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十二五规划铜耍一:把趣机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第一篇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章“十一五”为科学发腰莫定良好基猫,“十一五”时期是云南历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大事、难 事、急事集中发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 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第七、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实施绿色经济强省、 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战略,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了全球性金 雕危机的严重冲击,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早灾和频繁发生的泥石流、地震、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严重 影响,“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全省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是我省改革开 放0多年来经济杜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经济建设取得“八个翻番”的重大成就,开创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全新局面。“十一五”期间,全名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能快则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质量和水平上了 个新台阶,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速第2次超过1达到1.%的良好局面。产业结 构时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19.1:41.2:39.7调整到2010年的15.3:44.7:40,5 年累计工业投资突破600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7倍:支柱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占全省生产总值55 左右,非烟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9%左右,电力、钢铁、有色、化工等产业的竞争力 进一步提升,先进装各制造、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粮食总产量达 到1531万吨,农产品出口突破12亿关元,年出口额连续多年居西部省区第1位。全省人民币存贷款余额 双双突破1万亿元,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重由98.8:1.2调整为83.3:16.7.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 72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5749元,工业增加值超过26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800亿元,地方财政 般预算收入87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告总额25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33亿美元以上,5年累计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到1.6万亿元,取得了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 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现或基本实现翻番的 显著成效 社会发展有重大推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是杜会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枸建公平正义、共同紧荣发展的和谐社会,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中等职 业教有在校生规模在“十五”末基础上实现了翻番:公共卫生全力推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著: “文化惠民”工程全力实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走在全国前列:总人口有效控制在4600万人以内。全 面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120余项、重大装 备及关键部件研发项日20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148个,培育创新型试点企业12户, 按国家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1户,累计申请专利近2万件,获得授权1.2万多件. 一一基碑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坚持加大投入,不断增强发 展后劲,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初步缓解。建成了一批事关全局的好项目、大项目。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 善,全省以云桂铁路、沪昆铁路客运专线等高标准铁路项目为代表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全面展开,铁路运营 里程达到2500公里,在建规模超过200公里:昆明新机场建设全面推进,全省机场总数达到12个,位列 全国第2位: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超过2600公里,居西部前列:农村公路建 设成为重要亮点,乡镇公路路面硬化和建制村通公路比重分别达到90%和98%,通畅和通达率较205年提 高了近1倍。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全省,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能源建设加快推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700 万千瓦,中缅油气管道及石油炼化工程开工建设。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国家
云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一:把握机遇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第一篇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第一章“十一五”为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十一五”时期是云南历史上极不平凡的 5 年,大事、难 事、急事集中发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 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第七、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全面实施绿色经济强省、 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战略,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了全球性金 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和频繁发生的泥石流、地震、低温冰冻等自然灾害的严重 影响,“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完成或超额完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全省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是我省改革开 放 30 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经济建设取得“八个翻番”的重大成就,开创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全新局面。“十一五”期间,全省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能快则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质量和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速第 2 次超过 11%达到 11.8%的良好局面。产业结 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比重由 2005 年的 19.1∶41.2∶39.7 调整到 2010 年的 15.3∶44.7∶40,5 年累计工业投资突破 6000 亿元,是“十五”时期的 3.7 倍;支柱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占全省生产总值 55% 左右,非烟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 69%左右,电力、钢铁、有色、化工等产业的竞争力 进一步提升,先进装备制造、光电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粮食总产量达 到 1531 万吨,农产品出口突破 12 亿美元,年出口额连续多年居西部省区第 1 位。全省人民币存贷款余额 双双突破 1 万亿元,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重由 98.8∶1.2 调整为 83.3∶16.7。2010 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 7220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 15749 元,工业增加值超过 2600 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 1800 亿元,地方财政一 般预算收入 871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500 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 133 亿美元以上,5 年累计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到 1.86 万亿元,取得了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 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现或基本实现翻番的 显著成效。 ——社会发展有重大推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构建公平正义、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社会,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中等职 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在“十五”末基础上实现了翻番;公共卫生全力推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文化惠民”工程全力实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走在全国前列;总人口有效控制在 4600 万人以内。全 面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120 余项、重大装 备及关键部件研发项目 20 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 148 个,培育创新型试点企业 122 户, 按国家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251 户,累计申请专利近 2 万件,获得授权 1.2 万多件。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坚持加大投入,不断增强发 展后劲,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初步缓解。建成了一批事关全局的好项目、大项目。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 善,全省以云桂铁路、沪昆铁路客运专线等高标准铁路项目为代表的大规模铁路建设全面展开,铁路运营 里程达到 2500 公里,在建规模超过 2200 公里;昆明新机场建设全面推进,全省机场总数达到 12 个,位列 全国第 2 位;公路通车里程突破 20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超过 2600 公里,居西部前列;农村公路建 设成为重要亮点,乡镇公路路面硬化和建制村通公路比重分别达到 90%和 98%,通畅和通达率较 2005 年提 高了近 1 倍。高速宽带网络覆盖全省,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能源建设加快推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3700 万千瓦,中缅油气管道及石油炼化工程开工建设。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国家
