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渐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 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0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一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浙江 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省委战 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一、加快推动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 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发展背景 ·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考验, 全省上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 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有效贯彻落实“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 针,砥砺奋进,共克时艰,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综合实力 显著增强,初步统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7100亿 人均生产总值51800元,地方 财政收入2608亿元。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块状特色经济加快 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三个千亿”工程建 设进展顺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居全国各省区首位。生态环保取得实效,节能 诚排完成预定目标,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体制活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更趋明显,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全省经济社会逐步转入科学; 展、和谐发展的轨道,全面小康实现水平达到90%以上,为“十二五”发展莫定了坚实基 础。面向未来,我们正站在转型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一五”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是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坚 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力推动城乡、 区域、陆海和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三是坚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 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企业和民众在富民强省中的基础性和主体性作用: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推动全民创业和全面创新,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中小企业 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 四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 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浙江 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省委战 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一、加快推动科学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 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一)发展背景。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考验, 全省上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 略,扎实推进“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有效贯彻落实“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方 针,砥砺奋进,共克时艰,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综合实力 显著增强,初步统计 2010 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 27100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 51800 元,地方 财政收入 2608 亿元。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块状特色经济加快 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三个千亿”工程建 设进展顺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居全国各省区首位。生态环保取得实效,节能 减排完成预定目标,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体制活力不断增强,创新驱动更趋明显,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全省经济社会逐步转入科学发 展、和谐发展的轨道,全面小康实现水平达到 90%以上,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 础。面向未来,我们正站在转型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一五”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一 是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坚 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着力推动城乡、区域、陆海和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促进经济发展、 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三是坚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 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企业和民众在富民强省中的基础性和主体性作用;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推动全民创业和全面创新,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中小企业 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表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005年 010年 2010年 预全省生产总值(亿元) 3417.7 0000 27100 11.8 人均生产总值(元) 27661 40000 7.3 51800 10.2 标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073.91700 10 2535 18.7 规划目标 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005年 D10年 010年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40 45 5 非农从业人员比重(%) 75.5 80 451 82 6.5) 的务贵支出古生产 1.22 1.5 10.28) 1.82 0.6 城市化率() 56.0 60 (4 59 f31 工业固体废物棕合利用率(%) 92.6 90 03 商等教育毛入学率(%) 34 45 11 (11 城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30 33000 6 17359 8.2 衣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6660 9000 6 130g 8.4 人口自然增长率() 503 4.53 军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 0.9 0.72 (-201 0.72 -30 59.550.5 -15.1)49.8 -162 二氧化硫(万) 86.0 73.1 -15)68.0 -20.91 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876.81000 123.2)1580 70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名) 71.8 85 92 (20.2)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300 30i1 城镇登记失业率(%) 3.74.5 3.2 去来五年我省经济发据讲入加速转刑期社会建设排入整休推讲期体制改革排入 坚突破期,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 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 创新孕育新突破,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围绕市场、资源、人才、 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 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 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社会 局保持稳定,为我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同时,国家批准实施一系列 区域发展规划,兄弟省份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面临
