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易经》阅读资料:賴貴三:黃壽祺先生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X,文档页数:12,文件大小:55.97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

黃壽褀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暨中國易學思想研討會 「辨章考鏡’返本開新」 六庵先生《易》學進路與裁識管窺螽探 賴貴三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糸教授 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糸客座教授 緣起 筆者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深造期問(1990-1994)·以清儒焦循(里 堂,1763-1820)及其《雕菰樓易學三書》為主要探討對象與硏究主題因硏究 霈要前往位於臺北南港區的「中央硏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借閱黃壽褀(之六 六庵,1912-1990)先生著丶張善文教授點校的《易學群書平議》,2此是第一次 同時與六庵先生與張蓍文教授結下學術的因緣;此後·因往來臺海兩岸之間,參 加多次舉辦的不同性質《易》學硏討會’遂與張教授相知相識’而有更進一步的 學術交流’並因此更加瞭解六庵先生與其得意弟子張教授·以及其門下學生的學 術成就’桃李滿天下’芬芳杏壇學林’薪火相傳’代有才人’可謂《易》學界之 嘉話 今歲欣值黃壽褀教授六庵先生百年誕辰紀念’而先生《易》學淵源於家傳師 按∶黃壽祺先生·字之六·號六庵·其字與號丶與《易》學密切相觀;明清之際儒者刁包(1603-1669 字蒙吉·取自《周易·蒙·九二》爻辭:「包蒙,吉。」號用六·則取自〈坤·用六〉著有《易 酌》與《用六集》。其字號與黃先生字號·古今相照·有異曲同工之妙詣 2黃壽祺著丶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第一版) 於卷四分別有平議三篇∶〈《雕菰樓易學》四十卷——《焦氏叢書》本〉·頁99-101;〈《易圖略 八卷——《焦氏叢書》本〉·頁102-103〈《仲軒易義解詁》三卷——一鈔本〉·頁103-105

黃壽祺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暨中國易學思想研討會 「辨章考鏡,返本開新」 ──六庵先生《易》學進路與裁識管窺蠡探 賴貴三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 一、緣起 筆者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班深造期間(1990-1994),以清儒焦循(里 堂,1763-1820)及其《雕菰樓易學三書》為主要探討對象與研究主題,因研究 需要前往位於臺北南港區的「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借閱黃壽祺(之六, 六庵,1912-1990)1先生著、張善文教授點校的《易學群書平議》,2此是第一次 同時與六庵先生與張善文教授結下學術的因緣;此後,因往來臺海兩岸之間,參 加多次舉辦的不同性質《易》學研討會,遂與張教授相知相識,而有更進一步的 學術交流,並因此更加瞭解六庵先生與其得意弟子張教授,以及其門下學生的學 術成就,桃李滿天下,芬芳杏壇學林,薪火相傳,代有才人,可謂《易》學界之 嘉話。 今歲欣值黃壽祺教授六庵先生百年誕辰紀念,而先生《易》學淵源於家傳師 1 按:黃壽祺先生,字之六,號六庵,其字與號,與《易》學密切相觀;明清之際儒者刁包(1603-1669), 字蒙吉,取自《周易‧蒙‧九二》爻辭:「包蒙,吉。」號用六,則取自〈坤‧用六〉,著有《易 酌》與《用六集》。其字號與黃先生字號,古今相照,有異曲同工之妙詣。 2 黃壽祺著、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年 6 月第一版), 於卷四分別有平議三篇:〈《雕菰樓易學》四十卷──《焦氏叢書》本〉,頁 99-101;〈《易圖略》 八卷──《焦氏叢書》本〉,頁 102-103;〈《仲軒易義解詁》三卷──鈔本〉,頁 103-105

教’識鑒精湛’著迒宏富’洋洋大觀’故不揣讜陋·因引清儒章學諴(實齋 1738-801)《校雠通義》「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省為「辨章考鏡」一詞’以及 著名新儒學大家唐君毅(毅伯,1909-1978)丶牟宗三(離中,1909-1995)常說 的「返本開新」一語·匯合為本文標題以表彰黃壽褀教授六庵先生《易》學進 路與裁識的不凡’4筆者蠡測管窺·敬請學者方家不吝賜教 六庵先生《易》學逑論旨趣 福建閩冮江學院黃髙憲教授所編〈黃壽褀論易學》一書·5可說是目前學界對 於六庵先生《易》學較為詳盡的總集著作ν此書輯錄六庵先生《易》學論文丶講 義丶書信等;其中所收六庵先生論文,對於《周易》名義丶性質丶產生的年代等 問題論薤較多因寫作的年代不同熥過前後比照唧可觀照瞭解六庵先生的《易 學思想此書的編輯岀版·使得學者能夠更深人瞭解六庵先生被譽為「《易》學 宗師」的原因·及其在《易》學硏究上所取得的豐實成果。六庵先生一再強調「從 源溯流·強幹弜枝」等治《易》方法·值得〈易〉學愛奷者與硏究者取資借鑒 六庵先生於1935年畢業於北平中國大學國學系’曾師事民國年間非常著名 的《易》學一代宗師尚秉和(節之’滋溪老人,1870-1950)先生’〈黃壽褀論易 學》上冊輯有〈與尚節之先生論易三書〉,6這是1937年4·5月間,六庵先生與 其師節之先生討論《周易》的信’節之先生對六庵先生提出的意見表示讚許。六 庵先生畢生奮發治學’彈精竭慮從事傳統古典學術硏究·尤以精硏《易》學’成 家之言,而蜚聲士林,光前裕後’可調垂範後昆。其已出版的《易》學著作有 易學群書平議》丶《群經要略》丶《周易譯注》丶《周易硏究論文集》(1-4輯)等 〈黃壽褀論易學〉上冊·又輯有六庵先生《易學群書平議》·仳書撰著於 1938-1947年,尚秉和丶陳遵統二先生分別為之敘;1988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出 版社出版。全書依《四庫總目》體例’撰文134篇·釐為7卷。各篇除著錄書名丶 3黃壽祺著丶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自敘〉·頁一·六庵先生即曰:「先君子早歲嘗治 易》·趨庭之際·略聞緒論·然其時方肄業中丶小學·未暇硏習也。年十八·游學北平·始慨 然以為家學之不可以失墜而立身之多愆尤也·遂立志學《易》。且執贊於河北名儒行唐尚節之先 生之門·盺夕請益者十有餘年·所讀《易〉注亦殆數百種 4楊慶中教授: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五章之第三節〈黄 壽祺及其《周易譯注》〉·對六庵先生的治《易》思想丶治《易》方法等·作了較為全面的概娏 可提供學者非常精要中肯的參考 詳參黃高憲編:黃壽祺論易學》(臺北∶學易齋·2003年6月初版)。全書約35萬字·分為 上丶下兩冊·收為江國樑主編:《易學研究叢書》(臺北∶學易齋·2003年6月初版)之一 6按:這三封信’連同節之先生的兩封覆信,均發表在北平《晨報》副刊「藝圃」上

教,3識鑒精湛,著述宏富,洋洋大觀,故不揣譾陋,因引清儒章學誠(實齋, 1738-1801)《校讎通義》「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省為「辨章考鏡」一詞,以及 著名新儒學大家唐君毅(毅伯,1909-1978)、牟宗三(離中,1909-1995)常說 的「返本開新」一語,匯合為本文標題,以表彰黃壽祺教授六庵先生《易》學進 路與裁識的不凡,4筆者蠡測管窺,敬請 學者方家不吝賜教。 二、六庵先生《易》學述論旨趣 福建閩江學院黃高憲教授所編《黃壽祺論易學》一書,5可說是目前學界對 於六庵先生《易》學較為詳盡的總集著作,此書輯錄六庵先生《易》學論文、講 義、書信等;其中所收六庵先生論文,對於《周易》名義、性質、產生的年代等 問題論述較多,因寫作的年代不同,通過前後比照,即可觀照瞭解六庵先生的《易》 學思想。此書的編輯出版,使得學者能夠更深入瞭解六庵先生被譽為「《易》學 宗師」的原因,及其在《易》學研究上所取得的豐實成果。六庵先生一再強調「從 源溯流,強幹弱枝」等治《易》方法,值得《易》學愛好者與研究者取資借鑒。 六庵先生於 1935 年畢業於北平中國大學國學系,曾師事民國年間非常著名 的《易》學一代宗師尚秉和(節之,滋溪老人,1870-1950)先生,《黃壽祺論易 學》上冊輯有〈與尚節之先生論易三書〉,6這是 1937 年 4、5 月間,六庵先生與 其師節之先生討論《周易》的信,節之先生對六庵先生提出的意見表示讚許。六 庵先生畢生奮發治學,殫精竭慮從事傳統古典學術研究,尤以精研《易》學,成 一家之言,而蜚聲士林,光前裕後,可謂垂範後昆。其已出版的《易》學著作有: 《易學群書平議》、《群經要略》、《周易譯注》、《周易研究論文集》(1-4 輯)等。 《黃壽祺論易學》上冊,又輯有六庵先生《易學群書平議》,此書撰著於 1938-1947 年,尚秉和、陳遵統二先生分別為之敘;1988 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出 版社出版。全書依《四庫總目》體例,撰文 134 篇,釐為 7 卷。各篇除著錄書名、 3 黃壽祺著、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自敘〉,頁一,六庵先生即曰:「先君子早歲嘗治 《易》,趨庭之際,略聞緒論,然其時方肄業中、小學,未暇研習也。年十八,游學北平,始慨 然以為家學之不可以失墜而立身之多愆尤也,遂立志學《易》。且執贄於河北名儒行唐尚節之先 生之門,昕夕請益者十有餘年,所讀《易》注亦殆數百種。……」。 4 楊慶中教授:《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年出版),第五章之第三節〈黃 壽祺及其《周易譯注》〉,對六庵先生的治《易》思想、治《易》方法等,作了較為全面的概述, 可提供學者非常精要中肯的參考。 5 詳參黃高憲編:《黃壽祺論易學》(臺北:學易齋,2003 年 6 月初版)。全書約 35 萬字,分為 上、下兩冊,收為江國樑主編:《易學研究叢書》(臺北:學易齋,2003 年 6 月初版)之一。 6 按:這三封信,連同節之先生的兩封覆信,均發表在北平《晨報》副刊「藝圃」上

