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谷梁二子皆子夏之门人。盖文章可得而闻者,子夏无不传之。文章传,性与天道亦传,是则子夏之功大 矣。”(第743页)421 子夏传《易》,隋、唐人言之最明,且评价极高。由长孙无忌所撰的《隋书·经籍志》云:“昔宓羲氏始 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盖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及乎三代,实为三《易》:夏曰《连山》,殷 曰《归藏》,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 《杂卦》,而子夏为之传。”把子夏与宓羲、文王、周公孔子易学四圣并列,其赞誉可谓不可复加。李鼎祚 在其《周易集解·序》中言易学自孔子至唐代的传承曰:“自卜商入室,亲授微言。传注百家,绵历千古 虽竞有穿凿,犹未测渊深。唯王、郑相沿,颇行于代。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且《易》之为道,岂 偏滞于天人者哉。致使后学之徒,纷然淆乱,各修局见,莫辨源流。认为子夏独得孔子易学真传,汉 魏以来,虽说《易》之家众多,但皆局于一偏,不得其正,对子夏易学也赞誉有加 子夏的易学著作,西晋荀勖《中经簿》载“《子夏传》四卷”,梁阮孝绪《七录》载“《子夏易》六卷”,《隋书 经籍志》载“《周易》二卷”,注:“魏文侯师卜子夏传,残缺。”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子夏易 传》三卷”,陆注:“卜商,字子夏,卫人,孔子弟子,魏文侯师。”《唐志》云“《卜商传》二卷”。看来《子夏易 传》由西晋时的四卷到隋唐时的二卷或三卷,可能己有所残缺。至南宋时出现十卷本的《子夏易传》,据 说是唐张弧的伪作。至清《子夏易传》为十一卷本,朱彝尊、四库馆臣认为是另一个伪本。 但文献中的另一些记载,又使人们对子夏传《易》产生疑问,对《子夏易传》的作者产生争议。这些记 载以两处最为关键,形成子夏传《易》研究的两个最关键的问题:一是《史记》《汉书》所记载的先秦至西汉 初儒家传《易》世系中没有子夏的名字。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此世系是:孔子一商瞿駢臂子 弘一矫疵一周竖一光羽-田何(第2211页),《汉书·儒林传》的记载是:孔子一商瞿一桥庇-駐臂子 弓一周丑一孙虞田何(第3597页)。唐司马贞、张守节考证駢臂子弘即駢臂子弓,矫疵即桥庇,周竖 即周丑(第2211页)。除駢臂子弓和桥庇的前后位置不同外,两个名单基本一样。两书的传《易》名单 都没有子夏,这确实从表面上对子夏传《易》的说法构成挑战,也成为子夏传《易》反对者的一条很有力的 理由。另一处是对子夏易学著作最早记载的刘向、刘歆的《七略》,其含义模糊不明。《七略》云:“《易传》 子夏,韩氏婴也。汉兴,韩婴传。”叹七略》既说“《易传》子夏”,又提到“韩婴”,那么“子夏”与“韩婴”什么 关系,《易传》的作者到底是孔子弟子卜子夏还是西汉燕人韩婴,或者还是其他人?《七略》记载的歧义 确启人疑窦,因此《子夏易传》的作者也就有了多种可能性,产生《子夏易传》的作者约有六人的争议(见 下文)。 关于第一点《史记》《汉书》所载儒门传《易》世系,实际上涉及到先秦至西汉儒家易学传承流派的问 题。《汉书·艺文志》叙述孔子没后,《春秋》《诗》《易》的传承情况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 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这说 明在七十子那里,《易》学的传承己分为数家。考诸文献,七十子中有易学事迹者有子夏、子贡、商瞿等 人。子夏的易学事迹,除上引文献外,《孔子家语·六本》、《说苑·敬慎》载有子夏向孔子请教《损》《益》 之道,《孔子家语·执辔》记子夏闻古《易》而向孔子讲述。