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10期 尹少武等:悬浮床氨化硅合成热过程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1171, 品+r, +g* (6) 1化处理:轴向坐标Z=z/(L,+Lh),预热段出口 对应Z=0.2.预热段径向坐标R,=2r/d,高温段 式中,h为焓;入为热导率,=∑f入;g为化学反 径向坐标R=2r/d· 应放热项,g=0.5n△H/M1,△H为单位产物的 硅粉平均粒径为2.7m,颗粒临界流化速度和 反应放热量;q,为辐射项,q,=nπd6eoo(T4一T), 夹带速度按照文献[11]计算,其值分别为6.5× 10-6ms-1和6.0×10-4ms1.为确保硅粉与氮 T。和T。分别为壁面温度和颗粒温度,d。为颗粒 气能在管内正常流动并且充分反应,氨气实际流量 直径,e为发射率,o为黑体辐射常数, 应超过理论所需的氮气流量,从而确保氮化产物能 (5)状态方程: 够被过量的氨气顺利带出.氮气操作范围为3.0~ P=限T头 (7) 9.0L·min1,预热段入口处对应的氨气速度为 0.250.75ms-1. 1.4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管壁四周包裹了电阻丝,预热段管壁 由于超细Si3N4粉接触空气后容易氧化成为 $02,因此只是在高温段出口进行了氮化产物的收 恒热流,高温段管壁通过自动控制保持在某一温度 集.所以在下述关于硅的转化率的图中,只有高温 不变(即自控恒壁温) 段出口(Z=1.0)处的一组实验结果 入口条件:硅粉与氨气的混合物,入口温度为 27℃,以某一速度入预热段 3.1悬浮床内温度场分布 图3为氮气速度U=0.41ms1、粉气比(即单 出口条件:出口为常压 位质量的氦气所携带的硅粉质量)9=0.45、预热段 2网格划分 壁面热流g=2500W·m-2以及高温段壁面温度 Tw=1350℃时悬浮床内温度分布.图3(a)为氨化 因几何图形的轴向尺寸与径向尺寸相差很大, 网格的合理划分对计算结果很重要,为确保进出口 床轴向温度曲线,理论预测值与实验值变化趋势相 和边界计算的准确性,径向网格由边界向中心逐渐 同,误差小于5%.在预热段出口处(Z=0.2),温度 由密变疏,轴向网格由两端向中间逐渐由密到疏,网 达1200℃左右,颗粒与氮气进入高温段后温度迅 格划分示意图如图2所示,采用四边形网格,下部 速升高,至Z=0.25处,颗粒与氨气的温度趋于稳 为预热段网格划分,轴向划分为100份,径向划分为 定,接近壁面温度, 8份;上部为高温段网格划分,轴向划分为400份, 图3(b)为高温段出口处径向温度曲线,理论预 径向划分为44份,共计18400个网格. 测值与实验值变化趋势相同,误差小于5%.径向最 大温差约为20℃,这表明径向温度比较均匀,壁面 对颗粒的辐射传热以及壁面与气流的对流换热效果 良好,确保了氮化产物质量均匀, 3.2氮气速度(氮化时间)对床内温度和硅转化 率的影响 当预热段入口氮气速度分别为0.25,0.41, 0.58和0.75ms1时,经计算,粉气混合物在高温 段的停留时间(即氨化时间)分别为91.8,54.5, 38.7和30.0s,床内温度和硅转化率的变化曲线如 图4所示.所对应的其他实验条件为:硅粉平均粒 径d=2.7m、粉气比9=0.45、氮化温度T= 1350℃、预热段热流g=2500Wm-2(氨气流速为 0.25ms时,g=1500Wm-2)由图4(a)可知, 图2悬浮床网格划分示意图(局部) 随着氮气速度的增加,在预热段出口处,粉气混合物 Fig-2 Sketch map of grid for the suspended bed (partly) 的温度逐渐降低,为了确保高温段内的流动和氮化 反应顺利进行,预热段出口处的温度尽可能高于 3结果分析与讨论 1200℃.