卷數丶版本丶作者丶書中主要內容丶觀點之外’重點論析各書的是非得失’這些 提要評議後來多為節之先生採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提要》之中’筆者嘗比 對驗證’可見師生《易》學一貫之道。節之先生於《易學群書平議·敘-》文末 …吾友黃君之六’從余游十餘年’於《易》攻硏最久’所得亦最深’嘗 匡正余之不逮。又嘗慨《易》注之濫’作《易學群書平議》。凡解《易》 之書’經黃君商訂丶解剖’其是非得失·判然立明’如鏡之鍳物’姸媸好 魏’毫無遜形。學者苟由其說以求之’絕不至有面牆之歎丶歧途之入也。 豈不懿哉!7 由此敘可知,節之先生對六庵先生所撰《易學群書平議》給予很高的評價。 此外,〈《易經》與中國文學〉是六庵先生於1943年所撰《中國文學史約》 未刊稿的一部分;〈周易名義考〉丶8〈漢易舉要〉〈六庵易話〉丶〈從《易傳》看 孔子的教育思想〉等篇’均為六庵先生硏究《易》學的重要論文。9 黃壽祺論易學》下冊·輯有鄭光儀筆錄的〈問易講解》與冮國樑整理的《周 易講解補》·都是六庵先生課堂講授的紀錄·內容側重於講解α易》學的基礎知 識丶基本理論·循序漸進·非常有利於初學者人門。又有〈《周易古筮考》箋識〉 文’由王筱婧校錄,1°為便於讀者閱讀·本書附有尚節之先生《周易古筮考 〈論易學之門庭〉此篇論歷代《易》學流派·推究如何治《易》;〈關於《周 易》名義的問題〉’為六庵先生《易》學講演稿的一部分’文中簡明論了「三 易》」之說;〈與范秋帆先生論易書〉1寫於1941年夏·六庵先生認為∶不求 取象之由·則難明繫辭之理’信文中就〈解〉卦上關於六爻爻辭與取象的兩個疑 7詳參黃壽褀著丶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敘一〉·頁 8如筆者業師黃慶萓教授:《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初版)·亦有專篇 討論「周易」名義·可與六庵先生所論相互比觀·亦殊途而同歸 9其中,如〈周易名義考)考迹歷代諸家對「周易」名義的不同說法,再分別從本義和後趄義分 析「周易」的名義·其論點及論析方法都值得硏究者偕鑒。又如〈漢易舉要〉則是專論西漢〈孟 氏易》卦氣說·這在二十世紀前半《易》學硏究論文中·是很少見的象數《易》學專門論文 10按:1983年·六庵先生應北京師範大學邀請·赴京整理其業師吳承仕(檢齋)先生遺著。王 筱婧作為六庵先生助手一同赴北師大。在北師大期間·王筱婧根據中蕐書局圖書館所藏六庵先生 青年時期所批校的《周易古筮考》逐鯈進行校錄·撰成稿·此稿為未刊稿·係首次發表刊行。 此篇論文1988年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12按:范秋帆先生·名毓桂’福建建寧人’曾任國立北平法政大學等校教授·像六庵先生業師

卷數、版本、作者、書中主要內容、觀點之外,重點論析各書的是非得失,這些 提要評議後來多為節之先生採用,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提要》之中,筆者嘗比 對驗證,可見師生《易》學一貫之道。節之先生於《易學群書平議‧敘一》文末 云: ……吾友黃君之六,從余游十餘年,於《易》攻研最久,所得亦最深,嘗 匡正余之不逮。又嘗慨《易》注之濫,作《易學群書平議》。凡解《易》 之書,經黃君商訂、解剖,其是非得失,判然立明,如鏡之鑒物,妍媸好 醜,毫無遯形。學者苟由其說以求之,絕不至有面牆之歎、歧途之入也。 豈不懿哉!7 由此敘可知,節之先生對六庵先生所撰《易學群書平議》給予很高的評價。 此外,〈《易經》與中國文學〉是六庵先生於 1943 年所撰《中國文學史約》 未刊稿的一部分;〈周易名義考〉、8〈漢易舉要〉、〈六庵易話〉、〈從《易傳》看 孔子的教育思想〉等篇,均為六庵先生研究《易》學的重要論文。9 《黃壽祺論易學》下冊,輯有鄭光儀筆錄的《周易講解》與江國樑整理的《周 易講解補》,都是六庵先生課堂講授的紀錄,內容側重於講解《易》學的基礎知 識、基本理論,循序漸進,非常有利於初學者入門。又有〈《周易古筮考》箋識〉 一文,由王筱婧校錄,10為便於讀者閱讀,本書附有尚節之先生《周易古筮考》; 〈論易學之門庭〉此篇論述歷代《易》學流派,推究如何治《易》;11 〈關於《周 易》名義的問題〉,為六庵先生《易》學講演稿的一部分,文中簡明論述了「三 《易》」之說;〈與范秋帆先生論易書〉12寫於 1941 年夏,六庵先生認為:不求 取象之由,則難明繫辭之理,信文中就〈解〉卦上關於六爻爻辭與取象的兩個疑 7 詳參黃壽祺著、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敘一〉,頁一。 8 如筆者業師黃慶萱教授:《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5 年初版),亦有專篇 討論「周易」名義,可與六庵先生所論相互比觀,亦殊途而同歸。 9 其中,如〈周易名義考〉考述歷代諸家對「周易」名義的不同說法,再分別從本義和後起義分 析「周易」的名義,其論點及論析方法都值得研究者借鑒。又如〈漢易舉要〉則是專論西漢《孟 氏易》卦氣說,這在二十世紀前半《易》學研究論文中,是很少見的象數《易》學專門論文。 10 按:1983 年,六庵先生應北京師範大學邀請,赴京整理其業師吳承仕(檢齋)先生遺著。王 筱婧作為六庵先生助手一同赴北師大。在北師大期間,王筱婧根據中華書局圖書館所藏六庵先生 青年時期所批校的《周易古筮考》,逐條進行校錄,撰成此稿,此稿為未刊稿,係首次發表刊行。 11 按:此篇論文 1988 年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12 按:范秋帆先生,名毓桂,福建建寧人,曾任國立北平法政大學等校教授,係六庵先生業師 之一

