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河北学刊20042 点《易)阴阳并用,《老子》仅取阴之一点。因此可以无大过矣。”陆德明《经典释文):“易,如字。鲁读易 易)比《老子》为发达,且尤为安全而狡猾,远出于为亦。今从古。”这是说古文是读“易”,今文读“亦”。汉 老子)之上。……然而所谓阴阳之二元的思想,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出土 虽谓为本来儒家之所无者亦无妨5第1,四31-24 的《论语·述而)篇,“易”字也作“亦”。池田知久以为这 这里的“若孔子果作(十翼》,则传孔子之道者,首推曾是孔子与《易》无关的重要证据2∞0)。其实这只能证 子子夏其次自子思以至孟子何以无一说及〈易》乎”明陆德明说“鲁读“易为亦,并不能证明古文也读 说接近于钱穆“孟子、荀子皆不讲《易)”的第八证;“易”为“亦”,更不能说原本就作“亦”。因为汉宜帝时 “(易)本为卜筮而设,故得不焚。此亦可见从来不是经代,包括鲁《论)古《论》在内的各种版本已经流行了,不 书之证据”接近于钱穆“《易》为儒家经典岂有不烧之能因为鲁《论》作“亦“就以古论》作“易”为非。从抄写 理”的第九证;“子贡叹息性与天道,不可得闻,而《系的时代采看,鲁《论)开《论)都系汉代抄本,而古《论 辞)、文言)之论说,其言性与天道,非充满篇幅乎?子“出孔子壁中”,当战国古文抄本。其时代明显早于 路提出鬼神及死之问题,孔子不答,然如料气为物游以文,也就是隶书抄写的鲁《论)和齐《论》。陆德明 魂为变阴阳不测妙万物为言等等,非论鬼神之情状“易,如字。……今从古”,不能说没有道理。 乎?“(彖)(象》实以阿阳刚柔,说明宇宙人生者也”,“孔 退一步说,即使《论语·述而》篇祖本作“亦”,也不 孟未尝由奇怪手段而知天道亦不能承认其知有今之能证明孔子与《周易)无关。传统文献即便不论,出土 易)。而知有字宙之二元的原因及其力者,可谓自《老材料也足以说明。在马王堆帛书易传诸篇中,明确记 子)始”等说与冯友兰、钱穆从“天”、“道”、“鬼神”等范畴载孔子论《易)的除《要》篇外,还有《二三子篇、《缪和 展开的思想的比较也是很接近的。可以说,《古史辨)篇;以“子曰”论(易》的,有〈系辞)篇、《衷》篇。 诸君孔子与《周易)无涉、《易传)非孔子所作说的论证 如果说帛书易传诸篇的记载都不可信郭店楚简 在当时的中国虽然很新颖,但在六七年前的日本本田论《易)的儒家文献,更有(六德和《语丛一》。郭店楚简 成之基本上已经做过了。早在1940年2月,靳德峻就(六德)篇说:“故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 指出:“《周易)的产生年代在日本竟有人怀疑它了,其者各行其职而俭逆无由作也。观诸《诗》、《书则亦在 《作易年代考》。因为这两篇文章的发表于是我们中矣。31mo-n)不但将(诗〉、(书〉、《礼》、《乐)、《易)(春 国也开始有人注意它了。顾颉刚的(古史辨)第三册,秋并称而且说它们都是记载“夫夫妇妇、父父、子子、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第十五章等是。第四)这君君臣臣”之理的。所谓“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 就是说古史辨》)诸君孔子与《周易)无涉、《易传)非孔君臣臣”即“六德”亦称之为“智信圣仁义忠”,(诗)、 子所作说,也有日本汉学的影响 书)、《礼》《乐)《易)、《春秋)都是记载“夫夫、妇妇、父 四、孔子与《周易》关系新证 父、子子、君君臣臣”“智信圣仁义忠”“六德”的,明“夫 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智信圣仁义忠∵ 钱穆坚持的“《十翼)非孔子所作”说,在我们今天德”须观《诗)《书、《礼》、《乐)、《易)、《春秋),说明在作 看来应该是可以成立的。因为钱穆所谓“作”,有其一者的头脑里《周易早已不是卜筮之书了,而是与《诗) 定的含义就是亲笔书写。