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170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第30卷 热过程参数关系的有效手段].本文建立了悬浮床 1.3控制方程 内热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 在二维(r,z)圆柱坐标系下,模型的控制方程 FLUENT软件拥有的流体流动、传热、辐射、化学反 如下] 应等通用模型,对床内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1)连续方程: 了氨气速度、粉气比和氮化温度等因素对温度场和 PU)+1(rU)=0 r ar (1) 硅的转化率的影响 式中,p为密度,p=∑f:U为速度,U= 1物理模型和控制方程 1.1物理模型 日Uf为体积分数,:=1:下标i分别 悬浮床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含预热段与 取值为1,2和3,分别表示组分N2、Si和Si3N4 高温段两部分,均垂直放置.其工艺过程为:硅粉和 (2)组分方程: 高纯氨气组成的气固两相流经过预热段预热后,进 1a(r(PU,Yi))(OU.Yi)_ 入高温段,反应完成后在出口收集氨化产物.本文 将颗粒相看作拟流体,采用多流体模型求解。流体 10 ,a。aY +(2) 介质包括N2、Si和Si3N4三种,它们之间发生下列 反应:3Si十2N2Si3N4十740 kJ.mol1.由于预 式中,Y为质量分数,Y:=(f)/p,∑Y:=1:D 热段和高温段内流体的雷诺数Re均小于2320,故 为分子扩散系数,:=PD,D为动力扩散系数;ω 预热段和高温段内流动状态均为层流,涉及的几何 为质量消耗或生成速率。 参数变量有:预热段长Ly,内径d,:高温段长Lh,内 根据硅粉与N2的反应机理[8)],考虑到固体产 径d·预热段与高温段的径向为r向,轴向为z 物层扩散阻力和化学反应阻力,以N2表示的反应 向 速度式如下o: 一M1Cg∞ =R一B,十 1 (3) 4πR.ReD'4rRk. 式中,Cg∞为周围环境中氨气浓度:R。为未反应硅 核的半径;R。为硅颗粒表面半径;M为分子量;k 为以面积计的反应速率常数,由Arrhenius公式可 知,k,=koexp(一E/RT),ko为指前因子,E为活化 能,R为通用气体常数,T为温度, (3)动量方程: r向, a(eU.U,)1a(r,U,) ∂r 图1悬浮床装置示意图 (4) Fig.I Sketch map of the suspended bed + ar z向, 1.2假设条件 (U,U)+1〔PUU- 模型所研究的是二维、稳态、层流硅粉氮气流的 r ar 热过程,建立数学模型的假设条件如下: ap十 (1)硅粉在气相中均匀弥散,可看作是均匀气 (5) 固两相流; 式中,p为压强:“为动力黏度,=∑f (2)颗粒和氨气在同一位置具有相同温度和速 (4)能量方程: 度; d(oU.h)10(roUh) (3)硅粉表面发生非均相反应,采用粒径不变 的缩核模型; (4)仅考虑颗粒的辐射,气相为透明介质 ++x]+热过程参数关系的有效手段[3].本文建立了悬浮床 内热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 FLUENT 软件拥有的流体流动、传热、辐射、化学反 应等通用模型‚对床内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 了氮气速度、粉气比和氮化温度等因素对温度场和 硅的转化率的影响. 1 物理模型和控制方程 1∙1 物理模型 悬浮床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含预热段与 高温段两部分‚均垂直放置.其工艺过程为:硅粉和 高纯氮气组成的气固两相流经过预热段预热后‚进 入高温段‚反应完成后在出口收集氮化产物.本文 将颗粒相看作拟流体‚采用多流体模型求解.流体 介质包括 N2、Si 和 Si3N4 三种‚它们之间发生下列 反应:3Si+2N2 Si3N4+740kJ·mol —1.由于预 热段和高温段内流体的雷诺数 Re 均小于2320‚故 预热段和高温段内流动状态均为层流.涉及的几何 参数变量有:预热段长 Ly‚内径 dy;高温段长 Lh‚内 径 dh.预热段与高温段的径向为 r 向‚轴向为 z 向. 图1 悬浮床装置示意图 Fig.1 Sketch map of the suspended bed 1∙2 假设条件 模型所研究的是二维、稳态、层流硅粉氮气流的 热过程.建立数学模型的假设条件如下: (1) 硅粉在气相中均匀弥散‚可看作是均匀气 固两相流; (2) 颗粒和氮气在同一位置具有相同温度和速 度; (3) 硅粉表面发生非均相反应‚采用粒径不变 的缩核模型; (4) 仅考虑颗粒的辐射‚气相为透明介质. 1∙3 控制方程 在二维( r‚z )圆柱坐标系下‚模型的控制方程 如下[4—7]. (1) 连续方程: ∂(ρUz ) ∂z + 1 r ∂( rρUr) ∂r =0 (1) 式 中‚ρ 为 密 度‚ρ= ∑i fρi i;U 为 速 度‚U = 1 ρ∑i fρi iUi;f 为体积分数‚∑i f i=1;下标 i 分别 取值为1‚2和3‚分别表示组分 N2、Si 和 Si3N4. (2) 组分方程: 1 r ∂( r(ρUrY i)) ∂r + ∂(ρUz Y i) ∂z = 1 r ∂ ∂r rΓi ∂Y i ∂r + ∂ ∂z Γi ∂Y i ∂z +ωi (2) 式中‚Y 为质量分数‚Y i=(ρif i)/ρ‚∑i Y i=1;Γ 为分子扩散系数‚Γi=ρiDi‚D 为动力扩散系数;ω 为质量消耗或生成速率. 根据硅粉与 N2 的反应机理[8—9]‚考虑到固体产 物层扩散阻力和化学反应阻力‚以 N2 表示的反应 速度式如下[10]: ω1= — M1Cg‚∞ Rs— Rc 4πRs Rc D + 1 4πR 2 c ks (3) 式中‚Cg‚∞为周围环境中氮气浓度;Rc 为未反应硅 核的半径;Rs 为硅颗粒表面半径;M 为分子量;ks 为以面积计的反应速率常数‚由 Arrhenius 公式可 知‚ks=k0exp(— E/RT)‚k0 为指前因子‚E 为活化 能‚R 为通用气体常数‚T 为温度. (3) 动量方程: r 向‚ ∂(ρUz Ur) ∂z + 1 r ∂( rρUrUr) ∂r = — ∂p ∂r + ∂ ∂z μ ∂Ur ∂z + 1 r ∂ ∂r rμ ∂Ur ∂r (4) z 向‚ ∂(ρUz Uz ) ∂z + 1 r ∂( rρUrUz ) ∂r = — ∂p ∂z + ∂ ∂z μ ∂Uz ∂z + 1 r ∂ ∂r rμ ∂Uz ∂r (5) 式中‚p 为压强;μ为动力黏度‚μ= ∑i f iμi. (4) 能量方程: ∂(ρUz h) ∂z + 1 r ∂( rρUrh) ∂r = 1 r ∂ ∂r r λ ∂T ∂r +qr+ ∑i ΓiY i ∂h ∂r + ·1170·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第30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