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观点 2、认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4、正确理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5、正确认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观点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3、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 4、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 5、关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三教学难点 1、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意义、实质和方法 2、如何正确处理政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四、敦学学时: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快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 人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要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就国内背景来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原有的生产关系严重影响了 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地此较慢。 就国际来看,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与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如果不进行调整和改 革,就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 2、改革开放的目的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特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改革开放的性质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但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 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 主义方向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也是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但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斯大林在早年否认矛盾的存在:在晚年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 它当作全面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观点 2、认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4、正确理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5、正确认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观点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3、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 4、关于 “三个有利于”标准 5、关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三、教学难点: 1、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意义、实质和方法 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学时: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 人和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要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就国内背景来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原有的生产关系严重影响了 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地比较慢。 就国际来看,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与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如果不进行调整和改 革,就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 2、改革开放的目的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改革开放的性质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但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 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 主义方向。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也是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但他们没有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斯大林在早年否认矛盾的存在;在晚年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 它当作全面性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城了比较系 统的理论。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 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 一致其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 基出不相话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也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解决。 (4)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若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由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没有充分展开,各种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毛泽东 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只能作最一般的概括。后来他又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当作主要矛盾,试图“以阶级斗 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 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 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其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第一节坚定不移地推讲全面改革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邓小平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 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 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一)全面改革的历史讲程 1、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 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乡植企业也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发明剑浩,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 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2、1984年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3、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 初步确立。 4、在经济改革的同时,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改革是重点并不意味着在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了以后再进行其他体制改革, 经济改革是重点也不意味着其他体制改革没有经济体制改革重要。 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相互交织和渗诱】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 统的理论。 (1)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 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 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即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 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也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解决。 (4)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由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没有充分展开,各种矛盾还没有充分暴露出来,所以毛泽东 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只能作最一般的概括。后来他又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当作主要矛盾,试图“以阶级斗 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 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 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邓小平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 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 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一)全面改革的历史进程 1、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 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乡镇企业也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发明创造。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出路,为提高农民收入、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 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2、1984年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3、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 初步确立。 4、在经济改革的同时,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改革也全面展开。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改革是重点并不意味着在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了以后再进行其他体制改革。 经济改革是重点也不意味着其他体制改革没有经济体制改革重要。 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体制改革相互交织和渗透
(二)判新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如何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得失?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鲜明地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 标准 尚的十一届一中全会把他归结为生产力标准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 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邓小平 为什么会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1)我国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的严峻桃战和良好机遇」 (2)当时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的或新出现的问题需要解决 (3)国内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 如何认识"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三个方面是内在统一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增强社会主义国 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的,也是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而是判断改革和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一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是在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 邓小平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 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 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它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 一江泽民 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待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甲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第三节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一)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1、在经济上要对外开放,关门是不行的: 一是要欢迎外国资本的投资 二是主张同外国人做生意。 三是要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2、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即“洋为中用
(二)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如何评价和判断改革成败与是非得失?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鲜明地指出,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 标准。 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把他归结为生产力标准。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 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邓小平 为什么会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1)我国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的严峻挑战和良好机遇。 (2)当时经济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的或新出现的问题需要解决。 (3)国内一度出现了对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模糊认识。 如何认识“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三个方面是内在统一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一条,增强社会主义国 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的,也是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而是判断改革和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一是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是在对改革开放的具体政策措施上,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 大胆地闯。 邓小平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 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 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它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江泽民 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一,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二,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一)毛泽东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1、在经济上要对外开放,关门是不行的。 一是要欢迎外国资本的投资。 二是主张同外国人做生意。 三是要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2、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即“洋为中用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一1957)我国从苏联获得14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引进156项成套设备, 20世纪60年代中期通过延期付款的方式,利用西方国家的几亿美元,进了一批急需的石油、化工、治金、电 子、精密机械等技术设备。 但由于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的政策,以及后来我们自己所犯的“左”的错误,毛泽东在对外开放 方面的许多正确思想未能完全付诸实施。 “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 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的状态,六十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 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 一邓小平 (一)新时期关于对外开放的思相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15一16世纪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地理大发现,以及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使商品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 (2)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工农业的国际分工,促进了商品交换关系的国际化.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 马克思、恩格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示志)促讲7溶本的国际示化 (4)20世纪初40一50年代以原子能利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待别是70年代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 料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引发了全球性国际合作,全球化与一体化趋势不断得到加强。