因此,当氮气流量增加时,预热段壁面的热 为了描述方便,以下各图横坐标均进行量纲为 流应相应增加,由图4()可知,在预热段中,氮化反∂ ∂z λ ∂T ∂z + ∑i ΓiY i ∂h ∂z +q ∗ (6) 式中‚h 为焓;λ为热导率‚λ= ∑i f iλi;q ∗为化学反 应放热项‚q ∗=0∙5nΔHω1/M1‚ΔH 为单位产物的 反应放热量;qr 为辐射项‚qr= nπd 2 pεσ0( T 4 w— T 4 p)‚ T w 和 Tp 分别为壁面温度和颗粒温度‚dp 为颗粒 直径‚ε为发射率‚σ0 为黑体辐射常数. (5) 状态方程: p=ρRT ∑i Y i Wi (7) 1∙4 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管壁四周包裹了电阻丝‚预热段管壁 恒热流‚高温段管壁通过自动控制保持在某一温度 不变(即自控恒壁温). 入口条件:硅粉与氮气的混合物‚入口温度为 27℃‚以某一速度入预热段. 出口条件:出口为常压. 2 网格划分 因几何图形的轴向尺寸与径向尺寸相差很大‚ 网格的合理划分对计算结果很重要.为确保进出口 和边界计算的准确性‚径向网格由边界向中心逐渐 由密变疏‚轴向网格由两端向中间逐渐由密到疏‚网 格划分示意图如图2所示‚采用四边形网格.下部 为预热段网格划分‚轴向划分为100份‚径向划分为 8份;上部为高温段网格划分‚轴向划分为400份‚ 径向划分为44份‚共计18400个网格. 图2 悬浮床网格划分示意图(局部) Fig.2 Sketch map of grid for the suspended bed (partly)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为了描述方便‚以下各图横坐标均进行量纲为 1化处理:轴向坐标 Z= z/( Ly+ Lh )‚预热段出口 对应 Z=0∙2.预热段径向坐标 Ry=2r/dy‚高温段 径向坐标 Rh=2r/dh. 硅粉平均粒径为2∙7μm‚颗粒临界流化速度和 夹带速度按照文献 [11] 计算‚其值分别为6∙5× 10—6m·s —1和6∙0×10—4 m·s —1.为确保硅粉与氮 气能在管内正常流动并且充分反应‚氮气实际流量 应超过理论所需的氮气流量‚从而确保氮化产物能 够被过量的氮气顺利带出.氮气操作范围为3∙0~ 9∙0L·min —1‚预热段入口处对应的氮气速度为 0∙25~0∙75m·s —1. 由于超细 Si3N4 粉接触空气后容易氧化成为 SiO2‚因此只是在高温段出口进行了氮化产物的收 集.所以在下述关于硅的转化率的图中‚只有高温 段出口(Z=1∙0)处的一组实验结果. 3∙1 悬浮床内温度场分布 图3为氮气速度 U=0∙41m·s —1、粉气比(即单 位质量的氮气所携带的硅粉质量)φ=0∙45、预热段 壁面热流 q =2500W·m —2以及高温段壁面温度 T w=1350℃时悬浮床内温度分布.图3(a)为氮化 床轴向温度曲线‚理论预测值与实验值变化趋势相 同‚误差小于5%.在预热段出口处(Z=0∙2)‚温度 达1200℃左右.颗粒与氮气进入高温段后温度迅 速升高‚至 Z=0∙25处‚颗粒与氮气的温度趋于稳 定‚接近壁面温度. 图3(b)为高温段出口处径向温度曲线‚理论预 测值与实验值变化趋势相同‚误差小于5%.径向最 大温差约为20℃‚这表明径向温度比较均匀‚壁面 对颗粒的辐射传热以及壁面与气流的对流换热效果 良好‚确保了氮化产物质量均匀. 3∙2 氮气速度(氮化时间)对床内温度和硅转化 率的影响 当预热段入口氮气速度分别为0∙25‚0∙41‚ 0∙58和0∙75m·s —1时‚经计算‚粉气混合物在高温 段的停留时间(即氮化时间)分别为91∙8‚54∙5‚ 38∙7和30∙0s‚床内温度和硅转化率的变化曲线如 图4所示.所对应的其他实验条件为:硅粉平均粒 径 d =2∙7μm、粉气比 φ=0∙45、氮化温度 T w= 1350℃、预热段热流 q=2500W·m —2(氮气流速为 0∙25m·s —1时‚q=1500W·m —2).由图4(a)可知‚ 随着氮气速度的增加‚在预热段出口处‚粉气混合物 的温度逐渐降低.为了确保高温段内的流动和氮化 反应顺利进行‚预热段出口处的温度尽可能高于 1200℃.因此‚当氮气流量增加时‚预热段壁面的热 流应相应增加.由图4(b)可知‚在预热段中‚氮化反 第10期 尹少武等: 悬浮床氮化硅合成热过程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117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