规划内的541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大型灌区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蓄 水库容超过110亿立方米,5年新增12亿立方米. 一共享发展成果,民生有重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珑全覆盖, 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工伤、城镇居民医疗、失业、生有保险实现州市级统筹,企业退休养老金、失业 保险金、工伤人员待通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17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参保人数达648.6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超过16000元和3950元,年均分别增长8.1%和9.9%。累计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31.2万套,改造农村 危旧房215万户。5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65万,解决950多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全省农村户用沼 气池达到273万口,增长82,解决了25.8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数字乡村”工程覆盖全省 一始终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米抓,民族团结、边境稳定、社会 和谐开创新局面。实施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兴边富民”行动计划、“平安云南”创建活动、扶持人 口较少民族发展等重大工程。“十一五”是民族关系最为和谐、民族地区发展最快、少数民族群众得到实惠 最多的时期,民族地区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改苹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桥头堡建设全面启动.始终坚持把政革开放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各项改苹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成品油价税费等一些重大改苹顺利推进并取得初步成 效,一些重要领城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步伐,改革试点工作有序展开,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充 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发展,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成效,桥头堡成略取得 实质性进展,我省对外开放有望实现从末梢向前沿的转变。 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坚持绿色发展,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 发展生态化的道路。“七云南保护行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森林云南”建设、“九湖流域 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三峡上游区水污染治理工程”全而实施,滇池治理工作全面提速,水质恶化的趋 势得到有效制,综合治理效果开始显现,洱海治理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创造了水污染防治新模式,生物 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由18个县(市、区)扩大到44个县(市、区)。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森林覆盖率 达到52.%,昆明、曲靖、玉溪进入全国10个空气环境质量最好的重点城市行列。全省新增治理水土流大 面积140万公顷,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提高到70%以上。 经过多年的积累,尤其是“十一五”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积累的经歌陈足珍贵,创造的精 神财富影响深远,使云南进入了厚积薄发、蓄势待发的新时期,支撑发展的产业基础更加扎实,基础设施 瓶颈制约得到初步缓解,各族人民群众加快发展、奋力崛起、兴流富民的内在要求不断增强,为我省加快 发展积蓄了强大能量,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正缓慢复苏,新兴的经济体发展势头 普遍好于发达国家,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表现为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消费需求不旺 各田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不一致,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增大。围绕市场、资源、技术的争夺加刷,抢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刺高点更加激烈,从国内看,“十二五”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战略机 海期,是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经济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但还面 临着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调整经济结枸、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的任务十分艰巨。 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机进,也存在严峻挑战。建设中园 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为我省建设大通道、大窗口、大平台、大基地,打造具有内陆特点的开放型经 济,大开放促大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国家实施新1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云南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规划内的 541 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大型灌区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蓄 水库容超过 110 亿立方米,5 年新增 12 亿立方米。 ——共享发展成果,民生有重大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 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工伤、城镇居民医疗、失业、生育保险实现州市级统筹,企业退休养老金、失业 保险金、工伤人员待遇进一步提高。到 2010 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 317 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参保人数达 648.6 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 9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超过 16000 元和 3950 元,年均分别增长 8.1%和 9.9%。累计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 31.2 万套,改造农村 危旧房 215 万户。5 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 265 万,解决 950 多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全省农村户用沼 气池达到 273 万口,增长 82%,解决了 25.8 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数字乡村”工程覆盖全省。 ——始终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民族团结、边境稳定、社会 和谐开创新局面。实施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兴边富民”行动计划、“平安云南”创建活动、扶持人 口较少民族发展等重大工程。“十一五”是民族关系最为和谐、民族地区发展最快、少数民族群众得到实惠 最多的时期,民族地区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桥头堡建设全面启动。始终坚持把改革开放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各项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成品油价税费等一些重大改革顺利推进并取得初步成 效,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步伐,改革试点工作有序展开,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充 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促发展,对外开放取得突破性成效,桥头堡战略取得 实质性进展,我省对外开放有望实现从末梢向前沿的转变。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坚持绿色发展,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 发展生态化的道路。“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森林云南”建设、“九湖流域 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三峡上游区水污染治理工程”全面实施,滇池治理工作全面提速,水质恶化的趋 势得到有效遏制,综合治理效果开始显现,洱海治理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创造了水污染防治新模式,生物 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由 18 个县(市、区)扩大到 44 个县(市、区)。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森林覆盖率 达到 52.9%,昆明、曲靖、玉溪进入全国 10 个空气环境质量最好的重点城市行列。全省新增治理水土流失 面积 140 万公顷,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提高到 70%以上。 经过多年的积累,尤其是“十一五”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 神财富影响深远,使云南进入了厚积薄发、蓄势待发的新时期,支撑发展的产业基础更加扎实,基础设施 瓶颈制约得到初步缓解,各族人民群众加快发展、奋力崛起、兴滇富民的内在要求不断增强,为我省加快 发展积蓄了强大能量。 第二章“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正缓慢复苏,新兴的经济体发展势头 普遍好于发达国家,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表现为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消费需求不旺, 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不一致,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增大。围绕市场、资源、技术的争夺加剧,抢占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更加激烈。从国内看,“十二五”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战略机 遇期,是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是经济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但还面 临着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的任务十分艰巨。 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发展的新要求,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建设中国 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为我省建设大通道、大窗口、大平台、大基地,打造具有内陆特点的开放型经 济,大开放促大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国家实施新 10 年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云南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有、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 步改善民生等提供了重大机遇。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田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为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生产要素重组提供了有利条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全省加快结构调整,推 进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难得机调。加大对苹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语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史加重 视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为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 同时,在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愿。全省集“山区、民族、边疆和贫困”四位一体,仍处于全 国发展的低层次,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燕础设施滞后仍然是制约云南发展的重要瓶 颈,产业发展不快不强是制约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方式不优、结构调整不快是制约科学发展的 关健环节,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矛后突出、扩大就业和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增大,我省统筹城乡和诺发 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持续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是把握机 遇、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健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 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科学发展的攻坚期,是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扩大开放的加速期 是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期,是改善民生、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社会和诺稳定的促进期。必须 正确研判和把拆形势,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明确发展 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推进全省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喇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为 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为抓手 以加快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点和落煦点,加强统筹城乡协 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强基础、快发展,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促和谐,不断推进富裕 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必须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避。