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稿永存挚友情 《六庵吟稿》中与黄曾樾有关的诗篇论析 黄高宪 1995年出版的《福建名人词典》1收录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原福 建师范学院中文系)两位知名教授的生平事迹,他们是:《易》学家、诗人 黄寿祺,教育家、诗人黄曾樾 黄寿祺(1912-1990),字之六,号六庵;1935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 国学系。毕业后在北平中国大学、华北国医学院等校任教;1941年底离燕 京返闽,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立海疆学校任国文科教授、科主任 解放后至1966年“文革”爆发,任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 革”后,任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 黄曾樾(1898-1966),字荫亭,号慈竹居主人。1912年至1919年就 读于马尾船政学堂(后更名为海军制造学校)。1920年至1925年留学法国, 获里昂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京汉铁路工程师、北平女子师范大学 教授。后任南京市社会局局长兼市委委员等职。1943年任福州市政筹备处 处长兼林森县(今闽侯县)县长。1945年秋任福州市市长。1947年任教育 部督学,并为“国大代表”。1949年春任福建音乐学院教授。解放后,任福 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 解放后,黄寿祺与黄曾樾在同一所学校任教,一起工作了十几年。黄
1 吟稿永存挚友情 ——《六庵吟稿》中与黄曾樾有关的诗篇论析 黄高宪 一 1995 年出版的《福建名人词典》(1)收录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原福 建师范学院中文系)两位知名教授的生平事迹,他们是:《易》学家、诗人 黄寿祺,教育家、诗人黄曾樾。 黄寿祺(1912—1990),字之六,号六庵;1935 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 国学系。毕业后在北平中国大学、华北国医学院等校任教;1941 年底离燕 京返闽,在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立海疆学校任国文科教授、科主任。 解放后至 1966 年“文革”爆发,任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文 革”后,任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 黄曾樾(1898—1966),字荫亭,号慈竹居主人。1912 年至 1919 年就 读于马尾船政学堂(后更名为海军制造学校)。1920 年至 1925 年留学法国, 获里昂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京汉铁路工程师、北平女子师范大学 教授。后任南京市社会局局长兼市委委员等职。1943 年任福州市政筹备处 处长兼林森县(今闽侯县)县长。1945 年秋任福州市市长。1947 年任教育 部督学,并为“国大代表”。1949 年春任福建音乐学院教授。解放后,任福 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 解放后,黄寿祺与黄曾樾在同一所学校任教,一起工作了十几年。黄
