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8,文件大小:464.27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及所犯的主要错 误 (2)正确分析所犯错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性质、原因、教训。 教学重点: 1,如何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2.如何认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曲折?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一、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956年初,毛泽东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听取了中央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经政治局几次讨论,他将汇报的问题 概括为十大关系。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对十大关系作了报告。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他 又发表讲话,对十大关系作了进一步闸述。讲话精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各种矛盾关系 这就是: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讲话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杜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任务,明确了党对每一种关系应当采取的正确方针,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说:“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 业服务。”十大关系的中心,就是动员一切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时间、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地点、北京,代表、1026 八大召开的1956年,在国际共运史上是一个多事之秋。而这一年召开的苏共20大及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 密报告,则是其始作俑者。对于苏共20大,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讨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会上说,赫鲁晓夫的秘 密报告值得认真研究,特别是这个报告所涉及的问题以及它在全世界所造成的影响。现在看来,至少可以指出两 点:一是他揭了盖子,一是他桶了娄子。说他揭了盖子,就是讲,他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 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了迷信。说他桶了娄子,就是讲,他作的这个秘密报告,无论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有户 重错误。肯定了苏共20大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批评,他说:“这种批评是好的。它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 子,这是一种解放,是一场解放战争,大家都敢讲话了,使人能想问题了。”正是这种揭开盖子所起的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的建设道路的思考和探索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主要成就及所犯的主要错 误。 (2)正确分析所犯错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性质、原因、教训。 教学重点: 1.如何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2.如何认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曲折?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956年初,毛泽东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听取了中央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经政治局几次讨论,他将汇报的问题 概括为十大关系。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对十大关系作了报告。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他 又发表讲话,对十大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讲话精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各种矛盾关系, 这就是: 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7.党和非党的关系; 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讲话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任务,明确了党对每一种关系应当采取的正确方针,这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毛泽东说:“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 业服务。”十大关系的中心,就是动员一切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时间、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地点、北京,代表、1026 八大召开的1956年,在国际共运史上是一个多事之秋。而这一年召开的苏共20大及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 密报告,则是其始作俑者。对于苏共20大,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讨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会上说,赫鲁晓夫的秘 密报告值得认真研究,特别是这个报告所涉及的问题以及它在全世界所造成的影响。现在看来,至少可以指出两 点:一是他揭了盖子,一是他捅了娄子。说他揭了盖子,就是讲,他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 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了迷信。说他捅了娄子,就是讲,他作的这个秘密报告,无论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有严 重错误。肯定了苏共20大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批评,他说:“这种批评是好的,它打破了神化主义,揭开了盖 子,这是一种解放,是一场解放战争,大家都敢讲话了,使人能想问题了。”正是这种揭开盖子所起的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的建设道路的思考和探索

毛择东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白丰,调音研究,掉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 命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 这种结合。取得革合的胜利。“肌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讲行第一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讲行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他说,开始我们模仿苏联,因为我们毫无搞社会主义的经验,只好如此,但这也束缚 了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又有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 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在这里,毛泽东把“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 主义的具体道路”,作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这是一个十分深刻而重要的命题。毛泽东在八大 召开前夕他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就以学习苏联为例,指明教条主义的危害,他说:在民主革命时期,“什么都 学习俄国,当成教条,结果是大失败,把白区搞掉几乎百分之百,根据地和红军搞掉百分之九十,使革命的胜利推 迟了好些年”,毛泽东强调,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否则革命就不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就不能成功。希望能通过自 己的探索,找到一条比苏联东欧搞得更好更快的建设道路。正因为有了这样正确的思想原则,使八大成为毛泽东所 期望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的良好开端」 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的.