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包容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千方百计使云 南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走得更好更快,走出一条更有效率和更富活力的科学发展之路。 必须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 域。以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优 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政善民生的基础上 一必须突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这个抓手。努力形成“四轮驱动”的良好局 面,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一必须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扩 大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共享改革发展 成果,实现发展手段和日的有机统一一 一必须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个重要保障。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 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物调,增器可持铁发展能力。 一必须突出科技进步和创新这个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 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 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索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必须突出改革开放这个强大动力。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
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 步改善民生等提供了重大机遇。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为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生产要素重组提供了有利条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全省加快结构调整,推 进工业化、城镇化提供了难得机遇。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更加重 视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为全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 同时,在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全省集“山区、民族、边疆和贫困”四位一体,仍处于全 国发展的低层次,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基础设施滞后仍然是制约云南发展的重要瓶 颈,产业发展不快不强是制约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方式不优、结构调整不快是制约科学发展的 关键环节,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矛盾突出、扩大就业和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增大,我省统筹城乡和谐发 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持续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是把握机 遇、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 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科学发展的攻坚期,是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扩大开放的加速期, 是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期,是改善民生、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期。必须 正确研判和把握形势,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明确发展 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推进全省更好更快发展。 第二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为 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为抓手, 以加快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点和落脚点,加强统筹城乡协 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强基础、快发展,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促和谐,不断推进富裕 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建设迈上新台阶。 ——必须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包容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使云 南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走得更好更快,走出一条更有效率和更富活力的科学发展之路。 ——必须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 域,以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使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优 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基础上。 ——必须突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这个抓手。努力形成“四轮驱动”的良好局 面,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必须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扩 大基本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共享改革发展 成果,实现发展手段和目的有机统一。 ——必须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个重要保障。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 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必须突出科技进步和创新这个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 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 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必须突出改革开放这个强大动力。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适应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的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提高 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创造参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以开发促发展、促政革、促创新 -必须突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个重要任务。坚持把发挥全省不同区域比较优势作为优化生产力布局的 重要途径,巩固提升滇中核心地位和细射带动作用的同时,着力培有新的经济增长极,支持山风、民族地 区、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统筹谋划全省跨行政区划 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加强区域闻经济联动,努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四章发展目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 要目标是: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以上,力争实现翻番。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年均增长15既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 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7男以上,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一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产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以文化、 旅游、物流为重点的三产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化率力争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非公经济比重力争达到50%左右,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公路总里程达到22,3万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000公里,新增蓄水库容 25亿立方米,电力装机容量达到7950万千瓦 一科教水平明显提升。高中阶段教有毛入学率达到8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有年限达到12.5年,研究 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每1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提高到0.53件,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人口自然增长半控制在5.3%以内.5年新增城慎就业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 控制在5%以内。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店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 保人数分别达到350万人和1250万人。力争解决全省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间题. 一资液节约环境保护明显加强。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清费比重达到3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排放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降低,确保国家下达的 “十二五”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圆满完成。森林覆盖率达到55%,森林蓄积量达到17亿立方米。 一改苹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等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桥头堡建设取得 重大进展,开放合作平台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际大通道建设全面推进,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云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二:走出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道略 第五章政策导向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趣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实施扩大内 西部大开发和“两强一堡”战略,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避,明确重大政策导向。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 性,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张预期的关系,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变 被动应对为主动适应,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在继续保持投资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努力扩大消费,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省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适应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的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提高 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创造参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以开发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必须突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这个重要任务。坚持把发挥全省不同区域比较优势作为优化生产力布局的 重要途径,巩固提升滇中核心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支持山区、民族地 区、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统筹谋划全省跨行政区划 的区域经济新格局,加强区域间经济联动,努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四章发展目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 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0%以上,力争实现翻番。