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汉人杜邺和(五)汉人邓彭祖。南宋孙坦《周易析蕴》云:“世有《子夏易传》,…疑汉杜子夏之 学。”南宋赵汝《周易辑闻》日:“彭祖传梁邱之学,如以子夏为彭祖,犹有仿佛。”这两种看法都是以二人 皆字子夏为据不足凭信,朱彝尊《经义考》驳之曰:“孙坦疑是杜邺,赵汝疑是邓彭祖,盖两人俱字子夏 也。然绎其文义,总不类汉人文字。”(第42页) 总之,从以上文献的考察中,我们看到尽管有不同的观点,但《子夏易传》为孔子弟子卜商卜子夏的 易学著作,卜子夏传《易》,还是很有根据的,并不能推翻。下面我们从《子夏易传》的一些佚文和古籍所 引子夏于孔子问《易》的一些资料,方面进一步证明《子夏易传》确为子夏所作,另一方面来探讨子夏的 易学思想及特色 、《子夏易传》佚文考 《子夏易传》唐时尚存,但已有残缺,至南宋时亡佚。幸赖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 孔颖达《周易正义》,以及宋朱震《汉上易传》项安世《周易玩辞》、王应麟《困学记闻》赵汝《周易辑闻 等书中引用的一些内容,可稍窥子夏的易学面貌。另一方面,出土帛书《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 竹书《周易》的一些资料,可与古籍所引《子夏易传》相比照、印证。下面我们对《子夏易传》的一些佚 文作一具体考察。 (一)《周易正义·卷首》日:“但《子夏传》云虽分为上下两篇,未有经字。经’字是后人所加,不知 起自谁始。”可知在《子夏易传》中,《周易》卦、爻辞部分只是称为“上下两篇”还没有称为“经”。案西晋 武帝时出土汲冢竹书,其中有《易》类书,已经有“《易经》”之名,《晋书·束皙传》记曰:“《卦下易经》一 篇。”据李学勤先生考证:“估计汲冢是战国晩期之初,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纪初年的魏墓,是可信的。这是 墓中所出竹简写成时间的下限。”(第181页)这说明《周易》称为“经”最迟不晚于战国晚期之初。《子 夏易传》称《周易》为“上下篇”,而没有称为“经”这一事实,证明《子夏易传》的成书一定不晚于战国晚期 之初,这也是《子夏易传》的作者不可能是汉人韩婴的一条铁证。又,《周易》最初是称“上下篇”的,正如 刘大钧先生所考证:“《汉书·艺文志》云:‘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 爻,作上下篇。’很清楚,班固认为是最初‘重《易》六爻’时,分成的‘上下篇’,而《系辞》又曰:二篇之策万 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可证创作《系辞》时,仍称曰篇’。”(第52页)12这说明《周易》称“上 下篇”极早,子夏于《子夏易传》中称《周易》为“上下篇”,正是承袭《易》之古义的一种成说,这证明《子夏 易传》的成书确实很早 (二)今本《易经·谦》,《经典释文》云:“《子夏传》作賺”,可知《子夏易传》“谦”作“賺”,而帛书《周易》 也作“賺”,《子夏易传》与帛本同。刘大钧先生考证《子夏易传》与帛本作“味”是用古文,今本作“谦”是用 今文,他说:“案《汉书·尹翁归传》:然温良賺退,不以行能骄人。颜师古注:‘賺,古以为谦字。再,《汉 书·司马相如传》:嫌賺让而弗发。’颜师古注:‘,古谦字。《国语·晋语一》亦有‘赚賺之德’、‘賺赚之 食’。以此知…《子夏易传》及帛本亦是用古文,今本作谦’是取今文。”(第30页)13可见《子夏易传》 的内容较古。又,韩婴的《韩诗外传》中记载了一些《易》说,其卷三云:“《易》:谦,亨,君子有终,吉。”可 知韩氏《易》中《谦》作“谦”,是取今文,与《子夏易传》不同,这有力地证明《子夏易传》的作者决不可能是 韩婴 (三)今本《易经·颐》六四爻辞“其欲逐逐”,《经典释文》载:“《子夏传》作“攸攸’。”帛书《周易》作“笛 笛”,上博战国楚竹书《周易》作“攸攸”,可见《子夏易传》和竹书同。刘大钧先生考证《子夏易传》和竹书 作“攸攸”为古文,其曰:“《汉书·叙传》:六世眈眈,其欲。’颜师古注: ,欲利之貌也。音涤 今《易》字作逐。由此可知,作逐字为今本,作‘’字为古本。而《子夏易传》作攸攸’,正与竹书同 荀爽作‘悠悠’,刘歆曰“蹩,远也’,其说皆由古《易》而来。”(第44页)13可见《子夏易传》确有古《易》面 貌,其成书不应晩至汉代,韩婴作《子夏易传》是不可信的。 (四)今本《易经·丰》九三“丰其沛”,《经典释文》曰:“子夏作‘芾’,《传》云:小也。”是《子夏易传》 “沛”作“芾”,释“芾”为“小”义按《子夏易传》释“芾”为“小”与《诗》之毛传同。《诗·甘棠》:“蔽芾甘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ww.cnki.ner(四) 汉人杜邺和(五) 汉人邓彭祖。南宋孙坦《周易析蕴》云“: 世有《子夏易传》, ……疑汉杜子夏之 学。”