表 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未来五年,我省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 坚突破期,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 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 创新孕育新突破,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围绕市场、资源、人才、 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 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 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社会大 局保持稳定,为我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同时,国家批准实施一系列 区域发展规划,兄弟省份你追我赶、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面临
更大压力。从省内看,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的关健时期,如果举措得当、转型到位,完全 有条件实现人均生产总值从7000美元向1000美元的跨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我省发展中不平衡 ,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过多依 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 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加剧,服务业比重提高不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依然比 较薄弱,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 增强转型升级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实现富民强省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推 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努力开创具有浙江特点 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全面实施“八八战 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 线,以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 着力调整经济结构 着力加 强自主创新,着力建设 生态文明,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省 人民的小康社会,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十 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 建成。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居 收入增幅、服务 业增加值比重、城市化率、研发经费支出比重升幅和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重高于“十一五” 实绩,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一产业升级实现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 值的比重达到25%,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传统 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左右。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 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海洋经济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增长点。 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新型城市化战略深入实施,都市区和城市群建设加 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城、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 展,欠发达地风限上全省发展步伐.城市化率达到63%左右,城乡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生态省建设深入推进,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减 现 介段性目标,继续 持全国先进水平,土地、水等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普,循环经济形成规 模,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一创业创新环境实现新突破。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聚风 速设初具却橙,各类开发风(园区)伏化发展.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 快提升,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体制机制再添新活力,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 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创业创新环境更加优化。 一保障改善民生实现新突破。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5%和9%,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遏制。公众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3 5年新 卫生 、文化、体有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更大压力。从省内看,经济社会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举措得当、转型到位,完全 有条件实现人均生产总值从 7000 美元向 10000 美元的跨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过多依赖 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 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要素制约加剧,服务业比重提高不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依然比 较薄弱,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 增强转型升级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实现富民强省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推 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努力开创具有浙江特点 的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全面实施“八八战 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 线,以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建设 生态文明,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省 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按照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十 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 建成。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左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服务 业增加值比重、城市化率、研发经费支出比重升幅和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比重高于“十一五” 实绩,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产业升级实现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 值的比重达到 25%,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传统 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48%左右。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 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海洋经济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增长点。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新型城市化战略深入实施,都市区和城市群建设加 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县城、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进 展,欠发达地区跟上全省发展步伐,城市化率达到 63%左右,城乡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生态省建设深入推进,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实现阶段性目标,继续保 持全国先进水平,土地、水等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循环经济形成规 模,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创业创新环境实现新突破。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 建设初具规模,各类开发区(园区)优化发展,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 快提升,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再添新活力,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 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创业创新环境更加优化。 ——保障改善民生实现新突破。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300 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 8.5%和 9%,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遏制。公众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3 5 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表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010年2015年年均号长属性 全吉生产总值(亿元) 27100 4000 预性 人均生产总值(元) 51800 73000 6.8 预期性 2535 4000 10 预期性 居民消费丰() 35.4* 38 预期性 城市化() 50 63 4) 预性 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43 48 5) 预期性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京 1.82 25 (0.681 预期性 财致教有经费支出占一根预算支出比重 >21 的束性 增男动力平均受教有年(年) 126* 13.5 预期性 高等教官毛入学事(品) 45 56 111 预期性 地保有量万由) 283.5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哈标淮煤/万元】 0.72 的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 68 58 约束性 幸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 0.8 15 15.31 师翻性 境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族挂放量(吨/万元) 钓束性 主要酒染物排放(万吨) 钓束性 林木苦积<万立方米) 24225 29225 [50001 钓束性 新耀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3001 约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3.2 <4 预期性 城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7350 4110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1303 17400 9 预期性 域乡居民收入比 242 <2.36 预性 城镇保性安居工促速设(万 58 钓束性 指标名你 2010年2015年 属性 人口自铁端长密() 4.53 6 约审性 人均期望命(年 预期性 :职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7503400〔6501 钓束性 城镇积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刀 1810 2130 13201 的束性 平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故死亡率(6) 0.230.13 的审性 注全生产包值 污染物排放包括化季氧量、二氧化、氯和氯氧化物
表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二、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 构和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关系,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一)建立健全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 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按照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要求,正确处理扩大内需与 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关系,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围绕解决制 约扩大内需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 大消费需求为主要着力点,把扩大消费需求与改 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扩大社会就业、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投资消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大力拓展内需市场。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加快建立完善浙江产品营销体 系,稳步推讲浙江品牌连销专卖网络、浙商营销网络和名品据销中心建设,不断扩大浙工产 品的市场占有率。深入开拓省内消费市场,鼓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在浙江设立区域总部 米购中心和物流中 心 不断完善商贸业态和网点布局,有序推进商贸集聚区建设。加快农 清费网络建设,建立健全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 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培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商品市场转型升级,努力建设现代商 贸流通强省。 (二)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 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 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继续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增收工 程,健全城乡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务力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和 经营性收入,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探索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人均生产总值联动增长 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保障 农民生产性收入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若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强居 民消费能力,居民消费率达到38%。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大社保体系,形成良好 的居民消费预期。加快培有旅游、文化、信息服务、教有培训、体有律身竿消费热点,实施 以旧换新和工业品下名,进 一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合理引导消费行为, 提倡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 保护消费者权益 稳定价格总水平。切实做好重点商品生产和供应工作,加强大宗农副产品和能源物资储 备,稳定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加快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 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清理和取 消不合理的洗及企业生产与群众生活的收费项日,缓解企业生产成本增支和群众生活费用增 加的压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和企业经营行为,强化价格监管,重点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 格等违法行为。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加强价格监测预警,进一步落实“米袋子”省长负 贵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三)促进投资合理增长。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辉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在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 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发挥致策导向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 科技创新、能源交通、城镇建设、生态环保、资源节约、防灾减灾等领域倾斜。严格执行投 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遥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把扩大投资和 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科学确定投资规模、布局和建设时序,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二、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 构和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关系,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一)建立健全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 实施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按照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要求,正确处理扩大内需与 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关系,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围绕解决制 约扩大内需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以扩大消费需求为主要着力点,把扩大消费需求与改 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扩大社会就业、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投资消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大力拓展内需市场。