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过管理学教科书的人,都不会对韦伯陌生。但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似乎被人忽略了,就是 有一些对管理学贡献巨大的大师级人物,却置身于管理圈外。反过来,有一些本来是在管理 学圈内造诣颇深的人物,最终却“移情别恋”走出了管理学的边界。前者如社会学家韦伯 后者如由决策理论转向人工智能的西蒙。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管理学的与众不 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是20世纪初期德国最伟大的学者之一,按照他自己的观点, 他的学术研究范畴属于社会学,后世也公认韦伯是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其实他的学术贡 献并不限于此,韦伯在学术上的贡献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在多个学科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除了社会学以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乃至宗教与艺术等多个 领域,都有韦伯的大名。就连中国的《史学理论》杂志,都开辟了韦伯专栏。仅仅以管理学 领域而言,找不出一本不提韦伯的管理学教科书。可以说,韦伯关于社会组织的理论及其研 究方法,已经成了管理学不可或缺的基础之一。凡是谈到管理学发展历程的地方,都把韦伯 和泰罗、法约尔并列。古典管理学时期的这三位大师各有特色。如果说,泰罗是以新教徒的 执着和认真,把企业管理导向科学:法约尔是以高瞻远瞩的睿智,构建了管理学的宏观大厦 那么,韦伯就是哲学家式的冷峻和严密,创立了组织理论。这三位,都无愧于管理学界的大 腕称号 韦伯年代的德国,正处于以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之中。1871年刚刚统一的德国, 在欧洲大陆上高歌猛进,拿列宁的话来说,“1871年以后,德国实力的加强要比英法快三 四倍”(《列宁选集》第二卷708页)。然而,对普鲁士传统的因袭,使德国的近代工业后面 拖着一条军国主义和容克贵族的尾巴。这种情形,正如亚当·斯密时代的英国,纺织业的迅 猛兴起和对自由贸易的渴望受到重商主义的抑制一样。斯密的理论,摧毁了阻挡英国发展的 障碍一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韦伯的贡献,也正是以专业化的工具理性,打破了德国的 传统经济制度和政治控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美国的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把马克斯·韦 伯誉为德国的亚当·斯密 但是,韦伯在生前却并不那么幸运。他的一生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而且总会出现戏剧 性的阴差阳错。他的青少年时代平淡无奇,既没有显示出早慧和睿智,又没有学业上的勤奋 和刻苦。一直到韦伯进入海德堡大学读法律时,他还同那些浮躁浅薄的少爷学生没什么两样 据说,他们的通病就是学得少,玩得多,看书少,喝酒多。在那些学生的胡闹中,韦伯自己 也上过决斗场,还差一点用剑把脸划开。不过,情况很快有了变化,在他服了一年兵役后, 可能是受军队严格纪律的影响,当他再次返回校园时,刻苦用功,同以前的吊儿郎当判若两 人。看来,有时候当兵也是有收益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韦伯不仅拿到了博士学位,而且谋取到了大学教职 从此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但好景不长,他同自己严厉的父亲关系一直较僵,在海德堡,两 人发生了剧烈争吵。不久他父亲暴卒,使他非常悔恨和内疚,导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人说 如果弗洛伊德能够与韦伯碰面,绝对能有所收获。疾病的折磨使韦伯放弃工作去度假。他到 处旅游,1904年,他到了美国。这块大陆上的生机勃勃和社会平等,使他转向了社会学 美洲的启发,孕育出了他的名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从此,他在社会科学各个领 域到处耕耘,法律、历史、经济、文化、社会、宗教、政治等等,似乎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他 的专长,近代科学的专业分工在韦伯那里失灵了过管理学教科书的人,都不会对韦伯陌生。但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似乎被人忽略了,就是 有一些对管理学贡献巨大的大师级人物,却置身于管理圈外。反过来,有一些本来是在管理 学圈内造诣颇深的人物,最终却“移情别恋”走出了管理学的边界。前者如社会学家韦伯, 后者如由决策理论转向人工智能的西蒙。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管理学的与众不 同。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 20 世纪初期德国最伟大的学者之一,按照他自己的观点, 他的学术研究范畴属于社会学,后世也公认韦伯是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其实他的学术贡 献并不限于此,韦伯在学术上的贡献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在多个学科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除了社会学以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乃至宗教与艺术等多个 领域,都有韦伯的大名。就连中国的《史学理论》杂志,都开辟了韦伯专栏。仅仅以管理学 领域而言,找不出一本不提韦伯的管理学教科书。可以说,韦伯关于社会组织的理论及其研 究方法,已经成了管理学不可或缺的基础之一。凡是谈到管理学发展历程的地方,都把韦伯 和泰罗、法约尔并列。古典管理学时期的这三位大师各有特色。如果说,泰罗是以新教徒的 执着和认真,把企业管理导向科学;法约尔是以高瞻远瞩的睿智,构建了管理学的宏观大厦; 那么,韦伯就是哲学家式的冷峻和严密,创立了组织理论。这三位,都无愧于管理学界的大 腕称号。 韦伯年代的德国,正处于以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之中。1871 年刚刚统一的德国, 在欧洲大陆上高歌猛进,拿列宁的话来说,“1871 年以后,德国实力的加强要比英法快三 四倍”(《列宁选集》第二卷 708 页)。然而,对普鲁士传统的因袭,使德国的近代工业后面 拖着一条军国主义和容克贵族的尾巴。这种情形,正如亚当·斯密时代的英国,纺织业的迅 猛兴起和对自由贸易的渴望受到重商主义的抑制一样。斯密的理论,摧毁了阻挡英国发展的 障碍—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韦伯的贡献,也正是以专业化的工具理性,打破了德国的 传统经济制度和政治控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美国的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把马克斯·韦 伯誉为德国的亚当·斯密。 但是,韦伯在生前却并不那么幸运。他的一生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而且总会出现戏剧 性的阴差阳错。他的青少年时代平淡无奇,既没有显示出早慧和睿智,又没有学业上的勤奋 和刻苦。一直到韦伯进入海德堡大学读法律时,他还同那些浮躁浅薄的少爷学生没什么两样。 据说,他们的通病就是学得少,玩得多,看书少,喝酒多。在那些学生的胡闹中,韦伯自己 也上过决斗场,还差一点用剑把脸划开。不过,情况很快有了变化,在他服了一年兵役后, 可能是受军队严格纪律的影响,当他再次返回校园时,刻苦用功,同以前的吊儿郎当判若两 人。看来,有时候当兵也是有收益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韦伯不仅拿到了博士学位,而且谋取到了大学教职。 从此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但好景不长,他同自己严厉的父亲关系一直较僵,在海德堡,两 人发生了剧烈争吵。不久他父亲暴卒,使他非常悔恨和内疚,导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人说, 如果弗洛伊德能够与韦伯碰面,绝对能有所收获。疾病的折磨使韦伯放弃工作去度假。他到 处旅游,1904 年,他到了美国。这块大陆上的生机勃勃和社会平等,使他转向了社会学。 美洲的启发,孕育出了他的名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从此,他在社会科学各个领 域到处耕耘,法律、历史、经济、文化、社会、宗教、政治等等,似乎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他 的专长,近代科学的专业分工在韦伯那里失灵了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