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迁所记的自商瞿至田何至杨何的传《易》谱系,正是司马迁所承习的、始于商瞿的儒家的一个传《易》流 派,而绝非儒家易学传承的整体面貌,这也是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既述当时数家《易》皆自田何 的现状:“乃今上即位,……言《易》自菑川田生”,同时又推重杨何易学,强调“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 家”的重要原因。商瞿《易》一系被载于《史记》《汉书》,而子夏《易》一系不见载,正是推重家学时尚的时 代产物。因此《史记》《汉书》没有记载子夏传《易》,并不能直接证明子夏没有传《易》。 关于第二个问题,古人关于《子夏易传》的作者,除卜子夏外,约有下列五种看法,对此我们作一考 辨 (一)汉人韩婴,清人张惠言、臧庸、近人张心等持此观点,此种观点影响较大,信从者较多。张惠 言《易义别录》卷十四曰:“刘向父子,博学近古,以为韩婴,必当有据。”减庸于所辑《子夏易传》的《序》中 曰:“庸以子夏之为韩婴,当以《七略》《七志》《七录》为据,汉晋六朝人所言不谬也。‘婴'为幼孩,‘夏’为 长大,名与字取相反而相成也。《韩易》十二篇者,上下经并十翼也。今本《汉书》脱‘十’字,当据刘议补 之。①此说本刘向、刘歆《七略》“《易传》子夏,韩氏婴也”,论证“子夏”为韩婴之字,改《汉书·艺文志 韩氏易传》二篇”为十二篇,认定《七略》的“《易传》子夏,韩氏婴也”即班固据《七略》而成的《汉书·艺 文志》的《韩氏易传》十二篇。此论证有一定道理,但也甚有问题:且不说“子夏”是否真为韩婴之字,依臧 氏说法,刘向在《七略》中两录《韩氏易传》一书,岂不重复?再者,臧氏改《汉志》“《韩氏易传》二篇”为十 二篇,并不能成立。《汉志》“《易传》”下列《周氏》、《服氏》、《杨氏》《蔡公》、《韩氏》《王氏》皆为二篇,“《韩 氏》二篇”不可能有脱文的错误。因此,臧氏的论证并不令人信服。张心《伪书通考》云:“案《汉书·艺 文志》曰:‘刘歆奏《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师古曰:删去浮沉,取其指要也。’其《六艺略》载籍ˆ《韩 氏》二篇'注云:‘名婴’,据《七略》以指要为题,他词或删或入注。“《韩氏》二篇'即《七略》之‘《易传》子夏 韩氏婴’二篇也。张心的论证比臧庸更深入,他是以《六艺略》为《七略》的删要本,《七略》“《易传》子 夏韩氏婴”经删要后成为《六艺略》的“《韩氏》二篇”。按臧庸、张心的看法,刘向、刘歆的《七略》中没有 记载卜子夏的易学著作。考《汉书·刘歆传》:“歆及向始皆治《易》。”《汉书·刘向传》载刘向在上封事中 数引《易》,可知刘向治《易》渊源有自。他在其《说苑·敏敬慎》中记卜子夏向孔子问《损》《益》道,必有所 本,因此《七略》中载有卜子夏的易学著作,是有根据的,只是他的记载不很明确而已。实际上,刘向、刘 歆“《易传》子夏,韩氏婴也”的记载下面还有一句话:“汉兴,韩婴传。”这值得我们注意。对此一种较合理 的解释是:卜商的《子夏易传》,在汉初由韩婴传之。考《汉书·儒林传》,韩氏《易》所自受不明,但确不属 上引《史记》《汉书》自商瞿至田何的一系。刘向、刘歆“《易传》子夏,韩氏婴也。汉兴,韩婴传”的记载,很 可能透漏出这样的信息:韩婴易学,很可能就属于子夏这一系 又,宋翔凤认为,韩婴作《易传》,韩婴之孙韩商传之,子夏是韩商之字,故以之命名为《子夏易传》。 