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加快建立完善浙江产品营销体 系,稳步推进浙江品牌连锁专卖网络、浙商营销网络和名品展销中心建设,不断扩大浙江产 品的市场占有率。深入开拓省内消费市场,鼓励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在浙江设立区域总部、 采购中心和物流中心,不断完善商贸业态和网点布局,有序推进商贸集聚区建设。加快农村 消费网络建设,建立健全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 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商品市场转型升级,努力建设现代商 贸流通强省。 (二)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 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 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继续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增收工 程,健全城乡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和 经营性收入,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探索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人均生产总值联动增长 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保障 农民生产性收入。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强居 民消费能力,居民消费率达到 38%。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大社保体系,形成良好 的居民消费预期。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体育健身等消费热点,实施 以旧换新和工业品下乡,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合理引导消费行为, 提倡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保护消费者权益。 稳定价格总水平。切实做好重点商品生产和供应工作,加强大宗农副产品和能源物资储 备,稳定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价格。加快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 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清理和取 消不合理的涉及企业生产与群众生活的收费项目,缓解企业生产成本增支和群众生活费用增 加的压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和企业经营行为,强化价格监管,重点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 格等违法行为。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加强价格监测预警,进一步落实“米袋子”省长负 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三)促进投资合理增长。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在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 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 科技创新、能源交通、城镇建设、生态环保、资源节约、防灾减灾等领域倾斜。严格执行投 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把扩大投资和 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科学确定投资规模、布局和建设时序,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一揽子计划与“十二五”前期投资项目衔接工作。完善重点建设项目与土地、资金等要素供 给的联动机制,强化重点项目实施保障。深化以减少审批部门、事项、环节、时间为主要内 容的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投资项目联动审批效能,推) 应用全省统 资项目管 理信息系统。完善重大项目管理机制,健全政府投资的咨询决策、执行、监督和贵任追究体 系。 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积极发展现代衣 业,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与 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品牌大省和质量强省战略,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 ,深入实施50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 改善耕地质量条件 、着力 是高粮食综合生产能 。大力推进粮食生 功能区建设, 力争建成 5O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充实粮食储备,扩大粮食产销合作,碗 保粮食安全。积极开展10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0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00个特色农业精 品园创建,力争建成4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 做强做优特色结品农业。加快农业科特和农作制度创新,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大力推 粮经复合、种养结合 生态循环等先进适用技术和模武。加快农业机械化, 促讲农机农艺 合。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发展无公吉 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壮大蔬菜、茶叶、果品、备牧 水产养殖、竹木、中药材、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力争主导产业产 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加快构建高产、优质 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专栏1十大农业 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蔬莱。以保障蔬莱市场供应为目标,稳定生产规模,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发展设施蔬莱 山地蔬菜及加工出口蔬菜等,培有现代种业体系、规模经营主体、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区域 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茶叶。以打造“浙江绿茶”品牌为丰线,以建设现代茶叶园风为重点,以茶叶拮深加工 为突破口, 培育优势产区,实施基地、加工、产品、市场、品牌 主体六大提升工程,建设 世界绿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 果品。围绕打造“精品果业”目标,以现代水果和珍稀干果园区建设为重点,做精柑橘、 杨梅、梨、葡萄等品种,加快山核桃、香榧等珍稀干果和油茶、板栗等木本粮油产业发展, 优化结构,提升深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提高综合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畜牧。在稳步发展生猪、奶牛产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家禽、兔、肉羊等节粮型动物 加快发展蜂产业和特色畜禽养殖业,提升饲料、药产业 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 水产养殖。建设现代渔业园区,着力发展养殖主导品种,加快发展设施渔业,积极发展 节水渔业,引导发展稻田养鱼,强化水产良种繁有,加强优质种苗繁有基地建设和关健技术 示范推广工作。 竹木。大力开展竹子丰产林培育、低产低效竹林改造提升和设施竹业建设,加强森林抚 有经营,加快大径材、珍贵树种和工业原料等用材林基地建设,鼓励竹木制品深加工和出口 提高竹木产业综合效益。 中药材。加强珍稀、濒危药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良种繁有基地建设,提升浙产 药材生产和加工水平,创建品牌
一揽子计划与“十二五”前期投资项目衔接工作。完善重点建设项目与土地、资金等要素供 给的联动机制,强化重点项目实施保障。深化以减少审批部门、事项、环节、时间为主要内 容的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投资项目联动审批效能,推广应用全省统一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 理信息系统。完善重大项目管理机制,健全政府投资的咨询决策、执行、监督和责任追究体 系。 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积极发展现代农 业,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与 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品牌大省和质量强省战略,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深入实施 500 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 改善耕地质量条件,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力争建成 500 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充实粮食储备,扩大粮食产销合作,确 保粮食安全。积极开展 100 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00 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00 个特色农业精 品园创建,力争建成 400 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 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和农作制度创新,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大力推广 粮经复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等先进适用技术和模式。