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026人,代表着全党1073万 党员。50多个外国的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团以及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应邀列席大会,大会的 主要议程是:毛泽东在八大只致了开幕词,一、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二、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 报告;三、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四、选举党的中央委员会。朱德、陈云、 董必武等一百多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或书面发言, 毛泽东在八大只致了开幕词,主要报告是由刘少奇作的。八大期间他曾用幽默的口吻同外国代表团说:“我老了, 这次大会我就是跑龙套,而唱戏的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这反映了他对接班人的期望,也是他希望 退居二线,能集中精力思考重大理论和战略问题的直实想法,但在事实上,八大的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利召开,毛 泽东都起了核心和主导作用。他在系统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作的《论十大关系》,成为八大的指导方针;八大的 两项重要准备工作,起草政治报告,修改党童和修改党章的报告,都是在毛泽东领导下进行的。自7月初政治报告 第一稿形成后,毛泽东自始至终地主持对报告的讨论和修改,为此倾注了极大的心血,逐字逐句地推敲和修改。正 是毛泽东这种辛勒的工作,汇集了全党的智慧,为把八大开成一个闭结的大会成功的大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责 当时八大路线的制定,须要回答议样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问题:一是要对新时期中国计会的主要矛盾作出准确判 断: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 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 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 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二是要对党和国 家面临的主要任务作出正确定位。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 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这个着眼点,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八大 会议的重点是两个,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 一个经济建设。这两个重点中,主要的还是在建设。这就更加明确了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出了在全国执政的情况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方针 要求重视党内的思想教育,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思想水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党的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发展党内民主生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对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他在报告中强调 了反对个人崇拜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要求全党各级组织健全集体领导,避免个人专断。 主要功绩 1.确定主要矛盾。 2.转变工作重点(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反保守、反冒进) 4.国民经济体制的确立(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生产经营:国家经营、集体经营为主;个体经济补充。生产的计 划性:计划为主:自由生产为辅:国家市场为主,自由市场为铺)」

毛泽东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 命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 这种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他说,开始我们模仿苏联,因为我们毫无搞社会主义的经验,只好如此,但这也束缚 了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又有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 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在这里,毛泽东把“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 主义的具体道路”,作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这是一个十分深刻而重要的命题。毛泽东在八大 召开前夕他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就以学习苏联为例,指明教条主义的危害,他说:在民主革命时期,“什么都 学习俄国,当成教条,结果是大失败,把白区搞掉几乎百分之百,根据地和红军搞掉百分之九十,使革命的胜利推 迟了好些年”。毛泽东强调,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否则革命就不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就不能成功。希望能通过自 己的探索,找到一条比苏联东欧搞得更好更快的建设道路。正因为有了这样正确的思想原则,使八大成为毛泽东所 期望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良好开端。 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的。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026人,代表着全党1073万 党员。50多个外国的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团以及国内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应邀列席大会。大会的 主要议程是:毛泽东在八大只致了开幕词,一、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二、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章的 报告;三、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四、选举党的中央委员会。朱德、陈云、 董必武等一百多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或书面发言。 毛泽东在八大只致了开幕词,主要报告是由刘少奇作的。八大期间他曾用幽默的口吻同外国代表团说:“我老了, 这次大会我就是跑龙套,而唱戏的是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这反映了他对接班人的期望,也是他希望 退居二线,能集中精力思考重大理论和战略问题的真实想法。但在事实上,八大的大量的准备工作和顺利召开,毛 泽东都起了核心和主导作用。他在系统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作的《论十大关系》,成为八大的指导方针;八大的 两项重要准备工作,起草政治报告,修改党章和修改党章的报告,都是在毛泽东领导下进行的。自7月初政治报告 第一稿形成后,毛泽东自始至终地主持对报告的讨论和修改,为此倾注了极大的心血,逐字逐句地推敲和修改。正 是毛泽东这种辛勤的工作,汇集了全党的智慧,为把八大开成一个团结的大会、成功的大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 献。 当时八大路线的制定,须要回答这样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问题:一是要对新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准确判 断;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 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 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 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二是要对党和国 家面临的主要任务作出正确定位。强调在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 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全党要集中力量去发展生产力。这个着眼点,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八大 会议的重点是两个,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经济建设。这两个重点中,主要的还是在建设。这就更加明确了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提出了在全国执政的情况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方针, 要求重视党内的思想教育,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思想水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党的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发展党内民主生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对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他在报告中强调 了反对个人崇拜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要求全党各级组织健全集体领导,避免个人专断。 主要功绩: 1.确定主要矛盾。 2.转变工作重点(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反保守、反冒进)。 4.国民经济体制的确立(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生产经营:国家经营、集体经营为主;个体经济补充。生产的计 划性:计划为主;自由生产为辅;国家市场为主,自由市场为辅)