宋翔凤《过庭录》卷一曰:“《汉书·儒林传》云:‘韩生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为之传。燕、赵间好 《诗》,故其《易》微,唯韩氏自传之。其孙商为博士,孝、宣时涿郡韩生其后也。以《易》征,待诏殿中,曰所 受《易》即先太傅所传也。翔凤案子夏当是韩商之字,与卜子夏名字正同,当是取传《韩氏易》最后者题其 书,故《韩氏易传》为《子夏传》也。”宋翔凤的论证是不可信的。其一,子夏为韩商之字,乃宋氏臆测,于史 无征。其二,宋氏之所以能推测韩商之字为子夏,恰恰是受孔子弟子子夏其名为卜商的启发,而作出韩 商其字为子夏的错误推论。因此,宋氏其说不成立自不待言 (二)楚人駢臂子弓。《经典释文·序录》于“《子夏易传》三卷”下引曰:“张云:或駢臂子弓所作。 案駐臂子弓为子夏门人,《史记索隐》和《正义》皆引应劭曰:“子弓,子夏门人。”他除了传承商瞿一系的易 学外,也当传承子夏《易》。后人认为《子夏易传》为駢臂子弓所作,很可能是一种误解。 (三)汉人丁宽。此说见于荀勖《中经簿》,其曰:“《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所作。”这种后人的说法不 可信,《汉志》已载“《丁氏易传》八篇”。但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缘由,丁宽为商瞿、駐臂子弓易学的一系, 当传駢臂子弓亦即子夏易学的古义,因此误将丁宽作为《子夏易传》的作者 臧庸于《拜经日记》卷三亦曰:“《七略》既云是汉兴子夏韩氏婴传,便可知非孔子弟子卜子夏矣。”参见《拜经日记》(学海堂纟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迁所记的自商瞿至田何至杨何的传《易》谱系 ,正是司马迁所承习的、始于商瞿的儒家的一个传《易》流 派 ,而绝非儒家易学传承的整体面貌 ,这也是司马迁在《史记 ·儒林列传》中既述当时数家《易》皆自田何 的现状“: 乃今上即位 , ……言《易》自菑川田生”,同时又推重杨何易学 ,强调“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 家”的重要原因。商瞿《易》一系被载于《史记》《汉书》,而子夏《易》一系不见载 ,正是推重家学时尚的时 代产物。因此《史记》《汉书》没有记载子夏传《易》,并不能直接证明子夏没有传《易》。 关于第二个问题 ,古人关于《子夏易传》的作者 ,除卜子夏外 ,约有下列五种看法 ,对此我们作一考 辨 : (一) 汉人韩婴 ,清人张惠言、臧庸、近人张心 等持此观点 ,此种观点影响较大 ,信从者较多。张惠 言《易义别录》卷十四曰“: 刘向父子 ,博学近古 ,以为韩婴 ,必当有据。”臧庸于所辑《子夏易传》的《序》中 曰“: 庸以子夏之为韩婴 ,当以《七略》《七志》《七录》为据 ,汉晋六朝人所言不谬也。‘婴’为幼孩‘, 夏’为 长大 ,名与字取相反而相成也。《韩易》十二篇者 ,上下经并十翼也。今本《汉书》脱‘十’字 ,当据刘议补 之。”[ 6 ] ①此说本刘向、刘歆《七略》“《易传》子夏 ,韩氏婴也”,论证“子夏”为韩婴之字 ,改《汉书 ·艺文志》 “《韩氏易传》二篇”为十二篇 ,认定《七略》的“《易传》子夏 ,韩氏婴也”即班固据《七略》而成的《汉书 ·艺 文志》的《韩氏易传》十二篇。此论证有一定道理 ,但也甚有问题 :且不说“子夏”是否真为韩婴之字 ,依臧 氏说法 ,刘向在《七略》中两录《韩氏易传》一书 ,岂不重复 ? 