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石河子大学:《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区域经济学课程教案 Regional Economics(共十二章)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8,文件大小:862.49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涵:掌握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掌握 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新区域经济观。 教学重难点: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古典区位论、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区位论研究 (1)古典的区位论 代表人物: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 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 区位将发生变化。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 。 韦伯以后的区位论学者:克里斯·泰勒、廖什 生产成本最低点不 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 (2)二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特占: ①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②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复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箱、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 ④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 大化目标。 做出贡献学者: 以伊苹德、贝里、伯倾、D.M.史密斯.CA.史密斯等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以巴兰德尔.加里森.哈 里斯为代表的娜威、瑞典学者:以奥特伦巴、博芬特尔为代表的德国学者和以哈格特、哈米尔顿为代 表的英国学者。 2.区域经济问颗的出现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箭 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 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2年(1945一1957年) ①缪尔达尔,提出了累积因果论,指出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一旦差距出 现,则发达地区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 ②赫希曼,在《经济发展》中提出类似观点,认为增长在区域之间不均衡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核心部分的发展会通过“涓滴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地区发展。 3.新兴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原有理论(具体企业微观区位选择)的缺点: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涵;掌握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掌握 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新区域经济观。 教学重难点: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古典区位论、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与新区域经济观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区位论研究 (1)古典的区位论 代表人物: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 核心问题: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 杜能:最早注意到运输费用的影响,指出距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以此 为依据,把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 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增加了劳动力费用因素与集聚因素,认为原有根据运输费用所选择的 区位将发生变化。他第一次把工业区位理论系统化,综合分析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效 应。      韦伯以后的区位论学者:克里斯·泰勒、廖什 生产成本最低点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而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 来越大的作用,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 (2)二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特点: ①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 ②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构造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 ③区位决策客体除工业、农业、市场外,又加进了包括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 等第三产业; ④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 大化目标。 做出贡献学者: 以伊萨德、贝里、伯顿、D.M.史密斯、C.A.史密斯等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以巴兰德尔、加里森、哈 里斯为代表的挪威、瑞典学者;以奥特伦巴、博芬特尔为代表的德国学者和以哈格特、哈米尔顿为代 表的英国学者。 2.区域经济问题的出现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 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老工业区结构性的衰退现象,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 。 1936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必须运用市 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2年(1945—1957年) ①缪尔达尔,提出了累积因果论,指出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一旦差距出 现,则发达地区获得累积的竞争优势。 ②赫希曼,在《经济发展》中提出类似观点,认为增长在区域之间不均衡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核心部分的发展会通过"涓滴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带动外围地区发展。 3.新兴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原有理论(具体企业微观区位选择)的缺点:

①以完全竞争的价格理论为基础,这是微观经济学的范畴 ②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并不一定时时刻刻完全一致: ③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会导致区际发展的不平衡 ④研究方法是静态的、局部均衡的方法: ⑤研究的是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 对经济活动的巨大影响。 新方法: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 E.M.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 代表著作:N.黑.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 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1.区域:概念源于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 2.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 一20世纪初: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围绕着人类的自然地理环境展开。 空间经济学研究: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的生产组织区位研究,扩展到近代的产业区位分析,乃至 发展到结构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日益成为各国政府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任务之 “,出现了“空间经济学"、“区域科学”、“区域发展规划学等。 20世纪70年代:苏联科学院院士H.涅克拉索夫开辟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区域经济学。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研究对象及其内涵 1.传统的的观点 ①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强调经济学家长期视而不见的空间 维,如诺斯(H.O.Nourse)、H.W.理查森、胡佛。 ②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如周起业、伊萨德。 ③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如杜贝(.Duby)。 ④“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尤其强调区域经济政 策,如陈栋生主编的《区域经济学》 本书观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 决策的科学。 ①强调了风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龄 ②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问题 ③研究区域经济的自组织问题 ④强调了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区域结构 2.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 传统理论:强调资本积累 经济增长要素经济总量的增长 区域发展表现: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 3.区域地域结构(或空间结构)及其组成单元 4.区际分工与联系 ,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决定区域生产专业化、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各个 不同区域分工的影响:享受的利益不同 区际竞争的前景不同

①以完全竞争的价格理论为基础,这是微观经济学的范畴 ②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并不一定时时刻刻完全一致; ③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会导致区际发展的不平衡; ④研究方法是静态的、局部均衡的方法; ⑤研究的是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 对经济活动的巨大影响。 新方法: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              E.M.胡佛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年) 代表著作:N.W.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年) 二、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1.区域:概念源于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 2.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20世纪初: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围绕着人类的自然地理环境展开。 空间经济学研究: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的生产组织区位研究,扩展到近代的产业区位分析,乃至 发展到结构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 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日益成为各国政府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任务之 一,出现了"空间经济学" 、 "区域科学"、"区域发展规划学"等。 20世纪70年代:苏联科学院院士H.涅克拉索夫开辟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区域经济学。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一、研究对象及其内涵 1.传统的的观点 ①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强调经济学家长期视而不见的空间 维,如诺斯(H.O.Nourse) 、H.W.理查森、胡佛。 ②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如周起业 、伊萨德。 ③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如杜贝(V.Dubey)。 ④"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 ,尤其强调区域经济政 策,如陈栋生主编的《区域经济学》。 2.本书观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 决策的科学。 ①强调了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 ②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问题 ③研究区域经济的自组织问题 ④强调了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 二、主要研究内容 1.区域结构 2.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 传统理论:强调资本积累 经济增长要素 经济总量的增长 区域发展表现: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 3.区域地域结构(或空间结构)及其组成单元 4.区际分工与联系 区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决定区域生产专业化、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各个 区域内部的部门比例和一国国民经济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 不同区域分工的影响:享受的利益不同 区际竞争的前景不同

5.区域经济政策 主要指为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基本目标:经济增长、均衡 第三节建立新区域经济观 一、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 1.在国际经济领域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兴起。 2.21世纪新区域经济观的特点: ①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 ②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③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未的伟大创举 ④系统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研究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条件以及经济特区的类 型、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二、拓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建立新区域经济观 1.新区域经济观,即"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 科学"。 强调了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强调了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活动的问题: 研究区域经济的自组织问题和如何组织区域经济联系 强调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 2.