,循序渐进,经过论证,讲求实效,使发展生产同改善生活紧密结合;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 上,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这些在科学地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保证了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1.改革在农村的突破性进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亟待改革;二是 还有一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都涉及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问题。 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省委支持下,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 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1979年9月,中
这场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 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1.中央工作会议奠定重要基础 1978年"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会议原定是讨论经济工作。中央工作会议前,根据 邓小平的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决定,这次中央工作会议先用两三天的时间讨论从1979年 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问题。中央工作会议开始后,陈云在分组讨论中提出要系统地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得到与会者的响应,从而改变了会议议程。在与会者的强烈要求下,11月25日,中央 政治局作出为“天安门事件”、“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错案平反的决定。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 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 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2.全会解决的认识问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 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 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 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 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 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历史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拨乱反正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1.平反大量冤、假、错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1980年2月, 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此后,又先后为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各族各界的代表人 物恢复了名誉,复查和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同时,还采取措施调整各种社会关 系,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投诚起义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 业者区别开来,支持各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等等。这就为有效地调 动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改革开放和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2.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后八字方针 在此期间,针对1977年至1978年这两年中出现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 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决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认真清理过去 在这方面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会议强调,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符合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必须量 力而行,循序渐进,经过论证,讲求实效,使发展生产同改善生活紧密结合;必须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 上,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这些在科学地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保证了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1.改革在农村的突破性进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亟待改革;二是 还有一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这些都涉及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问题。 从1978年开始,安徽、四川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在省委支持下,开始探索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 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实行农村联产责任制。1979年9月,中
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桶村了《关干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保喷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 权,发挥其主动性。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指出它不会影 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后来,中央又进一步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杜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是 合作经济的一个经营层次. 在中共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 来。 “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1983年10 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2.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这期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进行探索,如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把部分中央和省属企业下放给城市 管理,开始实行政企分开,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对外开放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1980年3月,中央 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 法。此后,经济特区加快发展 3.开始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和建设 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始了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改革和建设。逐步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 身制,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省、县两级人代会增设 常设机构,县级和县级以下人民代表普遍实行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恢复、制订和施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 规,加强了司法、检察和公安机关的工作 (三)对外政策的调整 1978年8月12日,中日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 日睦邻友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起点。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 实现了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这些的外交成就,为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根据新的国际局势,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做出重要判断: “如果反霸权主义斗争 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还提出:“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 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 ”这为中国调整外交战略提出了重要的思路。 三、拔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一)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内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敦条主义的精神咖锁中解脱出来,党内 外思想活跃,出现了努力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起注意和警觉的现 象。极少数人利用中国共产党进行拨乱反正的时机,打着“解放思想”的幌子,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错误加以夸 大和渲染,企图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内, 也有极少数人对这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给以支持。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必将导致迷失政治方向、破坏安定团 结、妨得集中力量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针对这种情况,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 民主专政,坚特共产党的领导,坚特马克思列宁主义手怪东思相这四项基本原叫.“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 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邓小 平的讲话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以后的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对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方面的干扰和影响,保证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全面总结新中国的历史,利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从1979年11月起,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共中央若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经过一年半 时间的讨论和修改,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这个决议。 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
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 权,发挥其主动性。1980年5月,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的谈话》,肯定了包产到户这种形式,指出它不会影 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后来,中央又进一步肯定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是 合作经济的一个经营层次。 在中共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 来。 “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1983年10 月,中央作出决定,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同时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2.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这期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进行探索。如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把部分中央和省属企业下放给城市 管理,开始实行政企分开,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对外开放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1980年3月,中央 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 法。此后,经济特区加快发展。 3.开始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和建设 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始了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改革和建设。逐步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 身制,推进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省、县两级人代会增设 常设机构,县级和县级以下人民代表普遍实行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恢复、制订和施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 规,加强了司法、检察和公安机关的工作。 (三)对外政策的调整 1978年8月12日,中日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同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 日睦邻友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起点。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 实现了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这些外交成就,为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根据新的国际局势,1980年1月,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做出重要判断:“如果反霸权主义斗争 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还提出:“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 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为中国调整外交战略提出了重要的思路。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一)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内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党内 外思想活跃,出现了努力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但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引起注意和警觉的现 象。极少数人利用中国共产党进行拨乱反正的时机,打着“解放思想”的幌子,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错误加以夸 大和渲染,企图从根本上否定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内, 也有极少数人对这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给以支持。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必将导致迷失政治方向、破坏安定团 结、妨碍集中力量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针对这种情况,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 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 提”。“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邓小 平的讲话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以后的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对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方面的干扰和影响,保证改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全面总结新中国的历史,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从1979年11月起,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共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经过一年半 时间的讨论和修改,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这个决议。 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