5.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有法可以、有法必依。 6.加强执政党建设,反对三个主义:主观、官僚、宗派和个人崇拜, 八大一次会议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这次会议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 主义道路的深索,取得了初步的并目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正 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党的八大“开得很成功”,“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 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 深刻的共识。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但是,八大对我国自己的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1956年到1957年之交,在我国部分城市和乡村,发生了少数人闹事的事件。 首先在农村,不少地方发生了农民闹社事件。个别地区社员退社曾发展为群众性的风潮,出现了抢割稻谷,抢分粮 食,拉回耕牛,强种原来自己的耕地的混乱局面,并不时发生围攻。殴打区、乡、社干部的事件。 其次在城市,工厂的工人罢工、请愿的事件也屡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 1956年 年中不完全统计,工人罢工事件29起,请愿事件57起,共86起。罢工请愿的人数,每一起一般为十多人 至数十人,多者一 二百人,甚至上干人 总之,1956年到1957年之交,我国社会处在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敌我矛盾下降,人民内部矛盾上升,成为国家 政治、经济生活的主颗。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主顺,汶不仅是一个新问题,而目是一个事关全 局的大问题。对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得及时,处理得好,可以增强人民的团结,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 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处理得不及时,不好,人民内部矛盾就会激化,小事变成大事,用极端的 形式表现出来,酿成乱子。这不但不利于发挥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而目会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建设事业的发 毛泽东是一向注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是非矛盾的。早在延安时期,他就提出要正确划分延安和西安的界限, 坚持用团结、批评和团结的方法处理党内和革命队伍内的各种是非和矛盾,从而达到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大团 结。1956年,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毛泽东更加注意对人民内部矛盾的研究。 1956年斯大林问题被揭露后,在他主持下经过政治局多次讨论写成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一文中 在利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文章指出,种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会再有矛 盾存在的认识,是一种天真烂漫的想法。毛泽东提到了国内少数人闹事的问题。他说“无非是矛盾。世界充满着矛 盾。 “现在,在所有制方面同民族资本主义和小生产的矛盾也点本上解决了,别的方面的矛盾又突出出来了,新 的矛盾又发生了 他提出“人民内部的事情,党的事情,都要用整风的方法,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而不是用武力来解 决”。 12月4日,他在给黄炎培的信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他说“社会总是充满毛 矛盾,即使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不过矛盾的性质和阶级社会有所不同罢了。既有矛盾就要揭露和 解决,有两种揭露和解决的方法:一种是对敌(这指的是特务破坏分子)我之间的,一种是人民内部的(包括党派内部 的,党派与党派之间的)。前者是用镇压的方法,后者是用说服的方法,即批评的方法”。他还提出,“我门国家 内部的阶级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了,但是人民内部的问题仍将层出不穷,解决的方法,就是从团结出发,经过批河 与自我批评,达到闭结这样一种方法”,在这月29日发表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根据毛泽东的上 述思想,也论及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存在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以及对两类不 同性质矛盾的不同处理方法 他还指出: “发生少数人闹事,有些是由于领导上存在着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在政治的或经济的政策上犯了错 误。还有一些不是政策不对头,而是工作方法不对,太生硬了 经过反复酝酿和认真研究,毛泽东在1957年2月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环盾的长篇讲话,#话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并在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险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难物辩证

5.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有法可以、有法必依。 6.加强执政党建设,反对三个主义:主观、官僚、宗派和个人崇拜。 八大一次会议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这次会议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 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并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正 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党的八大“开得很成功”,“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 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当然,由于实践的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 深刻的共识。许多新的设想还没有付诸实施,或者没有充分付诸实施,很快又发生反复。但是,八大对我国自己的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1956年到1957年之交,在我国部分城市和乡村,发生了少数人闹事的事件。 首先在农村,不少地方发生了农民闹社事件。个别地区社员退社曾发展为群众性的风潮,出现了抢割稻谷,抢分粮 食,拉回耕牛,强种原来自己的耕地的混乱局面,并不时发生围攻,殴打区、乡、社干部的事件。 其次在城市,工厂的工人罢工、请愿的事件也屡有发生,并呈上升趋势。 1956年一年中不完全统计,工人罢工事件29起,请愿事件57起,共86起。罢工请愿的人数,每一起一般为十多人 至数十人,多者一、二百人,甚至上千人。 总之,1956年到1957年之交,我国社会处在一个急剧变动的时期,敌我矛盾下降,人民内部矛盾上升,成为国家 政治、经济生活的主题。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主题,这不仅是一个新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全 局的大问题。对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得及时,处理得好,可以增强人民的团结,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 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处理得不及时,不好,人民内部矛盾就会激化,小事变成大事,用极端的 形式表现出来,酿成乱子。这不但不利于发挥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而且会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建设事业的发 展。 