加快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 合。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发展无公害 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壮大蔬菜、茶叶、果品、畜牧、 水产养殖、竹木、中药材、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力争主导产业产 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80%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 50%以上,加快构建高产、优质、 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专栏 1 十大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蔬菜。以保障蔬菜市场供应为目标,稳定生产规模,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发展设施蔬菜、 山地蔬菜及加工出口蔬菜等,培育现代种业体系、规模经营主体、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区域 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茶叶。以打造“浙江绿茶”品牌为主线,以建设现代茶叶园区为重点,以茶叶精深加工 为突破口,培育优势产区,实施基地、加工、产品、市场、品牌、主体六大提升工程,建设 世界绿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 果品。围绕打造“精品果业”目标,以现代水果和珍稀干果园区建设为重点,做精柑橘、 杨梅、梨、葡萄等品种,加快山核桃、香榧等珍稀干果和油茶、板栗等木本粮油产业发展, 优化结构,提升深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提高综合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畜牧。在稳步发展生猪、奶牛产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家禽、兔、肉羊等节粮型动物, 加快发展蜂产业和特色畜禽养殖业,提升饲料、兽药产业,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 水产养殖。建设现代渔业园区,着力发展养殖主导品种,加快发展设施渔业,积极发展 节水渔业,引导发展稻田养鱼,强化水产良种繁育,加强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和关键技术 示范推广工作。 竹木。大力开展竹子丰产林培育、低产低效竹林改造提升和设施竹业建设,加强森林抚 育经营,加快大径材、珍贵树种和工业原料等用材林基地建设,鼓励竹木制品深加工和出口, 提高竹木产业综合效益。 中药材。加强珍稀、濒危药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升浙产 药材生产和加工水平,创建品牌
食用菌。按照“优结构、提品质、深加工”的目标,实施菌种产业提升工程,推进集约 化生产和循环生产模式。 花卉苗木。在适当控制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增加新优品种比重 提升品质,进一步拓展产品市场规模。 蚕桑。围绕“打造优质茧生产基地”的目标,以现代蚕桑园区建设为抓手,调优嘉湖产 区,发展浙西产区,保持在全国前列的地位。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现代 生产经营组织体 。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培育形成50 家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培有农业 中介服务组织,形成1000家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加强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培养,鼓 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培育20万名以上拥有绿色证书的新型农民。 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 体”的县乡两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农业企业 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开展各 类专业化服务,积极推进农业服务外包。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 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农产品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 易方式。深入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组建现代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完善政策性农业保 险。 (一)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医药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择优发展石 化、船舶、钢铁等现代临港工业,着力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强、附加 值高的重大项目。有选择地改造提升纺织、轻工、建材、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坚决淘汰落 后产能,加快转移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加工制造环节。推广应用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精密 制造、清洁生产、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不断提升我省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 位。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提升建筑企业技术水平,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推动我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跨越。 专栏2制造业转型升级11个重点产业 汽车。重点发展轿车、豪华大客车、微型车、运动型多功能车、皮卡车等五大系列整车 立品和纯由动、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品,以及配套的动力、制动、转向、由子第关雅零 部件产品 船舶。重点发展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大型船帕以及船用主(辅)机、动 力装置、甲板机械等配套设备,做强特种船帕和远洋渔船,积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和中 高档游艇,提升发展船舶修理业。 钢铁。规划建设宁波临港钢铁基地,加快杭钢转型升级,积极发展优特钢及深加工,做 强做精不锈钢产业,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 石化。 推进炼化 化项目,延伸发展合成树脂 、合成橡胶、聚酯、聚氨酯、特种纤维 聚碳酸、有机化工原料等七大产业链,提升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化学原材料、基 础化工原料、农用化学品五类产品。 装备制造。重点突破重大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现代仪器仪表、新型纺织机械、高性能 轻工机械、新能源关键设备、轨道交通及民用飞机配套设备、工程机械、环保设备、机械基 础件和特色产品等十大领域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专用集成电路和关键器件,第三、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设备和 终端产品及宽带无线等通信网络产品,高端服务器等计算机产品,新型显示与光电子产品, 数字音视频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半导体照明,以及云计算、“三网”融合、应用 电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
食用菌。按照“优结构、提品质、深加工”的目标,实施菌种产业提升工程,推进集约 化生产和循环生产模式。 花卉苗木。在适当控制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增加新优品种比重, 提升品质,进一步拓展产品市场规模。 蚕桑。围绕“打造优质茧生产基地”的目标,以现代蚕桑园区建设为抓手,调优嘉湖产 区,发展浙西产区,保持在全国前列的地位。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形成 500 家年销售额 1 亿元以上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业 中介服务组织,形成 1000 家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加强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培养,鼓 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培育 20 万名以上拥有绿色证书的新型农民。 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 位一体”的县乡两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开展各 类专业化服务,积极推进农业服务外包。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 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农产品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 易方式。深入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组建现代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完善政策性农业保 险。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医药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择优发展石 化、船舶、钢铁等现代临港工业,着力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强、附加 值高的重大项目。