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涵:掌握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掌握 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新区域经济观。 教学重难点: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古典区位论、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区位论研究 (1)古典的区位论 代表人物: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 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 区位将发生变化。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 。 韦伯以后的区位论学者:克里斯·泰勒、廖什 生产成本最低点不 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 (2)二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特占: ①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②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复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箱、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 ④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 大化目标。 做出贡献学者: 以伊苹德、贝里、伯倾、D.M.史密斯.CA.史密斯等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以巴兰德尔.加里森.哈 里斯为代表的娜威、瑞典学者:以奥特伦巴、博芬特尔为代表的德国学者和以哈格特、哈米尔顿为代 表的英国学者。 2.区域经济问颗的出现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箭 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 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2年(1945一1957年) ①缪尔达尔,提出了累积因果论,指出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一旦差距出 现,则发达地区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 ②赫希曼,在《经济发展》中提出类似观点,认为增长在区域之间不均衡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核心部分的发展会通过“涓滴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地区发展。 3.新兴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原有理论(具体企业微观区位选择)的缺点: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涵;掌握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掌握 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新区域经济观。 教学重难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古典区位论、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区位论研究 (1)古典的区位论 代表人物: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 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 区位将发生变化。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 应。      韦伯以后的区位论学者:克里斯·泰勒、廖什 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 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二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特点: ①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②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③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 等第三产业; ④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 大化目标。 做出贡献学者: 以伊萨德、贝里、伯顿、D.M.史密斯、C.A.史密斯等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以巴兰德尔、加里森、哈 里斯为代表的挪威、瑞典学者;以奥特伦巴、博芬特尔为代表的德国学者和以哈格特、哈米尔顿为代 表的英国学者。 2.区域经济问题的出现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 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 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2年(1945—1957年) ①缪尔达尔,提出了累积因果论,指出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一旦差距出 现,则发达地区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 ②赫希曼,在《经济发展》中提出类似观点,认为增长在区域之间不均衡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核心部分的发展会通过"涓滴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地区发展。 3.新兴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原有理论(具体企业微观区位选择)的缺点: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