寿祺长期研究、讲授中国古典文学、《易》学等课程。已出版的著作有:《群 经要略》、《易学群书平议》、《周易译注》、《楚辞译注》等。黄曾樾任教期 间,主要研究、讲授外国文学等课程。由于黄曾樾国学功底深厚,其博士 论文《老子、孔子、墨子哲学的对照研究》(法文本),1925年在里昂正式 出版。1931年,他辑录的《陈石遗先生谈艺录》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他 还著有《左海珠尘》、《慈竹居诗钞》、《慈竹居丛谈》《慈竹居集》、《中国 古典文学讲义》、《外国文学讲义》等,此外还出版了《埃及钩沉》等著作。 他是二十世纪初将东方文化向西方传播的重要开拓者。从他的著作可以看 出,他不仅通晓西学,而且热爱国学,并对国学深有研究。历史的巧合, 使他与黄寿祺同在福建师范学院工作。共同的志趣、共同的追求、共同的 品格、共同的心态,使他们成为文坛上令人敬佩的志同道合的挚友 黄曾樾于1%66年秋辞世。四十多年前黄寿祺与黄曾樾之间交往的真实 状况,现在很难寻觅。黄寿祺的诗集《六庵吟稿》为我们保留了他们之间 密切交往的若干片段,并为我们再现了他们之间的高谊隆情 《六庵吟稿》共有八卷:第一卷为《北学集》;第二卷为《南旋集》; 第三卷为《海疆集》;第四卷为《朝阳集》;第五卷为《山居集》;第六卷为 《华香园集》;第七卷为《华庐集》;第八卷为《意园集》。1986年1月,福 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庵诗选》选录了黄寿祺的诗词作品580首,约占 《六庵吟稿》的四分之一。黄寿祺《六庵吟稿》中四分之三的诗稿至今仍 为未刊稿。 黄寿祺《六庵吟稿》中与黄曾樾有关的诗篇主要保存在《朝阳集》(1951 1966)、《华香园集》(1972-1981)两卷诗集中。《朝阳集》中所收录的
2 寿祺长期研究、讲授中国古典文学、《易》学等课程。已出版的著作有:《群 经要略》、《易学群书平议》、《周易译注》、《楚辞译注》等。黄曾樾任教期 间,主要研究、讲授外国文学等课程。由于黄曾樾国学功底深厚,其博士 论文《老子、孔子、墨子哲学的对照研究》(法文本),1925 年在里昂正式 出版。1931 年,他辑录的《陈石遗先生谈艺录》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他 还著有《左海珠尘》、《慈竹居诗钞》、《慈竹居丛谈》、《慈竹居集》、《中国 古典文学讲义》、《外国文学讲义》等,此外还出版了《埃及钩沉》等著作。 他是二十世纪初将东方文化向西方传播的重要开拓者。从他的著作可以看 出,他不仅通晓西学,而且热爱国学,并对国学深有研究。历史的巧合, 使他与黄寿祺同在福建师范学院工作。共同的志趣、共同的追求、共同的 品格、共同的心态,使他们成为文坛上令人敬佩的志同道合的挚友。 黄曾樾于 1966 年秋辞世。四十多年前黄寿祺与黄曾樾之间交往的真实 状况,现在很难寻觅。黄寿祺的诗集《六庵吟稿》为我们保留了他们之间 密切交往的若干片段,并为我们再现了他们之间的高谊隆情。 《六庵吟稿》共有八卷:第一卷为《北学集》;第二卷为《南旋集》; 第三卷为《海疆集》;第四卷为《朝阳集》;第五卷为《山居集》;第六卷为 《华香园集》;第七卷为《华庐集》;第八卷为《意园集》。1986 年 1 月,福 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庵诗选》选录了黄寿祺的诗词作品 580 首,约占 《六庵吟稿》的四分之一。黄寿祺《六庵吟稿》中四分之三的诗稿至今仍 为未刊稿。 黄寿祺《六庵吟稿》中与黄曾樾有关的诗篇主要保存在《朝阳集》(1951 —1966)、《华香园集》(1972—1981)两卷诗集中。《朝阳集》中所收录的
1951年1月至1958年3月之间的诗仅8首。这部诗集中没有收录1951年 2月至1956年10月之间的诗。总之,现存的黄寿祺1958年11月之前所作 的诗中,尚未发现他与黄曾樾交往的诗。 在《六庵吟稿》的《朝阳集》《华香园集》中收录了黄寿褀与黄曾樾 等诗友的唱和诗、黄寿褀赠给黄曾樾等挚友的写景、抒怀之作以及黄寿祺 怀念黄曾樾的诗作。 在《六庵吟稿·朝阳集》未刊稿中,保存着1958年1月黄寿祺所作 《十一月九日参加万里农业社秋收,次韵答荫亭见赠之作》诗一首,诗云: 万顷黄云接白云,丰收亘古未前闻。颂畅扬合有如椽笔,俊逸清新 我愧君。(1) 《朝阳集》未刊稿中附:《荫亭原唱》 高秋天气抹微云,如此丰年古未闻。莫笑黄牛骑当马,抢收南亩 共诸君。 并附:《祥耀和作》 长空一碧净秋云,获稻歌声四野闻。信手田园成雅兴,诗情惭愧 不如君。 1958年正值“大跃进”时期,知识分子须到人民公社参加劳动。这三 首诗是黄寿祺、黄曾樾、陈祥耀三友相互唱和的诗。他们歌颂丰收,心情 愉悦。他们的诗充满田园诗的雅趣。 《六庵诗选》选录了1960年3月24日夜黄寿祺作《慈竹居主人去岁 赠端砚,今夜始用以试墨,感而有作,即以为谢》二首:
3 1951 年 1 月至 1958 年 3 月之间的诗仅 8 首。这部诗集中没有收录 1951 年 2 月至 1956 年 10 月之间的诗。总之,现存的黄寿祺 1958 年 11 月之前所作 的诗中,尚未发现他与黄曾樾交往的诗。 二 在《六庵吟稿》的《朝阳集》、《华香园集》中收录了黄寿祺与黄曾樾 等诗友的唱和诗、黄寿祺赠给黄曾樾等挚友的写景、抒怀之作以及黄寿祺 怀念黄曾樾的诗作。 在《六庵吟稿·朝阳集》未刊稿中,保存着 1958 年 11 月黄寿祺所作 《十一月九日参加万里农业社秋收,次韵答荫亭见赠之作》诗一首,诗云: 万顷黄云接白云,丰收亘古未前闻。颂扬合有如椽笔,俊逸清新 我愧君。(1) 《朝阳集》未刊稿中附:《荫亭原唱》 高秋天气抹微云,如此丰年古未闻。莫笑黄牛骑当马,抢收南亩 共诸君。 并附:《祥耀和作》 长空一碧净秋云,获稻歌声四野闻。信手田园成雅兴,诗情惭愧 不如君。 1958 年正值“大跃进”时期,知识分子须到人民公社参加劳动。这三 首诗是黄寿祺、黄曾樾、陈祥耀三友相互唱和的诗。他们歌颂丰收,心情 愉悦。他们的诗充满田园诗的雅趣。 《六庵诗选》选录了 1960 年 3 月 24 日夜黄寿祺作《慈竹居主人去岁 赠端砚,今夜始用以试墨,感而有作,即以为谢》二首:
其 绝爱诗人黄荫亭,数竿潇洒植门庭。仼他秾李夭桃艳,坐对琅玕 眼独青。(2) 其二 片石端溪岁几经,故人贻我旧仪型。桥亭卜砚今何在,欲继箮山 泐铭。(3) 在《六庵吟稿·朝阳集》未刊稿中,黄寿祺在第一首下方注:“荫亭尝峻却 其姨夫梁鸿志之逆招,筑慈竹居以明志,故结句云然。”由此可知,黄曾樾 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拒绝在南京任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行政院院长兼交通 部部长的姨夫梁鸿志(1882-1946)的聘任,毅然与梁鸿志分道扬镳,而且 对梁鸿志的逆行进行了严厉的谴责。黄曾樾在其故乡福建永安筑“慈竹居” 是为了表明其绝不与汉奸为伍的坚定决心。因此,黄寿祺作的这首诗不是 一首一般的写景抒情诗,而是一首赞扬黄曾樾爱国行为的诗篇。第二首开 头两句,诗人感谢挚友慈竹居主人赠以端溪名砚。诗人从端砚联想到“桥 亭卜卦砚”。南宋末年,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今 江西上饶)弋阳人,宝佑四年(1256)与文天祥为同科进士。德佑初,以 江东提刑知信州,抗元不屈,其兵败后,流亡福建建阳山中。后卖卜于建 阳桥亭。“桥亭卜砚”即谢枋得卜卦时用的歙砚。宋亡,有人劝其出事元, 遭其严词拒绝。行省逼之北行,至大都,恸哭不食,绝食而死。历史上人 们将谢枋得与文天祥并称“文谢”。据刘尚恒考证,天津艺术博物馆所藏的 桥亭卜卦砚”,“当属谢枋得之故物”4。刘尚恒在《桥亭卜卦砚之流传及 其真伪试探》一文中云:“桥亭卜卦砚,歙石,长333公分、宽194公分
4 其一 绝爱诗人黄荫亭,数竿潇洒植门庭。任他秾李夭桃艳,坐对琅玕 眼独青。(2) 其二 片石端溪岁几经,故人贻我旧仪型。桥亭卜砚今何在,欲继叠山 一泐铭。(3) 在《六庵吟稿·朝阳集》未刊稿中,黄寿祺在第一首下方注:“荫亭尝峻却 其姨夫梁鸿志之逆招,筑慈竹居以明志,故结句云然。”由此可知,黄曾樾 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拒绝在南京任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行政院院长兼交通 部部长的姨夫梁鸿志(1882-1946)的聘任,毅然与梁鸿志分道扬镳,而且 对梁鸿志的逆行进行了严厉的谴责。