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32· 工程科学学报,第38卷,第1期 输人H型铜截面参数、初始 20 mm 残余应力参数、初始 0 MPa 曲率分布范围{C} T 输人C}0及0最终 控制日标及S第2次 13 mm 120 MPa 弯曲后控制目标 市 求解整个工艺参数域内1、2次弯曲后 -102.34MPa 控制参数演变结果 )MPa 350mm 4 根据控制目标,确定1、2次弯曲 图6算例初始残余应力表征 工艺参数可行域,在可行域内选择 1、2次弯曲工艺参数C,1、C2 Fig.6 Numerical representation of initial residual stress in an exam- 2 ple 输入第次弯曲后S控制目标 应小于第i-1次弯曲曲率:则我们设定1、2次弯曲曲 率的比例参数a=O,1],C2=-aC1,以C1与&为 根据选定的前k-1次弯曲参数 自变量对{C}进行分析,从而保证C2<C· 整个工艺参数域内第次 约束条件2:为保证第i次弯曲后递减弯曲的工艺 弯曲后控制参数演变结果 过程能够继续进行,第i次弯曲后H型钢各截面残留 输出第k次弯曲工艺参数 曲率C均应保持具有同方向的残留曲率.即对于第 可行域,在可行域内 1、2次弯曲过程,若C>0,C2<0则H型钢中所有截 选择第次弯曲工艺参数C, 面两次弯曲后都应保证C2≤0.可知若定义正向最大 S 初始曲率为+Cox,则若+Co经历二次弯曲后能够 否 为第i-1次弯曲 保证C2≤0,则所有截面可保证均为负方向的残留曲 是九 率.由此可见约束条件中只有+Cos、C和C2三个独 立变量,其中+Co已知,则C2是基于C.的函数,从 根据选定的前:-1次弯曲参数 求解各工艺参数下 而能够得到以C,与α表示的约束条件表达式,具体 第-1次弯曲后型钢残留曲率C1 推导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中 约束条件3:前述各参量的控制目标 根据残留曲率C计算第次反弯消除 残留曲率C,的弯曲工艺参数C 首先利用本文的矫直模型获得[C,a]整个工艺 参数域内各控制参数的演变结果曲面,如图7所示. 输出第次弯曲工艺参数 根据约束条件可以确定符合约束条件的可行域范 C 围如下图8所示.为保证H型钢第1次的充分弯曲且 图5主动工艺设计过程流程图 又不至于因过大弯曲而造成断面畸变,因此在可行域 Fig.5 Flow chart of process active design 内选择C,=4;为保证第2次弯曲后弯曲单元矫直工 其初始曲率的状态为{C}=±1,初始残余应力的数 艺参数具有较宽的调整范围,在满足约束条件3的条 件下选择可行域内的最大值α=0.7,即最远离约束条 据简化表征如图6所示.矫直过程采用六辊四次弯 曲,有C、C2、C和C共4个弯曲工艺参数 件2的参数,可得C2=-2.8. 依据图5所示的设计流程,本算例工艺设计的具 (2)设定S第3次弯曲控制目标,确定Ca· 体实施步骤如下: 设S,第3次弯曲的控制目标为S,e≤65MPa.经 (1)设定{C}、o,e、。和S,控制目标,确定C1 模型计算得满足约束条件2的C区间为.4,2.8], 及Ca 在该区间内S的演变情况如图9所示.同样为保证后 设H型钢最终控制目标为{C}≤0.05,Gc≤40 续弯曲参数的选取范围,选取约束条件3的上限作为 MPa,G≥-80MPa经历l、2次弯曲后S的初步控制 选定参数,即C=1.9. 目标为S≤85MPa (3)以消除残留曲率为条件,确定C· 结合前述基本准则,可得到工艺参数可行域的3 通过模型对C进行求解,令其满足条件:对H型 组约束条件. 