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李煜徐安琪: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 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学都有大量的支持者。其他的观点还包括: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认为 爱情复杂、多样,而且对不同的人在不同阶段的意义也不相同①;演变发展论者主张人们的恋爱 关系及爱情含义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最初,爱情是一个可以天长地久的、不可思议的奇迹 然后逐渐消退。爱情的经历分为六个阶段:开始、偶尔约会、开始相爱、热恋、衰退和终止②。 2.爱情的类型学研究 对本研究而言,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显得更直接相关一些。社会心理学对爱情进行系统研究 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 Rubin那个著名的区分爱情( Loving)和喜欢( Liking)研 究③。正是因为 Rubin成功地区分了爱情和喜欢,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家才得以开始关注和探索爱 情复杂而多维的本质。他们对爱情的类型学划分主要有: (1)爱情的基本类型理论 Companionate/ Passionate Love Typology) Hatfield和 Walster是最早 研究爱情类型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他们提出了一个对爱情两分法的分析框架。他们认为,从类 型学的角度可以将爱情分为伴侣型爱情( Companionate love)和狂热型爱情( Passionate love) 两种。两者之间在情绪的强烈程度、对“性”的看法和爱情的稳定程度3个方面有重大的差别④ 这一“两分法”不仅在该领域是最有影响的,并在后来的一系列研究中被证明是爱情最基本的 个分类法 (2)爱情的类别理论( Love Styles Theory)。这个理论是在Lee的爱情类别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 的。Lee归纳了文学和历史文献资料、访谈等各种资料,定义了6种爱情类别,分别是:浪漫型 (Eros)、游戏型( Ludus)、朋友型( Storge)、占有型( Mania)、现实型( Pragma)、无私型( Agape)。 Hendrick等在这个分类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量表,实现了对这6种爱情类别的量化测量。这套 量表在社会心理学界得到一定的验证和广泛的应用⑤ (3)爱的三要素理论(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这个观点是由 Sternberg提出的,按照他的 观点,爱包含3个要素,分别是亲密( Intimacy)、激情( Passion)和承诺( Decision/ Commitment) 在完美的爱情里,三者就如鼎之三足不可或缺并互为平衡,但它在现实中是很罕见的⑥。现实 界中爱情的多姿多彩,正是因为这三者之间不平衡的分布和不同的组合所酿成。 Sternberg依据 这三要素不同的组合定义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爱情”。比如,浪漫爱情( Romantic love)是多亲 密和激情而少承诺的一种爱情形态,如一见钟情:伴侣型爱情( Companionate love)是亲密和 责任感的结合,却又缺少了些激情;盲目的爱( Fatuous love)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时间进 行很好的沟通和了解,比如闪电式结婚。但 Sternberg的理论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验证。 (4)爱情的依恋类型论( Attachment style theory)。 hazan和 Shaver尝试将发展心理学家的母 婴依恋关系类型运用于爱情关系的研究中。他们依据 Ainsworth提出爱情的三种不同的依恋类 O Hendrick, S. S.& Hendrick, C. (1992). Romantic Love.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2 Brown, N. M?& Amatea, E. S.(2000). Love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eys of the Heart. Philadelphia 3 Rubin, Z.(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 265-273. O Hatfield, E. Walster, G.(1978). A New Look at Love. MA: Addison Wesley: Brehm, S. S.(1985) Intimate Relationships. New York: Random House. 6 Lee, L. A. (1973). The Colours of Love. Don Mills, Ontario: New Press: Hendrick, C,&Hendrick, S. S. (1986). A Theory and Model of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392-402 Hendrick, S. S, Hendrick, C.& Adler, N. L.(1988). Romantic Relationship: Love, Satisfaction, and Staying Togeth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980-988: Hendrick, S. S.&Hendrick, C (1992). Romantic Love.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Jacobs,J. R. (1992). Facilitators of romantic attraction and their relation to love style.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 227-234. 6 Sternberg, R. J.(1988). The Triangle of Love. New York: Viking-Penguin, Inc: 9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7 期 134 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经济学都有大量的支持者。