《易传)的八种十篇①,为孔(书)(礼》、《乐)、《春秋)并称的之书,已成为儒家的经 子亲笔书写者,可能性很小。按照欧阳修的考证,《系典著作。 辞)、文言)有“子曰”,不可能为孔子亲笔书写。〈杂卦 六德)篇的上述记载在郭店楚简中并非孤证,依 汉代才出土,本非属于《易传》。《序卦)《小象)不可能《六德)所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序将 早到春秋晚期。《说卦》头几章近于(系辞》。而(大象(语丛→)第38、39、44.35、37、40,41简拼合则得释文 传)早于(传》它们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1至于它“《诗),所以会古今之志也者;[《书,所以会]口口口 们是否为孔子亲笔书写,仍有待证明 者也;(礼》,交之行述也;《乐),或生或教也;《易),所以 但是孔子是否与《易经》《易传)有关,又是一个会天道人道也;《春秋),所以会古今之事也。”这里,易》 值得探讨的问题。 不但与《春秋》等并称,而且认为《易》是会合天道人道 《论语·述而)篇:“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之书。 ①传统的说法是七种十篇。如熹平石经本和朱熹《周易本义》本皆如此。但大、小(象传》实际当为(大象传》和《小象传》两种因此(易传》七种十 篇当为八种十篇河北学刊 · 点 ,《易 》阴 阳 并用 , 老 子 仅取 阴 之 一 点 。 因此 易 比《老子 为发达 , 且 尤为安全 而 狡猾 , 远 出于 老子 》之上 。 … …然而所谓 阴阳 之 二 元 的思想 , 虽谓为本来儒家之所无者亦无妨 第嗽叻 一 。 这里的 “ 若孔子果作 十翼 》 , 则传孔子之道者 , 首推曾 子子夏 , 其次 自子思以至孟子 , 何以无 一说及 易 》乎 ” 说 ,接近 于钱 穆 “ 孟 子 、 荀 子 皆不 讲 易 》 ” 的 第八证 ,’易 本为 卜盆而设 , 故得不焚 。 此亦可见从来不是经 书之证据 ” , 接近于钱穆 ,’易 》为儒家经典 , 岂有不烧之 理 ” 的第九证 “ 子贡 叹 息性与天道 , 不 可得 闻 , 而 系 琳 、 文言 之论说 , 其言性与天道 , 非充满篇幅乎 子 路提出鬼神及死之 问题 , 孔子不答 , 然如精气为物 , 游 魂为变 , 阴阳不测 , 妙万物为言等等 , 非论鬼神之情状 乎 ’ “ 象 》象 实以阴阳刚柔 , 说明宇宙人生者也 ” , “ 孔 孟未尝 由奇怪手段而知天道 , 亦不能承认其知有今之 易 。 而知有字宙之二元的原因及其力者 , 可谓 自 老 子 》始 ”等说与冯友兰 、钱穆从 “ 天 ” 、“ 道 ” 、“ 鬼神 ”等范畴 展开的思想的比较也是很接近的 。 可以说 , 《古史辨 》 诸君孔子与 周易 无涉 、 易传 》非孔子所作说的论证 , 在当时的中国虽然很新颖 , 但在六七年前的 日本 , 本 田 成之基本上 已经做过 了 。 早在 年 月 , 靳德峻就 指出 “ 周易 的产生年代 , 在 日本竟有 人怀疑它 了 , 其 移译为中文者有内藤虎次郎的 易疑 及本 田成之君的 《作易年代考 》 。 因为这两篇文章的发表 , 于是我们中 国也开始有人注意它 了 。 顾领刚的《古史辨 第三册 , 冯友兰的 中国哲学史 》第十五章等是 。 ” 第 气 , 这 就是说 , 古史辨 》诸君孔子与《周易 》无涉 、 易传 》非孔 子所作说 , 也有 日本汉学的影响 。 四 、 孔子与 周易 》关系新证 钱穆坚持 的 “ 十翼 非孔子所作 ”说 , 在我 们今天 看来 , 应该是可 以成立的 。 因为钱穆所谓 “ 作 ” , 有其一 定的含义 , 就是亲笔书写 。 易传 》的八种十篇 ① , 为孔 子亲笔书写者 , 可能性很小 。 按照欧 阳修的考证 , 系 辞 、 文言 有 “ 子曰 ” , 不可能为孔子亲笔书写 。 杂卦 汉代才出土 , 本非属于 易传 》 。 序卦 》 、 小象 》不可能 早到春秋晚期 。 说卦 头几章近于 系辞 》 。 