毛泽东是一向注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是非矛盾的。早在延安时期,他就提出要正确划分延安和西安的界限, 坚持用团结、批评和团结的方法处理党内和革命队伍内的各种是非和矛盾,从而达到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大团 结。1956年,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毛泽东更加注意对人民内部矛盾的研究。 1956年斯大林问题被揭露后,在他主持下经过政治局多次讨论写成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文章指出,那种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会再有矛 盾存在的认识,是一种天真烂漫的想法。毛泽东提到了国内少数人闹事的问题。他说“无非是矛盾。世界充满着矛 盾。”“现在,在所有制方面同民族资本主义和小生产的矛盾也基本上解决了,别的方面的矛盾又突出出来了,新 的矛盾又发生了”。 他提出“人民内部的事情,党的事情,都要用整风的方法,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而不是用武力来解 决”。12月4日,他在给黄炎培的信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概念。他说“社会总是充满着 矛盾。即使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如此。不过矛盾的性质和阶级社会有所不同罢了。既有矛盾就要揭露和 解决。有两种揭露和解决的方法:一种是对敌(这指的是特务破坏分子)我之间的,一种是人民内部的(包括党派内部 的,党派与党派之间的)。前者是用镇压的方法,后者是用说服的方法,即批评的方法”。他还提出,“我们国家 内部的阶级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了,但是人民内部的问题仍将层出不穷,解决的方法,就是从团结出发,经过批评 与自我批评,达到团结这样一种方法”。在这月29日发表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根据毛泽东的上 述思想,也论及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存在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以及对两类不 同性质矛盾的不同处理方法。 他还指出:“发生少数人闹事,有些是由于领导上存在着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在政治的或经济的政策上犯了错 误。还有一些不是政策不对头,而是工作方法不对,太生硬了”。 经过反复酝酿和认真研究,毛泽东在1957年2月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 矛盾的长篇讲话。讲话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并在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

法,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包括针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汁会两类不同性质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 盾,以及党有关处理上述各种矛盾的方法和政策作了全面深刻的说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顺应中国社会矛盾的 变化,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毛泽东有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是党在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开始后,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 碑。6月15日,正式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二节严重的曲折 “大买讲#及甘红纠正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左倾”错误转入经济领域(1958年) 1955年底和1956年初,毛泽东提出了“多快好省”的方针要求。,关于“多快好省”,是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 在七届六中全会上作的结论中提出来的,他强调:要讲有些什么好功法可以使合作社办得又快又多又好,不久,在 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要“又多又快又好”,后来采纳李富春的建议,在多、快 好三个字的后边加上了一个“省”字。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 而奋斗》的社论中,提出"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自己的事业”,从而把“多快好省”的口号向全国发 表了,197年我国取得了胜利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制的百大成就,人民群众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 义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有利的客观形势。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认为经济建设应该搞得更快一些,而目也能搞得 更快一些,1958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乘风破浪》的社论中指出,不仅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进行各项建 设工作”,而且”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充分发挥革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第一次提出“鼓足干劲,力 争上游”。毛泽东认为这两个词提得好。1958年:月和3月,毛泽东先后在南宁和成都主持召开有部分中央和地方 领导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会上毛泽东多次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提法给予肯定。在成都会议上,毛泽东除了 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根据毛泽东的倡议而提出的“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它是在党内错 误地不断地批判1956年的“反同进”、“右倾保守”的形势下逐步形成的,“左”的错误倾向已经出现。因此, 这条总路线不可避免地存在若忽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否定了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 努力的作用的错误,加上在宣传中片面强调总路线的基本精神是“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致使 在执行总路线的过程中出现了片面强调多、快,忽视了好、省,严重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人们的头脑开始发 热,中央和地方许多同志、特别是毛泽东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因而在总路线提出不久,未 经过认真的调查和试点,就在全国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健设社会主义。 ③评价:总路线反映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左倾”错误严重泛溢 图片展示:浮夸风、高指标。共产风等 大跃进是从农业开始的。1957.9《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农业在12年内有巨大飞跃 ①原因:毛泽东等一些中共领导,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主观上认为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 越高,就越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越能促进与发展生产 ②表现: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与高指标)农业原定12年提到7年,高产卫星。1958年8月重点转向工 业,刚产量15年赶上、超过英国。1070万吨,全民大炼钢铁。年底刚产量1108万吨,300万吨不合格。 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上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③影响: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衣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 性:造成极为严重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④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发展生产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 必然造成失误