黄曾樾在其故乡福建永安筑“慈竹居”, 是为了表明其绝不与汉奸为伍的坚定决心。因此,黄寿祺作的这首诗不是 一首一般的写景抒情诗,而是一首赞扬黄曾樾爱国行为的诗篇。第二首开 头两句,诗人感谢挚友慈竹居主人赠以端溪名砚。诗人从端砚联想到“桥 亭卜卦砚”。南宋末年,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今 江西上饶)弋阳人,宝佑四年(1256)与文天祥为同科进士。德佑初,以 江东提刑知信州,抗元不屈,其兵败后,流亡福建建阳山中。后卖卜于建 阳桥亭。“桥亭卜砚”即谢枋得卜卦时用的歙砚。宋亡,有人劝其出事元, 遭其严词拒绝。行省逼之北行,至大都,恸哭不食,绝食而死。历史上人 们将谢枋得与文天祥并称“文谢”。据刘尚恒考证,天津艺术博物馆所藏的 “桥亭卜卦砚”,“当属谢枋得之故物”(4)。刘尚恒在《桥亭卜卦砚之流传及 其真伪试探》一文中云:“桥亭卜卦砚,歙石,长 33.3 公分、宽 19.4 公分
高257公分。正面额题篆文‘桥亭卜卦砚’,左右两侧草书:‘此石吾友也, 不食而坚。语有之:人心如石,不如石坚。谁似当年采薇不食守义贤也’。 砚根篆文‘大清乾隆丙申(二十一年、1756)秋八月广西太平太守査礼宝 藏’。砚背面楷书题:‘宋谢侍郎砚’,‘程文海铭’,‘大明永乐丙申(十四 年,1416)七月,洪水去,桥亭易为先生祠,扣(音hu,古掘字)地得之, 闽后学赵元’。”③虽然黄寿祺不知道“桥亭卜卦砚”尚在天津,但这并不影 响这首诗的内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谢枋得这位爱国英雄的敬意,这也 是黄寿祺进一步对好友黄曾樾爱国思想和行为的肯定。在《六庵吟稿·朝 阳集》未刊稿中,黄寿祺在这两首诗的后一行写道:“荫亭曾嘱书好赠之, 迄今未书,附记于此。”这说明,黄曾樾十分喜爱这两首诗。 在《六庵吟稿·朝阳集》未刊稿中,存有黄寿褀1960年秋所作《闻荫 亭长子能容结婚,书此以贺》诗一首,诗云: 海上清秋月倍囻,欣闻嘉耦缔良缘。一书远慰阿翁意,红烛高烧 照绮筵。 黄曾樾长子黄海(字能容),1948年7月自厦门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在台湾 电力公司工作。1960年,海峡两岸一衣带水,但亲人无法相见。“一书远慰 阿翁意”,使人联想起“家书抵万金”的岁月。黄海报喜的家书,跨越海峡 远慰亲人。黄寿祺这首诗以轻快的笔调,抒发自己欣闻黄海喜结良缘、内 心充满喜悦之情,同时,他以诗表达自己对黄海一家真诚、美好的祝福。 黄寿祺与黄曾樾亲密的友谊跃然纸上 1961年5月至6月,黄寿祺与福建师范学院管长墉、俞元桂等好友一 起在武夷山疗养院疗养。黄寿褀身在武夷山的仙境中,依然惦念着远在榕
5 高 2.57 公分。正面额题篆文‘桥亭卜卦砚’,左右两侧草书:‘此石吾友也, 不食而坚。语有之:人心如石,不如石坚。谁似当年采薇不食守义贤也’。 砚根篆文‘大清乾隆丙申(二十一年、1756)秋八月广西太平太守查礼宝 藏’。砚背面楷书题:‘宋谢侍郎砚’,‘程文海铭’,‘大明永乐丙申(十四 年,1416)七月,洪水去,桥亭易为先生祠,抇(音 hu,古掘字)地得之, 闽后学赵元’。”(5)虽然黄寿祺不知道“桥亭卜卦砚”尚在天津,但这并不影 响这首诗的内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谢枋得这位爱国英雄的敬意,这也 是黄寿祺进一步对好友黄曾樾爱国思想和行为的肯定。在《六庵吟稿·朝 阳集》未刊稿中,黄寿祺在这两首诗的后一行写道:“荫亭曾嘱书好赠之, 迄今未书,附记于此。”这说明,黄曾樾十分喜爱这两首诗。 在《六庵吟稿·朝阳集》未刊稿中,存有黄寿祺 1960 年秋所作《闻荫 亭长子能容结婚,书此以贺》诗一首,诗云: 海上清秋月倍圆,欣闻嘉耦缔良缘。一书远慰阿翁意,红烛高烧 照绮筵。 黄曾樾长子黄海(字能容),1948 年 7 月自厦门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在台湾 电力公司工作。1960 年,海峡两岸一衣带水,但亲人无法相见。“一书远慰 阿翁意”,使人联想起“家书抵万金”的岁月。黄海报喜的家书,跨越海峡 远慰亲人。黄寿祺这首诗以轻快的笔调,抒发自己欣闻黄海喜结良缘、内 心充满喜悦之情,同时,他以诗表达自己对黄海一家真诚、美好的祝福。 黄寿祺与黄曾樾亲密的友谊跃然纸上。 1961 年 5 月至 6 月,黄寿祺与福建师范学院管长墉、俞元桂等好友一 起在武夷山疗养院疗养。黄寿祺身在武夷山的仙境中,依然惦念着远在榕