而《大象 传 》早于 象徽 , 它们不是一个时期的作品 “ 〕。 至于它 们是否为孔子亲笔书写 , 仍有待证 明 。 但是 , 孔子是否与 易经 》 、《易传 》有关 , 又是一个 值得探讨的问题 。 《论语 · 述而 篇 “ 子 日 加我数年 , 五十以学 易 , 可以无大过矣 。 ”陆德明 经典释力 “ 易 , 如字 。 鲁读易 为亦 。 今从古 。 ”这是说古文是读 “ 易 ” , 今文读 “ 亦 ” 。 汉 宣帝五凤三年 公元前 年 中山怀王刘修墓中出土 的《论语 · 述而 》篇 , “ 易 ” 字也作 “ 亦 ” 。 池 田知久 以为这 是孔子与 易 无关的重要证据 即 。 其实这 只能证 明陆德明说 “ 鲁读 ‘ 易 ’ 为 ‘ 亦 ”, , 并不 能证 明古文也读 “ 易 ”为 “ 亦 ” , 更不能说原本就作 “ 亦 ” 。 因为汉 宣帝 时 代 , 包括鲁 论 》 、古批 在内的各种版本已经流行了 , 不 能因为鲁《论 》作 “ 亦 ” 就 以古《论 》作 “ 易 ” 为非 。 从抄写 的时代来看 , 鲁 论 》 、 齐 论 》都系汉代抄本 , 而古《论 》 “ 出孔子壁 中 ” , 当为战 国古文抄本 。 其时代明显早于 以今文 , 也就是隶书抄写的鲁《论 》和齐 论 》 。 陆德 明 “ 易 , 如字 。 … …今从古 ” , 不能说没有道理 。 退一步说 , 即使 论语 · 述而 篇祖本作 “ 亦 ” , 也不 能证明孔子与 周 易 无关 。 传统文献即便不论 , 出土 材料也足 以说明 。 在马王堆 帛书易传诸篇 中 , 明确记 载孔子论 易 的 , 除樱 篇外 , 还有《二三子 篇 、 缪和 篇 以 “ 子曰 ”论 易 》的 , 有 系辞 》篇 、 扔篇 。 如果说 帛书易传诸篇的记载都不可信 , 郭店楚简 论 易 》的儒家文献 , 更有 六德 》和《语丛一 》 。 郭店楚简 《六德 篇说 “ 故夫夫 、 妇妇 、 父父 、 子子 、 君君 、 臣 臣 , 六 者各行其职而 俭逆无 由作也 。 观诸 诗 》 、《书 》则 亦在 矣 , 观诸份 、《乐 》则亦载矣 , 观诸 易 》 、 春秋 则亦载 矣 。 ’, , , 不但将 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 秋 》并称 , 而且说它们都是记载 “ 夫夫 、 妇妇 、父父 、 子子 、 君君 、 臣 臣 ” 之理 的 。 所谓 “ 夫夫 、 妇妇 、 父父 、 子子 、 君 君 、 臣臣 ” 即 “ 六德 ” , 亦称之 为 “ 智信圣仁义忠 ” , 《诗 》 、 书 、 字峥 、 乐 、 易 、 春秋 都是记载 “ 夫夫 、妇妇 、 父 父 、子子 、君君 、 臣臣 ” 、“ 智信圣仁义忠 ”“ 六德 ” 的 , 明 “ 夫 夫 、妇妇 、父父 、 子子 、 君君 、 臣 臣 ” 、 “ 智信圣仁义忠 ”“ 六 德 ”须观 诗 、 书 、 守峥 、 乐 》 、 易 、 春秋 , 说明在作 者的头脑里 , 周易 早 已不是 卜盆之书 了 , 而是与《诗 、 书 、《丰比 、 乐 、 春秋 并称的之书 , 已成为儒家的经 典著作 。 《六斟篇的上述记载在郭店楚简 中并非孤证 , 依 六德 所称 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 之序将 语丛一 第 、 、科 、 、 、 、 简拼合 , 则得释文 “ 诗 , 所以会古今之 志也者 【书 》 , 所以会 口口口口 者也 礼 , 交之行述也 乐 》 , 或生或教也 易 》 , 所以 会天道人道也 春秋 》 , 所以会古今之事也 。 ”这里 , 易 》 不但与 春秋 》等并称 , 而且认为 易 》是会合天道人道 之书 。 ①传统的说法是七种十篇 。 如熹平石经本和朱熹调易本义 》本皆如此 。 但大 、 小 象传 》实际当为《大象传 》和 小象传 》两种 , 因此《易传 七种十 篇当为八种十篇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