有选择地改造提升纺织、轻工、建材、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坚决淘汰落 后产能,加快转移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加工制造环节。推广应用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精密 制造、清洁生产、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不断提升我省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 位。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提升建筑企业技术水平,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推动我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跨越。 专栏 2 制造业转型升级 11 个重点产业 汽车。重点发展轿车、豪华大客车、微型车、运动型多功能车、皮卡车等五大系列整车 产品和纯电动、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品,以及配套的动力、制动、转向、电子等关键零 部件产品。 船舶。重点发展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大型船舶以及船用主(辅)机、动 力装置、甲板机械等配套设备,做强特种船舶和远洋渔船,积极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和中 高档游艇,提升发展船舶修理业。 钢铁。规划建设宁波临港钢铁基地,加快杭钢转型升级,积极发展优特钢及深加工,做 强做精不锈钢产业,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 石化。推进炼化一体化项目,延伸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聚酯、聚氨酯、特种纤维、 聚碳酸酯、有机化工原料等七大产业链,提升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化学原材料、基 础化工原料、农用化学品五类产品。 装备制造。重点突破重大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现代仪器仪表、新型纺织机械、高性能 轻工机械、新能源关键设备、轨道交通及民用飞机配套设备、工程机械、环保设备、机械基 础件和特色产品等十大领域。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专用集成电路和关键器件,第三、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设备和 终端产品及宽带无线等通信网络产品,高端服务器等计算机产品,新型显示与光电子产品, 数字音视频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半导体照明,以及云计算、“三网”融合、应用 电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
有色金属。巩固提升铜铝加工制造业,着力发展铜铝精深加工产品,积极拓展钛合金、 样合金笔新品种加工材,却节发据再生金属业,调整提升有鱼金尾治炼业 、造纸 ,照明电器 家具、日用化工等行业的 包装、文体用品和工艺美术产业,推进亚洲包装中心建设 纺织。加快调整化纤产品结构,提升纱线及纺织面料的生产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产业用 纺织品,推动印垫业发据与清洁生产相融合,创建丝绸行业新优势,以设计和品牌推讲假装 服饰及家纺产品升级 推动水泥 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支持发展特种优质浮法玻璃、优质高档建 筑卫生陶瓷、新型装 和新型节水 卫浴五金 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积极拓展玻璃和玻 纤维深加工,鼓励发展高性能化学建材、新型墙材、高档装饰装修木制品等新型建材产品。 医药。大力促进原料药产业转型发展,做强医药制剂,推进中药现代化,加快新型医疗 器械及关键制药设备等领域的突破。 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六六工程” 促进块状经济, 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以产业 集聚区、开发区(园区)和乡镇功能区为主要依托,加快完善研发、物流、检测、信息、培 训等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专业化配套协作,完善创新体系,提升集群品牌,形成若干 个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专栏3一批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 杭州装各制造业产业集群 2 萧山化纤纺织产业集群 3 余杭家纺产业集 宁波服装产业集科 5.慈溪家电产业集粗 6.乐清工业电气产业集群 7.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 8。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 9,嵊州领带产业集群 10,海宁皮革产业集样 11.平湖光机电产业生君 12。金华汽车和零部件产化生 13. 永康五金产业集精 义乌饰品产 业集 15.台州医药化工产业集群 16.黄岩模具产业集程 17.温岭泵业产业集群 18.长兴落电池产业集群 19.雷州氟硅产业集程 20.舟山船的修造产业集君 21.缙云机床产业集群 22.富阳造纸产业集群 23.建德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24. 余姚节能照明及新光源产业集群 25.温州鞋业产业集群 26 水嘉泉阀产业集 27.南浔木地板产业集群 28.安吉椅业产业集 29.德清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30。桐乡濮院和秀洲洪合针织产业集群 31.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32.嘉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33.诸暨大唐袜业产业集群 34.新昌轴承产业集群 35。东阳磁性电子材料产业集 36 溪棉纺织产业集 37.江山木业加工产业集群 38.舟山海洋生物与海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39.路桥金属隆再生滋业华 40.临海休闲用品产业集群 41.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集群 42.遂吕金属制品产业集群 注:列入该栏的是我省第 批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今后将 根据各地发展情况进行增补认定, 并实行动态管理 培育发展龙头骨干企业。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品牌、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实施龙头企 业百强工程,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一批“专、精、特、 新”的行业龙头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在国内外开展
有色金属。巩固提升铜铝加工制造业,着力发展铜铝精深加工产品,积极拓展钛合金、 镁合金等新品种加工材,规范发展再生金属业,调整提升有色金属冶炼业。 轻工。提升食品、家电、造纸、皮革、塑料制品、照明电器、家具、日用化工等行业的 竞争优势,发展印刷、包装、文体用品和工艺美术产业,推进亚洲包装中心建设。 纺织。加快调整化纤产品结构,提升纱线及纺织面料的生产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产业用 纺织品,推动印染业发展与清洁生产相融合,创建丝绸行业新优势,以设计和品牌推进服装 服饰及家纺产品升级。 建材。推动水泥行业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支持发展特种优质浮法玻璃、优质高档建 筑卫生陶瓷、新型装饰陶瓷和新型节水卫浴五金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积极拓展玻璃和玻璃 纤维深加工,鼓励发展高性能化学建材、新型墙材、高档装饰装修木制品等新型建材产品。 医药。大力促进原料药产业转型发展,做强医药制剂,推进中药现代化,加快新型医疗 器械及关键制药设备等领域的突破。 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六六工程”, 促进块状经济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以产业 集聚区、开发区(园区)和乡镇功能区为主要依托,加快完善研发、物流、检测、信息、培 训等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专业化配套协作,完善创新体系,提升集群品牌,形成若干 个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专栏 3 一批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 1.杭州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2.萧山化纤纺织产业集群 3.余杭家纺产业集群 4.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5.慈溪家电产业集群 6.乐清工业电气产业集群 7.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 8.绍兴县纺织产业集群 9.嵊州领带产业集群 10.海宁皮革产业集群 11.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 12.金华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 13.永康五金产业集群 14.义乌饰品产业集群 15.台州医药化工产业集群 16.黄岩模具产业集群 17.温岭泵业产业集群 18.长兴蓄电池产业集群 19.衢州氟硅产业集群 20.舟山船舶修造产业集群 21.缙云机床产业集群 22.富阳造纸产业集群 23.建德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24.余姚节能照明及新光源产业集群 25.温州鞋业产业集群 26.永嘉泵阀产业集群 27.南浔木地板产业集群 28.安吉椅业产业集群 29.德清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30.桐乡濮院和秀洲洪合针织产业集群 31.嘉兴港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32.嘉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33.诸暨大唐袜业产业集群 34.新昌轴承产业集群 35.东阳磁性电子材料产业集群 36.兰溪棉纺织产业集群 37.江山木业加工产业集群 38.舟山海洋生物与海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39.路桥金属资源再生产业集群 40.临海休闲用品产业集群 41.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集群 42.遂昌金属制品产业集群 注:列入该专栏的是我省第一、二批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今后将 根据各地发展情况进行增补认定,并实行动态管理。 培育发展龙头骨干企业。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品牌、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实施龙头企 业百强工程,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一批“专、精、特、 新”的行业龙头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在国内外开展
