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1月19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升 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新胜利、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结合河南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妮起、河南振兴 (1)“十一五”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我们经受考验、奋发有为、成就显著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 导下,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认真贷 彻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胜利完成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生产总值由1万亿元到突破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1000美 元到突破3000美元,地方财政总收入由不足1000亿元到突破2000亿元:粮食生产能力跨 上新台阶,由800亿斤到连续五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五年均创历史新高:城镇化发展 跨上新台阶,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镇化率比“十五”末提高9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城镇 化进程最快的时期:基础设施建设跨上新台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全面 展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人民群众生活水 平跨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每年为群众办好“十项民生工程” 是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的时期。同时,文化强省建设、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精神文明建设 和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我们持续、延伸、深化和拓展中原起战略,提出了建设 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构想,在全省形成了广泛共识,加快建设中原 经济风的势头正在显现,团结奋斗、干事剑业的氛围日益浓厚。经过不解努力,我省已成为 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进入了蓄势崛起的新阶段。五年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科学的谋划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我省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难得历史机 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必须认清形势,科学应对
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 年 11 月 19 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2011 年至 2015 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 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新胜利、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结合河南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1)“十一五”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我们经受考验、奋发有为、成就显著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 导下,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认真贯 彻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胜利完成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生产总值由 1 万亿元到突破 2 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 1000 美 元到突破 3000 美元,地方财政总收入由不足 1000 亿元到突破 2000 亿元;粮食生产能力跨 上新台阶,由 800 亿斤到连续五年稳定在 1000 亿斤以上,五年均创历史新高;城镇化发展 跨上新台阶,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镇化率比“十五”末提高 9 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城镇 化进程最快的时期;基础设施建设跨上新台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全面 展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 5000 公里,发电装机容量突破 5000 万千瓦;人民群众生活水 平跨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每年为群众办好“十项民生工程”, 是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的时期。同时,文化强省建设、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精神文明建设 和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我们持续、延伸、深化和拓展中原崛起战略,提出了建设 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构想,在全省形成了广泛共识,加快建设中原 经济区的势头正在显现,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经过不懈努力,我省已成为 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进入了蓄势崛起的新阶段。五年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科学的谋划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我省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难得历史机 遇,也面对诸多风险挑战,必须认清形势,科学应对
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和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步伐加快,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助外力、提升发展层次: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加重视推进城镇化 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力度,有利于我们充分挖据潜力、拓展发展空 间: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经济正处于调整转型的重要阶段,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发展。同时,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国际经济形势 更趋复杂:各地竞相加快发展,区域竞争更加激列,我省发展压力明显加大。 从自身发展看,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产业升 级和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劳动力供给 充裕、素质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内在动力不断释放,有利于促进 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和实施,使我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更 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区位、市场、资源、人力、农业、文化等优势进一步凸显,全省上 下思想统一、精神振奋,有利于更好发挥优势、汇聚强大发展合力。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基 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变,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没有变。 特别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业基础 依然薄弱,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产业层次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加快转型任务艰巨:就业压力大,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缺口大,社会矛盾 较多,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经济开放度低,深化改 革开放任务艰巨。 综合判断,今后五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运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恩,推动科学发展、促进 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应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适应发展大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 必由之路,对于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妮起、河南振兴具有决定 性意义。我们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攻坚意识,以强烈的责任 感和使命感,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准确把握形势、发挥自身优势,破解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 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着力扩大内需,着力调整结构, 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和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步伐加快,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助外力、提升发展层次;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加重视推进城镇化 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力度,有利于我们充分挖掘潜力、拓展发展空 间;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经济正处于调整转型的重要阶段,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跨越发展。同时,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国际经济形势 更趋复杂;各地竞相加快发展,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我省发展压力明显加大。 从自身发展看,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产业升 级和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劳动力供给 充裕、素质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内在动力不断释放,有利于促进 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和实施,使我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更 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区位、市场、资源、人力、农业、文化等优势进一步凸显,全省上 下思想统一、精神振奋,有利于更好发挥优势、汇聚强大发展合力。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人口多、底子薄、基 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变,人均发展水平和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的状况没有变。 特别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业基础 依然薄弱,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产业层次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加快转型任务艰巨;就业压力大,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缺口大,社会矛盾 较多,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经济开放度低,深化改 革开放任务艰巨。 综合判断,今后五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 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应对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适应发展大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 必由之路,对于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具有决定 性意义。我们既要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攻坚意识,以强烈的责任 感和使命感,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准确把握形势、发挥自身优势,破解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道难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 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着力扩大内需,着力调整结构, 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发展是解决我省 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 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持续科学发展的思路、举措 和进程,提升发展层次、质量和效益,统筹各项事业、各项工作、各方力量,做到发展为了 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 展。