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 优点: ①有利于内部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各成员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从而有利于提高劳 动生产率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②有利于各成员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有利于使各成员国联合起来采取一致的行动,扩大和加强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外各国和地区的 经济关系。 缺点: ①区域化直接利益的独享性和“对内自由,对外保护“的排他性: ②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增加、扩大和发展而形成区域化组织之间的竞争,同国与国之间的 竞争相比,交锋更多,其结果会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思考题 1.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2.区域经济问顾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有哪些特点?4.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和要求: 李权城的内: 敦学重难点: 上致清夜区货、区国素 3.地域分工理论、大国经济得区域化发展规律一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5.区域经济政策 主要指为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基本目标:经济增长、均衡  第三节 建立新区域经济观 一、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 1.在国际经济领域里,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使得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兴起。 2.21世纪新区域经济观的特点: ①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 ②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③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 ④系统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研究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条件以及经济特区的类 型、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二、拓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建立新区域经济观 1.新区域经济观,即"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 科学"。 强调了区域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强调了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活动的问题; 研究区域经济的自组织问题和如何组织区域经济联系 强调该学科的政策性特征。 2.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 优点: ①有利于内部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各成员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和 专业化生产,从而有利于提高劳 动生产率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②有利于各成员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有利于使各成员国联合起来采取一致的行动,扩大和加强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外各国和地区的 经济关系。 缺点: ①区域化直接利益的独享性和"对内自由,对外保护"的排他性; ②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增加、扩大和发展而形成区域化组织之间的竞争,同国与国之间的 竞争相比,交锋更多,其结果会影响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思考题      1.传统的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观点有哪几种?请分别论述。      2.区域经济问题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有什么关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有哪些特点?4.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 第二章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经济区位、区位单位、区位因素的内涵;掌握区域与经济区域的内涵;掌 握区域经济的含义及其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重点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教学重难点: 1.区位、经济区位、区位单位、区位因素 2.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 3.地域分工理论、大国经济得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 区位概念 一、经济风简 1.区位: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2.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工业生产一工业区位 居住活动-居住区位城市经济活动-城市区位 3.由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由于距离某 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所 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 二、区位单位 1.定义:指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它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 体。 2.内涵:因研究层次的不同而不同 研究工业区一某一工业整体 更微观层次 个工厂、大楼、公司的业务部们等 3结论· 区位单位是经济区位的主体因素,是社会经济活动区位布局的物质实体。 三、区位因素 1.定义: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如人口分布、市场供求、资源分布等。各区位 上区位因素的差异,才决定各区位的优劣,从而才有区位差异。 2.埃德加·M·胡佛 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 ①地区性投入:区位上不易转移的投入的供应情况,如 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 ②地区性需求: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 ③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 ④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净收入 不同的区位上,上述四类区位因素不同,其区位利益具有很大的差别,从而也就决定了各个区位 的相对优劣。 四、区位决策 1.定义:为追逐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各决策主体将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 的区位。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一、区域 1950年,佩鲁,在《经济空间:理论和应用》中把经济空间定义为经济变量的结构关系,并 并分为 ①统计学上同一或均质的经济空间: ②作为势力场的空间: ③计划经济空间或政策运用的经济空间。 2.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德维尔吸收佩鲁空间方法的框架,吸收地理学区域 思想,将区域方法分为三类: ①均质区域,即某区域内各变量一致性最大,区际分异最大 ②极化区域,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的异质连续地域,其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域增长极的相互关联 而相互依存。 ③计划区域,是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它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创造,是政府计划、政策的实施 地