再者 ,臧氏改《汉志》“《韩氏易传》二篇”为十 二篇 ,并不能成立。《汉志》“《易传》”下列《周氏》《、服氏》《、杨氏》《、蔡公》《、韩氏》《王氏》皆为二篇“,《韩 氏》二篇”不可能有脱文的错误。因此 ,臧氏的论证并不令人信服。张心 《伪书通考》云“: 案《汉书 ·艺 文志》曰‘: 刘歆奏《七略》,今删其要 ,以备篇籍。’师古曰‘: 删去浮沉 ,取其指要也。’其《六艺略》载籍‘《韩 氏》二篇’注云‘: 名婴’,据《七略》以指要为题 ,他词或删或入注。‘《韩氏》二篇’即《七略》之‘《易传》子夏 韩氏婴’二篇也。”[7 ]张心 的论证比臧庸更深入 ,他是以《六艺略》为《七略》的删要本《, 七略》“《易传》子 夏韩氏婴”经删要后成为《六艺略》的“《韩氏》二篇”。按臧庸、张心 的看法 ,刘向、刘歆的《七略》中没有 记载卜子夏的易学著作。考《汉书 ·刘歆传》“: 歆及向始皆治《易》。”《汉书 ·刘向传》载刘向在上封事中 数引《易》,可知刘向治《易》渊源有自。他在其《说苑 ·敬慎》中记卜子夏向孔子问《损》《益》之道 ,必有所 本 ,因此《七略》中载有卜子夏的易学著作 ,是有根据的 ,只是他的记载不很明确而已。实际上 ,刘向、刘 歆“《易传》子夏 ,韩氏婴也”的记载下面还有一句话“: 汉兴 ,韩婴传。”这值得我们注意。对此一种较合理 的解释是 :卜商的《子夏易传》,在汉初由韩婴传之。考《汉书 ·儒林传》,韩氏《易》所自受不明 ,但确不属 上引《史记》《汉书》自商瞿至田何的一系。刘向、刘歆“《易传》子夏 ,韩氏婴也。汉兴 ,韩婴传”的记载 ,很 可能透漏出这样的信息 :韩婴易学 ,很可能就属于子夏这一系。 又 ,宋翔凤认为 ,韩婴作《易传》,韩婴之孙韩商传之 ,子夏是韩商之字 ,故以之命名为《子夏易传》。 宋翔凤《过庭录》卷一曰 “:《汉书 ·儒林传》云 ‘: 韩生亦以《易》授人 ,推《易》意而为之传。燕、赵间好 《诗》,故其《易》微 ,唯韩氏自传之。其孙商为博士 ,孝、宣时涿郡韩生其后也。以《易》征 ,待诏殿中 ,曰所 受《易》即先太傅所传也。’翔凤案子夏当是韩商之字 ,与卜子夏名字正同 ,当是取传《韩氏易》最后者题其 书 ,故《韩氏易传》为《子夏传》也。”宋翔凤的论证是不可信的。其一 ,子夏为韩商之字 ,乃宋氏臆测 ,于史 无征。其二 ,宋氏之所以能推测韩商之字为子夏 ,恰恰是受孔子弟子子夏其名为卜商的启发 ,而作出韩 商其字为子夏的错误推论。因此 ,宋氏其说不成立自不待言。 (二) 楚人馯臂子弓。《经典释文 ·序录》于“《子夏易传》三卷”下引曰“: 张 云 :或馯臂子弓所作。” 案馯臂子弓为子夏门人《, 史记索隐》和《正义》皆引应劭曰“: 子弓 ,子夏门人。”他除了传承商瞿一系的易 学外 ,也当传承子夏《易》。后人认为《子夏易传》为馯臂子弓所作 ,很可能是一种误解。 (三) 汉人丁宽。此说见于荀勖《中经簿》,其曰“:《子夏传》四卷 ,或云丁宽所作。”这种后人的说法不 可信《, 汉志》已载“《丁氏易传》八篇”。但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缘由 ,丁宽为商瞿、馯臂子弓易学的一系 , 当传馯臂子弓亦即子夏易学的古义 ,因此误将丁宽作为《子夏易传》的作者。 12 ① 臧庸于《拜经日记》卷三亦曰“:《七略》既云是汉兴子夏韩氏婴传 ,便可知非孔子弟子卜子夏矣。”参见《拜经日记》(学海堂经解 本)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