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此病有回升趋势,是谷子生产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一)症状 白发病是系统性侵染的病害。从开始萌芽到成熟,在不同生育阶段均呈现症 状,幼苗期呈现苗枯,成株期叶片上呈现灰背,拔节到孕穗期呈现白尖、枪杆和 白发等症状,抽穗后呈现看谷老。 幼苗:在未出土前,病苗呈扭曲状变褐,重者未及出土而枯死,即为“苗枯” 症状 叶片:苗高10厘米以上时,受害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淡黄色条斑,病斑 在叶片背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及孢子囊),即为“灰背”症 状,病叶最后枯死。 成株:植株生长到35厘米高到抽穗前,顶部1-2片叶不能分开,呈黄白色, 即为“白尖”。接着黄白色顶叶逐渐变为黄褐色而枯死,直立田间,即“枪杆”症 状。这种直立成束的病叶不久便呈纵向开裂,同时散出大量黄棕色粉状物(即病菌 的卵孢子),最后心叶组织完全破碎,仅留灰白色叶脉,散乱成毛发状,即为“白 发”症状。这种病株常常不能抽穗。 穗部:有的感病植株能抽穗,所抽岀的穗常呈畸形,颖片变为小叶状而丛生, 全穗肥大呈刺猬状,直立田间,即“看谷老”症状。病穗不能结实,或仅局部结 实。肥大的颖片初呈红色或绿色,后变为褐色,破裂后散出大量黄棕色粉状物(即 病菌的卵孢子)。 (二)病原 学名:谷子白发病菌[ Sclerosporagraminicola(Sate) Schret:,属于鞭毛菌 亚门,霜霉目真菌,指梗霉属。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粪肥中或粘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来年播种后,当谷 子幼芽尚未出土时,卵孢子即已萌发,借机械压力经根、中胚轴或幼芽鞘直接侵 入,菌丝蔓延到生长,重时引起苗枯。轻者,菌丝随着生长点组织的分化而发展 到达叶片和花序,分别在不同位引起发病,相继出现灰背、白尖、枪杆、白发或 看谷老。空气潮湿时,病叶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在一般条件下可以萌发, 由气孔侵入叶片造成局部性病斑,造成多次重复侵染;但在高湿条件下病菌的孢 子囊也能从谷子的分生组织、分蘖、分枝、幼芽、幼穗、幼叶、幼苗和胚芽上侵 入而形成系统性侵染发病。在系统侵染过程中,卵孢子造成的侵染和孢子囊造成 的侵染在致病症状上并无差异,在后期均能产生卵孢子而越冬。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白发病菌以卵孢子侵染幼苗,因此苗期土壤环境和菌源数量对病害发生的 轻重有直接影向。 1.土壤温、湿度 一般幼苗2厘米以下最易感病,当长到2.5-3厘米则感病少,3厘米以上就 不易感病:当幼苗处于2厘米以下,土温在11℃-32℃和土壤相对湿度20%-80% 之间均可感病;但以土温19″C-21℃和土壤相对湿度50%(半干土)时感病最重。 土壤湿度大于80%就不利于此病发生。 2.栽培条件 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因连作地菌源多。试验结果表明,如连作地的发病 为38.3%,轮作1年的发病率为3.7%,轮作2年的发病率为2%,轮作3年 的发病率则为0.5%。此病有回升趋势,是谷子生产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一)症状 白发病是系统性侵染的病害。从开始萌芽到成熟,在不同生育阶段均呈现症 状,幼苗期呈现苗枯,成株期叶片上呈现灰背,拔节到孕穗期呈现白尖、枪杆和 白发等症状,抽穗后呈现看谷老。 幼苗:在未出土前,病苗呈扭曲状变褐,重者未及出土而枯死,即为“苗枯” 症状。 叶片:苗高 10 厘米以上时,受害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淡黄色条斑,病斑 在叶片背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及孢子囊),即为“灰背”症 状,病叶最后枯死。 成株:植株生长到 35 厘米高到抽穗前,顶部 1—2 片叶不能分开,呈黄白色, 即为“白尖”。接着黄白色顶叶逐渐变为黄褐色而枯死,直立田间,即“枪杆”症 状。这种直立成束的病叶不久便呈纵向开裂,同时散出大量黄棕色粉状物(即病菌 的卵孢子),最后心叶组织完全破碎,仅留灰白色叶脉,散乱成毛发状,即为“白 发”症状。这种病株常常不能抽穗。 穗部:有的感病植株能抽穗,所抽出的穗常呈畸形,颖片变为小叶状而丛生, 全穗肥大呈刺猬状,直立田间,即“看谷老”症状。病穗不能结实,或仅局部结 实。肥大的颖片初呈红色或绿色,后变为褐色,破裂后散出大量黄棕色粉状物(即 病菌的卵孢子)。 (二)病原 学名:谷子白发病菌[Sclerosporagraminicola(Sate)Schret:,属于鞭毛菌 亚门,霜霉目真菌,指梗霉属。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粪肥中或粘着在种子表面越冬。来年播种后,当谷 子幼芽尚未出土时,卵孢子即已萌发,借机械压力经根、中胚轴或幼芽鞘直接侵 入,菌丝蔓延到生长,重时引起苗枯。轻者,菌丝随着生长点组织的分化而发展, 到达叶片和花序,分别在不同位引起发病,相继出现灰背、白尖、枪杆、白发或 看谷老。空气潮湿时,病叶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在一般条件下可以萌发, 由气孔侵入叶片造成局部性病斑,造成多次重复侵染;但在高湿条件下病菌的孢 子囊也能从谷子的分生组织、分蘖、分枝、幼芽、幼穗、幼叶、幼苗和胚芽上侵 入而形成系统性侵染发病。在系统侵染过程中,卵孢子造成的侵染和孢子囊造成 的侵染在致病症状上并无差异,在后期均能产生卵孢子而越冬。 (四)影响发病的因素 白发病菌以卵孢子侵染幼苗,因此苗期土壤环境和菌源数量对病害发生的 轻重有直接影向。 1.土壤温、湿度 一般幼苗 2 厘米以下最易感病,当长到 2.5-3 厘米则感病少,3 厘米以上就 不易感病:当幼苗处于2厘米以下,土温在11℃—32℃和土壤相对湿度20%—80% 之间均可感病;但以土温 19"C—21℃和土壤相对湿度 50%(半干土)时感病最重。 土壤湿度大于 80%就不利于此病发生。 2.栽培条件 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因连作地菌源多。试验结果表明,如连作地的发病 为 38.3%,轮作 1 年的发病率为 3.7%,轮作 2 年的发病率为 2%,轮作 3 年 的发病率则为 0.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