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年均增长 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6%以 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17%以上,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产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 2 个百分点左右,以文化、 旅游、物流为重点的三产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 2 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化率力争年均提高 2 个百分点左右, 非公经济比重力争达到 50%左右,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公路总里程达到 22.3 万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 5000 公里,新增蓄水库容 25 亿立方米,电力装机容量达到 7950 万千瓦。 ——科教水平明显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8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2.5 年,研究 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1.5%,每 1 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提高到 0.53 件。 ——人民生活全面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5.3‰以内。5 年新增城镇就业 110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控制在 5%以内。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0%以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 保人数分别达到 350 万人和 1250 万人。力争解决全省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明显加强。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30%左右,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 排放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降低,确保国家下达的 “十二五”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圆满完成。森林覆盖率达到 55%,森林蓄积量达到 17 亿立方米。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等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桥头堡建设取得 重大进展,开放合作平台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际大通道建设全面推进,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云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二:走出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道路 - 第五章 政策导向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实施扩大内需、 西部大开发和“两强一堡”战略,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明确重大政策导向。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 性,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变 被动应对为主动适应,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调整优化需求结构。在继续保持投资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努力扩大消费,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省
际贸易,努力构建内需主导、消费驱动、外需助推,投资、消费、净出口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进 步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继续加大水利、交通、能源、农业农村及民生领域的投入,夯实发展基 础。切实增强清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积极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政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促进清费潜力释放和结构升级,大力提高清费对我省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提升外贸和省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提高和优化出口贸易的总量和结构,大力培有支 产业、新兴产业,做大总量、做优结构,逐步减少省际间贸易逆差,明显降低净出口的负拉动。到2015年, 力争使全省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60,2%、57.5%、-17.7%调整到5、5线、 一% 右。 一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积极推动增投资与扩消费相结合,增投资与惠民生相促进 继续加大打基础保民生投入的同时,争取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超过50%,着力加大产业投入,增强发展 后劲。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提高民资、直接融资和外资在总投资中比重,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投融资体制 机制,科学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发展从粗放式扩张向精深加工转变,从发展传统产业向发展特色产业、 略性新兴产业转变,促进产业新型化和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调优一产,加快云南特色新型工业化调 强二产,推动服务业发展调快三产。着力词整优化轻、重工业内部结构。按照“调优、调强、调轻”的工 业结构调整目标要求,不断提高重化工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链,促进重化工产品向精细化、新型化方向 发展,实现重化工业从低成本优势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进一步紧密结合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着力促进非公经济加快发展步伐,改善我省外贸出口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增加就业岗位等发 展要求,大力鼓励和支持发展与最终消费市场衔接最为直接的劳动密集型日用轻工产品产业,努力扭转轻 工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下滑的局势,促进我省地方轻工业产品对扩大消费的支掉作用。到015年, 力争使全省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5.3:44.7:40调整为12:46:42左右:轻、重工业比重由46.2 53.8西整为48.2:51.8左右 整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带动战略,规划和实施好一批符合新型工业化 要求,带动和示范作用强的大项目,积极推进“央企”、“强企”入滇,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国 有企业改制重组,增加新的动力和活力。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推进公平准入,抓好“放开、引导、扶 持、保护”4个环节,切实解决好准入难、融资难等突出问题。加大各项扶持改策的落实力度,提升非公 经济发展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 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特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合理调整分配关系,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努力实现城 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协调,大幅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发 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缩小城乡差距。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研发投 入,提高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积极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 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结 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动资源环境税费改革。进一步细化节能减排 措施和实现途径,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文持单位能耗增加值高的行业、产业用能,优化用能结构,健 全目标责任制和激局、约束机制,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着力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 第三篇战略布局
际贸易,努力构建内需主导、消费驱动、外需助推,投资、消费、净出口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格局。进一 步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继续加大水利、交通、能源、农业农村及民生领域的投入,夯实发展基 础。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积极推进城镇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促进消费潜力释放和结构升级,大力提高消费对我省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提升外贸和省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提高和优化出口贸易的总量和结构,大力培育支柱 产业、新兴产业,做大总量、做优结构,逐步减少省际间贸易逆差,明显降低净出口的负拉动。到 2015 年, 力争使全省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 60.2%、57.5%、-17.7%调整到 54%、54%、-8%左 右。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积极推动增投资与扩消费相结合,增投资与惠民生相促进, 继续加大打基础保民生投入的同时,争取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超过 50%,着力加大产业投入,增强发展 后劲。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提高民资、直接融资和外资在总投资中比重,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投融资体制 机制,科学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发展从粗放式扩张向精深加工转变,从发展传统产业向发展特色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促进产业新型化和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调优一产,加快云南特色新型工业化调 强二产,推动服务业发展调快三产。着力调整优化轻、重工业内部结构。按照“调优、调强、调轻”的工 业结构调整目标要求,不断提高重化工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链,促进重化工产品向精细化、新型化方向 发展,实现重化工业从低成本优势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进一步紧密结合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着力促进非公经济加快发展步伐,改善我省外贸出口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增加就业岗位等发 展要求,大力鼓励和支持发展与最终消费市场衔接最为直接的劳动密集型日用轻工产品产业,努力扭转轻 工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下滑的局势,促进我省地方轻工业产品对扩大消费的支撑作用。到 2015 年, 力争使全省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 15.3∶44.7∶40 调整为 12∶46∶42 左右;轻、重工业比重由 46.2∶ 53.8 调整为 48.2∶51.8 左右。 ——调整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带动战略,规划和实施好一批符合新型工业化 要求,带动和示范作用强的大项目,积极推进“央企”、“强企”入滇,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参与国 有企业改制重组,增加新的动力和活力。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推进公平准入,抓好“放开、引导、扶 持、保护”4 个环节,切实解决好准入难、融资难等突出问题,加大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提升非公 经济发展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提高政府保 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促进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合理调整分配关系,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努力实现城 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协调,大幅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发 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缩小城乡差距。