多种形式的购并或跨区域联合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跨国公司发展。坚持“招大、引强 选优”的要求,积极推进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央企和省外大型企业等的对接合作,引进发展 批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大型工业企业和项目 ,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百干 万工程”,扶持发展微型企业。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突出重点行业提升。加强规划引导,加快发展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 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以及服务外包等重点行业, 培有和拓展服务市场需求 促进生 性服务 业集聚发展 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发展。围绕培 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节能环保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和 高端服务业。 专栏4服务业发展重点行业 现代商贸。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构筑通畅高效的现代生产性商贸服务体系、便利实惠 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 便利通畅的农村商贸服务体系,提升商贸流通业竞争力,建立健全监 测换警和行业监管机制 金融服务。加强金融体制、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 金融市场,构建银行信托、证券期货、保险和其他金融业并举的“大金融”服多体系,维打 金融稳定和安全,建成金融改革先行区、金融发展繁荣区、金融生态优质区和金融运行安全 区 现代物流。以港口物流 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物流 城乡配送、快递服务为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拓展物流增值服务,推广供应链管理,调整优化物流业空间布局,培 有壮大市场主体,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信总服务。完善信总基础设施,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强信息资源开发 利用,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强省 科技服务。以研究与开发服务 工业设计服务、技术中 及推广服务、 专业技术服务为 重点发展领域,加快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发展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有壮大一批科 技服务业主体」 商务服务。规范提升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检验检测等行业,扶持发展法律咨 询、工程咨询、管理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品牌营销、广告会展等行业,制定和完善 行业标准,培有知名品牌和规模企业 旅游。拓宽旅 游发展空间,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扩大旅游消费市场,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把旅游业培有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率先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文化服务。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兴业态,加强原创作品 研发,开拓文化市场,培有 一批文化服条业集聚区、跨国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促讲立 化繁荣,建设文化大省 房地产。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合理引导和发展商品房市场,发展房地产规划设计、经营 装饰、中介服务、物业管理等,倡导“绿色建筑”,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社区服务。加快形成配套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创新社区服务形式与内容,加强 风公共服务,发展社区商业服务和非营利性服务,推讲社风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发 展。 同时,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积极承接离岸外包业务,推进在岸外包业务发展,加快 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服务外包基地,积极开拓外包业务市场,不断提升服务外包产 业的整体竞争力。 突出重点区域发展。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积极引导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一义
多种形式的购并或跨区域联合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向跨国公司发展。坚持“招大、引强、 选优”的要求,积极推进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央企和省外大型企业等的对接合作,引进发展 一批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大型工业企业和项目。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百千 万工程”,扶持发展微型企业。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突出重点行业提升。加强规划引导,加快发展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 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以及服务外包等重点行业, 培育和拓展服务市场需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发展。围绕培育 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节能环保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和 高端服务业。 专栏 4 服务业发展重点行业 现代商贸。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构筑通畅高效的现代生产性商贸服务体系、便利实惠 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便利通畅的农村商贸服务体系,提升商贸流通业竞争力,建立健全监 测预警和行业监管机制。 金融服务。加强金融体制、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 金融市场,构建银行信托、证券期货、保险和其他金融业并举的“大金融”服务体系,维护 金融稳定和安全,建成金融改革先行区、金融发展繁荣区、金融生态优质区和金融运行安全 区。 现代物流。以港口物流、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物流、城乡配送、快递服务为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拓展物流增值服务,推广供应链管理,调整优化物流业空间布局,培 育壮大市场主体,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信息服务。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强信息资源开发 利用,推进“三网”融合,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强省。 科技服务。以研究与开发服务、工业设计服务、技术中介及推广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为 重点发展领域,加快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发展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壮大一批科 技服务业主体。 商务服务。规范提升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检验检测等行业,扶持发展法律咨 询、工程咨询、管理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品牌营销、广告会展等行业,制定和完善 行业标准,培育知名品牌和规模企业。 旅游。拓宽旅游发展空间,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扩大旅游消费市场,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率先建成旅游经济强省。 文化服务。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兴业态,加强原创作品 研发,开拓文化市场,培育一批文化服务业集聚区、跨国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促进文 化繁荣,建设文化大省。 房地产。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合理引导和发展商品房市场,发展房地产规划设计、经营、 装饰、中介服务、物业管理等,倡导“绿色建筑”,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社区服务。加快形成配套完善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创新社区服务形式与内容,加强社 区公共服务,发展社区商业服务和非营利性服务,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发 展。 同时,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积极承接离岸外包业务,推进在岸外包业务发展,加快 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建设服务外包基地,积极开拓外包业务市场,不断提升服务外包产 业的整体竞争力。 突出重点区域发展。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积极引导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