第一节 区位概念 一、经济区位 1.区位: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2.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工业生产--工业区位 居住活动--居住区位 城市经济活动--城市区位 3.由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由于距离某一个或几个特殊地点的不同位置所反映的市场、供求、运输成本等方面的差异问题所 形成的经济利益差异。 二、区位单位 1.定义:指布局于某一区位上的某一社会经济统一体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它是经济区位的布局主 体。 2.内涵:因研究层次的不同而不同 研究工业区—某一工业整体 更微观层次--一个工厂、大楼、公司的业务部门等 3.结论: 区位单位是经济区位的主体因素,是社会经济活动区位布局的物质实体。 三、区位因素 1.定义: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部约束因素,如人口分布、市场供求、资源分布等。各区位 上区位因素的差异,才决定各区位的优劣,从而才有区位差异。 2.埃德加·M·胡佛 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类区位因素: ①地区性投入:区位上不易转移的投入的供应情况,如 原料供应品或服务等。 ②地区性需求: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 ③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的可转移投入的供应。 ④外部需求:从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净收入 不同的区位上,上述四类区位因素不同,其区位利益具有很大的差别,从而也就决定了各个区位 的相对优劣。 四、区位决策 1.定义:为追逐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各决策主体将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 的区位。 第二节 区域与经济区域 一、区域 1. 1950年,佩鲁,在《经济空间:理论和应用》中把经济空间定义为经济变量的结构关系,并 并分为: ①统计学上同一或均质的经济空间; ②作为势力场的空间; ③计划经济空间或政策运用的经济空间。 2. 20世纪60年代中期,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德维尔吸收佩鲁空间方法的框架,吸收地理学区域 思想,将区域方法分为三类: ①均质区域,即某区域内各变量一致性最大,区际分异最大 ②极化区域,指地理空间中地方化的异质连续地域,其不同部分通过围绕区域增长极的相互关联 而相互依存。 ③计划区域,是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它为一定的管理目的而创造,是政府计划、政策的实施 地区

二、经济区域 1.定义: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 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2.特点(与地理学区域比较》 ①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②不能无限划分 ③不是周定不变的: ④开放的,界限是模糊的 3.非平衔、非线性的开放系统 非平衡性:子系统及其单元的功能、作用不是同等、均匀的 非线性:各子系统的增长不成比例、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可加 性和与之相关的放大作用 开放性:从外部环境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又向外界耗 散物质、能量,并传递信息:且各子系统是相互 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封闭的。 第三节 区域经济 一、区域经济的含义 构、社会结构的创新 量和投入一产出效益 的提高。 2.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 ①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稳定的增长: ②居民生活环境不新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③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 ④)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特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⑤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 ⑥社会事业和社会保意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⑦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⑧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 二、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1.二次世界大战后,众多发展中国家除了经济上落后、政治上不稳定以外,区域发展上的不平 衡,呈现典型的区域发展的“二元性”。 2.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想从经济上解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对称,平衡二元经济 的利益冲突,但在调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上却没突破。 惠之一,20世纪0年代末90年代初。区城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回经济研究中时论得最热烈的话 4.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①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②市场发育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体制的转换速度和程度也不同: ③存在两个相反有互补的梯度差,即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 资源又要比东部地区丰富得多: ④经济发展速度不同造成的人均产出和人均生活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并呈上升趋势。 5.弊处: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一、研究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 地域分工理论

二、经济区域 1.定义: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 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2.特点(与地理学区域比较): ①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 ②不能无限划分; ③不是固定不变的; ④开放的,界限是模糊的。 3. 非平衡、非线性的开放系统。 非平衡性:子系统及其单元的功能、作用不是同等、均匀的。 非线性:各子系统的增长不成比例、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可加 性和与之相关的放大作用。 开放性:从外部环境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又向外界耗 散物质、能量,并传递信息;且各子系统是相互            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封闭的。 第三节 区域经济 一、区域经济的含义 1.经济发展: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它不仅是一种财富和经济机体 的量的增加和扩张,而且还意味着其质的方面的变化,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创新,社会生活质 量和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 2.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 : ①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稳定的增长; ②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③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 ④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⑤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 ⑥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⑦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⑧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 二、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1.