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研发投 入,提高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积极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 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结 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动资源环境税费改革。进一步细化节能减排 措施和实现途径,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支持单位能耗增加值高的行业、产业用能,优化用能结构,健 全目标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着力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 第三篇战略布局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路,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田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 和诺相处的区域协调发暖格局, 第大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发挥各风域比较优势为着力点,以缩小风域发展差距,促进各区域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努力构建风域 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各区特色鲜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同。 第一节构建空间战略布局 道循“强圈、高带、兴群、促廊”空间战略布局原则,加快形成“一图、一带、六群、七”的战略格局 一圈。滇中城市经济圈,包括昆明、玉溪、曲靖和楚雄4个州(市)。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 展规划的实施,加快推进滇中地区在产业、交通、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努力将滇中城市 经济圆培有成为全省加快发展的引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我国而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核心 区域和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西部区域性经济中心、支撑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一带。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包括我省沿边25个县(市)。大力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积极发展沿 边特色产业和边境贸易,推进贯通边境县(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瑞围、河口、磨憨跨境经济合 作区和瑞丽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天保、猴桥、孟定、片马、动阿5个边境经济合作 区建设,努力将边境地区建设为全省兴边富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带。 六群。率先发展滇中核心城市群:加快发展以大理、隆阳、腾冲、芒市、瑞丽为重点的滇西次级城市群。 积极培育以个开蒙建、文配丘为重点的滇东南次级城市群:以丽江为重点,香格里拉、六库点状开发的滇 西北次级城市群:以景洪、思、临潮为重点的滇西南次级市群:以昭阳、鲁甸一体化为重点的流东北 次级城市群。围绕城市群发展,进一步优化交通布局,完善交通体系,努力打造滇中1小时经济圈,滇西、 滇东南、滇东北城市群2小时经济圈,滇西北、滇西南城市群3小时经济圈。努力将6大坡市群打造成为 带动各类中小城镇建设,促进人口聚集、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加快 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区域经济增长点。 七廊。进一步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配套,高效使捷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基地建设,以骨 干交通网为载体,加强区城合作,大力发展沿线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城镇建设,促进7条对外对内开 放经济走廊早日形成。即昆明至瑞丽辐射增甸皎漂、昆明至磨憨辐射泰国曼谷、昆明至河口辐射越南河内 昆明至腾冲辐射缅甸帝支那连接南亚4条对外开放经济走离,以昭通水陆交通为枢纽的昆明一昭通一成渝 和长三角、以文山水陆交通和物流为节点的昆明一文山一北部湾和珠三角、以滇藏铁路公路为依托的昆明 一丽江一迪庆一滇川藏大香格里拉3条对内开放经济走席。依托经济走廊,规划产业布局和区域物流中心 布局,最大化发挥沿线地区经济浩力,逐步培有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第二节优化产业布局 着跟全局和长远,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坚持集聚性、市场性、特色性、开放性、约束性的产业布局原则, 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为出发点,以区域资源、资本、技术等综合生产要素的禀赋为基础,以优化特色优势 农业、烟草及其配套、能源、治金、生物、化工、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商贸物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布 局为重点,以“1167”空间骨架为依托,以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为目的,努力构建滇中,滇东北、滇 东南、滇西和滇西北、滇西南5大板块各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分工有序、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主要消耗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向资源富集地布局:主要利用进口 资源、能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沿边、物流条件优越的地区布局:主要依托生物等资源的重大项目,采取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采用财政分税方式,基地建设和粗加工分散布局在适宜地区,精深加工要有选择性进 行集中布局,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滇中地区。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加快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有战略性新兴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第六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为着力点,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各区域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努力构建区域 分工合理、区际良性互动、各区特色鲜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构建空间战略布局 遵循“强圈、富带、兴群、促廊”空间战略布局原则,加快形成“一圈、一带、六群、七廊”的战略格局。 一圈。滇中城市经济圈,包括昆明、玉溪、曲靖和楚雄 4 个州(市)。加快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 展规划的实施,加快推进滇中地区在产业、交通、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努力将滇中城市 经济圈培育成为全省加快发展的引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核心 区域和连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陆路交通枢纽、西部区域性经济中心、支撑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一带。沿边对外开放经济带,包括我省沿边 25 个县(市)。大力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积极发展沿 边特色产业和边境贸易,推进贯通边境县(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瑞丽、河口、磨憨跨境经济合 作区和瑞丽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天保、猴桥、孟定、片马、勐阿 5 个边境经济合作 区建设,努力将边境地区建设为全省兴边富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带。 六群。率先发展滇中核心城市群;加快发展以大理、隆阳、腾冲、芒市、瑞丽为重点的滇西次级城市群; 积极培育以个开蒙建、文砚丘为重点的滇东南次级城市群;以丽江为重点,香格里拉、六库点状开发的滇 西北次级城市群;以景洪、思茅、临翔为重点的滇西南次级城市群;以昭阳、鲁甸一体化为重点的滇东北 次级城市群。围绕城市群发展,进一步优化交通布局,完善交通体系,努力打造滇中 1 小时经济圈,滇西、 滇东南、滇东北城市群 2 小时经济圈,滇西北、滇西南城市群 3 小时经济圈。努力将 6 大城市群打造成为 带动各类中小城镇建设,促进人口聚集、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加快工 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区域经济增长点。 七廊。进一步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配套,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基地建设,以骨 干交通网为载体,加强区域合作,大力发展沿线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城镇建设,促进 7 条对外对内开 放经济走廊早日形成。即昆明至瑞丽辐射缅甸皎漂、昆明至磨憨辐射泰国曼谷、昆明至河口辐射越南河内、 昆明至腾冲辐射缅甸密支那连接南亚 4 条对外开放经济走廊,以昭通水陆交通为枢纽的昆明—昭通—成渝 和长三角、以文山水陆交通和物流为节点的昆明—文山—北部湾和珠三角、以滇藏铁路公路为依托的昆明 —丽江—迪庆—滇川藏大香格里拉 3 条对内开放经济走廊。依托经济走廊,规划产业布局和区域物流中心 布局,最大化发挥沿线地区经济潜力,逐步培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 第二节 优化产业布局 着眼全局和长远,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坚持集聚性、市场性、特色性、开放性、约束性的产业布局原则。 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为出发点,以区域资源、资本、技术等综合生产要素的禀赋为基础,以优化特色优势 农业、烟草及其配套、能源、冶金、生物、化工、装备制造、旅游文化、商贸物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布 局为重点,以“1167”空间骨架为依托,以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为目的,努力构建滇中、滇东北、滇 东南、滇西和滇西北、滇西南 5 大板块各区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分工有序、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主要消耗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向资源富集地布局;主要利用进口 资源、能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沿边、物流条件优越的地区布局;主要依托生物等资源的重大项目,采取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采用财政分税方式,基地建设和粗加工分散布局在适宜地区,精深加工要有选择性进 行集中布局,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提高产业竞争力。 滇中地区。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加快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
产业,努力将滇中地区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要产业基地、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 烟草、旅游、文化、能源和商贸物流基地,以化工、治金、生物为重点的区域性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先进 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区域,促进形成滇中综合产业区。 滇东北地区。以清洁载能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重点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能源、化工、矿 产、商贸物流、旅游等产业,促进形成滇东北重化工产业区 滇东南地区。以特色产业发展和外向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重点加快发展观光农业、矿产、烟草、生物、 旅游、商贸物流、出口加工等产业,促进形成滇东南特色经济和外向型产业区】 滇西和滇西北地区。以生态环保型和外向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重点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生物、 旅游文化、清洁能源、矿产、轻工和出口加工等产业,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和旅游目的地,促进 形成滇西和滇西北以生物、旅游、能源、矿产为主的特色经济和外向型产业区, 浪西南地区,以特色产业发展和外向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加快发展热区农业、旅游文化、生物、能源 轻工、出口商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促进形戒滇西南以绿色经济为主的特色经济和外向型产业区. 第三带键全区城协调机制 科学编制区域发展相关规划。在组织实施好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一圈 一带、六群、七廊”区域发展规划。各县(市、区)要落实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本县(市、区) 的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县(市、区)具体功能区的划定。明确各功能区的空同“红线” 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打破地区封镜,加快建立统一市场,促进生产要素跨区 的自由流动。探索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区域合作方式,鼓励探索建立税收分李机制,促进 产业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区域互利共赢发展。