帛易《要》篇记载子赣(即子贡)在孔子晚年好 《易》时,与孔子讨论《易》之卜筮的重要问题,《汉书·艺文志》录有子贡的易学著作《子赣杂子候岁》 由此推测子贡也有可能传《易》。商瞿传《易》,除《史记》《汉书》的记载外,《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亦 云:“商瞿,……特好《易》,孔子传之,志焉。”因此,在孔子去世后,除商瞿外,估计子夏、子贡也都传《易》 形成至少三家传《易》的局面,而《史记》《汉书》所记传《易》世系,所反映的只是其中一家—商瞿的传 《易》谱系而已。这样说,我们还有其他的理由。大家知道,司马迁的易学是承其家学,即太史公司马谈 的易学,而司马谈承于杨何杨何承于王同,王同承于田何(第3118页,3127页,3288页)1。因此司马 ①南朝宋王俭《七志》引《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唐陆德明巛经典释文·序录》引《七略》云:“汉兴,韩婴传。” ②帛书《要》:“夫子老而好《易》……子赣(贡)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子何以老之好之乎?夫子曰:……予非安亓用 也。[子赣曰:]夫子今不安亓用而乐亓辞,则是用倚于人也,而可乎?……赣曰:夫子亦信亓筮乎?子曰……见廖名春《马王堆帛书 周易经传释文》(《易学集成》(三),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0433044页)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w.cnki.ner谷梁二子皆子夏之门人。盖文章可得而闻者 ,子夏无不传之。文章传 ,性与天道亦传 ,是则子夏之功大 矣。”(第 743 页) [ 2 ] 子夏传《易》,隋、唐人言之最明 ,且评价极高。由长孙无忌所撰的《隋书 ·经籍志》云“: 昔宓羲氏始 画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 ,盖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及乎三代 ,实为三《易》:夏曰《连山》,殷 曰《归藏》,周文王作卦辞 ,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 《杂卦》,而子夏为之传。”把子夏与宓羲、文王、周公、孔子易学四圣并列 ,其赞誉可谓不可复加。李鼎祚 在其《周易集解 ·序》中言易学自孔子至唐代的传承曰“: 自卜商入室 ,亲授微言。传注百家 ,绵历千古 , 虽竞有穿凿 ,犹未测渊深。唯王、郑相沿 ,颇行于代。郑则多参天象 ,王乃全释人事。且《易》之为道 ,岂 偏滞于天人者哉。致使后学之徒 ,纷然淆乱 ,各修局见 ,莫辨源流。”[3 ] 认为子夏独得孔子易学真传 ,汉、 魏以来 ,虽说《易》之家众多 ,但皆局于一偏 ,不得其正 ,对子夏易学也赞誉有加。 子夏的易学著作 ,西晋荀勖《中经簿》载“《子夏传》四卷”,梁阮孝绪《七录》载“《子夏易》六卷”《, 隋书 ·经籍志》载“《周易》二卷”,注“: 魏文侯师卜子夏传 ,残缺。”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 ·序录》曰“《子夏易 传》三卷”,陆注“: 卜商 ,字子夏 ,卫人 ,孔子弟子 ,魏文侯师。”《唐志》云“《卜商传》二卷”。看来《子夏易 传》由西晋时的四卷到隋唐时的二卷或三卷 ,可能已有所残缺。至南宋时出现十卷本的《子夏易传》,据 说是唐张弧的伪作。至清《子夏易传》为十一卷本 ,朱彝尊、四库馆臣认为是另一个伪本。 但文献中的另一些记载 ,又使人们对子夏传《易》产生疑问 ,对《子夏易传》的作者产生争议。这些记 载以两处最为关键 ,形成子夏传《易》研究的两个最关键的问题 :一是《史记》《汉书》所记载的先秦至西汉 初儒家传《易》世系中没有子夏的名字。