城的挚友黄曾樾,6月16日他写下了《夜坐怀荫亭》这首感人的诗篇。诗 别君匝月如经岁,每对云峦念起居。想见乌山寥寂夜,一灯犹自 理残书。(6) 诗末注:“荫亭闲暇时,辄以修补残书为娱。尝作《为书延寿图》。”此诗似 乎平淡无奇,诗人正是通过自然、凝炼的诗句,来抒写他与黄曾樾之间兄 弟般的情谊。诗中静穆的诗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诗末的注还可以了 解到,黄曾樾曾作《为书延寿图》。 1963年8月黄寿祺赴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1964年4月返回福 州。1963年重阳节,黄寿祺于北京作《次韵答笠山兼怀荫亭》: 南朔遨游任所之,岂缘名利竞奔驰?别来又届重阳节,诗到常钦 字师。治易何曾排正叔,赏音能不忆钟期。怀人独自看秋月,不觉 凉飚掠鬓丝。(7) 诗中表达了诗人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不是为了名利而奔忙。重阳佳节 来临的时候,他十分思念包树棠(字笠山,号伯芾,1900-1981)、黄曾樾 等常作“一字之师”的好友。诗人在“治易何曾排正叔”句末注:“笠山于 《易》宗程氏,而余则妄欲兼宗汉宋,而网罗古今,故亦不排斥正叔之所 长。”黄寿祺研《易》,从不排斥程颐易学。程颐(10333-1107),字正叔, 号伊川,北宋著名理学家、易学家,著有《伊川经说》、《伊川易传》等 黄寿祺在《论易学之门庭》等论文中论述了他的“从源溯流”“强干弱枝” 等治易思想。这首诗明确表达了他“兼宗汉宋,而网罗古今,故亦不排斥 正叔之所长”的治易主张。诗中饱含着对包树棠、黄曾樾两位好友的思念
6 城的挚友黄曾樾,6 月 16 日他写下了《夜坐怀荫亭》这首感人的诗篇。诗 云: 别君匝月如经岁,每对云峦念起居。想见乌山寥寂夜,一灯犹自 理残书。(6) 诗末注:“荫亭闲暇时,辄以修补残书为娱。尝作《为书延寿图》。”此诗似 乎平淡无奇,诗人正是通过自然、凝炼的诗句,来抒写他与黄曾樾之间兄 弟般的情谊。诗中静穆的诗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诗末的注还可以了 解到,黄曾樾曾作《为书延寿图》。 1963 年 8 月黄寿祺赴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1964 年 4 月返回福 州。1963 年重阳节,黄寿祺于北京作《次韵答笠山兼怀荫亭》: 南朔遨游任所之,岂缘名利竞奔驰?别来又届重阳节,诗到常钦 一字师。治易何曾排正叔,赏音能不忆钟期。怀人独自看秋月,不觉 凉飚掠鬓丝。(7) 诗中表达了诗人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不是为了名利而奔忙。重阳佳节 来临的时候,他十分思念包树棠(字笠山,号伯芾,1900-1981)、黄曾樾 等常作“一字之师”的好友。诗人在“治易何曾排正叔”句末注:“笠山于 《易》宗程氏,而余则妄欲兼宗汉宋,而网罗古今,故亦不排斥正叔之所 长。”黄寿祺研《易》,从不排斥程颐易学。程颐(10333-1107),字正叔, 号伊川,北宋著名理学家、易学家,著有《伊川经说》、《伊川易传》等。 黄寿祺在《论易学之门庭》(8)等论文中论述了他的“从源溯流”、“强干弱枝” 等治易思想。这首诗明确表达了他“兼宗汉宋,而网罗古今,故亦不排斥 正叔之所长”的治易主张。诗中饱含着对包树棠、黄曾樾两位好友的思念