法,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 盾,以及党有关处理上述各种矛盾的方法和政策作了全面深刻的说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顺应中国社会矛盾的 变化,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毛泽东有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是党在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阶段开始后,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收获,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 碑。6月15日,正式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二节 严重的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左倾”错误转入经济领域(1958年) 1955年底和1956年初,毛泽东提出了“多快好省”的方针要求。关于“多快好省”,是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 在七届六中全会上作的结论中提出来的,他强调:要讲有些什么好办法可以使合作社办得又快又多又好,不久,在 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要“又多又快又好”,后来采纳李富春的建议,在多、快、 好三个字的后边加上了一个“省”字。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 而奋斗》的社论中,提出“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自己的事业”,从而把“多快好省”的口号向全国发 表了。1957年我国取得了胜利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巨大成就,人民群众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 义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有利的客观形势。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认为经济建设应该搞得更快一些,而且也能搞得 更快一些,1958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乘风破浪》的社论中指出,不仅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进行各项建 设工作”,而且“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充分发挥革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第一次提出“鼓足干劲,力 争上游”。毛泽东认为这两个词提得好。1958年:月和3月,毛泽东先后在南宁和成都主持召开有部分中央和地方 领导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会上毛泽东多次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提法给予肯定。在成都会议上,毛泽东除了 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58年5月5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根据毛泽东的倡议而提出的“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刘少奇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它是在党内错 误地不断地批判1956年的“反冒进”、“右倾保守”的形势下逐步形成的,“左”的错误倾向已经出现。因此, 这条总路线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忽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否定了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 努力的作用的错误,加上在宣传中片面强调总路线的基本精神是“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致使 在执行总路线的过程中出现了片面强调多、快,忽视了好、省,严重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人们的头脑开始发 热,中央和地方许多同志、特别是毛泽东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因而在总路线提出不久,未 经过认真的调查和试点,就在全国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③评价:总路线反映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图片展示:浮夸风、高指标、共产风等 大跃进是从农业开始的。1957。9《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农业在12年内有巨大飞跃。 ①原因:毛泽东等一些中共领导,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主观上认为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 越高,就越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越能促进与发展生产。 ②表现: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与高指标)农业原定12年提到7年,高产卫星。1958年8月重点转向工 业,刚产量15年赶上、超过英国。1070万吨,全民大炼钢铁。年底刚产量1108万吨,300万吨不合格。 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上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建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 ③影响: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 性;造成极为严重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④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发展生产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 必然造成失误

二 文化大苗命”的十年 (一)“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的恶果。 知识回顾:建国以来,“左倾错误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科学论断 政治上: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57年反右扩大化修改利学论断: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斗 经济上: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高指标,奢大主观能动性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线:人民公社化运动. 2.具体原因:国际局势的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紧张,对世果形势估计严重 b个人崇拜与个人专新的影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 制的原则遭到破坏。 c反革命集团利用: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并把 “左”倾错误推到极端。 (二)“文化大革命”的发展过程 1.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1959年4月,毛泽东针对千部中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北京市副市 长薯名明史专家吴哈遂干6月间发表了《海瑞骂皇帝》一文。之后,他又相继写出《论海瑞》,《海》等文竟和 剧本。1962年,江青提出要批判《海》。1965年初,江青到上海秘密策划炮制批判文章。1965年11月10日,上 海《文汇报》刊出由江清.张春桥等共同策划,挑文元执笔的批半判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捕风捉影地把 《海》中所写的"退田” “平冤狱”同“单干风“、 “翻案风”联系在一起。1966年4月,《人民日报》、《红 旗》杂志等报刊先后发表《(海瑞骂皇帝〉和(海〉的反动实质》、《(海瑞骂皇帝〉和(海〉是反党反社会主义 的大毒草》等文章,进而把皇帝罢了海瑞的官,同庐山会议上徽消了彭影德怀职务一事联系在一起,使对《海》的批 判带上更为浓重的政治色彩。史学界、文艺界、哲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开始进行全面的“揭盖子”,对《海》的批 判,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人民网)《海》是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创作的新编历史剧, 九六0年底完成,一九六一年初开始上演。 一九六五年初,江青在上海同张春桥秘密策划,由姚文元执笔写成《评 新编历史剧(海〉》一文,将对《海》的学术批判发展为文学艺术领域里的政治批判运动,这一批判运动成为“文 化大革命”的序幕和直接导火线 2,文革全面发动标志 中共中央两次会议 (1)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五一六”通知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特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 一六通知》)。《通知》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提出重新设立“文化革命 小组”,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会。《通知》罗列了《二月提纲》的所谓十大罪状,逐条批判。