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李煜徐安琪: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 程和属性,而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并且受到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深刻影响 到底什么是爱情,我们能否给爱情一个定义呢?在西方文献里,对于爱情的定义众说纷纭、 不胜枚举。原因是它的复杂性,它涉及行为个体的体验和经历,亦是一个受社会因素影响的生理 心理和主观情感的结合体。甚至有人认为它的概念太过复杂因而不可能被定义①。虽然至今还没 有一个被公认的权威定义,但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仍然希望能从这一复杂而且捉摸不定的现象 中摄取其本质的要素。一个较为成功的途径是通过爱情类型的划分间接地讨论爱情的本质。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给爱情一个理论定义,而是试图回答“在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意识中究竟什 么是爱情?他们的爱情观念呈现出什么模式?”这一问题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它是一个 本土性的设问:爱情也许是人类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社会对爱情的理解 和表达是不同的。那么,对当代中国年轻人爱情观的研究亦需要从本土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其 次,我们的研究目的并不是试图给爱情一个定义或是一套抽象的理论类型划分,而是依据被调查 的普通人对爱情的看法,讨论现实生活中一般人爱情的观念类型。换言之,我们对爱情的类型划 分,不同于以往爱情类型学硏究依据的理论性逻辑演绎,而是基于现实的归纳提炼 本研究将在回顾有关爱情类型学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实证研究的资料,梳理出当代普通年轻 人的爱情观类型,并讨论其特征,挖掘其理论涵义 理论回顾:爱情观研究的视角及类型学 在西方文献中,对爱情定义和类型的研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相关的研究基本上可归 纳为两类:一类主要是社会学各理论流派,他们的研究目的并不在于找到一个完美的爱情定义 而是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强调浪漫爱情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它受到社会结构和各种社会因素制 约,同时也关心爱情产生的社会过程和社会后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独特的视角和研究取向:另 大类的工作主要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完成的,他们大多放弃简单地对爱情下一个定义的做法,而 从不同的角度对爱情进行类型学的研究,发展出一些关于爱情的类型划分和模型。下面我们对这 两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一简单回顾,同时介绍西方学术界对普通人爱情观的研究成果。 1.爱情研究的不同视角 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爱情所导致的婚姻可能破坏现存的社会制度,但也是实现社会繁衍最好 的制度安排。浪漫爱情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两性之间的强烈的情感依赖,它可以在任何一对男女间 发生,所以它对社会的制度安排具有潜在的威胁。为了避免它对社会现存制度产生破坏,多种社 会结构模式( Sociostructural patterns)被发展出来以控制其危害,如童婚制、包办婚姻等②。同 时,爱情的功能也显而易见,在爱情基础上的夫妻共同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比其他制度安排更有 效。因为父母总是比其他人更耐心、细致和更有奉献精神 而在冲突论者看来,爱情是今日妇女受压迫的“轴心”( Pivot)③。他们认为,尽管性别的阶 级分层是源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但在现代社会,在这些生物基础被弱化后(学校承担家庭教育 功能,以及生育控制技术等等),妇女仍然没有得到解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爱情在我们 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中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使妇女继续遵从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服从男性 交换论认为爱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公平交换”。双方用以交换的资源,在性质和种类或许 不同,但资源的价值至少在双方看来大致相当。不然的话,爱情关系很难维持和继续。这一观点 O Fehr, B. Russell, J. A.(1991). Concept of Love Viewed by from a Prototyp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425-438 2 Goode, W. J.(1959). The Theoretical Importance of Lov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4, 38-47 3 Firestone, S. (1970). The Dialectic of Sex, The Womens Press. 133 91994-2009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7 期 133 程和属性,而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并且受到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深刻影响。 到底什么是爱情,我们能否给爱情一个定义呢?在西方文献里,对于爱情的定义众说纷纭、 不胜枚举。原因是它的复杂性,它涉及行为个体的体验和经历,亦是一个受社会因素影响的生理、 心理和主观情感的结合体。甚至有人认为它的概念太过复杂因而不可能被定义①。虽然至今还没 有一个被公认的权威定义,但是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仍然希望能从这一复杂而且捉摸不定的现象 中摄取其本质的要素。一个较为成功的途径是通过爱情类型的划分间接地讨论爱情的本质。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给爱情一个理论定义,而是试图回答“在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意识中究竟什 么是爱情?他们的爱情观念呈现出什么模式?”这一问题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它是一个 本土性的设问:爱情也许是人类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社会对爱情的理解 和表达是不同的。那么,对当代中国年轻人爱情观的研究亦需要从本土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其 次,我们的研究目的并不是试图给爱情一个定义或是一套抽象的理论类型划分,而是依据被调查 的普通人对爱情的看法,讨论现实生活中一般人爱情的观念类型。换言之,我们对爱情的类型划 分,不同于以往爱情类型学研究依据的理论性逻辑演绎,而是基于现实的归纳提炼。 本研究将在回顾有关爱情类型学理论的基础上,依据实证研究的资料,梳理出当代普通年轻 人的爱情观类型,并讨论其特征,挖掘其理论涵义。 一、理论回顾:爱情观研究的视角及类型学 在西方文献中,对爱情定义和类型的研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相关的研究基本上可归 纳为两类:一类主要是社会学各理论流派,他们的研究目的并不在于找到一个完美的爱情定义, 而是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强调浪漫爱情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它受到社会结构和各种社会因素制 约,同时也关心爱情产生的社会过程和社会后果,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独特的视角和研究取向;另 一大类的工作主要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完成的,他们大多放弃简单地对爱情下一个定义的做法,而 从不同的角度对爱情进行类型学的研究,发展出一些关于爱情的类型划分和模型。下面我们对这 两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一简单回顾,同时介绍西方学术界对普通人爱情观的研究成果。 1. 爱情研究的不同视角 结构功能主义者认为爱情所导致的婚姻可能破坏现存的社会制度,但也是实现社会繁衍最好 的制度安排。浪漫爱情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两性之间的强烈的情感依赖,它可以在任何一对男女间 发生,所以它对社会的制度安排具有潜在的威胁。为了避免它对社会现存制度产生破坏,多种社 会结构模式(Sociostructural Patterns)被发展出来以控制其危害,如童婚制、包办婚姻等②。同 时,爱情的功能也显而易见,在爱情基础上的夫妻共同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比其他制度安排更有 效。因为父母总是比其他人更耐心、细致和更有奉献精神。 而在冲突论者看来,爱情是今日妇女受压迫的“轴心”(Pivot)③。他们认为,尽管性别的阶 级分层是源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但在现代社会,在这些生物基础被弱化后(学校承担家庭教育 功能,以及生育控制技术等等),妇女仍然没有得到解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爱情在我们 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中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它使妇女继续遵从传统的性别角色和服从男性。 交换论认为爱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公平交换”。双方用以交换的资源,在性质和种类或许 不同,但资源的价值至少在双方看来大致相当。不然的话,爱情关系很难维持和继续。这一观点 ① Fehr, B. & Russell, J. A. (1991). Concept of Love Viewed by from a Prototyp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425-438. ② Goode, W. J. (1959). The Theoretical Importance of Lov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4, 38-47. ③ Firestone, S. (1970). The Dialectic of Sex, The Women's Press. 社会科学 2007 年第 7 期 李 煜 徐安琪 :普通人的爱情观研究 133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