問,向秋帆先生請教’可惜秋帆先生致六庵先生的覆信已亡佚了;13〈與包笠山 先生論易書〉14寫於1962年秋’是年’六庵先生發表〈漢易舉要〉一文,包先 生致兩書與之商榷’六庵先生亦以書答辯’主要圍繞漢《易〉流派及《孟氏易〉 等,共六個問題陳遽己見。 至於《黃壽褀論易學》書之《附錄〉部分·則輯錄了中國周易學會會長丶山 東大學教授劉大鈞’本叢書主編江國樑以及李鄉瀏、張振弼等位先生深切懷念六 庵先生而作的紀念文章此外,還輯錄了周景洛15與黃高憲二先生的文章總之, 黃壽褀論易學》為目前較為完整·可以探知六庵先生《易》學的代表性論集。 三丶六庵先生《易》學進路與裁識 六庵先生《易》學由《易學群書平議》人手’由其〈凡例〉八條可知其編 撰體例’主要依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例’對於目錄版本丶知人論世’以及 內容是非丶得失優劣·即為其平議的重點’能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所未備 此書可說是提要式的書評’故陳遵統先生敘此書云 顧〖易》學在群學中為最難’而解〈易》者亦最多而最雜’藉非綜合 眾製·有以梳剔而抉擇之’則群言淆亂’無所折衷’而先聖之精神幾於不 可見矣。黃君之六學術湛深’尤邃於《易》 而讀其所著《易學群書 平議》’其中搜羅弘富’辨析精確’洵足以補《提要》之缺略’作後學之 津梁·誠能本此以治《易》’徘徊歧路不得其門之患’庶可免矣。其嘉惠 士林,恢張吾學,豈在小乎?16 由陳氏此敘’可知此書不僅能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缺略’更能啟導讀者開 蒙養正,為治《易》學之津梁φ因此’六庵先生於辨章考鏡之餘ν於歷代《易〉 學誠有不少值得正視的考證丶辨析與鑒別的慧識’足以為後學者的典範。以下僅 就筆者親身體驗·試舉清儒冮都焦循定稿《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為例’說 按∶范秋帆先生贈六庵先生的一副對聯’則至今尚存·這副對聯寫道:「家醞滿瓶書滿架·詞 源如海筆如潮φ」落款時間為「戊寅冬至」’即1938年冬至。從這副對聯可知他們師生之間的濃 情厚誼。 包笠山先生·名樹棠·字笠山·福建上杭人。曾任福建師範大學等校教授 15按:1979年周景洛先生作為中國新聞社記者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首採訪六庵先生 寫下〈黃壽褀教授談《易經》〉一文∶文中寫道·六庵先生曾寫〈漢易舉要》五卷·只發表了第 一卷《孟氏易》,其他《京氏易》《鄭氏易》《荀氏易》《虞氏易》各一卷’均在「文革」中被 抄走。由此可知,《黃壽祺論易學〉中所錄〈漢易舉要〉·只是其中《孟氏易〉一卷·其他部分惜 已亡佚·不存於世。 16詳參黃壽祺著丶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敘二〉·頁二

問,向秋帆先生請教,可惜秋帆先生致六庵先生的覆信已亡佚了;13〈與包笠山 先生論易書〉14寫於 1962 年秋,是年,六庵先生發表〈漢易舉要〉一文,包先 生致兩書與之商榷,六庵先生亦以書答辯,主要圍繞漢《易》流派及《孟氏易》 等,共六個問題陳述己見。 至於《黃壽祺論易學》書之《附錄》部分,則輯錄了中國周易學會會長、山 東大學教授劉大鈞,本叢書主編江國樑以及李鄉瀏、張振弼等位先生深切懷念六 庵先生而作的紀念文章;此外,還輯錄了周景洛15與黃高憲二先生的文章。總之, 《黃壽祺論易學》為目前較為完整,可以探知六庵先生《易》學的代表性論集。 三、六庵先生《易》學進路與裁識 六庵先生《易》學由《易學群書平議》入手,由其〈凡例〉八條可知其編 撰體例,主要依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例,對於目錄版本、知人論世,以及 內容是非、得失優劣,即為其平議的重點,能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所未備, 此書可說是提要式的書評,故陳遵統先生敘此書云: ……顧《易》學在群學中為最難,而解《易》者亦最多而最雜,藉非綜合 眾製,有以梳剔而抉擇之,則群言淆亂,無所折衷,而先聖之精神幾於不 可見矣。黃君之六學術湛深,尤邃於《易》。……而讀其所著《易學群書 平議》,其中搜羅弘富,辨析精確,洵足以補《提要》之缺略,作後學之 津梁,誠能本此以治《易》,徘徊歧路不得其門之患,庶可免矣。其嘉惠 士林,恢張吾學,豈在小乎?16 由陳氏此敘,可知此書不僅能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缺略,更能啟導讀者開 蒙養正,為治《易》學之津梁。因此,六庵先生於辨章考鏡之餘,於歷代《易》 學誠有不少值得正視的考證、辨析與鑒別的慧識,足以為後學者的典範。以下僅 就筆者親身體驗,試舉清儒江都焦循定稿《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為例,說 13 按:范秋帆先生贈六庵先生的一副對聯,則至今尚存,這副對聯寫道:「家醞滿瓶書滿架,詞 源如海筆如潮。」落款時間為「戊寅冬至」,即 1938 年冬至。從這副對聯可知他們師生之間的濃 情厚誼。 14 按:包笠山先生,名樹棠,字笠山,福建上杭人。曾任福建師範大學等校教授。 15 按:1979 年,周景洛先生作為中國新聞社記者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首次採訪六庵先生, 寫下〈黃壽祺教授談《易經》〉一文;文中寫道,六庵先生曾寫《漢易舉要》五卷,只發表了第 一卷《孟氏易》,其他《京氏易》、《鄭氏易》、《荀氏易》、《虞氏易》各一卷,均在「文革」中被 抄走。由此可知,《黃壽祺論易學》中所錄〈漢易舉要〉,只是其中《孟氏易》一卷,其他部分惜 已亡佚,不存於世。 16 詳參黃壽祺著、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敘二〉,頁二

明六庵先生「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易〉學進路 焦循定稿《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今典藏於臺北「中央硏究院傅斯年 圖書館」,三冊一函毛裝,共有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冊;每卷長29公分,寬 20公分。上卷缺題·稍有蛀蠹’當有殘損·闡釋「乾卦」經傳;中、下兩卷 卷首分別以楷書書題:「仲軒易義解詁中丶下」’並署:「江都焦循定稿」’1仳與 焦循題款的慣例頗一致·中卷疏釋「坤卦」經傳丶下卷析釋「屯丶茡」二卦經傳 鈔本至此而盡·應痄完書·當是殘損孓遺·而重加謄寫編錄成帙焦循題署與正 文均為楷書·題款顯然後書’墨色較淡·體式流麗朗暢;正文則為先寫’書工墨 濃·端整凝鍊·二者墨色雖不冋·然筆法一致’當為冋一人手筆;然以焦循四十 歲後書法較論·其楷書手稿《雕菰樓易學》則書法勁健’鋒芢畢露’文字筆法 與此稿頗異’如「易義」二字·書法即不同,「解」字右半不從「羊」「卦」字 「卜」部從「點」不從「捺」……·筆者以為當是其早年鈔謄之作,1或倩子弟 學生代筆鈔錄之稿φ而正文又多見硃筆句讀’偶有増補文字’或附貼簽條正託 20顯然經過閱讀校改’與焦循書稿習慣頗為一致相符 《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國民政府撤臺前’原藏於北平「東方文仁事 業總委員會」21而焦循傳世著娏多種·均為此機構所庋藏’此本與其他刊丶鈔 批本應屬同一來源·即同為焦循親作丶親批與親鈔的原始文獻∶而後收歸典藏於 臺北市南港中央硏’院歷史語言硏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室’至今保存良 好,借閱甚便此本現架置於該館「善東∶0012號」’並已攝製光碟’檢索代號 為:「OD01A」°筆者於光碟攝製前數年·曾於民國八十一年(1992)申請獲准 攝製5×7照相影片56張(略為全書之半)·並手鈔其餘文稿所費不貲’耗時甚 久,存證參考之餘’至今仍時時翻閱比對·以識傳薤匪易’功不唐損。 《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除上卷一冊缺題頗有殘損外,中丶下二卷各 冊卷首均有焦循題款如前所;並鈐有典藏單位印記四方∶「傅斯年圖書館」長 方陽文篆印丶「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收藏圖書拓本」正方陽文篆印 「史語所收藏珍本圖書記」長方陽文篆印「東方文仳事業總委員會所藏圖書印」 正方陽文篆印°各冊卷末均鈐記典藏印記二方:「史語所收藏珍本圖書記」長方 筆者閱鈔焦循手稿丶手批丶手鈔資料多種·以書法字蹟對比論之·雖然後先有別·仍為一貫 尤其署款風格類同’如其手稿《雕菰樓易學〉題款為:「江都焦循學」「江都焦循著」·「江都焦 循撰」;手批毛氏汲古閣本《十三經註疏》·落款為:「江都焦循記」;題記手鈔本《天步真原 署名為:「江都焦循」手批〔明〕萬曆刊本《柳文》·題記為:「後學冮都焦循誦」、「江都焦循評 閱」「江都焦循讀」等等’並可證成此本應為焦循所親題而定稿的鈔本 詳參臺北「國家圖書館」典藏「焦循楷書手稿《雕菰樓經學叢書》」四十二卷(臺北:文海出 版社影印) 19焦循晚年手批 本·筆法疏暢·筆意凝斂·多以楷書丶行書並用·率性為之∶雖與此 本寫意不同·然筆法多無二殊·筆者推斷此本當為其早年學子時期所書·而後加以題簽定稿者 20傅斯年圖書館典藏焦循手批毛氏汲古閣刊本《十三經注疏》·即多見附貼的簽條·以為補正 21依傅斯年圖書館簡介,可知此本及其他典藏,應為民國三十六年(1947)接收「日本北平東 方硏究所」的藏書·而移存轉藏者。又按∶焦循手批丶手稿丶題記諸書·多為此機構所購藏·而 由「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管理·後移交統歸中央硏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典藏至今·並無損 失°由此推知·此本亦應為焦氏後人整批變賣先人遺籍的購藏所得·從典藏淵源來看·此稿當為 焦氏雕菰樓的既成鈔本