二次世界大战后, 众多发展中国家除了经济上落后、政治上不稳定以外,区域发展上的不平 衡,呈现典型的区域发展的"二元性"。 2.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想从经济上解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不对称,平衡二元经济 的利益冲突,但在调节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上却没突破。 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研究中讨论得最热烈的话 题之一。 4.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①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②市场发育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经济体制的转换速度和程度也不同; ③存在两个相反有互补的梯度差,即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 资源又要比东部地区丰富得多; ④经济发展速度不同造成的人均产出和人均生活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并呈上升趋势。 5.弊处: 第四节 区域经济学 一、研究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

1.定义: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 要素禀赋理论等。 2.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批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成本绝对的低, 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只有这种产品才应该被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具备绝对优势的 产品。 按绝对优势理论, 一个没有任何绝对优势产品的地区就不能从贸易中获利。然而,现实的地域分 工与贸易并非如此。 3.比较优势理论 渊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他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通 过分析两个国家在单一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从理论上证明了比较优势的存在和贸易的互利性,奠定 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 积极意义在于: 4.异外, 认为区域是 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其竞争是在区际收支平衡的基础上的, 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略了其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 用 5要麦论 解释了导致产品比较成本区域差异的关键原因在于要素比例的不同。 不同的来源 6.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 相同:都使用相对比较原则来说明比较优势 李嘉图:着眼于商品本身的差异 不同, 不足:要素禀赋论假设生产要素总量既定不变且得到充分利用,采用的是短期静态比较分析,缺 乏长期动态的观点且把技术因素视为无差别、相对静止的既定因素 然有枝电中 4.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按赫一俄理论,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越来越少,而南北国家之间的贸易将扩大。然而事实恰 恰不然,这现象暴露了赫一俄理论的局限性,从而也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人力资本论、技术要素论、产品周期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和动态比 较优势理论。 “、大闲经济的风域化发展期律一区城经济非的僧长理论 1.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 ①基本观点:区域差异是均衡机制失灵的表现,而这种失灵主要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妨碍要素 流动的制度性瓶颈」 ②缺点: 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视为同质的一元经济,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差异不仅表现为多层次的经 济发展水平,而且表现为多类型的经济形态: 假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已经成熟,从而把要素流动和经济均衡增长直接联系起来 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 2.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7年,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 论,认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区际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都是大致相同的, 而目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1.定义: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包括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 要素禀赋理论等。 2.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成本绝对的低, 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只有这种产品才应该被生产,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具备绝对优势的 产品。 按绝对优势理论,一个没有任何绝对优势产品的地区就不能从贸易中获利。然而,现实的地域分 工与贸易并非如此。 3.比较优势理论 渊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他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通 过分析两个国家在单一生产要素上的差异,从理论上证明了比较优势的存在和贸易的互利性,奠定 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 积极意义在于: 4. 异处: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其竞争是在区际收支平衡的基础上的, 因而受到竞争法则的支配。 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略了其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 用。 5.要素禀赋论 解释了导致产品比较成本区域差异的关键原因在于要素比例的不同。 不同的来源 6.要素禀赋论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 相同:都使用相对比较原则来说明比较优势 李嘉图:着眼于商品本身的差异 不同: 不足:要素禀赋论假设生产要素总量既定不变且得到充分利用,采用的是短期静态比较分析,缺 乏长期动态的观点且把技术因素视为无差别、相对静止的既定因素,显然有悖事实。 4.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按赫—俄理论,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应越来越少,而南北国家之间的贸易将扩大。然而事实恰 恰不然,这现象暴露了赫—俄理论的局限性,从而也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人力资本论、技术要素论、产品周期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和动态比 较优势理论。 二、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1.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 ①基本观点:区域差异是均衡机制失灵的表现,而这种失灵主要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妨碍要素 流动的制度性瓶颈。 ②缺点: 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视为同质的一元经济,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差异不仅表现为多层次的经 济发展水平,而且表现为多类型的经济形态; 假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已经成熟,从而把要素流动和经济均衡增长直接联系起来; 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 2.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7年,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 论,认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主要是区际人均收入工资水平和利润率都是大致相同的, 而且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2)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业主要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 所组成。 ②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转移: 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区域经济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秩序地从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 (3)增长极理论 ①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把经济空间划分为计划经济空间、力场作用经 济空间和均质经济 三种类型,关心的主要是增长极的结构特点, 尤其是产业间的关联效益,而 忽略了增长极的空间含 ②20世纪60年代初,罗德温(L.Rodwin)首次提出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③20世纪60年代中期,布代维尔重新系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与 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且包含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强调了增长极的 空间特征。 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指出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影响:“极化效应”(polarized effect)和"涓滴效应"(trickling-down effect)。 ⑤卡尔多(N.Kaldor) 1970年他提出“相对有效工资"概念,即货币工资与生产率增长率的比例. ⑥卡尔多及缪尔达尔一赫希曼模型的局限性: 都是循环模型,缺乏对初始优势条件的有力解释 卡尔多模型中的有效工资概念无法解释生产力行为如何引起较快增长的机制。 3.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965年,威廉逊发现,经济增长中区域间不平衡程度的变化呈倒形,亦即随着时间的推 移,区域间经济发展趋同。1991年又指出,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并非一贯如此。 4.评述一尚待解决问题 增长无论处于哪一阶段是否都存在对非均衡的依赖性?增长对排均衡的依赖性是否存在某种客观限 制 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要求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怎样判断区域经济发展差 异的合理性? 三、经济增长理论 1.经济增长,是指后期的国民经济产出量在规模上比前期增加。 2.经济增长的方式 3.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劳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技术等 4.其他经济增长理论: 哈罗德一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 思考题 1.经济区位的含义是什么? 2.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研究区域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4.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内容?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教学目的和要求:

(2)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①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以梯度来表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 衡的。区域可被分为低梯度区域和高梯度区域。高梯度区域的产业主要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 所组成。 ②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转移; 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区域经济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秩序地从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 (3)增长极理论 ①20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把经济空间划分为计划经济空间、力场作用经 济空间和均质经济空间三种类型,关心的主要是增长极的结构特点,尤其是产业间的关联效益,而 忽略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②20世纪60年代初,罗德温(L.Rodwin)首次提出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③20世纪60年代中期,布代维尔重新系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与 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且包含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强调了增长极的 空间特征。 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指出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影响:"极化效应"(polarized effect)和"涓滴效应"(trickling-down effect)。 ⑤卡尔多(N.Kaldor)  1970年他提出"相对有效工资"概念,即货币工资与生产率增长率的比例。 ⑥卡尔多及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的局限性: 都是循环模型,缺乏对初始优势条件的有力解释; 卡尔多模型中的有效工资概念无法解释生产力行为如何引起较快增长的机制。 3.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965年,威廉逊发现,经济增长中区域间不平衡程度的变化呈倒U形,亦即随着时间的推 移,区域间经济发展趋同。1991年又指出,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并非一贯如此。 4.评述-尚待解决问题 增长无论处于哪一阶段是否都存在对非均衡的依赖性?增长对非均衡的依赖性是否存在某种客观限 制?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要求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怎样判断区域经济发展差 异的合理性? 三、经济增长理论 1.经济增长,是指后期的国民经济产出量在规模上比前期增加。 2.经济增长的方式 3.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劳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技术等。 4.其他经济增长理论: 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 思考题 1.经济区位的含义是什么?     2.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研究区域经济的意义是什么?     4.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内容?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誉握国际经济休化的概念:紫据区域经济二体化组织的类与特点:,掌握区 我经 解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 费美这构建的暖经济: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球经济特怎 教学重难点: 1.