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明六庵先生「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易〉學進路 焦循定稿《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今典藏於臺北「中央硏究院傅斯年 圖書館」,三冊一函毛裝,共有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冊;每卷長29公分,寬 20公分。上卷缺題·稍有蛀蠹’當有殘損·闡釋「乾卦」經傳;中、下兩卷 卷首分別以楷書書題:「仲軒易義解詁中丶下」’並署:「江都焦循定稿」’1仳與 焦循題款的慣例頗一致·中卷疏釋「坤卦」經傳丶下卷析釋「屯丶茡」二卦經傳 鈔本至此而盡·應痄完書·當是殘損孓遺·而重加謄寫編錄成帙焦循題署與正 文均為楷書·題款顯然後書’墨色較淡·體式流麗朗暢;正文則為先寫’書工墨 濃·端整凝鍊·二者墨色雖不冋·然筆法一致’當為冋一人手筆;然以焦循四十 歲後書法較論·其楷書手稿《雕菰樓易學》則書法勁健’鋒芢畢露’文字筆法 與此稿頗異’如「易義」二字·書法即不同,「解」字右半不從「羊」「卦」字 「卜」部從「點」不從「捺」……·筆者以為當是其早年鈔謄之作,1或倩子弟 學生代筆鈔錄之稿φ而正文又多見硃筆句讀’偶有増補文字’或附貼簽條正託 20顯然經過閱讀校改’與焦循書稿習慣頗為一致相符 《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國民政府撤臺前’原藏於北平「東方文仁事 業總委員會」21而焦循傳世著娏多種·均為此機構所庋藏’此本與其他刊丶鈔 批本應屬同一來源·即同為焦循親作丶親批與親鈔的原始文獻∶而後收歸典藏於 臺北市南港中央硏’院歷史語言硏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室’至今保存良 好,借閱甚便此本現架置於該館「善東∶0012號」’並已攝製光碟’檢索代號 為:「OD01A」°筆者於光碟攝製前數年·曾於民國八十一年(1992)申請獲准 攝製5×7照相影片56張(略為全書之半)·並手鈔其餘文稿所費不貲’耗時甚 久,存證參考之餘’至今仍時時翻閱比對·以識傳薤匪易’功不唐損。 《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除上卷一冊缺題頗有殘損外,中丶下二卷各 冊卷首均有焦循題款如前所;並鈐有典藏單位印記四方∶「傅斯年圖書館」長 方陽文篆印丶「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收藏圖書拓本」正方陽文篆印 「史語所收藏珍本圖書記」長方陽文篆印「東方文仳事業總委員會所藏圖書印」 正方陽文篆印°各冊卷末均鈐記典藏印記二方:「史語所收藏珍本圖書記」長方 筆者閱鈔焦循手稿丶手批丶手鈔資料多種·以書法字蹟對比論之·雖然後先有別·仍為一貫 尤其署款風格類同’如其手稿《雕菰樓易學〉題款為:「江都焦循學」「江都焦循著」·「江都焦 循撰」;手批毛氏汲古閣本《十三經註疏》·落款為:「江都焦循記」;題記手鈔本《天步真原 署名為:「江都焦循」手批〔明〕萬曆刊本《柳文》·題記為:「後學冮都焦循誦」、「江都焦循評 閱」「江都焦循讀」等等’並可證成此本應為焦循所親題而定稿的鈔本 詳參臺北「國家圖書館」典藏「焦循楷書手稿《雕菰樓經學叢書》」四十二卷(臺北:文海出 版社影印) 19焦循晚年手批 本·筆法疏暢·筆意凝斂·多以楷書丶行書並用·率性為之∶雖與此 本寫意不同·然筆法多無二殊·筆者推斷此本當為其早年學子時期所書·而後加以題簽定稿者 20傅斯年圖書館典藏焦循手批毛氏汲古閣刊本《十三經注疏》·即多見附貼的簽條·以為補正 21依傅斯年圖書館簡介,可知此本及其他典藏,應為民國三十六年(1947)接收「日本北平東 方硏究所」的藏書·而移存轉藏者。又按∶焦循手批丶手稿丶題記諸書·多為此機構所購藏·而 由「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管理·後移交統歸中央硏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典藏至今·並無損 失°由此推知·此本亦應為焦氏後人整批變賣先人遺籍的購藏所得·從典藏淵源來看·此稿當為 焦氏雕菰樓的既成鈔本。明六庵先生「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易》學進路。 