明六庵先生「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易》學進路。 焦循定稿《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今典藏於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 圖書館」,三冊一函毛裝,共有上、中、下三卷,每卷一冊;每卷長 29 公分,寬 20 公分。上卷缺題,稍有蛀蠹,當有殘損,闡釋「乾卦」經傳;中、下兩卷, 卷首分別以楷書書題:「仲軒易義解詁中、下」,並署:「江都焦循定稿」,17此與 焦循題款的慣例頗一致。中卷疏釋「坤卦」經傳,下卷析釋「屯、蒙」二卦經傳, 鈔本至此而盡,應非完書,當是殘損孓遺,而重加謄寫編錄成帙。焦循題署與正 文均為楷書,題款顯然後書,墨色較淡,體式流麗朗暢;正文則為先寫,書工墨 濃,端整凝鍊,二者墨色雖不同,然筆法一致,當為同一人手筆;然以焦循四十 歲後書法較論,其楷書手稿《雕菰樓易學》18則書法勁健,鋒芒畢露,文字筆法 與此稿頗異,如「易義」二字,書法即不同,「解」字右半不從「羊」,「卦」字 「卜」部從「點」不從「捺」……,筆者以為當是其早年鈔謄之作,19或倩子弟、 學生代筆鈔錄之稿。而正文又多見硃筆句讀,偶有增補文字,或附貼簽條正訛, 20顯然經過閱讀校改,與焦循書稿習慣頗為一致相符。 《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國民政府撤臺前,原藏於北平「東方文化事 業總委員會」,21而焦循傳世著述多種,均為此機構所庋藏,此本與其他刊、鈔、 批本應屬同一來源,即同為焦循親作、親批與親鈔的原始文獻;而後收歸典藏於 臺北市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室,至今保存良 好,借閱甚便。此本現架置於該館「善東:0012 號」,並已攝製光碟,檢索代號 為:「OD001A」。筆者於光碟攝製前數年,曾於民國八十一年(1992)申請獲准 攝製 5×7 照相影片 56 張(略為全書之半),並手鈔其餘文稿,所費不貲,耗時甚 久,存證參考之餘,至今仍時時翻閱比對,以識傳述匪易,功不唐捐。 《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除上卷一冊缺題頗有殘損外,中、下二卷各 冊卷首均有焦循題款如前所述;並鈐有典藏單位印記四方:「傅斯年圖書館」長 方陽文篆印、「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收藏圖書拓本」正方陽文篆印、 「史語所收藏珍本圖書記」長方陽文篆印、「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所藏圖書印」 正方陽文篆印。各冊卷末均鈐記典藏印記二方:「史語所收藏珍本圖書記」長方 17 筆者閱鈔焦循手稿、手批、手鈔資料多種,以書法字蹟對比論之,雖然後先有別,仍為一貫。 尤其署款風格類同,如其手稿《雕菰樓易學》題款為:「江都焦循學」、「江都焦循著」、「江都焦 循撰」;手批毛氏汲古閣本《十三經註疏》,落款為:「江都焦循記」;題記手鈔本《天步真原》, 署名為:「江都焦循」;手批﹝明﹞萬曆刊本《柳文》,題記為:「後學江都焦循誦」、「江都焦循評 閱」、「江都焦循讀」等等,並可證成此本應為焦循所親題而定稿的鈔本。 18 詳參臺北「國家圖書館」典藏「焦循楷書手稿《雕菰樓經學叢書》」四十二卷(臺北:文海出 版社影印)。 19 焦循晚年手批、手稿各本,筆法疏暢,筆意凝斂,多以楷書、行書並用,率性為之;雖與此 本寫意不同,然筆法多無二殊,筆者推斷此本當為其早年學子時期所書,而後加以題簽定稿者。 20 傅斯年圖書館典藏焦循手批毛氏汲古閣刊本《十三經注疏》,即多見附貼的簽條,以為補正。 21 依傅斯年圖書館簡介,可知此本及其他典藏,應為民國三十六年(1947)接收「日本北平東 方研究所」的藏書,而移存轉藏者。又按:焦循手批、手稿、題記諸書,多為此機構所購藏,而 由「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管理,後移交統歸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典藏至今,並無損 失。由此推知,此本亦應為焦氏後人整批變賣先人遺籍的購藏所得,從典藏淵源來看,此稿當為 焦氏雕菰樓的既成鈔本

陽文篆印丶「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所藏圖書印」正方陰文篆印。此寫鈔本相關 資料’筆者置放硏究資料架上已十餘年’唯恐文獻失傳’遺瀋難明’嘗撰文考辨 疏釋’以作為後續硏究與髯證的參考。22 關於《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之作者考辨暨文本釋疑’筆者所知最早著 錄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六庵先生所著《易學群書平議》卷四,23並見錄於筆 者民國八十二年(1993)所撰〈焦循里堂先生見存著遽考錄〉24「經部·易類」 之五·其餘幾無所見,25而六庵先生持論斷定以為:「此稿非焦循所書作。而筆 者於尋思考量後’則以為∶此書容或非焦循所親作’然為其所親書丶或子弟學生 代筆鈔錄自無疑;若此書非焦循所親作·則可能為其先人或外家世傳的《易》學 遺稿而重鈔者;即或不然’以其缺筆避漬·康煕「玄」嬅丶乾隆「弘」曆名諱 亦當為時人遺墨,26而為焦循鈔錄定稿者 關於書法墨蹟與作者考辨·雖然筆者所考定與六庵先生各有仁智之見·而力 庵先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平議全文,筆者雖有不同的體會,實不敢唐突 前輩。衡觀六庵先生所考所論’固有其理據’亦足為其治〈易》學術進路之可觀 照取資者’以下分條陳列其說’並筆者考論如下’以為比較檢證參考 (一)卷上首尾不具’中丶下兩卷均題江都焦循定稿。循家有仲軒,2因藏仲長 統石刻得名’則仲軒誠為循之軒名。惟按循子廷琥所撰〈事略》’逑循先 後著作甚詳·其於《易》則有〖易通釋》二十卷丶《易圖略》八卷丶《易章 句》十二卷丶《周易補疏》二卷丶《易話》二卷丶《易廣記》三卷’獨未聞 有《易義解詁》之說,此其可疑者一。 焦循晢嗣焦廷琥所撰《先府君事略》38記載其傳世著’僅及於付梓刊印 22詳參筆者:〈焦循定稿《仲軒易義解詁〉考釋〉收λ筆者所撰:臺海兩岸焦循文獻考察與學 術硏究》(臺北∶國立編譯館主編·文津出版社發行·2008年1月初版)·頁199-224 23詳見黃壽褀著丶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頁103-105·按:原書作者自敘於「中華民國 三十六年歲在丁亥九月之望」·即此書實成於1947年 24詳參筆者:(〈焦循里堂先生見存著遽考錄〉·頁19-21·文刊於《國文學報》(臺北:臺灣師範 大學國文系)·第22期·1993年6月·頁13-63 25如《江蘇藝文志·揚州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上冊·頁236-250·「焦 循」·即未著錄。而陳居淵:焦循儒學思想與易學硏究》(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5月)頁 420,「附錄二∶焦循著遽考」·則據筆者考錄資料·列「經部:易類」’此為目前可知的著錄情 6此本中卷釋「坤卦·上六」爻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玄」宇特為缺末筆以避諱·同 卷釋「坤卦·文言傳」:「含弘廣大’品物咸亨。」「弘」字缺末筆避諱(其後皆同此)·此為清儒 書寫刊印的慣例·乾嘉學者尤為顯著·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證知此本必為清儒所作。 27焦循於嘉慶六年辛酉(1801)中舉(時三十九歲)·次年春北上會試·下第歸里。年才四十, 即隱居不出城市者十餘年’覃思典籍’閉門著遞∶葺其老屋為「半九書塾」’復構一樓曰「雕菰 樓」’有湖光山色之勝·讀書著迹其中·陶然自樂·「仲軒」·「蜜梅花館」「紅薇翠竹亭」等皆為 自建勝景’後著《仲軒詞》《紅薇翠竹詞》·俱刊於儀徴吳丙湘校刊之《傳硯齋叢書》中 28是書僅刊於嘉慶·道光問,臺海兩岸所藏焦氏半九書塾原刊本《焦氏叢書》(光緒二年重刊本 名為《焦氏遺書》)之中·無單行本。臺北∶中央硏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有重刊本丶臺灣大學總 圖書館典藏原刊本·校閱尚為方便