它完全抹煞建国以来思 想文化战线上成就,歪曲国内阶级形势和党、国家的状况,提出文化革命的目的是对一大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 阶级代表人物进行批判。《通知》严厉批驳了《二月提纲》中提出的有破有立、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等正确观点, 要求实行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的专政。《通知》要求各级党委立即停止执行《二月提纲》 夺取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号召批判所谓混进党、政府、军队和文化领域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通知》反映了毛 泽东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为“文化大革命”确定了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左”倾错误的纲 领。它的通过和贯彻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2)八届十一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连 命的决定》 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主持的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什 六条》。这是继"五一六通知”后,从全局指导“文化大革命”的又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一)“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的恶果。 知识回顾:建国以来,“左倾错误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科学论断 政治上: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57年反右扩大化修改科学论断;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斗 争。 经济上: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高指标,夸大主观能动性,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线;人民公社化运动。 2.具体原因:a国际局势的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紧张,对世界形势估计严重。 b个人崇拜与个人专断的影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 制的原则遭到破坏。 c反革命集团利用: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并把 “左”倾错误推到极端。 (二)“文化大革命”的发展过程 1.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1959年4月,毛泽东针对干部中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北京市副市 长、著名明史专家吴晗遂于6月间发表了《海瑞骂皇帝》一文。之后,他又相继写出《论海瑞》、《海》等文章和 剧本。1962年,江青提出要批判《海》。1965年初,江青到上海秘密策划炮制批判文章。1965年11月10日,上 海《文汇报》刊出由江清、张春桥等共同策划,姚文元执笔的批判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捕风捉影地把 《海》中所写的“退田”、“平冤狱”同“单干风”、“翻案风”联系在一起。1966年4月,《人民日报》、《红 旗》杂志等报刊先后发表《〈海瑞骂皇帝〉和〈海〉的反动实质》、《〈海瑞骂皇帝〉和〈海〉是反党反社会主义 的大毒草》等文章,进而把皇帝罢了海瑞的官,同庐山会议上撤消了彭德怀职务一事联系在一起,使对《海》的批 判带上更为浓重的政治色彩。史学界、文艺界、哲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开始进行全面的“揭盖子”。对《海》的批 判,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人民网)《海》是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创作的新编历史剧,一 九六0年底完成,一九六一年初开始上演。一九六五年初,江青在上海同张春桥秘密策划,由姚文元执笔写成《评 新编历史剧〈海〉》一文,将对《海》的学术批判发展为文学艺术领域里的政治批判运动,这一批判运动成为“文 化大革命”的序幕和直接导火线。 2.文革全面发动标志——中共中央两次会议 (1)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五一六”通知)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 一六通知》)。《通知》宣布撤销《二月提纲》和“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提出重新设立“文化革命 小组”,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会。《通知》罗列了《二月提纲》的所谓十大罪状,逐条批判。它完全抹煞建国以来思 想文化战线上成就,歪曲国内阶级形势和党、国家的状况,提出文化革命的目的是对一大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 阶级代表人物进行批判。《通知》严厉批驳了《二月提纲》中提出的有破有立、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等正确观点, 要求实行无产阶级在上层建筑其中包括各个文化领域的专政。《通知》要求各级党委立即停止执行《二月提纲》, 夺取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号召批判所谓混进党、政府、军队和文化领域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通知》反映了毛 泽东关于“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为“文化大革命”确定了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左”倾错误的纲 领。它的通过和贯彻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2)八届十一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 命的决定》 1966年8月8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主持的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 命的决定》(即《十 六条》)。这是继“五·一六通知”后,从全局指导“文化大革命”的又

一个纲领性文件。决定共分十六条,闸述了文化大革命的性质、目的、斗争对像,及采取的方式和有关政治规定。 决定说:“当前开展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一个更深 入。更广阔的新阶段。"“在当前,我们的目的是斗垮走盗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盗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 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消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决定说,党的领导敢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将决定这场文化大革命的命 运。决定申明要充分运用大字报、大辩论这些形式,进行大鸣大放,以便群众闸明正确的观点,批判错误的意见, 揭露一切牛鬼蛇神。 3.文革的实际指挥部 中央文革小组(陈伯达、江青、张春桥、康生、姚文元) 4.全面发动的急先锋 红卫兵运动 起因:江青林彪等人煽动:毛泽东支持 表现:冲击党政机关,秋斗走资派」 影响:形成了全国大动乱的局面 播放"文化大革命”的机烦料 5.全面夺权的开始 “一月革命 亦称"一月风暴“,指从两报夺权开始的上海一月夺权狂潮。张春桥.挑文元1967年1月4日以中央文革代表的身 份回到上海,直接策划、操纵了1月6日全市造反派打倒上海市委大会和要害部门的夺权。并精心筹组新的最高权 力机构以取代上海市委、师人委。期间张春桥、姚文元把一月夺权狂潮与列宁十月革命相比,称为”一月革命” 新改权拟定名为“上海人民公社” ,与巴黎公社相比,叫喉”一月革命”的胜利要同1949年5月27日解放军解放 上海一样永远记在上海人民心中。1月31日《红旗》杂志第三期发表社论《论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第 次在报刊出现”“”一月革命”提法,称: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手里夺权, 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新阶段的战路任务;这个大革命的大风暴是从上海开始的: “一月革命”的风暴正在席若 全国。 6.老一革命家的抗争 “二月逆流 二月逆流”又称“二月抗争”,1967年1月起, “文化大革命”由此进入所谓“全面夺权”的新阶段。整个社会 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面对这种局势是1967年2月前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的一些领导同志谭震林、陈 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面对日益严重的局势,挺身而出,与康生、陈伯达等中央文革 小组的成员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作激烈斗争的事件。斗争围绕“文化大革命”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该 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这三个根本性问题而展开。