鼓励发达州(市)和县(市、区)采 取多种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山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在继续 培好资金和项目援助基础上,加大技术和人才援助力度,将外生援助转化为内生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 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的扶持力度。 改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环境。加快法制建设,莫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基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破除行政区经济,建立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明确的地区财政支出平衡机制,促进各地基本公共服务 均衡发展。建立区城协调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区城间协调发展关键领域和环节的重大项目建设 第七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大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调整空间开发布局,明确开发内容,完善开发政策,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 效率,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一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聚集,保护农业 和生态发展空间,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资源环境承规能力较强,交通物流条 件和区位条件优越,聚集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套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配 和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地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域镇化开发,支持建设成为重点生态安 全屏障和提供农产品的主产区。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 禁止开发,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 专栏2 各类主体功能区发展建设重点 重点开发区。滇中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包括昆明、玉溪、曲靖和楚雄4州(市),建成文掉全国经济增长的围 要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掉点,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并在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 量效益,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在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有
产业,努力将滇中地区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重要产业基地、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 烟草、旅游、文化、能源和商贸物流基地,以化工、冶金、生物为重点的区域性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先进 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区域,促进形成滇中综合产业区。 滇东北地区。以清洁载能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重点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能源、化工、矿 产、商贸物流、旅游等产业,促进形成滇东北重化工产业区。 滇东南地区。以特色产业发展和外向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重点加快发展观光农业、矿产、烟草、生物、 旅游、商贸物流、出口加工等产业,促进形成滇东南特色经济和外向型产业区。 滇西和滇西北地区。以生态环保型和外向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重点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生物、 旅游文化、清洁能源、矿产、轻工和出口加工等产业,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水电基地和旅游目的地,促进 形成滇西和滇西北以生物、旅游、能源、矿产为主的特色经济和外向型产业区。 滇西南地区。以特色产业发展和外向型产业布局为主要导向。加快发展热区农业、旅游文化、生物、能源、 轻工、出口商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促进形成滇西南以绿色经济为主的特色经济和外向型产业区。 第三节 健全区域协调机制 科学编制区域发展相关规划。在组织实施好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一圈、 一带、六群、七廊”区域发展规划。各县(市、区)要落实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本县(市、区) 的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县(市、区)具体功能区的划定,明确各功能区的空间“红线”。 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打破地区封锁,加快建立统一市场,促进生产要素跨区 域的自由流动。探索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区域合作方式,鼓励探索建立税收分享机制,促进 产业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区域互利共赢发展。鼓励发达州(市)和县(市、区)采 取多种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山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在继续 搞好资金和项目援助基础上,加大技术和人才援助力度,将外生援助转化为内生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 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的扶持力度。 改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环境。加快法制建设,奠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基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破除行政区经济,建立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明确的地区财政支出平衡机制,促进各地基本公共服务 均衡发展。建立区域协调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关键领域和环节的重大项目建设。 第七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大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调整空间开发布局,明确开发内容,完善开发政策,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 效率,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引导人口经济向适宜开发的区域聚集,保护农业 和生态发展空间,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交通物流条 件和区位条件优越,聚集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要重点开发。对影响全局生态安全的重点生态功能区 和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地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支持建设成为重点生态安 全屏障和提供农产品的主产区。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 禁止开发,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 专栏 2 各类主体功能区发展建设重点 重点开发区。滇中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包括昆明、玉溪、曲靖和楚雄 4 州(市),建成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 要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并在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 量效益,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在全省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
和发展率先实现突破。省级重点开发区以城市群为主体,分布在16个州(市)。重点开发区在提高经济增 长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经 济聚集,建成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核心区。 限制开发风。限制开发区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以提供生态产品和农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严格控制开发强 度,加强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全国和全省生态产品和农产品的主要提供区域。限制开发区内矿 产、能源、生物、旅游、水资源等资源官集区域,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在资源环境承找 范围内,从促进当地绿色经济发展出发,科学、有序、合理推进区域内优势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保护。 禁止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包括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录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自然文 化遗产以及重点水源保护区,禁止开发区点状散布在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 规划,对全省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归并位置相 连、均质性强、保护对象相同但人为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禁止开发区,使自然文化资源切实得到有效保护, 将禁止开发区建设成为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研究和利用地, 第二节制定并实施区城配套政策 通过制定实施和调整完善现行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士地政策、农业政策、人口政策、民族 政策、环境政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等区域政策和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实施 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提高区域资源高效配置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我省重点生态功能 区的均衡性扶持支持力度,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省财政要完善对下转移等政策,实行 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投资政策,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生态功能 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修订完善现行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局、限制和禁止类产业。 实行差别化的士地管理政策和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标准, 第四篇主要任务 第八章走有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道路,着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牢牢抓住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主线, 深化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和“质量兴省”成略,推进关联产业融合与互动,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 争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能源产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制造业和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 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党争能力。以推进农业 产业化发展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外向型农业,完善现代 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大力培有农业龙头企业。把培有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健举措,围绕做大做强、产业 升级、企业培有,实施重组改造、引进承接、扶持培育的大企业培育计划,加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农业 招商引资、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的力度,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 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着力引进和培有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广的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构建龙头企业主导、优势产品带动、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 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 利益联结机制