之情。此诗清新自然,真切感人 1964年1月17日,黄寿祺作《癸卯十二月初三夜梦中作》,诗云 遥见干山冻雪封,凌寒伫立小庭东。天公似惜人头白,故放梅花 万点红。(9) 《六庵诗选》中选了这首诗,诗末没有按语,而在《六庵吟稿》未刊稿中, 这首诗诗末有一段较长的按语 按:是夜余梦于大雪后,一人立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前庭东方梅树 下,时梅花盛开,红艳异常。遥望西山,干叠寒雪皑皑,而余则忽白 发满头,独自吟诗。醒而记其原句如此,余甚异之。曾书告蓢亭云:“余 梦中尝作诗,醒时只记一两句,惟此夜全首皆记,亦不知有何豫兆也? 乞为一圆之!荫亭批答云:“吉兆也。白中见红,红有万点。”附记于 此,以资笑谈。 黄寿祺将自己梦中所作的诗,寄给好友黄曾樾欣赏,并请他“圆梦”,以知 “预兆”。诗后的这段“按语“生动地再现了他们之间时常以诗娱乐的情景。 1964年2月13日夜,黄寿祺作《次韵和叔有》,诗云: 岁暮思乡亦有因,每期鱼雁到京津。开函宛与亲朋对,作答常教 笔札陈。佳句石仓同骨力,妙书松雪想丰神。蓢亭多病笠山老,后继 诗坛喜得人。 这首诗也是在京期间写的。游叔友是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与黄曾樾、 包树棠教授相比,属较年轻的一辈。诗中高度评价游叔友这位富有才华的 年轻一辈诗友:其诗的佳句具有明代曹学佺(字能始,号石仓,1574-1646) 的风骨,其美妙的书法像明代潘士藻(字去华,号雪松,1537-1600)一样
7 之情。此诗清新自然,真切感人。 1964 年 1 月 17 日,黄寿祺作《癸卯十二月初三夜梦中作》,诗云: 遥见千山冻雪封,凌寒伫立小庭东。天公似惜人头白,故放梅花 万点红。(9) 《六庵诗选》中选了这首诗,诗末没有按语,而在《六庵吟稿》未刊稿中, 这首诗诗末有一段较长的按语: 按:是夜余梦于大雪后,一人立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前庭东方梅树 下,时梅花盛开,红艳异常。遥望西山,千叠寒雪皑皑,而余则忽白 发满头,独自吟诗。醒而记其原句如此,余甚异之。曾书告荫亭云:“余 梦中尝作诗,醒时只记一两句,惟此夜全首皆记,亦不知有何豫兆也? 乞为一圆之!”荫亭批答云:“吉兆也。白中见红,红有万点。”附记于 此,以资笑谈。 黄寿祺将自己梦中所作的诗,寄给好友黄曾樾欣赏,并请他“圆梦”,以知 “预兆”。诗后的这段“按语“生动地再现了他们之间时常以诗娱乐的情景。 1964 年 2 月 13 日夜,黄寿祺作《次韵和叔有》,诗云: 岁暮思乡亦有因,每期鱼雁到京津。开函宛与亲朋对,作答常教 笔札陈。佳句石仓同骨力,妙书松雪想丰神。荫亭多病笠山老,后继 诗坛喜得人。(10) 这首诗也是在京期间写的。游叔友是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与黄曾樾、 包树棠教授相比,属较年轻的一辈。诗中高度评价游叔友这位富有才华的 年轻一辈诗友:其诗的佳句具有明代曹学佺(字能始,号石仓,1574-1646) 的风骨,其美妙的书法像明代潘士藻(字去华,号雪松,1537-1600)一样
追求神韵。在《六庵吟稿》未刊稿中,“荫亭多病笠山老”这句诗的句末注 来书提及荫亭在卫生室养疴。”黄寿祺想到同辈诗友年龄越来越大 黄曾樾正在医院治疗,迫切希望诗坛后继有人。现在诗坛已涌现出像游叔 友这样的接班人,他的心里异常欣喜。这首诗体现了黄寿祺对游叔有等较 年轻的诗友寄予厚望,并以诗勖勉之 黄寿祺离京返闽后,于1964年11月29日作《甲辰十月二十六日漫题 黄兰坡先生所作荫亭〈乌石山榕幄书楼图〉》 昔筑慈竹居,今寓老榕庐。竹间宜独酌,榕荫宜读书。远穷三古 意,横览九州图。世事常变化,浮云自卷舒。顾念林中鸟,判集俱多 娱。凝睇池上萍,聚散还·隅。但愿老来健,皓首作通儒。浩歌问吾 友,此意竟何如?(11) 在《六庵诗选》中这首诗诗末没有按语,而在《六庵吟稿》未刊稿中,这 首诗诗末有一小段按语:“按:此稿在荫亭宅阅图后所拟,以未定稿尚未题 上。兹姑依初稿录之,以备稽考。”从“按语”中可知,这是黄寿祺拟为《鸟 石山榕幄书楼图》题诗而作的。这首诗从看画联想到昔日的慈竹居到今日 的乌石山榕幄书楼,楼中的主人遍览群书,博古通今。黄寿祺预感到“世 事常变化”,回想起他们相聚的日子是多么愉悦。他们有可能像池上的浮萍 聚散还一隅”。他期盼他们晩年身体康健,“皓首作通儒”。黄寿祺所担心 的时事变化果然发生了。过了一年半,“文化大革命”爆发,黄曾樾在历史 的悲剧中辞世,诗中美好的期盼未能实现。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情景交 融,诗意隽永,启人深思。 1966年2月4日,黄寿祺作《丙午元夜书怀,即寄荫亨、尊六》:
8 追求神韵。在《六庵吟稿》未刊稿中,“荫亭多病笠山老”这句诗的句末注 云;“来书提及荫亭在卫生室养疴。”黄寿祺想到同辈诗友年龄越来越大, 黄曾樾正在医院治疗,迫切希望诗坛后继有人。现在诗坛已涌现出像游叔 友这样的接班人,他的心里异常欣喜。这首诗体现了黄寿祺对游叔有等较 年轻的诗友寄予厚望,并以诗勖勉之。 黄寿祺离京返闽后,于 1964 年 11 月 29 日作《甲辰十月二十六日漫题 黄兰坡先生所作荫亭〈乌石山榕幄书楼图〉》 昔筑慈竹居,今寓老榕庐。竹间宜独酌,榕荫宜读书。远穷三古 意,横览九州图。世事常变化,浮云自卷舒。顾念林中鸟,翔集俱多 娱。凝睇池上萍,聚散还一隅。但愿老来健,皓首作通儒。浩歌问吾 友,此意竟何如?(11) 在《六庵诗选》中这首诗诗末没有按语,而在《六庵吟稿》未刊稿中,这 首诗诗末有一小段按语:“按:此稿在荫亭宅阅图后所拟,以未定稿尚未题 上。兹姑依初稿录之,以备稽考。”从“按语”中可知,这是黄寿祺拟为《乌 石山榕幄书楼图》题诗而作的。这首诗从看画联想到昔日的慈竹居到今日 的乌石山榕幄书楼,楼中的主人遍览群书,博古通今。黄寿祺预感到“世 事常变化”,回想起他们相聚的日子是多么愉悦。他们有可能像池上的浮萍 “聚散还一隅”。他期盼他们晚年身体康健,“皓首作通儒”。黄寿祺所担心 的时事变化果然发生了。过了一年半,“文化大革命”爆发,黄曾樾在历史 的悲剧中辞世,诗中美好的期盼未能实现。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情景交 融,诗意隽永,启人深思。 1966 年 2 月 4 日,黄寿祺作《丙午元夜书怀,即寄荫亭、尊六》:
今年元夕怡逢春,坐对病妻忆故人。无限愁怀兼别绪,怕看墙角 柳条新。(2 这是《六庵诗选·朝阳集》中的最后一首诗,诗末没有“按语”,而在《六 庵吟稿》未刊稿中,这首诗诗末有一段很长的按语。按语云 按:作此诗时,余妻已病在垂危,濒死者数矣,当时心境实甚悲 哀凄凉。故写成后,并未曾寄与荫亭及尊六。越十二日,即正月二十 七日(阳历二月十六日),而余妻竟死矣!又越十日,即二月初七日始 检稿交荫亭阅之。稿未有自注云:“此所谓‘呕哑啁哳难为听也,姑 以志当时心境而巳『尊六则迄今不知余曾作此诗也。自余妻死之后, 遂未再作诗。录稿既讫,回忆余妻临危情景不禁潸然!乂山诗云:“更 无人处簾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何其言之悲耶?一九六七年四月三 日,即丁未年二月二十四日,距清明节之前两夜,六庵记。时年五十 六岁,右手关节炎剧痛,已不能写小字,勉强书之,殆不成字体矣 黄寿祺在诗末写这么长的“按语”,这在他的诗集中是少见的。由于其妻病 危,他情绪低落。此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即将袭来,诗人将自己的 书怀之作寄给黄曾樾和徐宗元(字尊六,1918-1970)。可见,他与两位朋友 之间深厚、诚挚的友情。他在写上述“按语”时,黄曾樾已离世,此时他 自已朝不保夕。他在清明节前夕借写“按语”悼念亡妻,同时也是在悼念 亡友黄曾樾。黄寿祺自写完《丙午元夜书怀,即寄荫亭、尊六》诗之后, 直至1970年2月被下放到周宁县咸村镇茶广村之前,他没有提笔写诗 “文革”结束后黄寿祺的诗歌创作进入了崭新的创作阶段。1977年6 月10日,他作《西湖杂感》诗五首,其中一首写道:
9 今年元夕恰逢春,坐对病妻忆故人。无限愁怀兼别绪,怕看墙角 柳条新。(12) 这是《六庵诗选·朝阳集》中的最后一首诗,诗末没有“按语”,而在《六 庵吟稿》未刊稿中,这首诗诗末有一段很长的按语。按语云: 按:作此诗时,余妻已病在垂危,濒死者数矣,当时心境实甚悲 哀凄凉。故写成后,并未曾寄与荫亭及尊六。越十二日,即正月二十 七日(阳历二月十六日),而余妻竟死矣!又越十日,即二月初七日始 检稿交荫亭阅之。稿末有自注云:“此所谓‘呕哑啁哳难为听’也,姑 以志当时心境而巳!”尊六则迄今不知余曾作此诗也。自余妻死之后, 遂未再作诗。录稿既讫,回忆余妻临危情景,不禁潸然!义山诗云:“更 无人处簾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何其言之悲耶?一九六七年四月三 日,即丁未年二月二十四日,距清明节之前两夜,六庵记。时年五十 六岁,右手关节炎剧痛,已不能写小字,勉强书之,殆不成字体矣。 黄寿祺在诗末写这么长的“按语”,这在他的诗集中是少见的。由于其妻病 危,他情绪低落。此时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即将袭来,诗人将自己的 书怀之作寄给黄曾樾和徐宗元(字尊六,1918-1970)。可见,他与两位朋友 之间深厚、诚挚的友情。他在写上述“按语”时,黄曾樾已离世,此时他 自已朝不保夕。他在清明节前夕借写“按语”悼念亡妻,同时也是在悼念 亡友黄曾樾。黄寿祺自写完《丙午元夜书怀,即寄荫亭、尊六》诗之后, 直至 1970 年 2 月被下放到周宁县咸村镇茶广村之前,他没有提笔写诗。 “文革”结束后黄寿祺的诗歌创作进入了崭新的创作阶段。1977 年 6 月 10 日,他作《西湖杂感》诗五首,其中一首写道:
园林屐齿几曾经,开化留题记荫亭。此地今非佛境界,四山犹似 佛头青。(13 诗末注云:“开化寺旧有黄荫亭‘入佛境界’题石,偶忆东波‘晓山浓似佛 头青’之句,因及之。”从这首批判“文革”的诗中可以看出,“文革”后 黄寿祺的诗敢于直面现实、直抒胸臆 1978年6月10日,黄寿祺在参加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科学讨论会期 间,作《在介眉教授家过端午节,并会见苏渊雷、吴仲匡两诗人,赋此以 别》,诗云 端阳今号诗人节,得会吟俦亦夙因。东道高才铭象骨,故人左海 记珠尘。子瞻易学多玄览,季重书辞总轶伦。粟末松花风物好,何年 再晤此江滨。 在《六庵吟草·华香园集》未刊稿中,黄寿祺对“故人左海记珠尘”句作 注,注云: 亡友永安黄荫亭曾樾尝博览闽中先辈遗书,著论六十五篇,釐为 四卷名日《左海珠尘》,今遗稿不知所在。蓢亭与介眉、渊雷、仲匡均雅 故 黄曾樾所著《左海珠尘》按此记载,该书分为四卷,共有文六十五篇。此 书至今仍无下落。从这首诗及其注释中,均可看岀黄寿祺对《左海珠尘》 的散佚、深感惋惜。这首诗满怀对故友的思念。 黄寿祺喜爱作诗,同时喜欢师友、同事、学生对他的诗提出批评和修 改意见。《六庵吟草》中记录了黄寿祺多次采纳黄曾樾提出的改诗建议
10 园林屐齿几曾经,开化留题记荫亭。此地今非佛境界,四山犹似 佛头青。(13) 诗末注云:“开化寺旧有黄荫亭‘入佛境界’题石,偶忆东波‘晓山浓似佛 头青’之句,因及之。”从这首批判“文革”的诗中可以看出,“文革”后 黄寿祺的诗敢于直面现实、直抒胸臆。 1978 年 6 月 10 日,黄寿祺在参加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科学讨论会期 间,作《在介眉教授家过端午节,并会见苏渊雷、吴仲匡两诗人,赋此以 别》,诗云: 端阳今号诗人节,得会吟俦亦夙因。东道高才铭象骨,故人左海 记珠尘。子瞻易学多玄览,季重书辞总轶伦。粟末松花风物好,何年 再晤此江滨。(14) 在《六庵吟草·华香园集》未刊稿中,黄寿祺对“故人左海记珠尘”句作 注,注云: 亡友永安黄荫亭曾樾尝博览闽中先辈遗书,著论六十五篇,釐为 四卷名曰《左海珠尘》,今遗稿不知所在。荫亭与介眉、渊雷、仲匡均雅 故。 黄曾樾所著《左海珠尘》按此记载,该书分为四卷,共有文六十五篇。此 书至今仍无下落。从这首诗及其注释中,均可看出黄寿祺对《左海珠尘》 的散佚、深感惋惜。这首诗满怀对故友的思念。 三 黄寿祺喜爱作诗,同时喜欢师友、同事、学生对他的诗提出批评和修 改意见。《六庵吟草》中记录了黄寿祺多次采纳黄曾樾提出的改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