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 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 勋。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指出:毛泽东思想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正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 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若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此,经过3年多的 时间,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 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 “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 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基本口号。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 总任王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限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利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 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会主义国家。”报告根据邓小平的设想,进一步提出了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在本世 纪末“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 小康水平 中共十二大以后不久,1982年11月至12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完成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的工作。这部新宪法,彻底纠正了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和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 会议通过的宪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 制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举措和新要求。 (二)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中共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大批富余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工业 和加工业,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 《决定》的作出和实施,使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在一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所有制结构突破单 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所有权和经 营权适当分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三)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在继续推进城乡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也进一步扩大。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 的某些政策,给予较多的自主权,以加速海南岛的开发,并于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全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等地,对经济特区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根据他的建议,同年5月,中 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 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 沿海经济开放区。 这样,就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 一沿海开放城市 一沿海经济开放区一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 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到1987年,全 国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项目10350项,累计协议金额625.091乙美元. (四)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
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 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 勋。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作了概括,指出:毛泽东思想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 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此,经过3年多的 时间,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总结党的长期历史经 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成为新时期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前进的基本口号。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 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 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报告根据邓小平的设想,进一步提出了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在本世 纪末“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万亿元左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 小康水平。 中共十二大以后不久,1982年11月至12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完成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的工作。这部新宪法,彻底纠正了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和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 会议通过的宪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 制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举措和新要求。 (二)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中共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大批富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工业 和加工业,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决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 济。 《决定》的作出和实施,使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在一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所有制结构突破单一 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所有权和经 营权适当分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三)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在继续推进城乡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也进一步扩大。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 的某些政策,给予较多的自主权,以加速海南岛的开发,并于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将全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等地,对经济特区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根据他的建议,同年5月,中 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 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 沿海经济开放区。 这样,就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 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提高出口创汇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到1987年,全 国累计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项目10350项,累计协议金额625.091乙美元。 (四)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
中共十二大决定,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用三年间分期分批对党员作风和党的组织讲行一次全面整顿。1983年 10月召开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关于整党的决定,开始全面整党。这次整党的任务是:统一思想,纠正一切违反 四项其本原则讳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左”的和右的错误顷向:整领作风,纠正各种利用职权某取 私利的行为;加强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改变党组织的软弱涣散状况;纯洁组织,把坚持反对党、危 害党的分子清理出去。这次整党历时三年半,到1987年5月基本结束。经过整党,全党在思想、作风、组织、纪律 等方面都有了进步,并积紫了在新时期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问题的经验,推进了党的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被进一步提上了日程。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 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计的决议》,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 基本方针,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 加强情神文明建设,并目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以 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邓小平在全会上强调,必须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搞自由化,就会破坏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 局面,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就不可能搞建设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 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大会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 们必须坚特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 超越这个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 本原贝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对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不断趋于成熟。十三大正式制 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 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 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步 走”的发展战略,既表明党和国家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 达国家用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每隔几 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同时,还进一步闸明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言 裕的政策, “三步走”发展战略及相关改策的制定,进一步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对中 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历程,正是“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宏伟 蓝图逐步变为现实的过程 (三)改治体制改革其本思路的提出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号 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1986年,他又在多次讲话中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 基本思路。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要认真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 等问题,认真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政治 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国共
