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3期 李秀英,等: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的非线性大时滞系统无模型控制 ·255. 在输入输出等价的意义下进行模型线性化描述.此 专=(给,流,…,), 模型也称为泛模型,但其特征参量必须在线实时地 y=(,吃,…,t0) 进行估计(如最小二乘法),这一点是该模型具有可 此时,粒子的个体极值与种群的全局极值分别为: 用性的先决条件.文献[6]将泛模型推广到了时滞不 p=(p,P2,…,Po), 为零时的情况,并基于此模型设计了无模型控制律, p=(pp克,…po) 其中特征参量采用某种估计算法而得到.文献[7]将 则在第k+1次迭代中,粒子根据式(1)和(2)更新速 标准PSO算法应用到特征参量的估计中,但是所设 度和位置: 计的控制器只适用于时滞为零的情况 =wma+cr(p哈-)+ 针对一类离散时间非线性大时滞系统,本文借 eara(pea-); (1) 鉴预测控制中的误差反馈校正思想,将泛模型进行 改进.并基于二次型性能指标提出了一种控制算法, ai,站≥na 控制算法中的未知参数采用一种新的改进粒子群算 气-t,t培1≤-m; 法(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IPSO)进行 1=点+结 (2) 优化,将控制器设计问题转化为参数优化问题」 式中:d=1,2,…,D,i=1,2,…,m,m被称为群体规 粒子群优化(PSO)是由Kenney和Eberhart于 模,通常取20~40,过大的m会影响算法的速度和 1995年提出的一种进化计算方法[1.它的概念起源 收敛性:0为惯性权重,0取大值可使算法具有较强 于对鸟群觅食行为的模拟,通过集体协作使群体达 的全局搜索能力,心取小值则算法倾向于局部搜索; 到最优.与遗传算法相比,PS0具有流程简单、容易 ℃1、c2为2个学习因子,使粒子具有自我总结和向群 实现等优点,而且收敛速度快、鲁棒性强,自提出后 体中优秀个体学习的能力;12为2个[0,1]的随 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和工程领域,包括控制器的设 机数,用来保持群体的多样性」 计[10].然而,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在很大程度上依 1.2改进粒子群算法 赖于初始值,往往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导致算法的早 从式(1)可以看出,当粒子的个体极值与种群 熟收敛],因此很多学者致力于PS0改进算法的 极值相等时,粒子的速度将不再发生变化,从而导致 研究[14.6] 粒子的位置也不再变化,搜索过程将由于粒子的早 为了在控制算法参数优化问题中避免出现标准 熟而停滞,从而使算法陷入局部最优针对该问题, 粒子群算法的一些缺点,本文从提高种群的多样性 本文在文献[16]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粒子群算 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改进粒子群算法(PS0),并 法(IPS0). 采用3个测试函数对算法有效性进行验证,表明了 1)PSO关键技术. 该算法的收敛速度快且搜索成功率高.将PSO应用 首先,采用混沌序列初始化粒子位置,通过嵌入 于不依赖于系统具体数学模型的控制器参数优化 粒子间位置信息来去掉位置特别相近的粒子,以增 中,得到了粒子中各参数的取值范围,给出了闭环控 强搜索多样性:其次,在算法中增加梯度信息,一旦 制系统的BIB0稳定性分析.最后进行了仿真实验研 检索到早熟迹象,便对当前的全局最优值沿其负梯 究,结果表明了所提出的算法是有效的 度方向作变异调整,使种群进入其他区域进行搜索, 从而跳出局部最优, 1粒子群优化算法 2)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1基本粒子群算法 ①初始化, PS0算法采用速度-位置搜索模型.优化问题的 a)确定种群规模m,粒子维数D,设全局最优值 每一个可行解都有一个由优化函数决定的适应值, f(p.)连续未更新次数的计数器为SG,令SG=0. 解的优劣程度由适应值决定.P$0初始化为一群随 b)随机产生一组粒子,取值区间为(0,1)的初 机粒子(随机解),在每一次迭代中,粒子通过跟踪2 始位置向量z1=(a11,12,…,1D),利用Logistic映射 个“极值”来更新自己.一个是粒子本身所找到的最 产生其余m-1组混沌序列z,满足cosB(z:,乙)<E, 优解(个体极值),另一个极值是整个种群目前找到 3 -(i,j=1,2,…, 的最优解(全局极值).假设在一个D维的目标搜索 其中cosB(z,)=1z,2·13 空间中,在第k次迭代时,第i个粒子的位置与速度 m;i≠)称为粒子间位置信息.若2个粒子向量越靠 矢量分别为: 近,则cosB就越大,反之,cosB就越小.e为预先选在输入输出等价的意义下进行模型线性化描述.此 模型也称为泛模型,但其特征参量必须在线实时地 进行估计(如最小二乘法),这一点是该模型具有可 用性的先决条件.文献[6]将泛模型推广到了时滞不 为零时的情况,并基于此模型设计了无模型控制律, 其中特征参量采用某种估计算法而得到.