据《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此世系是 :孔子 —商瞿 —馯臂子 弘 —矫疵 —周竖 —光羽 —田何(第 2211 页) [ 4 ] 《, 汉书 ·儒林传》的记载是 :孔子 —商瞿 —桥庇 —馯臂子 弓 —周丑 —孙虞 —田何(第 3597 页) [5 ] 。唐司马贞、张守节考证馯臂子弘即馯臂子弓 ,矫疵即桥庇 ,周竖 即周丑(第 2211 页) [4 ] 。除馯臂子弓和桥庇的前后位置不同外 ,两个名单基本一样。两书的传《易》名单 都没有子夏 ,这确实从表面上对子夏传《易》的说法构成挑战 ,也成为子夏传《易》反对者的一条很有力的 理由。另一处是对子夏易学著作最早记载的刘向、刘歆的《七略》,其含义模糊不明。《七略》云“:《易传》 子夏 ,韩氏婴也。汉兴 ,韩婴传。”①《七略》既说“《易传》子夏”,又提到“韩婴”,那么“子夏”与“韩婴”什么 关系《, 易传》的作者到底是孔子弟子卜子夏 ,还是西汉燕人韩婴 ,或者还是其他人 ?《七略》记载的歧义 确启人疑窦 ,因此《子夏易传》的作者也就有了多种可能性 ,产生《子夏易传》的作者约有六人的争议(见 下文) 。 关于第一点《史记》《汉书》所载儒门传《易》世系 ,实际上涉及到先秦至西汉儒家易学传承流派的问 题。《汉书 ·艺文志》叙述孔子没后《, 春秋》《诗》《易》的传承情况说“: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 ,七十子丧而大 义乖。故《春秋》分为五《, 诗》分为四《, 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衡 ,真伪分争 ,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这说 明在七十子那里《, 易》学的传承已分为数家。考诸文献 ,七十子中有易学事迹者有子夏、子贡、商瞿等 人。子夏的易学事迹 ,除上引文献外《, 孔子家语 ·六本》《、说苑 ·敬慎》载有子夏向孔子请教《损》《益》 之道《, 孔子家语 ·执辔》记子夏闻古《易》而向孔子讲述。帛易《要》篇记载子赣(即子贡) 在孔子晚年好 《易》时 ,与孔子讨论《易》之卜筮的重要问题 , ②《汉书 ·艺文志》录有子贡的易学著作《子赣杂子候岁》, 由此推测子贡也有可能传《易》。商瞿传《易》,除《史记》《汉书》的记载外《, 孔子家语 ·七十二弟子解》亦 云“: 商瞿 , ……特好《易》,孔子传之 ,志焉。”因此 ,在孔子去世后 ,除商瞿外 ,估计子夏、子贡也都传《易》, 形成至少三家传《易》的局面 ,而《史记》《汉书》所记传《易》世系 ,所反映的只是其中一家 ———商瞿的传 《易》谱系而已。这样说 ,我们还有其他的理由。大家知道 ,司马迁的易学是承其家学 ,即太史公司马谈 的易学 ,而司马谈承于杨何 ,杨何承于王同 ,王同承于田何 (第 3118 页 ,3127 页 ,3288 页) [ 4 ] 。因此司马 02 ① ② 南朝宋王俭《七志》引《七略》云“:《易传》子夏 ,韩氏婴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序录》引《七略》云“: 汉兴 ,韩婴传。” 帛书《要》曰“: 夫子老而好《易》……子赣(贡) 曰‘: 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 ……夫子何以老之好之乎 ?’夫子曰 :‘……予非安亓用 也。’[子赣曰 : ]夫子今不安亓用而乐亓辞 ,则是用倚于人也 ,而可乎 ? ……子赣曰‘: 夫子亦信亓筮乎 ?’子曰 ……”见廖名春《马王堆帛书 周易经传释文》《( 易学集成》(三)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第 304323044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