中共十二大决定,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党员作风和党的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1983年 10月召开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作出关于整党的决定,开始全面整党。这次整党的任务是:统一思想,纠正一切违反 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整顿作风,纠正各种利用职权谋取 私利的行为;加强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改变党组织的软弱涣散状况;纯洁组织,把坚持反对党、危 害党的分子清理出去。这次整党历时三年半,到1987年5月基本结束。经过整党,全党在思想、作风、组织、纪律 等方面都有了进步,并积累了在新时期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问题的经验,推进了党的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被进一步提上了日程。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 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 基本方针,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科学文化素质。邓小平在全会上强调,必须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搞自由化,就会破坏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 局面,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就不可能搞建设”。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 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大会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 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 超越这个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 斗。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对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不断趋于成熟。十三大正式制 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 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 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 走”的发展战略,既表明党和国家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 达国家用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的思想,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争取每隔几 年使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同时,还进一步阐明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 裕的政策。 “三步走”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进一步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对中 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历程,正是“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宏伟 蓝图逐步变为现实的过程。 (三)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 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1986年,他又在多次讲话中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 基本思路。他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要认真解决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 等问题,认真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政治 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统一领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 益成果,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上述基本思路,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把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确定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1987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七中全会过论并原则通过中央制定的《政 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决定将其主要内容写入十三大报告稿,提交大会审议。十三大报告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列 为重要内容,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目标以及方法、步要等一系列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一)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与平息 1989年春夏发生的政治风波,是极少数敌对势力利用党在工作中的失误,利用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的不满,掀起 的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动乱。从5月13日起,北京的非法组织在天安门广场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 绝食。随即,许多大中城市出现未经批准的大规模游行活动,党政机关受到冲击。5月20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在 北京部分地区实行戒严。动乱的组织者利用政府的克制态度,继续占领天安门广场,煽动拦截参加戒严的军车,最 终发展成反革命暴乱。在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犯了支持动和分裂党的严重错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 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坚决有力的支持下,采取果断措施,在6月4日平息了这场政治风波,捍卫了社会主义 国家政权。 6月9日,邓小平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并发表讲话。他指出极少数敌对势力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 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全西方附唐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他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 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要认真总结经验,对的要继续坚持,失误的要纠正,不足的要加点劲。这篇讲话在 关键时刻坚定了全国人民对于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信 心和快心。坚定了进一步推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律设的信心和决心 (二)向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闲利过度 1989年6月23日至24日,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举行。全会决定撤销赵紫阳的中共中央总书记等职务,选举江泽民 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增选江泽民、宋平、李瑞环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在会上讲话,强调要继续坚决执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继续坚决执行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 路线。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必须毫不动摇、始终一贯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定不移、 如既往地贯彻执行,绝不能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 1989年9月,邓小平向中共中央郑重提出了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请求。同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接受 了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决定由江泽民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全会高度评价邓小平对党和国 家律立的卓著功勋,指出:邓小平是中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杰出领导人,在党所领导的革命和津设的 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 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期。邓小平提 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壮会主义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共中央把一度被延误的国民经济治理整领工作垂新提上日程。1989年11月6日至9日召 开的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治理整顿的主要目标和必须 抓好的重要环节,治理整顿在实践中进展利,到1990年底就取得了明显的成胶效, 在治理整顿的同时,改革开放也进一步推进,推出了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系列措施。 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是邓小平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1990年3月3日,他在同江泽民等谈话时提出了“两个飞 跃”的思想。对这个问题,他后来又讲过多次。他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 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 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从长远的观点看,科学技术发展了,管理能力增强了,又会产生一个飞
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必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本国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 益成果,绝不应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绝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上述基本思路,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把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确定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1987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七中全会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央制定的《政 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决定将其主要内容写入十三大报告稿,提交大会审议。十三大报告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列 为重要内容,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目标以及方法、步骤等一系列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一)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与平息 1989年春夏发生的政治风波,是极少数敌对势力利用党在工作中的失误,利用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的不满,掀起 的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动乱。从5月13日起,北京的非法组织在天安门广场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 绝食。随即,许多大中城市出现未经批准的大规模游行活动,党政机关受到冲击。5月20日,国务院发布命令,在 北京部分地区实行戒严。动乱的组织者利用政府的克制态度,继续占领天安门广场,煽动拦截参加戒严的军车,最 终发展成反革命暴乱。在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犯了支持动乱和分裂党的严重错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 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坚决有力的支持下,采取果断措施,在6月4日平息了这场政治风波,捍卫了社会主义 国家政权。 6月9日,邓小平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并发表讲话。他指出极少数敌对势力反对共产党、反对社会主义 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他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 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要认真总结经验,对的要继续坚持,失误的要纠正,不足的要加点劲。这篇讲话在 关键时刻坚定了全国人民对于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信 心和决心,坚定了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二)向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1989年6月23日至24日,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举行。全会决定撤销赵紫阳的中共中央总书记等职务,选举江泽民 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增选江泽民、宋平、李瑞环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在会上讲话,强调要继续坚决执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继续坚决执行党的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 路线。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必须毫不动摇、始终一贯地加以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坚定不移、一 如既往地贯彻执行,绝不能回到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 1989年9月,邓小平向中共中央郑重提出了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请求。同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接受 了邓小平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决定由江泽民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全会高度评价邓小平对党和国 家建立的卓著功勋,指出:邓小平是中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杰出领导人,在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 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 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期。邓小平提 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中共中央把一度被延误的国民经济治理整顿工作重新提上日程。1989年11月6日至9日召 开的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治理整顿的主要目标和必须 抓好的重要环节。治理整顿在实践中进展顺利,到1990年底就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在治理整顿的同时,改革开放也进一步推进,推出了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系列措施。 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是邓小平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1990年3月3日,他在同江泽民等谈话时提出了“两个飞 跃”的思想。对这个问题,他后来又讲过多次。他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 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 体,农业也一样,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从长远的观点看,科学技术发展了,管理能力增强了,又会产生一个飞