和发展率先实现突破。省级重点开发区以城市群为主体,分布在 16 个州(市)。重点开发区在提高经济增 长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人口聚集、产业聚集和经 济聚集,建成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核心区。 限制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以提供生态产品和农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严格控制开发强 度,加强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全国和全省生态产品和农产品的主要提供区域。限制开发区内矿 产、能源、生物、旅游、水资源等资源富集区域,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在资源环境承载 范围内,从促进当地绿色经济发展出发,科学、有序、合理推进区域内优势资源可持续开发与保护。 禁止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包括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自然文 化遗产以及重点水源保护区,禁止开发区点状散布在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 规划,对全省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域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归并位置相 连、均质性强、保护对象相同但人为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禁止开发区,使自然文化资源切实得到有效保护。 将禁止开发区建设成为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要区域,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保护、研究和利用地。 第二节 制定并实施区域配套政策 通过制定实施和调整完善现行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农业政策、人口政策、民族 政策、环境政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等区域政策和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实施 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提高区域资源高效配置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我省重点生态功能 区的均衡性扶持支持力度,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省财政要完善对下转移等政策。实行 按主体功能区安排与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投资政策,按主体功能区安排的投资主要用于支持重点生态功能 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发展。修订完善现行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鼓励、限制和禁止类产业。 实行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和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标准。 第四篇主要任务 第八章 走有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道路,着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快三产,牢牢抓住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主线, 深化实施“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和“质量兴省”战略,推进关联产业融合与互动,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 争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能源产业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制造业和服务业为重点的产业 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 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以推进农业 产业化发展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外向型农业,完善现代 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举措,围绕做大做强、产业 升级、企业培育,实施重组改造、引进承接、扶持培育的大企业培育计划,加大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农业 招商引资、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的力度,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 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广的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构建龙头企业主导、优势产品带动、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 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 利益联结机制
着力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合理规划布局,集中连片开发,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基础 设施建设,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和龙头企业用地机制,健全农村士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农林产 品生产基地向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集中,大力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大企业带动大基地 大基地支持大企业、支撑大产业的发展态势。努力把我省建成国家重要的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木本油料 生产加工基地、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南菜北运和云菜外销基地以及天然橡胶、花卉、茶叶、咖啡等特色产 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大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推进以水浇地、坡改梯、土地平整、水利配 套、土政良、地力培肥为重点的中低产田地政造、“兴地腔边”和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加快实施中低产林 改造工程。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周任务:继续加大山区“五小水利”建设:推进 大型灌区田间渠系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到2015年,全省高产稳产农田累计达到4500万亩,新增有效 灌溪面积400万亩、节水灌源面积250万亩。完成1000万亩中低产田地和2000万亩中低产林改造. 努力提高农业机化水平。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加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机具的开发应用。以小型农机 具为主,因地制宜拓展各类型农业机械化作业,积极开发推广使用功能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农林作业 机械、节水灌溉设各和农用动力运输机械,提高种植、养殖、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机械化水平:推广 先进环保农机具:培有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手等专业技术培训,推进农机服务市 场化、产业化。到201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000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36偶,机耕机把 作业水平和病虫害机械统防统治率均达到80%以上 着力推广使用先进农业生产设施。以蓝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等作物为重点,建设品种引有圃和微繁脱 毒、穴盘苗、变温库等良种引设施,推广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遮阳覆盖等生产设施,提 高园艺作物设施化生产水平,推广标准化厩舍、池塘、网箱和规模养殖粪污处理等设施化建设,全面提升 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和清洁化生产水平,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大力推 广使用新型和专用肥料、低毒高效农药、多功能农业机械及生物可降解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探索生物农 药在优势农产品生产使用上的补贴机制 三、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全面实施新增百亿斤粮 食生产规划,加强70个国家级和省级粮食产能县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单产、品质和复种指数 大力发展优质稻、专用玉米、麦类、杂粮等专用粮食和特色商品粮。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850万 吨,实现粮食省内基本自给 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云系”、“滇牌”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特色经济作物和生态畜牧业的 比重,重点扶持优势明显、市场广阔的烟草、畜牧、果蔬、茶叶、薯类、中药材、甘蔗、花卉、木本油料、 橡胶、林产业、咖啡、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批品牌导向型烟草核心原料基地,以及规模化、标准 化园艺作物、畜禽、水产养殖场(小区)和高产优质林场,加强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发展 外向型农业,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在主要特色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创建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科技含量 较高、基础设施过硬、运行机制灵活、带动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化示范区,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向区域化 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云南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四、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着力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合理规划布局,集中连片开发,加快农业产业化基地基础 设施建设,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和龙头企业用地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农林产 品生产基地向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集中,大力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大企业带动大基地、 大基地支持大企业、支撑大产业的发展态势。努力把我省建成国家重要的常绿草地畜牧业基地、木本油料 生产加工基地、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南菜北运和云菜外销基地以及天然橡胶、花卉、茶叶、咖啡等特色产 品生产加工基地。 二、大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推进以水浇地、坡改梯、土地平整、水利配 套、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为重点的中低产田地改造、“兴地睦边”和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加快实施中低产林 改造工程。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继续加大山区“五小水利”建设;推进 大型灌区田间渠系配套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到 2015 年,全省高产稳产农田累计达到 4500 万亩,新增有效 灌溉面积 400 万亩、节水灌溉面积 250 万亩。完成 1000 万亩中低产田地和 2000 万亩中低产林改造。 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机具的开发应用。以小型农机 具为主,因地制宜拓展各类型农业机械化作业,积极开发推广使用功能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农林作业 机械、节水灌溉设备和农用动力运输机械,提高种植、养殖、加工、储藏、运输等环节机械化水平;推广 先进环保农机具;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手等专业技术培训,推进农机服务市 场化、产业化。到 2015 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 3000 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 36%,机耕机耙 作业水平和病虫害机械统防统治率均达到 80%以上。 着力推广使用先进农业生产设施。以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等作物为重点,建设品种引育圃和微繁脱 毒、穴盘育苗、变温库等良种引育设施,推广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遮阳覆盖等生产设施,提 高园艺作物设施化生产水平。推广标准化厩舍、池塘、网箱和规模养殖粪污处理等设施化建设,全面提升 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和清洁化生产水平。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大力推 广使用新型和专用肥料、低毒高效农药、多功能农业机械及生物可降解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探索生物农 药在优势农产品生产使用上的补贴机制。 