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顺应我省经济社会发 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 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掉,把保障 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 把政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切实做到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 中增效,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嫗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 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 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 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要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 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强化支撑体系,加快建设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开放创新、和谐繁荣 的中原经济区,努力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重要 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传承区。“十二五时期要在中原经济区建 设上起好步、打基础,力争五年优势彰显,成为支撑中部堀起的重要区域。 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我省 的具体实践。必须坚持富民优先,通过提高技能、扩大就业、鼓励创业、调节收入分配、健 全社会保障,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发展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必须 坚持强省为要,加快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形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内生动 力,增强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实现富民与强省的有机统一。 (4)“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十一五”规划要且有战路性、前膽性、指导性,与国家“十一五”规别和冬项重大决策部 署相衔接,与我省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 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发展是解决我省 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 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持续科学发展的思路、举措 和进程,提升发展层次、质量和效益,统筹各项事业、各项工作、各方力量,做到发展为了 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 展。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顺应我省经济社会发 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 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 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 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切实做到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 中增效,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 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 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 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要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 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强化支撑体系,加快建设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开放创新、和谐繁荣 的中原经济区,努力成为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重要 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传承区。“十二五”时期要在中原经济区建 设上起好步、打基础,力争五年优势彰显,成为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区域。 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我省 的具体实践。必须坚持富民优先,通过提高技能、扩大就业、鼓励创业、调节收入分配、健 全社会保障,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发展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必须 坚持强省为要,加快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形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内生动 力,增强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实现富民与强省的有机统一。 (4)“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各项重大决策部 署相衔接,与我省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 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一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调整取得重大 进展,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居民消费率和服务业比重提高,城镇化率接近中部地区平 均水平,“三化“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任务,森林覆盖 率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一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 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 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一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就业岗位持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文 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改革开放明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素市场等重要领域和关链环节改革取得突破, 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实现翻番。 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原经济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 质性进展,全省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河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必须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较 快的速度必须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处理好保持发展速度和调整经济结 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认真贯彻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建立健全有利于内需潜力不 断释放、消费投资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 面。 (5)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综合采取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增强预期、 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逐步提高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提 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大财政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扩大社会保障 制度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规范消费市场秩序 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使消费者放心、安心、舒心的消费环境。完善实施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的政策,鼓励居民合理扩大消费。健全信用体系,发展消费信贷。但导文明、节约、绿色、 低碳消费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需求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调整取得重大 进展,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居民消费率和服务业比重提高,城镇化率接近中部地区平 均水平,“三化”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节能减排指标任务,森林覆盖 率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 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 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就业岗位持续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文 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改革开放明显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要素市场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 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实现翻番。 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原经济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 质性进展,全省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河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必须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较 快的速度必须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处理好保持发展速度和调整经济结 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认真贯彻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建立健全有利于内需潜力不 断释放、消费投资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 面。 (5)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综合采取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增强预期、 改善消费环境等措施,逐步提高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提 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大财政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扩大社会保障 制度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规范消费市场秩序, 保护消费者权益,营造使消费者放心、安心、舒心的消费环境。完善实施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的政策,鼓励居民合理扩大消费。健全信用体系,发展消费信贷。倡导文明、节约、绿色、 低碳消费