跃。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 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就是过一百年二百年,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四)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制裁”中全方位推进 为打破1989年政治风波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的“制裁”,中国政府作了多方面的努力。 从1989年9月到1990年,邓小平多次接见美国政要和学者,指出:第一,中国目前的局势是稳定的;第二,中国 人吓不倒。在判断中国局势的时候,这两点必须看清楚。结束中美关系的严峻事态要由美国采取主动。随后,邓小 平又根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 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这些正确的方针,使党和国家在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制裁”、应对苏东剧 变后的国际局势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中国政府既坚特原则,顶住压力,又利用矛盾,多做工作,积极开展睦邻外交,稳定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强同第 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继续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这一时期,中国同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文菜、以色 列、韩国、独联体各国健立了外交关系,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同印度尼西亚恢复了外交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继续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方针。继1985年和1988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两次高潮之 后,在1991年出现了第三次投盗高潮.到1992年,中国已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留易.科技、文化交流与合 作,赢得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五)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紧抓不放的一件大事。1990年3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六中 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强调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 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袁兴亡:提出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克服党内存在的 各种腐败现象。这次全会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带头,深入基层,深人群众,认直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全党 转变工作作风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991年6月,《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第二版出版。同年7月,党中央发出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的通知 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指导意义,要求把学习《毛泽东选集》同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 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同学习邓小平著作结合起来 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玻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 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 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强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左”也 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 台阶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坚持辆手抓, 一手抓改革开放 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 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时程中都要反对度败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 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 容,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
跃。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 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就是过一百年二百年,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四)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制裁”中全方位推进 为打破1989年政治风波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的“制裁”,中国政府作了多方面的努力。 从1989年9月到1990年,邓小平多次接见美国政要和学者,指出:第一,中国目前的局势是稳定的;第二,中国 人吓不倒。在判断中国局势的时候,这两点必须看清楚。结束中美关系的严峻事态要由美国采取主动。随后,邓小 平又根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 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这些正确的方针,使党和国家在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制裁”、应对苏东剧 变后的国际局势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中国政府既坚持原则,顶住压力,又利用矛盾,多做工作,积极开展睦邻外交,稳定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同第 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继续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这一时期,中国同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文莱、以色 列、韩国、独联体各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同印度尼西亚恢复了外交关系。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继续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方针。继1985年和1988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两次高潮之 后,在1991年出现了第三次投资高潮。到1992年,中国已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贸易、科技、文化交流与合 作,赢得了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五)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紧抓不放的一件大事。1990年3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六中 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强调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 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提出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克服党内存在的 各种腐败现象。这次全会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带头,深入基层,深人群众,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为全党 转变工作作风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991年6月,《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第二版出版。同年7月,党中央发出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的通知, 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指导意义,要求把学习《毛泽东选集》同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 方针、政策结合起来,同学习邓小平著作结合起来。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 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 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 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强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 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 台阶。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 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 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 容,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
义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 承和发展,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津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十四大 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明 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成为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这一时期,对外开放也迈出了重大步伐。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开放了哈尔滨等4个边境、沿海 会城市和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及一大批内陆市县。到1997年,中国对的外开放的一类口岸达到235个,一类口 岸达到350个,逐步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993年底,中共中央根据十四大的精神,立足改革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 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要求全党在各项工作中认真加以贯彻。1994年5月,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稳定是前 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进】 (三)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干力加强汁会主义结神文明津设若干重要问顺的决议》,对新形势下 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部曙和规划,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 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个决议的贯彻,使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健设也取得重大进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一)高举邓小乎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1997年2月19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邓小平逝世后,中国能否继续沿 着邓小平开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即中国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举世关注, 同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大会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 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相,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音程》 大会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县 本纲领。这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中共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继承邓小平遗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确回答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 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1998年,长江、嫩江和松花江等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 见的洪涝灾害。1999年,又接连发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集团(简称北约)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李登辉 抛出“两国论”、“法轮功”邪教组织策划和煽动非法聚众闹事。面对这些风险和考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冷静分 析,正确把握,果新决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沿着正 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若对外开放进人一个新阶段 (三)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义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 承和发展,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十四大 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进一步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明 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成为20世纪9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这一时期,对外开放也迈出了重大步伐。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开放了哈尔滨等4个边境、沿海省 会城市和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及一大批内陆市县。到1997年,中国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达到235个,二类口 岸达到350个,逐步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 局。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993年底,中共中央根据十四大的精神,立足改革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 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要求全党在各项工作中认真加以贯彻。1994年5月,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稳定是前 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进。 (三)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新形势下 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和规划,强调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 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个决议的贯彻,使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重大进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一)高举邓小乎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 1997年2月19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邓小平逝世后,中国能否继续沿 着邓小平开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即中国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举世关注。 