陽文篆印、「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所藏圖書印」正方陰文篆印。此寫鈔本相關 資料,筆者置放研究資料架上已十餘年,唯恐文獻失傳,遺瀋難明,嘗撰文考辨 疏釋,以作為後續研究與斠證的參考。22 關於《仲軒易義解詁》三卷寫鈔本之作者考辨暨文本釋疑,筆者所知最早著 錄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六庵先生所著《易學群書平議》卷四,23並見錄於筆 者民國八十二年(1993)所撰〈焦循里堂先生見存著述考錄〉24「經部‧易類」 之五,其餘幾無所見,25而六庵先生持論斷定以為:「此稿非焦循所書作。」而筆 者於尋思考量後,則以為:此書容或非焦循所親作,然為其所親書、或子弟學生 代筆鈔錄自無疑;若此書非焦循所親作,則可能為其先人或外家世傳的《易》學 遺稿而重鈔者;即或不然,以其缺筆避清‧康熙「玄」燁、乾隆「弘」曆名諱, 亦當為時人遺墨,26而為焦循鈔錄定稿者。 關於書法墨蹟與作者考辨,雖然筆者所考定與六庵先生各有仁智之見,而力 庵先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平議全文,筆者雖有不同的體會,實不敢唐突 前輩。衡觀六庵先生所考所論,固有其理據,亦足為其治《易》學術進路之可觀 照取資者,以下分條陳列其說,並筆者考論如下,以為比較檢證參考: (一)卷上首尾不具,中、下兩卷均題江都焦循定稿。循家有仲軒,27因藏仲長 統石刻得名,則仲軒誠為循之軒名。惟按循子廷琥所撰《事略》,述循先 後著作甚詳,其於《易》則有《易通釋》二十卷、《易圖略》八卷、《易章 句》十二卷、《周易補疏》二卷、《易話》二卷、《易廣記》三卷,獨未聞 有《易義解詁》之說,此其可疑者一。 焦循哲嗣焦廷琥所撰《先府君事略》28記載其傳世著述,僅及於付梓刊印, 22 詳參筆者:〈焦循定稿《仲軒易義解詁》考釋〉,收入筆者所撰:《臺海兩岸焦循文獻考察與學 術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主編,文津出版社發行,2008 年 11 月初版),頁 199-224。 23 詳見黃壽祺著、張善文點校:《易學群書平議》,頁 103-105。按:原書作者自敘於「中華民國 三十六年歲在丁亥九月之望」,即此書實成於 1947 年。 24 詳參筆者:〈焦循里堂先生見存著述考錄〉,頁 19-21,文刊於《國文學報》(臺北:臺灣師範 大學國文系),第 22 期,1993 年 6 月,頁 13-63。 25 如《江蘇藝文志‧揚州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年 1 月),上冊,頁 236-250,「焦 循」,即未著錄。而陳居淵:《焦循儒學思想與易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0 年 5 月),頁 420,「附錄二:焦循著述考」,則據筆者考錄資料,列入「經部:易類」,此為目前可知的著錄情 況。 26 此本中卷釋「坤卦‧上六」爻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玄」字特為缺末筆以避諱,同 卷釋「坤卦‧文言傳」:「含弘廣大,品物咸亨。」「弘」字缺末筆避諱(其後皆同此),此為清儒 書寫刊印的慣例,乾嘉學者尤為顯著,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證知此本必為清儒所作。 27 焦循於嘉慶六年辛酉(1801)中舉(時三十九歲),次年春北上會試,下第歸里。年才四十, 即隱居不出城市者十餘年,覃思典籍,閉門著述;葺其老屋為「半九書塾」,復構一樓曰「雕菰 樓」,有湖光山色之勝,讀書著述其中,陶然自樂。「仲軒」、「蜜梅花館」、「紅薇翠竹亭」等皆為 自建勝景,後著《仲軒詞》、《紅薇翠竹詞》,俱刊於儀徵吳丙湘校刊之《傳硯齋叢書》中。 28 是書僅刊於嘉慶、道光間,臺海兩岸所藏焦氏半九書塾原刊本《焦氏叢書》(光緒二年重刊本 名為《焦氏遺書》)之中,無單行本。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有重刊本、臺灣大學總 圖書館典藏原刊本,校閱尚為方便

或已成全稿的重要代表著作·其中疏漏仍多;對於焦循傳世的多種手批丶手稿 鈔本’多未著錄其中。而其家中所藏焦循遺書丶遺稿·因子孫不孝竟為鬻賣盡淨 2以致流徙大江南北·輾轉為各公家圖書館所典藏’誠屬不幸之大幸故不獨未 聞鈔本《易義解詁》之說’他如∶現藏於臺圠∶國家圖書館蓍本書室之嘉慶間楷 行並書之《雕菰樓易學》四十二卷手稿本3——《易章句》十二卷丶《易釋》六 卷丶《易通釋》八卷丶《里堂易學》六卷丶《周易補疏》二卷丶《尚書補疏》一卷 《毛詩補疏》五卷丶《論語補疏》二卷’俱未見錄σ而現藏於臺北「中央硏宄院 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室的焦循手批毛氏汲古閣刊本《十三經註疏》,3未見 錄·其中《周易》資料多為後來《周易補疏》所本;又如現藏於大陸江蘇揚州市 圖書館的焦循鈔本《集舊文鈔》32五種’其第四種寫錄時賢張照3《易說》·亦未 見錄。凡此種種’不煩贅舉∶此六庵先生以為可疑者·筆者皆逐條辨析如後 二)此本既分上丶中丶下三卷’宜是完書’實則其中只釋乾丶坤丶屯丶蒙四卦 乾丶坤各為一卷’屯丶蒙又為一卷’以下六十卦并《繫辭》丶《說卦》丶《序 卦》丶《雜卦》之屬皆闕’而標題之字蹟墨色又不與正文同’此其可疑者二 此本雖分為上丶中丶下三卷’似為完書’其實不然·疑原鈔本即如此,而未 為之分卷;或本為完鈔本’而殘損孓遺’經焦循或其子弟丶學生鈔寫而後定稿 遂將存有的乾丶坤丶屯丶蒙四卦’定以三卷全目σ「而標題之字蹟墨色又不與正 文同」的疑慮,經筆者多方比較對照·已如前遽’實為一人先後手筆,推斷為焦 循早年的書法;即或不然’亦理推為其子弟丶學生所代筆 (三)循之《易》學,乃以數之比例求《易》之比例’謂《易》例有三’曰旁通丶 曰相錯丶曰時行’力破舊說之非’故其序《周易補疏》譏王弼「知卦變之 非而用反對’知五氣之妄而信十二辟’唯之與阿,未見其勝。」又《易圖 略》論卦氣云:「嘗謂納甲丶卦氣’皆《易》之外道’趙宋儒者闢卦氣而 用先天;近人知先天之非矣’而復理納甲丶卦氣之說’不亦唯之與阿哉 是循于漢儒納甲丶卦氣丶五行丶十二辟之術以及宋儒先後天之說皆所不信 而此書於納甲丶卦氣丶五行丶十二辟之術’既屢屢稱遽’而于先後天之說 尤篤信不惑。如云∶「邵子詩『乾遇巽時觀月窟』句’屬先天;『地逢雷處 29筆者於1999年2月初·嘗親訪江蘇省揚州市博物館(原天寧寺)·見阮元手蹟痛罵焦循外孫 不孝·勒賣父丶祖之書·為公論所不許之事·可知焦循遺書丶遺稿散佚四方的真正原因 30臺北:文海出版社據以影印·編輯為〈清代稿本百種彙刊〉之一’名為〈雕菰樓經學叢書 共分五冊,與刊行的現有著作多有不同·可供學者比較參考 3詳參筆者:《焦循手批十三經註疏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3月) 32揚州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劉建臻教授有專文〈焦循《集舊文鈔》考證〉一文·發表於2000年 4月清明·舉辦於揚州大學虹橋賓館之「海峽兩岸清代乾嘉揚州學派學衠硏討會」中·中央硏究 院中國文哲硏究所已彙編會議論文出版專集·可以參考 3張照·《清史稿》卷三百四有傳,略謂:「張照·字得天,江南婁縣人。康熙四十八年進士。…… 照敏於學·富文藻·尤工書。」《國朝先正事略》卷十四·略云:「(雍正)三年·晉侍講學士 (六年)充福建副考官 (十一年)授大都御史·遷刑部尚書。」