其他的观点还包括: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认为 爱情复杂、多样,而且对不同的人在不同阶段的意义也不相同①;演变发展论者主张人们的恋爱 关系及爱情含义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最初,爱情是一个可以天长地久的、不可思议的奇迹, 然后逐渐消退。爱情的经历分为六个阶段:开始、偶尔约会、开始相爱、热恋、衰退和终止②。 2.爱情的类型学研究 对本研究而言,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显得更直接相关一些。社会心理学对爱情进行系统研究 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Rubin那个著名的区分爱情(Loving)和喜欢(Liking)研 究③。正是因为 Rubin 成功地区分了爱情和喜欢,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家才得以开始关注和探索爱 情复杂而多维的本质。他们对爱情的类型学划分主要有: (1)爱情的基本类型理论(Companionate/Passionate Love Typology)。Hatfield 和Walster是最早 研究爱情类型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他们提出了一个对爱情两分法的分析框架。他们认为,从类 型学的角度可以将爱情分为伴侣型爱情(Companionate Love)和狂热型爱情 (Passionate Love) 两种。两者之间在情绪的强烈程度、对“性”的看法和爱情的稳定程度3个方面有重大的差别④。 这一“两分法”不仅在该领域是最有影响的,并在后来的一系列研究中被证明是爱情最基本的一 个分类法。 (2)爱情的类别理论(Love Styles Theory)。这个理论是在Lee的爱情类别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 的。Lee 归纳了文学和历史文献资料、访谈等各种资料,定义了 6 种爱情类别,分别是:浪漫型 (Eros)、游戏型(Ludus)、朋友型(Storge)、占有型(Mania)、现实型(Pragma)、无私型(Agape)。 Hendrick 等在这个分类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量表,实现了对这 6 种爱情类别的量化测量。这套 量表在社会心理学界得到一定的验证和广泛的应用⑤。 (3)爱的三要素理论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这个观点是由Sternberg提出的,按照他的 观点,爱包含3个要素,分别是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Decision/Commitment)。 在完美的爱情里,三者就如鼎之三足不可或缺并互为平衡,但它在现实中是很罕见的⑥。现实世 界中爱情的多姿多彩,正是因为这三者之间不平衡的分布和不同的组合所酿成。Sternberg依据 这三要素不同的组合定义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爱情”。比如,浪漫爱情(Romantic Love)是多亲 密和激情而少承诺的一种爱情形态,如一见钟情;伴侣型爱情(Companionate Love)是亲密和 责任感的结合,却又缺少了些激情;盲目的爱(Fatuous love)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时间进 行很好的沟通和了解,比如闪电式结婚。但 Sternberg 的理论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验证。 (4)爱情的依恋类型论(Attachment style theory)。Hazan 和 Shaver尝试将发展心理学家的母 婴依恋关系类型运用于爱情关系的研究中。他们依据 Ainsworth 提出爱情的三种不同的依恋类 ① Hendrick, S. S. & Hendrick, C. (1992). Romantic Love.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② Brown, N. M.?& Amatea, E. S. (2000). Love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eys of the Heart. Philadelphia: Brunner Mazel. ③ Rubin, Z. (1970). Measurement of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 265-273. ④ Hatfield, E. & Walster, G. (1978). A New Look at Love. MA: Addison Wesley;Brehm, S. S. (1985). Intimate Relationships. New York: Random House. ⑤ Lee, L. A. (1973).The Colours of Love. Don Mills, Ontario: New Press; Hendrick, C., & Hendrick, S. S. (1986). A Theory and Model of Lo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392-402;Hendrick, S. S., Hendrick, C. & Adler, N. L. (1988). Romantic Relationship: Love, Satisfaction, and Staying Togethe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 980-988; Hendrick, S. S. & Hendrick, C. (1992). Romantic Love.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Jacobs, J. R. (1992). Facilitators of romantic attraction and their relation to love style.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 227-234. ⑥ Sternberg, R. J. (1988). The Triangle of Love. New York: Viking-Penguin, Inc; 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7 期 李 煜 徐安琪 :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 134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