乌等中心城市和地级市城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服务业集聚和辐射功能,推动 特大城市率先形成以服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鼓励经济湿具大力培有发国特色服条业和牛 产性服务业,发挥中心镇在城乡服务业体系中的节点功能,推动城镇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 快 突出重点平台建设。科学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创建发展100个左右省级现代服务业集 聚示范区,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构镇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雷点建设 批跨风联动、资源共享、层次较高的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积极推讲一批耶务业重大顶目硅 设,建立和完善动态管理的服务业项目库, 加强服务业重大项目的要素保隆 专栏5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1.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物流园区 2.义乌国际物流中心 3,浙江传化物流基地 4.舟山国际粮油集散中心 5,温州粮食物流中心 6.嘉兴现代物流园 .. 德清临杭物流园区 8.衢州综合物流中心 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 10. 波南部商务区 11,海总部经济远 12 永康五金产业总部中心 13.温岭总部经济基地 14.嘉兴科技城 15.湖州南太湖科研设计服务集聚区 16。温州科技 17.乐清科技解化创业中心 18。横店影视产业实哈区 19.风·创意国际(杭州) 20.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 21. 宁波和丰创意广场 22. 龙泉青瓷文化创意集聚区 23.杭州高新区中国互联网经济产业园 24.新加坡杭州科技园 25.浙大网新软件同 26.折中信息密业园 27.杭州万象域 28。诸昏铭仕广场 30.平湖九龙,旅游度假风 宁波国际贸易展览中心 32. 义乌国际商贸城 33。杭州农刷产品物流中心 34.中国·南浔国际建材城 35.新昌江南名茶市场 36.舟山国际水产城 37.台州先进制造业服务集聚区 38.绍兴县纺织品综合服务☒ 39.海宁经编产业生产性服务集聚区 40.湖州织里童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注:列入该专栏的是我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 范区 ,今后将根据各地服务业发展情况 进行增补认定,并实行动态管理 突出重点企业培育。培育100家以上省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大并购重组和资源整合力度 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促进 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 业领先地位的“小型巨人”服务企业。积极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坚持分离与外包、 离与整合相结合,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积极为中小型服务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励做大做强。推进服务业企业加快“走出去”。 突出体制政策创新。积极推进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市场准入,加强行业监 管,加快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会化改革。推进税收、财政、融资、用地、 人才等方面政策创新,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进杭州、宁波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化金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服务业技 业态和 商业模式仓创 新,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品牌化和标准化发展。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健全统计 和监测分析制度,增强服务业综合管理能力。 (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乌等中心城市和地级市城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服务业集聚和辐射功能,推动 特大城市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鼓励经济强县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服务业和生 产性服务业,发挥中心镇在城乡服务业体系中的节点功能,推动城镇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加 快发展。 突出重点平台建设。科学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创建发展 100 个左右省级现代服务业集 聚示范区,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构筑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重点建设一 批跨区联动、资源共享、层次较高的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积极推进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 设,建立和完善动态管理的服务业项目库,加强服务业重大项目的要素保障。 专栏 5 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1.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物流园区 2.义乌国际物流中心 3.浙江传化物流基地 4.舟山国际粮油集散中心 5.温州粮食物流中心 6.嘉兴现代物流园 7.德清临杭物流园区 8.衢州综合物流中心 9.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 10.宁波南部商务区 11.瓯海总部经济园 12.永康五金产业总部中心 13.温岭总部经济基地 14.嘉兴科技城 15.湖州南太湖科研设计服务集聚区 16.温州科技城 17.乐清科技孵化创业中心 18.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 19.凤凰·创意国际(杭州) 20.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 21.宁波和丰创意广场 22.龙泉青瓷文化创意集聚区 23.杭州高新区中国互联网经济产业园 24.新加坡杭州科技园 25.浙大网新软件园 26.浙中信息产业园 27.杭州万象城 28.诸暨铭仕广场 29.千岛湖旅游休闲度假区 30.平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 31.宁波国际贸易展览中心 32.义乌国际商贸城 33.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34.中国·南浔国际建材城 35.新昌江南名茶市场 36.舟山国际水产城 37.台州先进制造业服务集聚区 38.绍兴县纺织品综合服务区 39.海宁经编产业生产性服务集聚区 40.湖州织里童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注:列入该专栏的是我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今后将根据各地服务业发展情况 进行增补认定,并实行动态管理。 突出重点企业培育。培育 100 家以上省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大并购重组和资源整合力度, 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促进 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 业领先地位的“小型巨人”服务企业。积极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坚持分离与外包、分 离与整合相结合,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积极为中小型服务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鼓 励做大做强。推进服务业企业加快“走出去”。 突出体制政策创新。积极推进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市场准入,加强行业监 管,加快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会化改革。推进税收、财政、融资、用地、 人才等方面政策创新,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进杭州、宁波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深 化金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服务业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创 新,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品牌化和标准化发展。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健全统计 和监测分析制度,增强服务业综合管理能力。 (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