或已成全稿的重要代表著作,其中疏漏仍多;對於焦循傳世的多種手批、手稿、 鈔本,多未著錄其中。而其家中所藏焦循遺書、遺稿,因子孫不孝竟為鬻賣盡淨, 29以致流徙大江南北,輾轉為各公家圖書館所典藏,誠屬不幸之大幸。故不獨未 聞鈔本《易義解詁》之說,他如:現藏於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之嘉慶間楷 行並書之《雕菰樓易學》四十二卷手稿本30──《易章句》十二卷、《易釋》六 卷、《易通釋》八卷、《里堂易學》六卷、《周易補疏》二卷、《尚書補疏》一卷、 《毛詩補疏》五卷、《論語補疏》二卷,俱未見錄。而現藏於臺北「中央研究院 傅斯年圖書館」善本書室的焦循手批毛氏汲古閣刊本《十三經註疏》,31也未見 錄,其中《周易》資料多為後來《周易補疏》所本;又如現藏於大陸江蘇揚州市 圖書館的焦循鈔本《集舊文鈔》32五種,其第四種寫錄時賢張照33《易說》,亦未 見錄。凡此種種,不煩贅舉;此六庵先生以為可疑者,筆者皆逐條辨析如後。 (二)此本既分上、中、下三卷,宜是完書,實則其中只釋乾、坤、屯、蒙四卦, 乾、坤各為一卷,屯、蒙又為一卷,以下六十卦并《繫辭》、《說卦》、《序 卦》、《雜卦》之屬皆闕,而標題之字蹟墨色又不與正文同,此其可疑者二。 此本雖分為上、中、下三卷,似為完書,其實不然。疑原鈔本即如此,而未 為之分卷;或本為完鈔本,而殘損孓遺,經焦循或其子弟、學生鈔寫而後定稿, 遂將存有的乾、坤、屯、蒙四卦,定以三卷全目。「而標題之字蹟墨色又不與正 文同」的疑慮,經筆者多方比較對照,已如前述,實為一人先後手筆,推斷為焦 循早年的書法;即或不然,亦理推為其子弟、學生所代筆。 (三)循之《易》學,乃以數之比例求《易》之比例,謂《易》例有三,曰旁通、 曰相錯、曰時行,力破舊說之非,故其序《周易補疏》譏王弼「知卦變之 非而用反對,知五氣之妄而信十二辟,唯之與阿,未見其勝。」又《易圖 略》論卦氣云:「嘗謂納甲、卦氣,皆《易》之外道,趙宋儒者闢卦氣而 用先天;近人知先天之非矣,而復理納甲、卦氣之說,不亦唯之與阿哉!」 是循于漢儒納甲、卦氣、五行、十二辟之術以及宋儒先後天之說皆所不信, 而此書於納甲、卦氣、五行、十二辟之術,既屢屢稱述,而于先後天之說 尤篤信不惑。如云:「邵子詩『乾遇巽時觀月窟』句,屬先天;『地逢雷處 29 筆者於 1999 年 2 月初,嘗親訪江蘇省揚州市博物館(原天寧寺),見阮元手蹟痛罵焦循外孫 不孝,勒賣父、祖之書,為公論所不許之事,可知焦循遺書、遺稿散佚四方的真正原因。 30 臺北:文海出版社據以影印,編輯為《清代稿本百種彙刊》之一,名為《雕菰樓經學叢書》, 共分五冊,與刊行的現有著作多有不同,可供學者比較參考。 31 詳參筆者:《焦循手批十三經註疏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0 年 3 月)。 32 揚州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劉建臻教授有專文〈焦循《集舊文鈔》考證〉一文,發表於 2000 年 4 月清明,舉辦於揚州大學虹橋賓館之「海峽兩岸清代乾嘉揚州學派學術研討會」中。中央研究 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已彙編會議論文出版專集,可以參考。 33 張照,《清史稿》卷三百四有傳,略謂:「張照,字得天,江南婁縣人。康熙四十八年進士。…… 照敏於學,富文藻,尤工書。」《國朝先正事略》卷十四,略云:「(雍正)三年,晉侍講學士;…… (六年)充福建副考官;……(十一年)授大都御史,遷刑部尚書。」

見天根』句·屬後天。羲丶文兩八卦皆有先後天。」又謂∶「乾之『利貞』 二字’包先天三節;『元亨』二字’包後天三節。」並譏來矣鮮讀「先迷 後得主」句為「不識先後之別。」與循素日持論之宗旨正相刺謬’此其可 疑者三。 焦循《雕菰樓易學》三大發眀:旁通」丶「相錯」、「時行」’倧其硏治《易》 學的晩年定論然筆者衡考其《易》學淵源與歷程’35知焦循自弱冠即學《易》 除從事於王弼丶韓康伯注·又煴求說《易》諸書閱之’嘗自謂於所疑皆無所發明 自二十五歲後’進而探求漢丶魏’研硏究於馬融丶鄭玄丶荀爽丶虞翻諸家者’凡十 五年,36故筆者鈔錄其手批毛氏汲古閣本《十三經註疏》,皆見其先鈔唐儒李鼎 祚《周易集解》所輯漢丶魏以來象數《易》家諸說’再加以按語σ後遂以虞氏的 旁通說’兼苟氏的升降說·創為雕菰樓《易》例三大發明;而於孟喜卦氣丶、京厉 納甲丶鄭玄爻辰’皆駁正之,3其意在采漢儒之長而去其短。可證《雕菰樓易學〉 乃博采漢丶魏象數諸家成說’而後岀λ有得’獨成一家之學。綜觀此本所’雖 與焦循素日持論的宗旨相刺謬ν然如為其早歲記錄學習心得的處女作·亦不無可 能’所疑者可以其《雕菰樓易學》的成學進程’加以考察證釋 四)循所著書’徴引古今皆極淵博·訓詁名物硏求尤精’而此書所徴引儒先舊 說’在漢丶魏惟一虞仲翔ν在宋丶明惟程子丶邵子丶朱子及來矣鮮氏四人 且其釋乾卦之義云卦名雖作『乾』·實當讀作『乾濕』之『乾』°釋「長」 為「元」之義云∶「長即大’大即元’如考試稱榜首為元。釋「筮」字之 義云:「筮字,上從竹,下從工’而加以東西二人字,東西二人者,即震 兌也’工謂此震丶兌二者之兩端’為萬事萬物取中之道’由天地化工所出 也。」既爾孤陋’而復穿鑿’有似童騤·此其可疑者四 焦循所著書·徵引古今固極淵博·訓詁名物硏求亦精此實其成學志道之後 鈔錄筆記的心血凝聚所致’本非旦夕之功。他畢生學力的展現·最具代表者為四 十歲以後’專志治《易》丶注《孟》時期。而此書徵引儒先舊說’「既爾孤陋’而 34即明儒來知德(1525-1604)·字矣鮮·梁山人。《明史》卷二八三〈儒林列傳二〉·臺北:鼎文 書局:頁7291·日 其學以致知為本·盡倫為要。……而《周易集註〉一篇·用功尤篤 自言:『學莫邃於《易》。』初·結廬釜山·學之六年無所得∶後遠客求溪山中·覃思者數年·始 悟《易》象。又數年·始悟文王序卦丶孔子雜卦之意;又數年·始悟卦變之非·蓋二十九年·而 後書成。」 35詳參筆者:《焦循雕菰樓易學硏究》(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7月)·「緒論:第一節焦循 易學之淵源與歷程」頁3-26 36詳見《雕菰集》卷二十四〈告先聖先師文〉。又其《易廣記·自序〉云:「余之學《易》也, 自漢丶魏以來·至今二千餘年中·凡說〈易》之書必首尾閱之;其說有獨得者·則筆之於策·可 以廣聞見·益神智’因名之曰:《易廣記》。」而手稿《周易補疏·敘》曰:「余之學《易〉也 自王弼始φ幼時僅見注疏·以弼為最古·故學之已而得李鼎祚集解·乃知弼之外·有馬·鄭 荀丶虞諸家·皆勝弼遠甚·遂舍弼而學諸家。」可據以推證此疑。 3詳參《易圖略·論納甲第六·論納音第七·論卦氟六日七分上下第八第九·論爻辰第十