钢中具有负方向最大初始曲率C=-1的截面矫后 约束条件1:根据递减弯曲原则,第次弯曲曲率 残留曲率C4=0,可得C4=-1.2.在此弯曲过程中工程科学学报,第 38 卷,第 1 期 图 5 主动工艺设计过程流程图 Fig. 5 Flow chart of process active design 其初始曲率的状态为{ Cc } = ± 1,初始残余应力的数 据简化表征如图 6 所示. 矫直过程采用六辊四次弯 曲,有 Cw1、Cw2、Cw3和 Cw4共 4 个弯曲工艺参数. 依据图 5 所示的设计流程,本算例工艺设计的具 体实施步骤如下: ( 1) 设定{ Cc } 、σyc、σfc 和 Syc 控制目标,确定 Cw1 及 Cw2 . 设 H 型钢最终控制目标为{ Cc } ≤0. 05,σyc ≤40 MPa,σfc≥ - 80 MPa 经历 1、2 次弯曲后 Syc的初步控制 目标为 Syc≤85 MPa. 结合前述基本准则,可得到工艺参数可行域的 3 组约束条件. 约束条件 1: 根据递减弯曲原则,第 i 次弯曲曲率 图 6 算例初始残余应力表征 Fig. 6 Numerical representation of initial residual stress in an exam￾ple 应小于第 i - 1 次弯曲曲率; 则我们设定 1、2 次弯曲曲 率的比例参数 α =[0,1],Cw2 = - αCw1,以 Cw1 与 α 为 自变量对{ Cc } 进行分析,从而保证 Cw2 < Cw1 . 约束条件 2: 为保证第 i 次弯曲后递减弯曲的工艺 过程能够继续进行,第 i 次弯曲后 H 型钢各截面残留 曲率 Cci均应保持具有同方向的残留曲率. 即对于第 1、2 次弯曲过程,若 Cw1 > 0,Cw2 < 0 则 H 型钢中所有截 面两次弯曲后都应保证 Cc2≤0. 可知若定义正向最大 初始曲率为 + C0max,则若 + C0max经历二次弯曲后能够 保证 Cc2≤0,则所有截面可保证均为负方向的残留曲 率. 由此可见约束条件中只有 + C0max、Cw1和 Cw2三个独 立变量,其中 + C0max已知,则 Cw2是基于 Cw1的函数,从 而能够得到以 Cw1 与 α 表示的约束条件表达式,具体 推导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约束条件 3: 前述各参量的控制目标. 首先利用本文的矫直模型获得[Cw1,α]整个工艺 参数域内各控制参数的演变结果曲面,如图 7 所示. 根据约束条件可以确定符合约束条件的可行域范 围如下图 8 所示. 为保证 H 型钢第 1 次的充分弯曲且 又不至于因过大弯曲而造成断面畸变,因此在可行域 内选择 Cw1 = 4; 为保证第 2 次弯曲后弯曲单元矫直工 艺参数具有较宽的调整范围,在满足约束条件 3 的条 件下选择可行域内的最大值 α = 0. 7,即最远离约束条 件 2 的参数,可得 Cw2 = - 2. 8. ( 2) 设定 Syc第 3 次弯曲控制目标,确定 Cw3 . 设 Syc第 3 次弯曲的控制目标为 Syc≤65 MPa. 经 模型计算得满足约束条件 2 的 Cw3区间为[1. 4,2. 8], 在该区间内 Syc的演变情况如图 9 所示. 同样为保证后 续弯曲参数的选取范围,选取约束条件 3 的上限作为 选定参数,即 Cw3 = 1. 9. ( 3) 以消除残留曲率为条件,确定 Cw4 . 通过模型对 Cw4进行求解,令其满足条件: 对 H 型 钢中具有负方向最大初始曲率 C0max = - 1 的截面矫后 残留曲率 Cc4 = 0,可得 Cw4 = - 1. 2. 在此弯曲过程中 · 231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