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第一、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 第二、国际贸易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第三、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 第四、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新加快。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一,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了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 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老相宗吃过这个苦头。 邓小平 第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老 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第三,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第四,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经验 日本 战后经济发展奇迹 “亚洲四小龙”的腾飞 第五,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校的优势,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 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利建设成功。” 一江泽民 (三)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我国从苏联获得14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引进156项成套设备。 20世纪60年代中期通过延期付款的方式,利用西方国家的几亿美元,引进了一批急需的石油、化工、冶金、电 子、精密机械等技术设备。 但由于帝国主义对我们实行敌视、封锁和禁运的政策,以及后来我们自己所犯的“左”的错误,毛泽东在对外开放 方面的许多正确思想未能完全付诸实施。 “我们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同世界隔绝的状态。这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国际上反对中国的势力, 反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势力,迫使我们处于隔绝、孤立的状态。六十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 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 ——邓小平 (二)新时期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15—16世纪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地理大发现,以及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使商品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 (2)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工农业的国际分工,促进了商品交换关系的国际化。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 了。” ——马克思、恩格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促进了资本的国际化。 (4)20世纪初40—50年代以原子能利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特别是70年代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 料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引发了全球性国际合作,全球化与一体化趋势不断得到加强。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第一、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 第二、国际贸易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第三、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 第四、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第一,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 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 “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邓小平 第二,对外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如资金不足、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 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第三,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第四,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经验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奇迹 “亚洲四小龙”的腾飞 第五,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 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江泽民 (三)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 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限苦奋斗。 一邓小平 二、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1、创办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大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和采取优惠措施 的特殊区域。 经济特区之“特”: (1)特殊的区位优势 (2)特殊的政策 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 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予以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 管理权限 (3)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窗口和试验田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一那小平 经济特区的作用: (1)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很好地发挥了四个“窗口”的作用 (3)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4)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14个 3、1985年进一步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 4、1988年,创力海南经济特区。 5、1990年又作出了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战略决策。 6、陆续开放“四沿”(沿海、沿边、沿江、沿交通干线)+沿海省会城市+内陆中心城市+中西部地区 7、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突飞猛进。 三、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第一,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第二,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第三,我国对外开放是宽领过的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灯 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 四、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进入了由有限较小范围和有限较少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 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 间的相互开放。 (一)新问题、新挑战 1、对外贸易中的问题
“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 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 ——邓小平 二、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1、创办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扩大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和采取优惠措施 的特殊区域。 经济特区之“特”: (1)特殊的区位优势 (2)特殊的政策 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 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予以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 管理权限。 (3)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窗口和试验田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 经济特区的作用: (1)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很好地发挥了四个“窗口”的作用 (3)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4) 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2、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14个。 3、1985年进一步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 4、1988年,创办海南经济特区。 5、1990年又作出了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战略决策。 6、陆续开放 “四沿”(沿海、沿边、沿江、沿交通干线)+沿海省会城市+内陆中心城市+中西部地区 7、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突飞猛进。 三、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第一,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第二,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对外开放。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第三,我国对外开放是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 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 四、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进入了由有限较小范围和有限较少领域的开放,转变为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 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 间的相互开放。 (一)新问题、新挑战 1、对外贸易中的问题
我国出口增长仍然属于数量扩张型的粗放的增长方式,出口质量和效益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是出口产品层次比较低,我国出口的多是技术含量比较低、产品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尽管高技术产 品出口发展比较快,但主要是中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国内增值率不高。 二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少。我国货物出口的55%是加工贸易,据商务部的统计,我掴出口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 进出口产品的企业不足20%,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足10%。 三是出口产品价格不高。这一方面使我国从出口中的获益减少,另一方面弓引起较多的贸易摩擦 2、我们在进口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结构不够合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不够。 转变对的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就进口而言,主要是要进口先进技术和国内短缺盗源 3、经济贸易摩擦增多、对外投资阻力加大等一些新现象不新出现 一双反纠纷 反倾销(Anti-Dumping)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 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 反补贴:指一国反倾销调查机关实施与执行反补贴法规的行为与过程。其中的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机构 向本国的生产者或者出口经营者提供的资金或财政上优惠措施,包括现金补贴或者其他政策优惠待遇,使其产品在 国际市场上比未享受补贴的同类产品处于有利的竟争地位。 (二)应对措施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2、坚持"3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1)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 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利用外资,主要是要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一,科学引导外资投向。第二,把利用外资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第 三,吸收外资要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2)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 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能够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有效地维护自身的经济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面对重大外部风 险时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一方面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国内产业提升、技术进步要有充分的认识,制定和实施国家技术和产 业发展战略,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小结 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执择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的。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叶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判断改革和 各方面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在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 发展的速度和杜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 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润改革发展的新 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性质? 3、如何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4、中国对外开放已经形成的格局具有那些特点?
我国出口增长仍然属于数量扩张型的粗放的增长方式,出口质量和效益都需要进一步提高。 一是出口产品层次比较低,我国出口的多是技术含量比较低、产品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尽管高技术产 品出口发展比较快,但主要是中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国内增值率不高。 二是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少。我国货物出口的55%是加工贸易,据商务部的统计,我国出口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 进出口产品的企业不足20%,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足10%。 三是出口产品价格不高。这一方面使我国从出口中的获益减少,另一方面引起较多的贸易摩擦。 2、我们在进口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结构不够合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不够。 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就进口而言,主要是要进口先进技术和国内短缺资源。 3、经济贸易摩擦增多、对外投资阻力加大等一些新现象不断出现——双反纠纷 反倾销(Anti-Dumping)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 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 反补贴:指一国反倾销调查机关实施与执行反补贴法规的行为与过程。其中的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机构 向本国的生产者或者出口经营者提供的资金或财政上优惠措施,包括现金补贴或者其他政策优惠待遇,使其产品在 国际市场上比未享受补贴的同类产品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二)应对措施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1)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 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利用外资,主要是要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一,科学引导外资投向。第二,把利用外资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第 三,吸收外资要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 (2)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 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能够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有效地维护自身的经济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面对重大外部风 险时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一方面加强对全球经济走势和波动的预测,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国内产业提升、技术进步要有充分的认识,制定和实施国家技术和产 业发展战略,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小结: 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的。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判断改革和 各方面成败得失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在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 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 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 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性质? 3、如何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4、中国对外开放已经形成的格局具有那些特点?
5、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参考书目: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净中掌握主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参考书目: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