見天根』句,屬後天。羲、文兩八卦皆有先後天。」又謂:「乾之『利貞』 二字,包先天三節;『元亨』二字,包後天三節。」並譏來矣鮮34讀「先迷 後得主」句為「不識先後之別。」與循素日持論之宗旨正相刺謬,此其可 疑者三。 焦循《雕菰樓易學》三大發明:「旁通」、「相錯」、「時行」,係其研治《易》 學的晚年定論。然筆者衡考其《易》學淵源與歷程,35知焦循自弱冠即學《易》, 除從事於王弼、韓康伯注,又遍求說《易》諸書閱之,嘗自謂於所疑皆無所發明; 自二十五歲後,進而探求漢、魏,研究於馬融、鄭玄、荀爽、虞翻諸家者,凡十 五年,36故筆者鈔錄其手批毛氏汲古閣本《十三經註疏》,皆見其先鈔唐儒李鼎 祚《周易集解》所輯漢、魏以來象數《易》家諸說,再加以按語。後遂以虞氏的 旁通說,兼荀氏的升降說,創為雕菰樓《易》例三大發明;而於孟喜卦氣、京房 納甲、鄭玄爻辰,皆駁正之,37其意在采漢儒之長而去其短。可證《雕菰樓易學》 乃博采漢、魏象數諸家成說,而後出入有得,獨成一家之學。綜觀此本所述,雖 與焦循素日持論的宗旨相刺謬,然如為其早歲記錄學習心得的處女作,亦不無可 能,所疑者可以其《雕菰樓易學》的成學進程,加以考察證釋。 (四)循所著書,徵引古今皆極淵博,訓詁名物研求尤精,而此書所徵引儒先舊 說,在漢、魏惟一虞仲翔,在宋、明惟程子、邵子、朱子及來矣鮮氏四人。 且其釋乾卦之義云:「卦名雖作『乾』,實當讀作『乾濕』之『乾』。」釋「長」 為「元」之義云:「長即大,大即元,如考試稱榜首為元。」釋「筮」字之 義云:「筮字,上從竹,下從工,而加以東西二人字,東西二人者,即震、 兌也,工謂此震、兌二者之兩端,為萬事萬物取中之道,由天地化工所出 也。」既爾孤陋,而復穿鑿,有似童騃,此其可疑者四。 焦循所著書,徵引古今固極淵博,訓詁名物研求亦精,此實其成學志道之後, 鈔錄筆記的心血凝聚所致,本非旦夕之功。他畢生學力的展現,最具代表者為四 十歲以後,專志治《易》、注《孟》時期。而此書徵引儒先舊說,「既爾孤陋,而 34 即明儒來知德(1525-1604),字矣鮮,梁山人。《明史》卷二八三〈儒林列傳二〉,臺北:鼎文 書局,頁 7291,曰:「……其學以致知為本,盡倫為要。……而《周易集註》一篇,用功尤篤。 自言:『學莫邃於《易》。』初,結廬釜山,學之六年無所得;後遠客求溪山中,覃思者數年,始 悟《易》象。又數年,始悟文王序卦、孔子雜卦之意;又數年,始悟卦變之非,蓋二十九年,而 後書成。」 35 詳參筆者:《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4 年 7 月),「緒論:第一節 焦循 易學之淵源與歷程」,頁 3-26。 36 詳見《雕菰集》卷二十四〈告先聖先師文〉。又其《易廣記‧自序》云:「余之學《易》也, 自漢、魏以來,至今二千餘年中,凡說《易》之書必首尾閱之;其說有獨得者,則筆之於策,可 以廣聞見,益神智,因名之曰:《易廣記》。」而手稿《周易補疏‧敘》曰:「余之學《易》也, 自王弼始。幼時僅見注疏,以弼為最古,故學之。已而得李鼎祚集解,乃知弼之外,有馬、鄭、 荀、虞諸家,皆勝弼遠甚,遂舍弼而學諸家。」可據以推證此疑。 37 詳參《易圖略‧論納甲第六‧論納音第七‧論卦氣六日七分上下第八第九‧論爻辰第十》

復穿鑿·有似童騤」’正可推敲得知∶此書即為其早歲人門嘗試初作,非可輕易 示人;或全帙尚未完成’故置而不論’後遂定其存稿’以識所學而已。此可疑者 四,以焦循學程推之,可以間接證成此稿或為其早年的處女初作。 (五)他如牽引《論語》或問「神」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 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及《中庸》「明乎郊社之禮’碲嘗之義’治國其 如示諸掌乎!」二文,繪《示諸掌》一圖,又以禮丶樂、刑、政皆本于「元 亨丶利丶貞」’作「五音必為十二律所節’始可感動人好善惡惡之心」諸 說’於禮樂之制度精意不獨無所發明’且穿鑿附會’令人發噱’與循《六 經補疏》之文’毫不相似’此其可疑者五。 筆者嘗考察焦循家族世系;38其曾祖父兄弟四人「泰來、必萃丶豫來丶師來」 分別以《周易〉「泰丶萃丶豫丶師」四卦命名’則其高祖父必為知《易》學者 故其曾祖父師來公(後改名源·字文生)·為冮都縣學生·尤深於《易》·著有《讀 易圖》;39其祖鏡公(字鑑千)·國學生’娶明吏部王觀濤先生(名納諫)之玄孫 女,而王氏世以《易》學名家’故里堂祖丶父並得聞王氏說《易》之法·4°世傳 易》學,一家薪火相傳φ本仳推論’此稿可能為焦循外家《易》學的孓遺’而 歸然獨存者·故焦循鈔錄定稿以自藏’而從未外示’因與循後來《六經補疏〉文 宇毫不相似φ而焦循每於其手批丶手稿皆親筆題記·以識其始末’可惜此書上卷 缺題·無法還其本來面目·殊為遺憾φ且此稿牽引《論語》丶《中庸》之說·又繪 圖示之’雖「穿鑿附會’令人發噱」;然如與焦循《易圖略》《易通釋》丶《論語 通釋》等書相互印證’可以推知此稿或為其早歲不成熟的作品·故與後來著作判 若兩書 (六)依此而言’可知此書乃鄉曲俗士所為,久而殘闕,佚其名氏,作偽者乃嫁 名於循’以圖射利明矣,不足重也。 針對六庵先生以上五點可疑的否定反面論娏’筆者則持正面肯定的態度,因 此所得硏究結論是∶此寫本或為焦循早年親著’或鈔謄家學丶畤賢的〈易》學舊 作;或本已完帙而殘損孓遺’或本未成書僅釋四卦·後遂定其稿為三卷·以存識 38詳見筆者:焦循年譜新編》(臺北∶里仁書局·194年3月)·〈楔子:揚州湖焦氏世系記〉 頁1-19。 39詳參阮元:通儒揚州焦君傳〉·焦廷琥:《先府君事略》·以及焦循:雕菰集〉卷二十三〈先 考事略〉 40《雕菰集》卷十五〈王處士纂周易解序〉·焦循記曰:「處士王薌城先生·名方魏·字大名 明南京吏部員外郎納諫之孫·慈谿令玉藻之仲子。……所著有《周易廣義〉·以《本義》大略 申其說而廣之也纂解》者·其晩年之書·明太極陰陽爻象占變大旨·不煩言而舉其要·凡五 篇·手錄附諸《廣義》之後∽…循自人小學·稍知識字·借讀先生遺書·乞之再三·始見其《纂 解》一冊。」又焦廷琥《蜜梅花館文錄·修王大名先生墓記》云「先生遵父命·閉戶窮經’足 不人城市,一鄉之士重其道’稱曰「大名先生』°生平於宋儒之學最精,著迹皆散失·存者惟《周 易纂解》一卷。子祖修·為琥曾祖母之父·先大父以是得聞王氏之學·」