三、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 6500 万亩左右。全面实施新增百亿斤粮 食生产规划,加强 70 个国家级和省级粮食产能县建设。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单产、品质和复种指数, 大力发展优质稻、专用玉米、麦类、杂粮等专用粮食和特色商品粮。到 2015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1850 万 吨,实现粮食省内基本自给。 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云系”、“滇牌”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特色经济作物和生态畜牧业的 比重,重点扶持优势明显、市场广阔的烟草、畜牧、果蔬、茶叶、薯类、中药材、甘蔗、花卉、木本油料、 橡胶、林产业、咖啡、蚕桑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批品牌导向型烟草核心原料基地,以及规模化、标准 化园艺作物、畜禽、水产养殖场(小区)和高产优质林场。加强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发展 外向型农业,努力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在主要特色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创建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科技含量 较高、基础设施过硬、运行机制灵活、带动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向区域化、 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云南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四、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支控体系。加大粮油、蔬菜、马铃薯、烟叶、甘燕、花卉等关系我省农业发展全局的重 点品种的选育和高效快繁技术研究及推广,加快建设种质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重点开展特色农产品 增产关键技术、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业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农业设施轻简化机械化生子 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建立农业防灾减灾技术体系、节水及抗早农业技术保院 体系、循环农业及生态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现代食品生物技才 等科技创新,增强我省在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因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农业科 技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坚持良种良法良制相配套,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和实施主体培调为关键措流,深入推进高产和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加大农村劳 动力技术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完善现代农业流通体系。着力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鲜活农 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和质量检测系统建设。依托农资经营企业发展专营店、 加盟店,构建全省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格。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镇经营、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培 育和组织大批具有经济实力、营销经验的农业合作社、经纪人及运销大户直接参与农产品销售,搞活农产 品流通。初步建立乡村现代流通网络。鼓励龙头企业在全国乃至国外建立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逐步建 立面向全国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和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加快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统筹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开发符合农村需要的金融产品,提升全省农村金融 服务水平,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大力发展村销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 农村信用社探索多样化产权制度,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健全多层次、 可持续的农村金 融体系 加强现代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扩展“数字乡村”工程和“云南农业信息网”功能,完普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抓好农技推广信息化、供销信息化、农业信息知识库和农业龙头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等农业管理信息化示范 工程。到2015年,农业信息服务覆盖所有的县、乡镇和90%以上的村委会. 五、加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深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快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推进标准 化生产,加强农业地方标准制定和修订,建设完善农业标准和认证服务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 和出口备案基地的体系建设和推广。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到2015年,全省主要农产品实现生 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准,80%上市销售“菜篮子”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50% 以上食用农产品生产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联防联 控等监管制度。建立条形码跟踪制度,健全药残可控制、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产品可召回的管理体 系。抓好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加大对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检疫和检测力度。继续实施省、州(市入、县 (市、区)级检测中心(站)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率先执行国际质量认证。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 食品、名牌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驰名(著名)商标等品牌的培有。 专栏3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农业基础条件建设工程。建成200万件以上“五小水利”工程。实施12个大型和75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 节水改造工程。推进100个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建成1万公里干支渠防渗工程。 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良种选繁有体系、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动植物防疫体系、经营服务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士地流转服务体系 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加快云南农业科技园、云南(曲靖)国际农业食品科技园等1000个各类现代农业 示范园和标准化园艺、声禽、水产养殖场、高产优质林场建设
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大粮油、蔬菜、马铃薯、烟叶、甘蔗、花卉等关系我省农业发展全局的重 点品种的选育和高效快繁技术研究及推广,加快建设种质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重点开展特色农产品 增产关键技术、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业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农业设施轻简化机械化生产 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究建立农业防灾减灾技术体系、节水及抗旱农业技术保障 体系、循环农业及生态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现代食品生物技术 等科技创新,增强我省在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农业科 技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坚持良种良法良制相配套,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深入推进高产和标准化创建活动,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加大农村劳 动力技术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完善现代农业流通体系。着力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鲜活农 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冷链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和质量检测系统建设。依托农资经营企业发展专营店、 加盟店,构建全省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网络。积极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方式。培 育和组织大批具有经济实力、营销经验的农业合作社、经纪人及运销大户直接参与农产品销售,搞活农产 品流通。初步建立乡村现代流通网络。鼓励龙头企业在全国乃至国外建立展销、批发和配送中心,逐步建 立面向全国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和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加快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统筹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开发符合农村需要的金融产品,提升全省农村金融 服务水平,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 励农村信用社探索多样化产权制度,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 融体系。 加强现代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扩展“数字乡村”工程和“云南农业信息网”功能,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抓好农技推广信息化、供销信息化、农业信息知识库和农业龙头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等农业管理信息化示范 工程。到 2015 年,农业信息服务覆盖所有的县、乡镇和 90%以上的村委会。 五、加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深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快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推进标准 化生产,加强农业地方标准制定和修订,建设完善农业标准和认证服务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 和出口备案基地的体系建设和推广。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到 2015 年,全省主要农产品实现生 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准,80%上市销售“菜篮子”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50% 以上食用农产品生产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联防联 控等监管制度。建立条形码跟踪制度,健全药残可控制、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产品可召回的管理体 系。抓好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加大对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检疫和检测力度。继续实施省、州(市)、县 (市、区)级检测中心(站)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率先执行国际质量认证。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 食品、名牌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驰名(著名)商标等品牌的培育。 专栏 3 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农业基础条件建设工程。建成 200 万件以上“五小水利”工程。实施 12 个大型和 75 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 节水改造工程。推进 100 个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建成 1 万公里干支渠防渗工程。 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良种选繁育体系、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动植物防疫体系、经营服务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加快云南农业科技园、云南(曲靖)国际农业食品科技园等 1000 个各类现代农业 示范园和标准化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场、高产优质林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