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央银行大量购买债券,则会提高债券价格,降低市场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刺激国民经济 的扩展 公开市场业务要能有效地被利用来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必须同时 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国内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二是政府债券种类繁多,并且达到了相当 大的规模。只有有了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才有市场,才能在买时有人卖 卖时有人买;只有政府债券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中央银行系统才能通过对它的吞吐来影响 全国的银根松紧情况,来左右整个金融市场的局势 法定储备金率 法定储备金率①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限内,规定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 的最低储备金的比率。按规定,法定储备金必须存入中央银行的户头,因此,它是商业银行 的资产,中央银行的负债。其目的就是以此来改变商业银行持有的储备金额数,使商业银行 的信贷规模发生变化,达到金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直接调整对合格票据(如短期商业票据、短期政府债券等)的贴现 率( discount rate),以影响利率水平,实现对贷款规模和货币供给量的调节。贴现率实质 上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中央银行提高贴现利率,商业银行就会因融资成本上 升而提高放款利率,从而减少社会对借款的要求,最终达到收缩信贷规模及货币供给量的目 的。降低贴现率,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调整贴现率还有一种所谓的“告示性效应”,即贴现率的变动,可以作为向银行和社会 公众宣布中央银行政策意向的有效办法。贴现金率变动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利率,并对外资 的流入或流出也有影响。例如,为吸引外资流入,可以提高贴现率;反之,则会减少外资流 四、货币政策工具小结 现将上述讨论用表6.2小结如下: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变动的结果 政策归类紧缩 卖出政府债券 货币供给量减少 紧缩性 1.公开市场业务 买入政府债券 货币供给量增加 扩张性 2.法定储备金率 货币供给量减少 货币供给量增加 3.贴现率 提高 货币供给量减少 紧缩性 货币供给量增加 扩张性 6.5.2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政策实施以后并不是马上产生效果,它与财政政策一样也有一个时间滞后的过程, 政策从实施到奏效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从对经济形势的认 政策的制定,再到政策的 实施,以及到发挥作用的全部时间全部考察进来,则通常把货币的政策时滞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认识时滞。认识时滞指经济中已发生通货膨胀或萧条,需要采取政策措施到中央 银行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所需要的时间。这时时滞的长短与是否及时掌握经济信息和正确作出 预测有关。 第二,决策时滞。决策时滞指从认识到需要采取货币政策到货币政策出台并付诸实施的 时间滞差 第三,奏效时滞。奏效时滞指采取货币政策措施到货币政策措施对经济活动产生直接的 影响并取得效果的时间滞差 我们把前两种时滞称为内部时滞,后一种时滞称为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一般较短,也易于把握。但外部时滞要复杂得多,因为各经济部门对货币政策 的反应不一,所受影响有很大差异。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外部滞差一般在4~20个月之内 波动性较大央银行大量购买债券,则会提高债券价格,降低市场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量,刺激国民经济 的扩展。 公开市场业务要能有效地被利用来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必须同时 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国内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二是政府债券种类繁多,并且达到了相当 大的规模。只有有了发达的金融市场,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才有市场,才能在买时有人卖, 卖时有人买;只有政府债券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中央银行系统才能通过对它的吞吐来影响 全国的银根松紧情况,来左右整个金融市场的局势。 二、 法定储备金率 法定储备金率①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限内,规定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 的最低储备金的比率。按规定,法定储备金必须存入中央银行的户头,因此,它是商业银行 的资产,中央银行的负债。其目的就是以此来改变商业银行持有的储备金额数,使商业银行 的信贷规模发生变化,达到金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三、贴现政策 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直接调整对合格票据(如短期商业票据、短期政府债券等)的贴现 率(discount rate),以影响利率水平,实现对贷款规模和货币供给量的调节。贴现率实质 上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中央银行提高贴现利率,商业银行就会因融资成本上 升而提高放款利率,从而减少社会对借款的要求,最终达到收缩信贷规模及货币供给量的目 的。降低贴现率,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调整贴现率还有一种所谓的“告示性效应”,即贴现率的变动,可以作为向银行和社会 公众宣布中央银行政策意向的有效办法。贴现金率变动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利率,并对外资 的流入或流出也有影响。例如,为吸引外资流入,可以提高贴现率;反之,则会减少外资流 入。 四、货币政策工具小结 现将上述讨论用表 6.2 小结如下: 表 6.2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 政策的变动 变动的结果 政策归类紧缩 1.公开市场业务 卖出政府债券 货币供给量减少 紧缩性 买入政府债券 货币供给量增加 扩张性 2.法定储备金率 提高 货币供给量减少 紧缩性 降低 货币供给量增加 扩张性 3.贴现率 提高 货币供给量减少 紧缩性 降低 货币供给量增加 扩张性 6.5.2 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政策实施以后并不是马上产生效果,它与财政政策一样也有一个时间滞后的过程, 政策从实施到奏效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从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到政策的制定,再到政策的 实施,以及到发挥作用的全部时间全部考察进来,则通常把货币的政策时滞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认识时滞。认识时滞指经济中已发生通货膨胀或萧条,需要采取政策措施到中央 银行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所需要的时间。这时时滞的长短与是否及时掌握经济信息和正确作出 预测有关。 第二,决策时滞。决策时滞指从认识到需要采取货币政策到货币政策出台并付诸实施的 时间滞差。 第三,奏效时滞。奏效时滞指采取货币政策措施到货币政策措施对经济活动产生直接的 影响并取得效果的时间滞差。 我们把前两种时滞称为内部时滞,后一种时滞称为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一般较短,也易于把握。但外部时滞要复杂得多,因为各经济部门对货币政策 的反应不一,所受影响有很大差异。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外部滞差一般在 4~20 个月之内, 波动性较大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