復穿鑿,有似童騃」,正可推敲得知:此書即為其早歲入門嘗試初作,非可輕易 示人;或全帙尚未完成,故置而不論,後遂定其存稿,以識所學而已。此可疑者 四,以焦循學程推之,可以間接證成此稿或為其早年的處女初作。 (五)他如牽引《論語》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 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及《中庸》「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 如示諸掌乎!」二文,繪《示諸掌》一圖,又以禮、樂、刑、政皆本于「元、 亨、利、貞」,作「五音必為十二律所節,始可感動人好善惡惡之心」諸 說,於禮樂之制度精意不獨無所發明,且穿鑿附會,令人發噱,與循《六 經補疏》之文,毫不相似,此其可疑者五。 筆者嘗考察焦循家族世系,38其曾祖父兄弟四人「泰來、必萃、豫來、師來」, 分別以《周易》「泰、萃、豫、師」四卦命名,則其高祖父必為知《易》學者。 故其曾祖父師來公(後改名源,字文生),為江都縣學生,尤深於《易》,著有《讀 易圖》;39其祖鏡公(字鑑千),國學生,娶明吏部王觀濤先生(名納諫)之玄孫 女,而王氏世以《易》學名家,故里堂祖、父並得聞王氏說《易》之法,40世傳 《易》學,一家薪火相傳。本此推論,此稿可能為焦循外家《易》學的孓遺,而 巋然獨存者,故焦循鈔錄定稿以自藏,而從未外示,因與循後來《六經補疏》文 字毫不相似。而焦循每於其手批、手稿皆親筆題記,以識其始末,可惜此書上卷 缺題,無法還其本來面目,殊為遺憾。且此稿牽引《論語》、《中庸》之說,又繪 圖示之,雖「穿鑿附會,令人發噱」;然如與焦循《易圖略》、《易通釋》、《論語 通釋》等書相互印證,可以推知此稿或為其早歲不成熟的作品,故與後來著作判 若兩書。 (六)依此而言,可知此書乃鄉曲俗士所為,久而殘闕,佚其名氏,作偽者乃嫁 名於循,以圖射利明矣,不足重也。 針對六庵先生以上五點可疑的否定反面論述,筆者則持正面肯定的態度,因 此所得研究結論是:此寫本或為焦循早年親著,或鈔謄家學、時賢的《易》學舊 作;或本已完帙而殘損孓遺,或本未成書僅釋四卦,後遂定其稿為三卷,以存識 38 詳見筆者:《焦循年譜新編》(臺北:里仁書局,1994 年 3 月),〈楔子:揚州北湖焦氏世系記〉, 頁 1-19。 39 詳參阮元:〈通儒揚州焦君傳〉,焦廷琥:《先府君事略》,以及焦循:《雕菰集》卷二十三〈先 考事略〉。 40 《雕菰集》卷十五〈王處士纂周易解序〉,焦循記曰:「處士王薌城先生,名方魏,字大名, 明南京吏部員外郎納諫之孫,慈谿令玉藻之仲子。……所著有《周易廣義》,以《本義》大略, 申其說而廣之也。《纂解》者,其晚年之書,明太極陰陽爻象占變大旨,不煩言而舉其要,凡五 篇,手錄附諸《廣義》之後。……循自入小學,稍知識字,借讀先生遺書,乞之再三,始見其《纂 解》一冊。」又焦廷琥《蜜梅花館文錄‧修王大名先生墓記》云:「先生遵父命,閉戶窮經,足 不入城市,一鄉之士重其道,稱曰『大名先生』。生平於宋儒之學最精,著述皆散失,存者惟《周 易纂解》一卷。子祖修,為琥曾祖母之父,先大父以是得聞王氏之學。」

者筆者透過此稿的流徙典藏丶筆蹟書法’焦循《易》學的家學淵源丶傳鈔手批 手稿的著迹特色’以及焦循《易》學歷程的諸種線索考察·綜合所得的結論分析 推斷如上’雖然與六庵先生背道而馳’不過其論證的嚴謹有方·亦可以宗矣 易學群書平議》可以說是六庵先生《易》學考辨論證的縮影,也是《易》 學史的鑑照·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φ此書之後’六庵先生續有《易》學論文,分 別刊載於《易學硏究論文集》第一輯丶4第二輯丶φ第四輯43·而以與其得意弟子 張善文教授合著之《周易譯註》則為六庵先生《易》學壓軸之作’此書卷首有〈前 言)〈讀易要例〉丶〈譯註簡說〉’以為發凡起例;卷一至卷四為《上經》·卷五至 卷八為《下經》;卷九〈繫辭上下傳〉卷十為〈說卦傳〉丶〈序卦傳〉丶〈雜卦傳〉 終卷〈附錄〉為主要引用書目。此書對於《周易》經傳文字有極為精嚴的判讀 除經傳文字句讀外·皆有譯文丶注釋與說明·甚便學者循序漸進’閱讀硏究。此 外,黃高憲所撰〈黃壽祺《周易尚氏學笱記》評迒〉一文’發表於《周易硏究 1998年第四期·此文評速六庵先生所撰《周易尚氏學笱記》·並論薤《周易尚氏 學笱記》的校勘與思想上的學衠價值’作者以為有助於推動《易〉學硏究者進 步深人硏究《周易尚氏學》,從中也可以了解六庵先生治《易〉方法進路。 結論 六庵先生的《易》學·具體而微表現在《黃壽褀論易學》一書之中·此書據 黃高憲教授綜合評論為三點特色·筆者轉引說明如下 該書薔集了六庵先生一生中各個時期的主要《易》學論文。而六庵先生 易》學硏究歷程主要有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1935年至1941年。這一時期六庵先生身居北京·撰寫〈六庵讀 易》六卷丶《漢儒說易條例〉五卷丶《周易要略》十卷丶《嵩雲草堂易話〉二卷 《尚氏易要義》二卷丶《歷代易家考》五卷等《易》學論著σ黃壽褀論易學》中 選錄的〈與尚節之先生論易三書〉丶鄭光儀所筆錄〈問易講解〉〈與范秋帆先生 論易書〉等篇·均寫於這一時期。 4詳參黃壽祺丶張善文編:易學硏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9月)·第 一輯·〈周易名義考——六庵讀易叢考之一〉·頁147-156;〈論易學之門庭〉·頁530-535 42詳參黃壽祺丶張善文編:〈易學硏宪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第 輯·〈與尚節之先生論易三書〉·頁16-19:〈六庵易話〉·頁52-65:〈與范秋帆先生論易書〉 頁79-80;〈答包笠山論易書)·頁81-83 43詳參黃壽祺丶張善文編:《易學硏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1l月) 第四輯·黃壽褀丶張善文∶〈《周易》對立變仁創新思想中的美學意義)·頁199-214:從《易傳〉 看孔子的教育思想),頁275292

者。筆者透過此稿的流徙典藏、筆蹟書法,焦循《易》學的家學淵源、傳鈔手批 手稿的著述特色,以及焦循《易》學歷程的諸種線索考察,綜合所得的結論分析 推斷如上,雖然與六庵先生背道而馳,不過其論證的嚴謹有方,亦可以宗矣。 《易學群書平議》可以說是六庵先生《易》學考辨論證的縮影,也是《易》 學史的鑑照,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此書之後,六庵先生續有《易》學論文,分 別刊載於《易學研究論文集》第一輯、41第二輯、42第四輯43,而以與其得意弟子 張善文教授合著之《周易譯註》則為六庵先生《易》學壓軸之作,此書卷首有〈前 言〉、〈讀易要例〉、〈譯註簡說〉,以為發凡起例;卷一至卷四為《上經》,卷五至 卷八為《下經》;卷九〈繫辭上下傳〉,卷十為〈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 終卷〈附錄〉為主要引用書目。此書對於《周易》經傳文字有極為精嚴的判讀, 除經傳文字句讀外,皆有譯文、注釋與說明,甚便學者循序漸進,閱讀研究。此 外,黃高憲所撰〈黃壽祺《周易尚氏學劄記》評述〉一文,發表於《周易研究》 1998 年第四期,此文評述六庵先生所撰《周易尚氏學劄記》,並論述《周易尚氏 學劄記》的校勘與思想上的學術價值,作者以為有助於推動《易》學研究者進一 步深入研究《周易尚氏學》,從中也可以了解六庵先生治《易》方法進路。 四、結論 六庵先生的《易》學,具體而微表現在《黃壽祺論易學》一書之中,此書據 黃高憲教授綜合評論為三點特色,筆者轉引說明如下: 一、該書薈集了六庵先生一生中各個時期的主要《易》學論文。而六庵先生 《易》學研究歷程主要有四個時期: 第一時期:1935 年至 1941 年。這一時期六庵先生身居北京,撰寫《六庵讀 易》六卷、《漢儒說易條例》五卷、《周易要略》十卷、《嵩雲草堂易話》二卷、 《尚氏易要義》二卷、《歷代易家考》五卷等《易》學論著。《黃壽祺論易學》中 選錄的〈與尚節之先生論易三書〉、鄭光儀所筆錄〈周易講解〉、〈與范秋帆先生 論易書〉等篇,均寫於這一時期。 41 詳參黃壽祺、張善文編:《易學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年 9 月),第 一輯,〈周易名義考──六庵讀易叢考之一〉,頁 147-156;〈論易學之門庭〉,頁 530-535。 42 詳參黃壽祺、張善文編:《易學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年 8 月),第 二輯,〈與尚節之先生論易三書〉,頁 16-19;〈六庵易話〉,頁 52-65;〈與范秋帆先生論易書〉, 頁 79-80;〈答包笠山論易書〉,頁 81-83。 43 詳參黃壽祺、張善文編:《易學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 年 11 月), 第四輯,黃壽祺、張善文:〈《周易》對立變化創新思想中的美學意義〉,頁 199-214;〈從《易傳》 看孔子的教育思想〉,頁 275-292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X)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