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接受,是因为这类研究没有操作性定义,不具有可重复性,所表述的观念无法观测;另外,使 用观念的作者和读者对观念的解释又不在一个层面上,导致在学术理解上难以获得共识,从而 造成无休止的辩论。也正是因为非实证研究的理论不具有可重复性,因此也就不可能沉淀学术 知识,研究几乎都要从头开始,后人难以在前人积累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开拓学科领域 二是优先考虑用直接测量的方法获取资料,在无法直接测量的情况下可考虑间接测量的方 法。直接测量获得资料的信度要比用间接测量的方法获取资料的信度要高。例如,我们要了解 教师工作负担问题,第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采用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询问教师的负担是否很 重、比较重、一般、比较轻、很轻等,这种方法是间接获取资料的方法,因为教师的选择会因 为个人的感知和衡量的标准不同而不同。第二种方法,我们可以直接到学校教务处调阅排课资 料,统计出教师每周的课时数,并与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课时标准比较,以此解释教师的工作 负担。两种方法相比较,第二种方法的测量是直接的,信度高,因为只要资料是真实的,不同 的研究者所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可重复性高。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般来说,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采用问卷、访谈、测量、个案、观 察等方法直接收集资料,这些方法通过直接与研究对象接触,获取有关的事实资料;二是从现 成的文献资料入手,在有关的文件、档案、作品、资料中收集有关资料。由于两种不同的渠道 所获得的资料性质不同,加上各种方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局限,因此研究者必须熟悉各 种方法收集资料的特点和要领,以此指导研究设计。 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往往是零星的,分散的,不系统的,在这些原始材 料中有时充斥着歪曲、虚假的成分。另外,资料本身并不能直接告诉研究结论。因此,需要对 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和分析,使庞杂无序的原始材料逐渐系统化、条理化,为正确得出结论打 下基础。例如,对问卷所得的非数字化的答案,先需要进行编码,然后才能对资料进行分析 资料整理是对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过程,是从资料收集阶段到资料分 析阶段的过渡环节。根据原始资料的外部形态,可以把资料分为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两类,性 质不同的资料所对应的整理过程和方法有所不同。 资料的分析方法也可分为两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就是通过经处 理的现象材料,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分析某种现象变化的原因及变化的过程,从 而揭示教育中存在的动态规律。定量分析就是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用数量的形式表现出来,借 助统计学进行处理,描述出现象中散布的共同特征并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检验。一般情况 下,定性分析与定性资料,定量分析与定量资料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但是,随着人们对研究方 法的深入探究,发现对定量资料的解释离不开定性分析的方法,而定性材料积累到一定量时结 果才有普遍意义,用定量方法去分析定性材料往往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两者之间的对应关 系被逐渐打破 (一)资料整理 定性资料是指以文字、图像、录音、录像等非数字化形式表现出来的事实材料。一般来说, 定性研究方法收集定性研究资料,定性资料可以通过开放式问卷、访谈、个案、非结构观察、 文献等方法收集到的。定量资料主要有两个来源——“实地源”和“文献源”。封闭式问卷、结 构性观察和访谈资料都可以是“实地源”的定量资料,文献源的定量资料主要是指统计资料。 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都必须经过整理才能达到条理化和系统化,为进一步的分析、得出结论奠 定基础。 资料整理过程可以与资料收集过程同步进行,这样通过对刚刚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各方面的 考核,通过与研究目的的不断对照,能够及时发现收集到的资料存在的缺陷,并有可能采取有 效的措施加以补救。比如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发现谈话的主题偏离了研究主题,就可以采用 定的访谈技巧将谈话重新聚焦到研究主题上。