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藕与莼菜》最初刊载于193年9月10日《时事新报》副刊《文学》第37期,后 收入1935年版《未厌居习作》。 《藕与莼菜》是叶绍钧早期散文作品中的名篇。作者客居异乡,“同朋友喝酒,嚼着 薄片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于是,记忆所及,饱含 深情地抒写了每当新秋时间新藕上市和每个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的往事,而浮现在读 者眼前的,是一幅幅富有诗情的江南水乡小镇的风情图。文章虽然只写了在异乡视为珍品、 而在故乡却极为普通的藕与莼莱,但越是将这些写得鲜明、有滋味,就越表达出作者对故 乡深厚的眷恋和怀念 三、课文内容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3自然段,写故乡人卖藕和买藕的情景,通过对比,表现作者对藕的珍 爱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在第1自然段里,作者着力刻画了一幅“清的画面”:新秋的早晨,自然清新凉爽 画面上“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的康健的男人和“裹着白地青花 的头布,穿着短的夏布裙”的同样透着康健的美的风致的女人,他们各自挑着盛着藕的担 子到镇上来卖。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被他们在池塘里,在小河边洗得雪白。红衫的小姑娘 白发的老公公纷纷来买,一时间,“清淡而甘美的滋味普遍于家家且人人”,直至“叶落秋 深的时候”。虽然这样的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但作者写来却让人感觉到留恋的深 情,认为那画面是“供人体味的高品位的东西”。在这幅画面里,农民将藕洗得洁白然后去 卖,这是很自然的举动,并非有意在“作画”,体现的是家乡农民自然纯朴,勤劳善良的品 质,正是这种品质,构成了画面中富有深厚内涵的一部分,他们与故乡的自然风光融在一 起,浑然一体。从作者对这幅画面的“欣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故乡的深厚的 眷恋之情。 如果说第1自然段是“回忆”,那么第2、3自然段重点写“现在”,着力突出“在这 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在这里,藕的数量不多,价格昂贵,并且很难买到;即使能 买到,样子瘦弱生涩,实在难看:即使难得偶尔吃到一回,也是“满被锈斑”、“满口含渣”, 令人不想吃第二片。在2、3两自然段中,作者处处与第1自然段进行对比:健康、淳朴、 勤劳、善良的故乡人与庸俗的豪华公子、硕腹巨贾和帮闲的茶房们形成对比:故乡的鲜嫩 玉色的长节的藕与城里“瘦得像乞丐的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的藕相对比;故乡藕的 “清淡而甘美的滋味”与城里“满被锈斑”“满口含渣”的藕相对比。在这“回忆”与“现 在”截然不同的藕的对比中,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的怀念 第二部分(4-5自然段,回忆故乡每个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的往事,再次表达对 故乡的怀念 文章以“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作为过渡,开始叙写“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 天吃莼菜”的往事。作者对故乡的莼菜同样饱含深情:“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6 《藕与莼菜》最初刊载于 1923 年 9 月 10 日《时事新报》副刊《文学》第 37 期,后 收入 1935 年版《未厌居习作》。 《藕与莼菜》是叶绍钧早期散文作品中的名篇。作者客居异乡,“同朋友喝酒,嚼着 薄片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于是,记忆所及,饱含 深情地抒写了每当新秋时间新藕上市和每个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的往事,而浮现在读 者眼前的,是一幅幅富有诗情的江南水乡小镇的风情图。文章虽然只写了在异乡视为珍品、 而在故乡却极为普通的藕与莼菜,但越是将这些写得鲜明、有滋味,就越表达出作者对故 乡深厚的眷恋和怀念。 三、课文内容分析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 自然段),写故乡人卖藕和买藕的情景,通过对比,表现作者对藕的珍 爱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在第 1 自然段里,作者着力刻画了一幅“清的画面”:新秋的早晨,自然清新凉爽, 画面上“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的康健的男人和“裹着白地青花 的头布,穿着短的夏布裙”的同样透着康健的美的风致的女人,他们各自挑着盛着藕的担 子到镇上来卖。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被他们在池塘里,在小河边洗得雪白。红衫的小姑娘、 白发的老公公纷纷来买,一时间,“清淡而甘美的滋味普遍于家家且人人”,直至“叶落秋 深的时候”。虽然这样的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但作者写来却让人感觉到留恋的深 情,认为那画面是“供人体味的高品位的东西”。在这幅画面里,农民将藕洗得洁白然后去 卖,这是很自然的举动,并非有意在“作画”,体现的是家乡农民自然纯朴,勤劳善良的品 质,正是这种品质,构成了画面中富有深厚内涵的一部分,他们与故乡的自然风光融在一 起,浑然一体。从作者对这幅画面的“欣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故乡的深厚的 眷恋之情。 如果说第 1 自然段是“回忆”,那么第 2、3 自然段重点写“现在”,着力突出“在这 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在这里,藕的数量不多,价格昂贵,并且很难买到;即使能 买到,样子瘦弱生涩,实在难看;即使难得偶尔吃到一回,也是“满被锈斑”、“满口含渣”, 令人不想吃第二片。在 2、3 两自然段中,作者处处与第 1 自然段进行对比:健康、淳朴、 勤劳、善良的故乡人与庸俗的豪华公子、硕腹巨贾和帮闲的茶房们形成对比;故乡的鲜嫩 玉色的长节的藕与城里“瘦得像乞丐的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的藕相对比;故乡藕的 “清淡而甘美的滋味”与城里“满被锈斑”、“满口含渣”的藕相对比。在这“回忆”与“现 在”截然不同的藕的对比中,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的怀念。 第二部分(4—5 自然段),回忆故乡每个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的往事,再次表达对 故乡的怀念。 文章以“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作为过渡,开始叙写“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 天吃莼菜”的往事。作者对故乡的莼菜同样饱含深情:“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