他们的正义行为当时被林彪、江青一伙诬称为“ 月逆流”。实际上,它是在“文化大革命”发动后,“左”的错误方针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在党中央内部功图恢复党的正确路线,抵制“文化大革命”错误,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的 第一次重大斗争。 实质:抵制文革的"左顷”错误 要害:搞“文化大革命”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 该不该把者干部统统打倒 要不要保持军队稳定 结果:大批老同志受到迫害“文化大革命”中的刘少奇一案,是这场动乱中牵涉面最广、受害人职务最高、后果最 为严重的案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三)深刻教训: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和认识 1.性质: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进步与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 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危害:民主法制被肆意的践踏, 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的损失,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的摧残历史文化遗迹遭到巨 大的破坏。 3教训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能偏离这个中心大搞阶级斗争

一个纲领性文件。决定共分十六条,阐述了文化大革命的性质、目的、斗争对象,及采取的方式和有关政治规定。 决定说:“当前开展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一个更深 入、更广阔的新阶段。”“在当前,我们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 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决定说,党的领导敢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将决定这场文化大革命的命 运。决定申明要充分运用大字报、大辩论这些形式,进行大鸣大放,以便群众阐明正确的观点,批判错误的意见, 揭露一切牛鬼蛇神。 3.文革的实际指挥部——中央文革小组(陈伯达、江青、张春桥、康生、姚文元) 4.全面发动的急先锋——红卫兵运动 起因:江青林彪等人煽动;毛泽东支持。 表现:冲击党政机关,揪斗走资派。 影响:形成了全国大动乱的局面。 播放“文化大革命”的视频材料 5.全面夺权的开始——“一月革命” 亦称“一月风暴”,指从两报夺权开始的上海一月夺权狂潮。张春桥、姚文元1967年1月4日以中央文革代表的身 份回到上海,直接策划、操纵了1月6日全市造反派打倒上海市委大会和要害部门的夺权。并精心筹组新的最高权 力机构以取代上海市委、师人委。期间张春桥、姚文元把一月夺权狂潮与列宁十月革命相比,称为“一月革命”, 新政权拟定名为“上海人民公社”,与巴黎公社相比,叫嚷“一月革命”的胜利要同1949年5月27日解放军解放 上海一样永远记在上海人民心中。1月31日《红旗》杂志第三期发表社论《论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夺权斗争》,第一 次在报刊出现““一月革命”提法,称: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手里夺权, 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新阶段的战略任务;这个大革命的大风暴是从上海开始的;“一月革命”的风暴正在席卷 全国。 6.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二月逆流” “二月逆流”又称“二月抗争”,1967年1月起,“文化大革命”由此进入所谓“全面夺权”的新阶段。整个社会 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面对这种局势是1967年2月前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的一些领导同志谭震林、陈 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面对日益严重的局势,挺身而出,与康生、陈伯达等中央文革 小组的成员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作激烈斗争的事件。斗争围绕“文化大革命”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该 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这三个根本性问题而展开。他们的正义行为当时被林彪、江青一伙诬称为“二 月逆流”。实际上,它是在“文化大革命”发动后,“左”的错误方针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在党中央内部力图恢复党的正确路线,抵制“文化大革命”错误,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的 第一次重大斗争。 实质:抵制文革的“左倾”错误 要害:搞“文化大革命”要不要坚持党的领导。 该不该把老干部统统打倒。 要不要保持军队稳定。 结果:大批老同志受到迫害“文化大革命”中的刘少奇一案,是这场动乱中牵涉面最广、受害人职务最高、后果最 为严重的案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三)深刻教训: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和认识 1.性质: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进步与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 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危害:民主法制被肆意的践踏,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的损失,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的摧残历史文化遗迹遭到巨 大的破坏。 3.教训: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能偏离这个中心大搞阶级斗争

②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方针 ③要坚特党的民主集中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反对个人崇拜。 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中国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还是取得了重大的显著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一、独立的、比较交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1较快的发展速度。 2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1保暗人民的县本生活需要 2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3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新中国从建立之日起,就把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为对协工作的目标,努力为国内和 平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新中国成立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美国等国不但拒不承认其合法地位,而且实行封锁、遏制政策,阻挠中国统 一,并让台湾当局长期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新中国在成立初期,一面奉行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一边倒”政 策,积极争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国内建设与外交工作的支持、援助;一面不失时机地发展同西方国家 的民间外交,同这些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以民间)促官(仿),以经济)促政(治),并在1964年实现了中法建交。 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以及随后召开的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 位。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公认的国际准则。 2同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同中国接或临近的亚洲国家,绝大多数是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1960年1月到1963年3月,中国先后同缅甸、尼 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妥善地解决了边界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中国长期支持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先是支持越南人民赢得了抗法战争的胜 利,随后又积极支特越南人民的抗美战争。