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2,欧洲联盟的风域经济发展特点 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与政策框架 4.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1.定义: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 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 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 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2.目的: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有效地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 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3.效率问题:生产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 (1)消极一体化:贸易自由化过程所带来的歧视性做法等 (2)积极 体化:为使市场有效率而对现存的措施和制度进行修正,以及实现更为广泛的政策目 标所带来的效果 4.经济联合过程 国家内部的一体化 国际经济一体化 全球一体化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与特点 1.类型 (1)特惠关税区:只课征远低于对第三国所课征的关税。 (2)自由贸易区:取消了各国之间的贸易限制。 (3)关税同盟:统一的外贸税率和实行共同的外贸政策。 (4)共同市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 (5)经济同盟:货币、财政等政策实行一定程度的协调 (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在贸易、货币、财政等政策上完全一致。 2.特点 第一,具有较大影响力。 第二,覆盖面趋于重叠 第三,简历的时间比较早,发展得比较成熟。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作用 1.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内部贸易发展 第二,有利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第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2.消极作用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趋势 1发展轨迹 第一,现存的区域经济组织的深化:如卫生、环境标准。 第二,现存的区域经济组织的扩展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与特点;掌握区 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作用;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得发展趋势;了解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 了解北美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区域经济;了解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2.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3.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宗旨与政策框架 4.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1.定义: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 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 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2.目的: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有效地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 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3.效率问题:生产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 (1)消极一体化:贸易自由化过程所带来的歧视性做法等。 (2)积极一体化:为使市场有效率而对现存的措施和制度进行修正,以及实现更为广泛的政策目 标所带来的效果。 4.经济联合过程 国家内部的一体化 国际经济一体化 全球一体化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与特点 1.类型 (1)特惠关税区:只课征远低于对第三国所课征的关税。  (2)自由贸易区:取消了各国之间的贸易限制。 (3)关税同盟:统一的外贸税率和实行共同的外贸政策。  (4)共同市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  (5)经济同盟:货币、财政等政策实行一定程度的协调。 (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在贸易、货币、财政等政策上完全一致。 2.特点 第一,具有较大影响力。 第二,覆盖面趋于重叠。 第三,简历的时间比较早,发展得比较成熟。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作用 1.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内部贸易发展。 第二,有利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第三,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2.消极作用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趋势 1.发展轨迹 第一,现存的区域经济组织的深化:如卫生、环境标准。 第二,现存的区域经济组织的扩展

第三,订立新的区域贸易协定。 2.发展较快的原因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同时并存的两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第二节 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 一、欧洲联盟简介 二、欧洲联合的深化 1.从关税同盟到共同市场 首要,成员国之间取消相互讲口和出口商品的关 其次,取消数量限制以及其他非关税壁垒措施 2.通往经济和货币联盟之路 1988年6月,启动新一轮推进经济和货币联盟的行动 1989年4月,完成了《德洛尔报告》并予以公布 1995年12,欧盟决定实行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计划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 3.欧洲政治联盟 有三大支柱:欧洲共同体、共同对外的安全政策、司法和国内事务方面的合作。 4.欧盟走向政治联盟 1991年12月,草签了《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 第三节北美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区域经济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概况 1992年12月17日,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1月1日,该协定开始生效实施 协定规定:15年内分三个阶段取消进口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的自由流通。 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宗旨与政策框架 立执行是:贸斋有然余阅条售加度多智 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 增加投机会 对知识产权提供适当的保护,建 2.商品贸易 (1)国民待遇 (2)市场准入(3)取消关税(4)对进口和出口的限制 (5)退税(6)海关手续费 3.市场准入: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4.原产地规则:确保自由贸易协定的优惠只给予北美地区生产的商品:确定明确的规则,并取得 预期的效果减少对在协定范围内进行贸易活动的出口商、进口商和生产者管理上的障碍。 5.纺织品和服装 (1)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2)保护(3)原产地规则(4)贴标签的条件 6.汽车产品 7能源和其木化丁产日 8.农业 (1)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2)墨西哥和美国将逐步放开糖的双边贸易 (3)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的贸易 (4)特别果护 (5)国内扶持 (6)出口补贴(7)关于农牧产品商品化的标准 (8)贸易争端的解决 (9)农牧产品贸易委员会 9.投资