南宋赵汝 《周易辑闻》曰“: 彭祖传梁邱之学 ,如以子夏为彭祖 ,犹有仿佛。”这两种看法都是以二人 皆字子夏为据 ,不足凭信 ,朱彝尊《经义考》驳之曰“: 孙坦疑是杜邺 ,赵汝 疑是邓彭祖 ,盖两人俱字子夏 也。然绎其文义 ,总不类汉人文字。”(第 42 页) [8 ] 总之 ,从以上文献的考察中 ,我们看到尽管有不同的观点 ,但《子夏易传》为孔子弟子卜商卜子夏的 易学著作 ,卜子夏传《易》,还是很有根据的 ,并不能推翻。下面我们从《子夏易传》的一些佚文和古籍所 引子夏于孔子问《易》的一些资料 ,一方面进一步证明《子夏易传》确为子夏所作 ,另一方面来探讨子夏的 易学思想及特色。 二《、子夏易传》佚文考 《子夏易传》唐时尚存 ,但已有残缺 ,至南宋时亡佚。幸赖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 孔颖达《周易正义》,以及宋朱震《汉上易传》、项安世《周易玩辞》、王应麟《困学记闻》、赵汝 《周易辑闻》 等书中引用的一些内容 ,可稍窥子夏的易学面貌。另一方面 ,出土帛书《周易》[9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 竹书《周易》[10 ]的一些资料 ,可与古籍所引《子夏易传》相比照、印证。下面我们对《子夏易传》的一些佚 文作一具体考察。 (一)《周易正义 ·卷首》曰“: 但《子夏传》云虽分为上下两篇 ,未有‘经’字。‘经’字是后人所加 ,不知 起自谁始。”可知在《子夏易传》中《, 周易》卦、爻辞部分只是称为“上下两篇”,还没有称为“经”。案西晋 武帝时出土汲冢竹书 ,其中有《易》类书 ,已经有“《易经》”之名《, 晋书 ·束皙传》记曰 “:《卦下易经》一 篇。”据李学勤先生考证“: 估计汲冢是战国晚期之初 ,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纪初年的魏墓 ,是可信的。这是 墓中所出竹简写成时间的下限。”(第 181 页) [11 ]这说明《周易》称为“经”最迟不晚于战国晚期之初。《子 夏易传》称《周易》为“上下篇”,而没有称为“经”这一事实 ,证明《子夏易传》的成书一定不晚于战国晚期 之初 ,这也是《子夏易传》的作者不可能是汉人韩婴的一条铁证。又《, 周易》最初是称“上下篇”的 ,正如 刘大钧先生所考证“:《汉书 ·艺文志》云‘: 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 ,天人之占可得而效 ,于是重《易》六 爻 ,作上下篇。’很清楚 ,班固认为是最初‘重《易》六爻’时 ,分成的‘上下篇’,而《系辞》又曰‘: 二篇之策万 有一千五百二十 ,当万物之数也。’可证创作《系辞》时 ,仍称曰‘篇’。”(第 52 页) [12 ] 这说明《周易》称“上 下篇”极早 ,子夏于《子夏易传》中称《周易》为“上下篇”,正是承袭《易》之古义的一种成说 ,这证明《子夏 易传》的成书确实很早。 (二) 今本《易经 ·谦》《, 经典释文》云“:《子夏传》作嗛”,可知《子夏易传》“谦”作“嗛”,而帛书《周易》 也作“嗛”《, 子夏易传》与帛本同。刘大钧先生考证《子夏易传》与帛本作“嗛”是用古文 ,今本作“谦”是用 今文 ,他说“: 案《汉书 ·尹翁归传》‘: 然温良嗛退 ,不以行能骄人。’颜师古注‘: 嗛 ,古以为谦字。’再《, 汉 书 ·司马相如传》‘: 嗛让而弗发。’颜师古注‘: 嗛 ,古谦字。’《国语 ·晋语一》亦有‘嗛嗛之德’、‘嗛嗛之 食’。以此知 ……《子夏易传》及帛本亦是用古文 ,今本作‘谦’是取今文。”(第 30 页) [13 ]可见《子夏易传》 的内容较古。又 ,韩婴的《韩诗外传》中记载了一些《易》说 ,其卷三云“:《易》曰 :谦 ,亨 ,君子有终 ,吉。”可 知韩氏《易》中《谦》作“谦”,是取今文 ,与《子夏易传》不同 ,这有力地证明《子夏易传》的作者决不可能是 韩婴。 (三) 今本《易经 ·颐》六四爻辞“其欲逐逐”《, 经典释文》载“:《子夏传》作‘攸攸’。”帛书《周易》作“笛 笛”,上博战国楚竹书《周易》作“攸攸”,可见《子夏易传》和竹书同。刘大钧先生考证《子夏易传》和竹书 作“攸攸”为古文 ,其曰“:《汉书 ·叙传》‘: 六世眈眈 ,其欲 。’颜师古注‘: ,欲利之貌也。 音涤。 今《易》 字作逐。’由此可知 ,作‘逐’字为今本 ,作‘ ’字为古本。而《子夏易传》作‘攸攸’,正与竹书同。 荀爽作‘悠悠’,刘歆曰‘跾 ,远也’,其说皆由古《易》而来。”(第 44 页) [13 ] 可见《子夏易传》确有古《易》面 貌 ,其成书不应晚至汉代 ,韩婴作《子夏易传》是不可信的。 (四) 今本《易经 ·丰》九三“丰其沛”《, 经典释文》曰“: 子夏作‘芾’《, 传》云‘: 小也。’”是《子夏易传》 “沛”作“芾”,释“芾”为“小”义 。按《子夏易传》释“芾”为“小”与《诗》之毛传同《。诗 ·甘棠》“: 蔽芾甘 2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