文献[7]将 标准 PSO 算法应用到特征参量的估计中,但是所设 计的控制器只适用于时滞为零的情况. 针对一类离散时间非线性大时滞系统,本文借 鉴预测控制中的误差反馈校正思想,将泛模型进行 改进.并基于二次型性能指标提出了一种控制算法, 控制算法中的未知参数采用一种新的改进粒子群算 法(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IPSO)进行 优化,将控制器设计问题转化为参数优化问题. 粒子群优化( PSO) 是由 Kenney 和 Eberhart 于 1995 年提出的一种进化计算方法[9] .它的概念起源 于对鸟群觅食行为的模拟,通过集体协作使群体达 到最优.与遗传算法相比,PSO 具有流程简单、容易 实现等优点,而且收敛速度快、鲁棒性强,自提出后 被广泛应用于科学和工程领域,包括控制器的设 计[10⁃12] .然而,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在很大程度上依 赖于初始值,往往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导致算法的早 熟收敛[13] ,因此很多学者致力于 PSO 改进算法的 研究[14⁃16] . 为了在控制算法参数优化问题中避免出现标准 粒子群算法的一些缺点,本文从提高种群的多样性 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改进粒子群算法( IPSO),并 采用 3 个测试函数对算法有效性进行验证,表明了 该算法的收敛速度快且搜索成功率高.将 IPSO 应用 于不依赖于系统具体数学模型的控制器参数优化 中,得到了粒子中各参数的取值范围,给出了闭环控 制系统的 BIBO 稳定性分析.最后进行了仿真实验研 究,结果表明了所提出的算法是有效的. 1 粒子群优化算法 1.1 基本粒子群算法 PSO 算法采用速度-位置搜索模型.优化问题的 每一个可行解都有一个由优化函数决定的适应值, 解的优劣程度由适应值决定.PSO 初始化为一群随 机粒子(随机解),在每一次迭代中,粒子通过跟踪 2 个“极值”来更新自己.一个是粒子本身所找到的最 优解(个体极值),另一个极值是整个种群目前找到 的最优解(全局极值).假设在一个 D 维的目标搜索 空间中,在第 k 次迭代时,第 i 个粒子的位置与速度 矢量分别为: z k i = (z k i1 ,z k i2 ,…,z k iD), v k i = (v k i1 ,v k i2 ,…,v k iD). 此时,粒子的个体极值与种群的全局极值分别为: p k i = (p k i1 ,p k i2 ,…,p k iD), p k g = (p k g1 ,p k g2 ,…,p k gD). 则在第 k+1 次迭代中,粒子根据式(1)和(2)更新速 度和位置: v k+1 id = wv k id + c1 r1(p k id - z k id ) + c2 r2(p k gd - z k id ); (1) v k+1 id = vmax, v k+1 id ≥ vmax; - vmax, v k+1 id ≤- v { max; z k+1 id = z k id + v k+1 id . (2) 式中:d = 1,2,…,D,i = 1,2,…,m,m 被称为群体规 模,通常取 20 ~ 40,过大的 m 会影响算法的速度和 收敛性;w 为惯性权重,w 取大值可使算法具有较强 的全局搜索能力,w 取小值则算法倾向于局部搜索; c1 、c2 为 2 个学习因子,使粒子具有自我总结和向群 体中优秀个体学习的能力;r1 、r2 为 2 个[0,1]的随 机数,用来保持群体的多样性. 1.2 改进粒子群算法 从式(1)可以看出,当粒子的个体极值与种群 极值相等时,粒子的速度将不再发生变化,从而导致 粒子的位置也不再变化,搜索过程将由于粒子的早 熟而停滞,从而使算法陷入局部最优.针对该问题, 本文在文献[16]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粒子群算 法(IPSO). 1)IPSO 关键技术. 首先,采用混沌序列初始化粒子位置,通过嵌入 粒子间位置信息来去掉位置特别相近的粒子,以增 强搜索多样性;其次,在算法中增加梯度信息,一旦 检索到早熟迹象,便对当前的全局最优值沿其负梯 度方向作变异调整,使种群进入其他区域进行搜索, 从而跳出局部最优. 2)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①初始化. a)确定种群规模 m,粒子维数 D,设全局最优值 f(pg )连续未更新次数的计数器为 SG,令 SG= 0. b)随机产生一组粒子,取值区间为(0,1)的初 始位置向量 z1 = (z11 ,z12 ,…,z1D ),利用 Logistic 映射 产生其余 m-1 组混沌序列 zj,满足 cos β(zi,zj) <ε, 其中 cos β( zi,zj) = z T i zj ‖zi‖2·‖zj‖2 ( i,j = 1,2,…, m;i≠j)称为粒子间位置信息.若 2 个粒子向量越靠 近,则cos β就越大,反之,cos β 就越小. ε 为预先选 第 3 期 李秀英,等: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的非线性大时滞系统无模型控制 ·255·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