第三,订立新的区域贸易协定。 2.发展较快的原因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同时并存的两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第二节 欧洲联盟的区域经济发展 一、欧洲联盟简介 二、欧洲联合的深化 1.从关税同盟到共同市场 首要,成员国之间取消相互进口和出口商品的关税 其次,取消数量限制以及其他非关税壁垒措施。 2.通往经济和货币联盟之路 1988年6月,启动新一轮推进经济和货币联盟的行动 1989年4月,完成了《德洛尔报告》并予以公布 1995年12,欧盟决定实行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计划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     3.欧洲政治联盟 有三大支柱:欧洲共同体、共同对外的安全政策、司法和国内事务方面的合作。 4.欧盟走向政治联盟 1991年12月 ,草签了《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 第三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区域经济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概况 1992年12月17日,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1月1日,该协定开始生效实施 协定规定:15年内分三个阶段取消进口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的自由流通。 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宗旨与政策框架 1.宗旨:消贸易壁垒,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增加投资机会,对知识产权提供适当的保护,建 立执行协定、解决争端的有效程序,以及促进三边的、地区的和多边合作 2.商品贸易 (1)国民待遇   (2)市场准入 (3)取消关税 (4)对进口和出口的限制 (5)退税 (6)海关手续费 3.市场准入: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4.原产地规则:确保自由贸易协定的优惠只给予北美地区生产的商品;确定明确的规则,并取得 预期的效果;减少对在协定范围内进行贸易活动的出口商、进口商和生产者管理上的障碍。 5.纺织品和服装 (1)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2)保护 (3)原产地规则 (4)贴标签的条件 6.汽车产品 7.能源和基本化工产品 8.农业 (1)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2)墨西哥和美国将逐步放开糖的双边贸易 (3)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间的贸易  (4)特别保护 (5)国内扶持      (6)出口补贴 (7)关于农牧产品商品化的标准 (8)贸易争端的解决   (9)农牧产品贸易委员会 9.投资

1)范围:企业的各种形式的所有权和以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的参与,以及通过合同产生的所 有权。 (2)非歧视待遇和最低待遇 (3)经营条件(4)转移(5)征用(6)争端解决 (7)各国的承诺和特殊的例外(8)例外(9)投资和环境 10.金融服务 11.服务 12.知识产权 13.政府采购 (1)包含建筑和其他服务 (2)承诺公平和开放的采购竞 14.争端解决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制定了解决争端的几种程序 (1)快速有效的争端解决 (2)提供双边或三边争端解决机制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示范作用 对拉美国家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并促进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的谈判 第四节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概祝 一个协商与合作机构,不具有指令职能,不搞机制化 组织成员差异性极大,既有发达成员,又有发展中成员 内部围绕这一区域经济组织的性质,展开了一系列斗争。 二、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 1.APEC制度创新的动力 (1)大多数成员普遍实行了加工贸易立国或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2)APEC特殊的成员构成和经济政策和经济利益的多样性,不允许其实行封闭的政策 (3)任何一个地区内部运行法则都必须与WT0的原则相协调。 2.APEC的制度创新 (1)APEC原则框架创新 其中“全面性”、"维持现状”、"同时启动、"持续进程与不同的时间表”、"灵活性"等体现了APEC适 应各成员的差异性。 (2)APEC协商机制创新 第一层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第二层次,APEC部长级会议。 第三层次,APEC高官会,为APEC的常设机构。 第四层次,各委员会和工作组,负责具体领域工作 (3)APEC推进方式创新 开放性、灵活性和渐进性,在自愿与协调的基础上推进APEC进程。 (4)APEC运作机制创新 协调的时间框架已经机制化。 每年的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由成员轮流担任东道主 APEC东道主对APEC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内容影响较大。 (5)APEC活动内容创新 包括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6)APEC自由化体系创新 加强各成员的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通信、能源和交通

(1)范围 :企业的各种形式的所有权和以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的参与,以及通过合同产生的所 有权。 (2)非歧视待遇和最低待遇 (3)经营条件 (4)转移 (5)征用 (6)争端解决 (7)各国的承诺和特殊的例外 (8)例外 (9)投资和环境       10.金融服务 11.服务 12.知识产权 13.政府采购 (1)包含建筑和其他服务 (2)承诺公平和开放的采购竞争 14.争端解决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制定了解决争端的几种程序 (1)快速有效的争端解决 (2)提供双边或三边争端解决机制 三、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示范作用 对拉美国家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并促进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的谈判 第四节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 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概况 一个协商与合作机构,不具有指令职能,不搞机制化。 组织成员差异性极大,既有发达成员,又有发展中成员 内部围绕这一区域经济组织的性质,展开了一系列斗争。 二、APEC的创新及其特点 1.APEC制度创新的动力 (1)大多数成员普遍实行了加工贸易立国或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2)APEC特殊的成员构成和经济政策和经济利益的多样性,不允许其实行封闭的政策。 (3)任何一个地区内部运行法则都必须与WTO的原则相协调。 2.APEC的制度创新 (1)APEC原则框架创新 其中"全面性"、"维持现状"、"同时启动"、"持续进程与不同的时间表"、"灵活性"等体现了APEC适 应各成员的差异性。 (2)APEC协商机制创新 第一层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第二层次,APEC部长级会议。 第三层次,APEC高官会,为APEC的常设机构。 第四层次,各委员会和工作组,负责具体领域工作。 (3)APEC推进方式创新 开放性、灵活性和渐进性,在自愿与协调的基础上推进APEC进程。 (4)APEC运作机制创新 协调的时间框架已经机制化 。 每年的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由成员轮流担任东道主。 APEC东道主对APEC部长级会议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内容影响较大。 (5)APEC活动内容创新 包括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6)APEC自由化体系创新 加强各成员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通信、能源和交通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38页,可试读13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