焦循定稿《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今典藏於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 圖書館」,三冊一函毛裝,共有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冊;每卷長 29 公分,寬 20 公分。上卷缺題,稍有蛀蠹,當有殘損,闡釋「乾卦」經傳;中、下兩卷, 卷首分別以楷書書題:「仲軒易義解詁中、下」,並署:「江都焦循定稿」,17此與 焦循題款的慣例頗一致。中卷疏釋「坤卦」經傳,下卷析釋「屯、蒙」二卦經傳, 鈔本至此而盡,應非完書,當是殘損孓遺,而重加謄寫編錄成帙。焦循題署與正 文均為楷書,題款顯然後書,墨色較淡,體式流麗朗暢;正文則為先寫,書工墨 濃,端整凝鍊,二者墨色雖不同,然筆法一致,當為同一人手筆;然以焦循四十 歲後書法較論,其楷書手稿《雕菰樓易學》18則書法勁健,鋒芒畢露,文字筆法 與此稿頗異,如「易義」二字,書法即不同,「解」字右半不從「羊」,「卦」字 「卜」部從「點」不從「捺」……,筆者以為當是其早年鈔謄之作,19或倩子弟、 學生代筆鈔錄之稿。而正文又多見硃筆句讀,偶有增補文字,或附貼簽條正訛, 20顯然經過閱讀校改,與焦循書稿習慣頗為一致相符。 《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國民政府撤臺前,原藏於北平「東方文化事 業總委員會」,21而焦循傳世著述多種,均為此機構所庋藏,此本與其他刊、鈔、 批本應屬同一來源,即同為焦循親作、親批與親鈔的原始文獻;而後收歸典藏於 臺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室,至今保存良 好,借閱甚便。此本現架置於該館「善東:0012 號」,並已攝製光碟,檢索代號 為:「OD001A」。筆者於光碟攝製前數年,曾於民國八十一年(1992)申請獲准 攝製 5×7 照相影片 56 張(略為全書之半),並手鈔其餘文稿,所費不貲,耗時甚 久,存證參考之餘,至今仍時時翻閱比對,以識傳述匪易,功不唐捐。 《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除上卷一冊缺題頗有殘損外,中、下二卷各 冊卷首均有焦循題款如前所述;並鈐有典藏單位印記四方:「傅斯年圖書館」長 方陽文篆印、「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收藏圖書拓本」正方陽文篆印、 「史語所收藏珍本圖書記」長方陽文篆印、「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所藏圖書印」 正方陽文篆印。各冊卷末均鈐記典藏印記二方:「史語所收藏珍本圖書記」長方 17 筆者閱鈔焦循手稿、手批、手鈔資料多種,以書法字蹟對比論之,雖然後先有別,仍為一貫。 尤其署款風格類同,如其手稿《雕菰樓易學》題款為:「江都焦循學」、「江都焦循著」、「江都焦 循撰」;手批毛氏汲古閣本《十三經註疏》,落款為:「江都焦循記」;題記手鈔本《天步真原》, 署名為:「江都焦循」;手批﹝明﹞萬曆刊本《柳文》,題記為:「後學江都焦循誦」、「江都焦循評 閱」、「江都焦循讀」等等,並可證成此本應為焦循所親題而定稿的鈔本。 18 詳參臺北「國家圖書館」典藏「焦循楷書手稿《雕菰樓經學叢書》」四十二卷(臺北:文海出 版社影印)。 19 焦循晚年手批、手稿各本,筆法疏暢,筆意凝斂,多以楷書、行書並用,率性為之;雖與此 本寫意不同,然筆法多無二殊,筆者推斷此本當為其早年學子時期所書,而後加以題簽定稿者。 20 傅斯年圖書館典藏焦循手批毛氏汲古閣刊本《十三經注疏》,即多見附貼的簽條,以為補正。 21 依傅斯年圖書館簡介,可知此本及其他典藏,應為民國三十六年(1947)接收「日本北平東 方研究所」的藏書,而移存轉藏者。又按:焦循手批、手稿、題記諸書,多為此機構所購藏,而 由「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管理,後移交統歸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典藏至今,並無損 失。由此推知,此本亦應為焦氏後人整批變賣先人遺籍的購藏所得,從典藏淵源來看,此稿當為 焦氏雕菰樓的既成鈔本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