同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大会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 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大会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纲领。这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中共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继承邓小平遗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确回答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 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1998年,长江、嫩江和松花江等流域发生了历史上罕 见的洪涝灾害。1999年,又接连发生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集团(简称北约)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李登辉 抛出“两国论”、“法轮功”邪教组织策划和煽动非法聚众闹事。面对这些风险和考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冷静分 析,正确把握,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沿着正 确的方向破浪前进。 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人一个新阶段。 (三)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完成相国和平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共 同愿望。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 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 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 性发展,为和平时期解决某些相关的历史遗留问题指明了出路。 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先后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举行谈判,并分别于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签署 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 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 日,澳门也回归相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为现实,标志 着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国政府还加强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双方人员往来。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1993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 ,标志着两岸关系发 展中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 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往来日渐频繁,民 间交流不新扩大,经贸合作蓬勃发展: (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共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要 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窝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 题。把以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全党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 坚定性进一步增强。1994年9月,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推进新 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对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项作出了具体部署 1998年11月21日,根据中共十五大的部署,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 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这次“三讲”教音历时近两年,使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偏受到了一次深氮 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党的思想、玫治、组织、作风建设明显加强。实践证明,进行“三讲”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 持别是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用相政治津设的一次剑浩性探秦和成功实践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 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 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概念,是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来的。他指出:“总结我们党 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 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若中国最厂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年5月,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把“三个代 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 会上发表讲话,系统阐哒“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纳涵和基本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全党和全国上下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高潮,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也为中共十六大的召开莫定了思想基础, 第四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高度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
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共 同愿望。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 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 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 性发展,为和平时期解决某些相关的历史遗留问题指明了出路。 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中国政府先后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举行谈判,并分别于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签署 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 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 日,澳门也回归祖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为现实,标志 着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国政府还加强大陆同台湾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双方人员往来。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商谈,达成“九二共识”。1993年4月,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 展中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 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往来日渐频繁,民 间交流不断扩大,经贸合作蓬勃发展。 (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共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要 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 题。把以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全党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 坚定性进一步增强。1994年9月,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推进新 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对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 1998年11月21日,根据中共十五大的部署,中央决定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 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这次“三讲”教育历时近两年,使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 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明显加强。实践证明,进行“三讲”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 特别是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一次创造性探索和成功实践。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 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 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完整的概念,是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来的。他指出:“总结我们党 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 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年5月,江泽民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把“三个代 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 会上发表讲话,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全党和全国上下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高潮,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也为中共十六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四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高度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
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大会对全面贯彻“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根本要求, 大会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这十条基本经验,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 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重大认识和重大方针,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钢领一道,对于党和 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续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 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一。学发展观见统今经齐十会发琴全后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3年春,一场“非典”(非典型性肺炎)疫病灾害突然袭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防治“非 典”和促进发展的双胜利,积累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同年6月,胡锦涛在全国抗击“非典”总结大会上 阐述了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 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培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指出:坚特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髓人民群众的经济.改治和文化权益,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 统等区域发展、统笔经济社会发展、统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笑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 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 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 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了全面论述,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战略思想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全面、深刻、协调、均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要 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 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 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杜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决定》首次将“和谐”列入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大会对全面贯彻“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根本要求。 大会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这十条基本经验,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 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重大认识和重大方针,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一道,对于党和 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 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3年春,一场“非典”(非典型性肺炎)疫病灾害突然袭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防治“非 典”和促进发展的双胜利,积累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同年6月,胡锦涛在全国抗击“非典”总结大会上, 阐述了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 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 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 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 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了全面论述,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战略思想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全面、深刻、协调、均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要 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 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 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决定》首次将“和谐”列入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