美国深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 20世纪50年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中国在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中同广 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这些国家积极争取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在1971年10月获得成功. 从此,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一支中坚力量 3.中国外交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新中国长期不懈的外交努力,终于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20世纪60年代未,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开始 检讨美国的对华政策,向中国领导人发出改善关系的信息。毛泽东、周恩来敏锐地觉察到美方的变化,抓住时机向 美国发起了“乒乓外交”,被国际舆论称为“小球转动了大球”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中美双方在 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 随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2年出现了西方国家对华建交热潮,中国外交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同英国、荷 兰、希腊、联邦德国等国先后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从此出现重大转机。中苏关系也趋于缓和。 这为后来中国逐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 个,仅1970年以后的新建交国就有62个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在探索列风刚起步时,毛泽东就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 社会矛盾的学说,闸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此后,毛泽东等人又进一步总结经验,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问题初步作出了正确的论术,提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步骤,并目面述了社会主义津设的若干重要原则

②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方针。 ③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反对个人崇拜。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中国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尽管经历过严重的曲折,还是取得了重大的显著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1.较快的发展速度。 2.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1.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2.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3.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新中国从建立之日起,就把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为对外工作的目标,努力为国内和 平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在新中国成立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美国等国不但拒不承认其合法地位,而且实行封锁、遏制政策,阻挠中国统 一,并让台湾当局长期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新中国在成立初期,一面奉行独立自主基础上的“一边倒”政 策,积极争取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国内建设与外交工作的支持、援助;一面不失时机地发展同西方国家 的民间外交,同这些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以民(间)促官(方),以经(济)促政(治),并在1964年实现了中法建交。 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以及随后召开的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 位。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公认的国际准则。 2.同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同中国接壤或临近的亚洲国家,绝大多数是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1960年1月到1963年3月,中国先后同缅甸、尼 泊尔、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妥善地解决了边界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中国长期支持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先是支持越南人民赢得了抗法战争的胜 利,随后又积极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战争。美国深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 20世纪50年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地区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中国在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中同广 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这些国家积极争取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在1971年10月获得成功。 从此,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一支中坚力量。 3.中国外交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新中国长期不懈的外交努力,终于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开始 检讨美国的对华政策,向中国领导人发出改善关系的信息。毛泽东、周恩来敏锐地觉察到美方的变化,抓住时机向 美国发起了“乒乓外交”,被国际舆论称为“小球转动了大球”。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 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 随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2年出现了西方国家对华建交热潮,中国外交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同英国、荷 兰、希腊、联邦德国等国先后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从此出现重大转机。中苏关系也趋于缓和。 这为后来中国逐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从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 个,仅1970年以后的新建交国就有62个。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在探索刚刚起步时,毛泽东就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 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此后,毛泽东等人又进一步总结经验,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问题初步作出了正确的论述,提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步骤,并且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要原则

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路目标和步骤。 3.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 4.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 5.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 6.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 7.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

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3.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 4.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 5.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 6.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 7.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