资料整理过程也可以在收集资料以后的一段时 间内集中进行,这样做的优点是研究者所面对的资料比较全面,所进行的活动比较单一,能够 提高整理的效度和水平。在现实的研究中,这两种整理资料的类型是互相辅助接受,是因为这类研究没有操作性定义,不具有可重复性,所表述的观念无法观测;另外,使 用观念的作者和读者对观念的解释又不在一个层面上,导致在学术理解上难以获得共识,从而 造成无休止的辩论。也正是因为非实证研究的理论不具有可重复性,因此也就不可能沉淀学术 知识,研究几乎都要从头开始,后人难以在前人积累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开拓学科领域。 二是优先考虑用直接测量的方法获取资料,在无法直接测量的情况下可考虑间接测量的方 法。直接测量获得资料的信度要比用间接测量的方法获取资料的信度要高。例如,我们要了解 教师工作负担问题,第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采用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询问教师的负担是否很 重、比较重、一般、比较轻、很轻等,这种方法是间接获取资料的方法,因为教师的选择会因 为个人的感知和衡量的标准不同而不同。第二种方法,我们可以直接到学校教务处调阅排课资 料,统计出教师每周的课时数,并与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课时标准比较,以此解释教师的工作 负担。两种方法相比较,第二种方法的测量是直接的,信度高,因为只要资料是真实的,不同 的研究者所获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可重复性高。 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一般来说,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采用问卷、访谈、测量、个案、观 察等方法直接收集资料,这些方法通过直接与研究对象接触,获取有关的事实资料;二是从现 成的文献资料入手,在有关的文件、档案、作品、资料中收集有关资料。由于两种不同的渠道 所获得的资料性质不同,加上各种方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局限,因此研究者必须熟悉各 种方法收集资料的特点和要领,以此指导研究设计。 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往往是零星的,分散的,不系统的,在这些原始材 料中有时充斥着歪曲、虚假的成分。另外,资料本身并不能直接告诉研究结论。因此,需要对 资料进行整理、编码和分析,使庞杂无序的原始材料逐渐系统化、条理化,为正确得出结论打 下基础。例如,对问卷所得的非数字化的答案,先需要进行编码,然后才能对资料进行分析。 资料整理是对资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过程,是从资料收集阶段到资料分 析阶段的过渡环节。根据原始资料的外部形态,可以把资料分为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两类,性 质不同的资料所对应的整理过程和方法有所不同。 资料的分析方法也可分为两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就是通过经处 理的现象材料,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分析某种现象变化的原因及变化的过程,从 而揭示教育中存在的动态规律。定量分析就是将丰富的现象材料,用数量的形式表现出来,借 助统计学进行处理,描述出现象中散布的共同特征并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检验。一般情况 下,定性分析与定性资料,定量分析与定量资料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但是,随着人们对研究方 法的深入探究,发现对定量资料的解释离不开定性分析的方法,而定性材料积累到一定量时结 果才有普遍意义,用定量方法去分析定性材料往往会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两者之间的对应关 系被逐渐打破。 (一)资料整理 定性资料是指以文字、图像、录音、录像等非数字化形式表现出来的事实材料。一般来说, 定性研究方法收集定性研究资料,定性资料可以通过开放式问卷、访谈、个案、非结构观察、 文献等方法收集到的。定量资料主要有两个来源——“实地源”和“文献源”。封闭式问卷、结 构性观察和访谈资料都可以是“实地源”的定量资料,文献源的定量资料主要是指统计资料。 定性资料和定量资料都必须经过整理才能达到条理化和系统化,为进一步的分析、得出结论奠 定基础。 资料整理过程可以与资料收集过程同步进行,这样通过对刚刚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各方面的 考核,通过与研究目的的不断对照,能够及时发现收集到的资料存在的缺陷,并有可能采取有 效的措施加以补救。比如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发现谈话的主题偏离了研究主题,就可以采用 一定的访谈技巧将谈话重新聚焦到研究主题上。资料整理过程也可以在收集资料以后的一段时 间内集中进行,这样做的优点是研究者所面对的资料比较全面,所进行的活动比较单一,能够 提高整理的效度和水平。在现实的研究中,这两种整理资料的类型是互相辅助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