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 级。“这说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成为必要的了。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这集中地表现在 公私比例的变化上,以工业为例,1949年到1952年,国营经济从34.2%上升到56%,私营经济从62.7%下降 到34%。这种变化,用周恩来的话说,就是“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一天一天 加强”。这说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度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4.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正是从以上两个方面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良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明确规定: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瓷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浩。”当时.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 有过一种通俗的解释: “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 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 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墙地促使中国洗怪计会丰义首路」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强大,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发展工业, 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另一方面是要建设新的工业 随若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完成和工业建设的初步开展,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与私营 工业相比,国营工业规模大,技术设备先进,不仅有轻工业,而且有重工业。在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国营企业也优 干私营企业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在帝国主义对华封锁的情况下 民族资本由于向外发展的渠道被阻断,就更加重了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的这种依赖性, 1950年以后,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形式的国家 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这就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3.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有过相当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实行在土地私有基 础上的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很大的限制。许多农户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事实上,在土改以后,许多地区的农民从发展生产的需要出发,已经在探索组织起来的各种途径,开始有了实行互 助合作的实践。这也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中国不但不可能 从资本主义大国得到什么援助,而目连进行普通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 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 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 级。”这说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成为必要的了。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这集中地表现在 公私比例的变化上。以工业为例,1949年到1952年,国营经济从34.2%上升到56%,私营经济从62.7%下降 到34%。这种变化,用周恩来的话说,就是“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一天一天增加,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一天一天 加强”。这说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4.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正是从以上两个方面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 有过一种通俗的解释:“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 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强大,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发展工业,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业,另一方面是要建设新的工业。 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完成和工业建设的初步开展,中国已经有了比较强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与私营 工业相比,国营工业规模大,技术设备先进,不仅有轻工业,而且有重工业。在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国营企业也优 于私营企业。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不可避免地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在帝国主义对华封锁的情况下, 民族资本由于向外发展的渠道被阻断,就更加重了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的这种依赖性。 1950年以后,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形式的国家 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这就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3.对个体农业进行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有过相当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实行在土地私有基 础上的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很大的限制。许多农户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事实上,在土改以后,许多地区的农民从发展生产的需要出发,已经在探索组织起来的各种途径,开始有了实行互 助合作的实践。这也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严密封锁和遏制。中国不但不可能 从资本主义大国得到什么援助,而且连进行普通的贸易和交往都很困难。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能够援助中国。这种国际环境,也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基本因素之 一。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 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