(6)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投资仍然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必须持续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 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和规划指导等多种手段,引导投资向民生和 社会事业、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倾斜。 落实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放宽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充分发挥多种金融工具服务 民间投资的作用,拓宽民间投融资梁道,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 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 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制。 (7)促进增投资与扩消费有机结合。 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形成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的长效机制。充分发 挥城镇化拉动投资和扩大消费的作用,促进投资和消费协同增长。在住房、汽车及旅游、文 化、信息等消费升级领域,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体系完善并重,积极培有消费热点和投 资增长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力度,持续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三、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是建设中原经 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主要支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 优势相结合,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相结合,增创制造业新优势与促进服务业大发展相结合, 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培有战略新兴产业,强化战略基础产业,增强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构 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8)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 按照高质、高端、高效的方向,突出特色主导、龙头带动、改造提升和产业集聚,增强 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装备制造、有色、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战略支撑产业竞 争力。装备制造业要增强自主创新、服务增值、先进制造和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 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有色、化工等产业要向集约化和精深加工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精深原 材料工业基地。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和纺织服装制鞋业,提升品牌化、规 模化和吸纳就业能力,建设食品工业强省和优质名牌消费品工业基地。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技 术改造和信息化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促进节能减排环保。坚持质量 兴省,完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 中度,壮大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
(6)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投资仍然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必须持续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 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和规划指导等多种手段,引导投资向民生和 社会事业、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倾斜。 落实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放宽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充分发挥多种金融工具服务 民间投资的作用,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 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 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制。 (7)促进增投资与扩消费有机结合。 积极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形成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的长效机制。充分发 挥城镇化拉动投资和扩大消费的作用,促进投资和消费协同增长。在住房、汽车及旅游、文 化、信息等消费升级领域,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体系完善并重,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和投 资增长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力度,持续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三、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是建设中原经 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主要支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 优势相结合,做大总量和优化结构相结合,增创制造业新优势与促进服务业大发展相结合, 壮大战略支撑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强化战略基础产业,增强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构 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8)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 按照高质、高端、高效的方向,突出特色主导、龙头带动、改造提升和产业集聚,增强 分工协作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装备制造、有色、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战略支撑产业竞 争力。装备制造业要增强自主创新、服务增值、先进制造和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 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有色、化工等产业要向集约化和精深加工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精深原 材料工业基地。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和纺织服装制鞋业,提升品牌化、规 模化和吸纳就业能力,建设食品工业强省和优质名牌消费品工业基地。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技 术改造和信息化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促进节能减排环保。坚持质量 兴省,完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深入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 中度,壮大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协作水平
形成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发 展和提升建筑业。 (9)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抓住国家培有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实施产业创新发 展工程,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作用,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玻重点领域,大力发展 新能源汽车、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努力建设全国 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基地。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等基 础条件较好的产业为突破口,弥补产业短板,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领域集聚,培育支撑未来 发展的先导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跟踪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对传统产业转 型升级具有突出作用的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以承接产业转移、培有龙头企业 促进集群发展,迅速扩大新兴产业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0)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重点项目、龙头企业、特色 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体制环境为保障,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网络化经 营,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此重。大 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新业态,培有新热点。依托区位和交通 优势,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培有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形成 高效便捷的物流网络。加快发展金融保险证券业,健全壮大现代金融体系,推动郑州区域性 金融中心建设,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调控和支撑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培育古都 功夫等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发展山水休闲旅游,促进旅游和文化互融共进、共同发展 推动旅游业做大做强。发展信息、商务、科技和会展服务,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以制造业两 端延伸和中间分离为突破口,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领域。大城市要突出发展服务业,主城 区要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11)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快捷、支撑有 力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基础产业保障和支撑能力。加快民航发展,着力推进郑州国际 航空枢纽和支线机场建设,巩固提升郑州铁路枢纽地位,加快铁路客运专线、干线通道和城 际铁路网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优化干线公路和城乡公路网,发展内河航运,形成便捷、 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和公路快速通道建设为 支撑,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以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为依托,加快建设1小时交 通圈。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稳定煤炭产量,加强电源、电网和油气管网建设,发
形成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发 展和提升建筑业。 (9)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抓住国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实施产业创新发 展工程,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作用,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大力发展 新能源汽车、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努力建设全国 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基地。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等基 础条件较好的产业为突破口,弥补产业短板,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领域集聚,培育支撑未来 发展的先导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跟踪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对传统产业转 型升级具有突出作用的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以承接产业转移、培育龙头企业 促进集群发展,迅速扩大新兴产业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0)加快发展服务业。 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重点项目、龙头企业、特色 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体制环境为保障,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网络化经 营,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大 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依托区位和交通 优势,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培育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形成 高效便捷的物流网络。加快发展金融保险证券业,健全壮大现代金融体系,推动郑州区域性 金融中心建设,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调控和支撑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培育古都、 功夫等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发展山水休闲旅游,促进旅游和文化互融共进、共同发展, 推动旅游业做大做强。发展信息、商务、科技和会展服务,积极承接服务外包。以制造业两 端延伸和中间分离为突破口,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领域。大城市要突出发展服务业,主城 区要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11)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快捷、支撑有 力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基础产业保障和支撑能力。加快民航发展,着力推进郑州国际 航空枢纽和支线机场建设,巩固提升郑州铁路枢纽地位,加快铁路客运专线、干线通道和城 际铁路网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优化干线公路和城乡公路网,发展内河航运,形成便捷、 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和公路快速通道建设为 支撑,构建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以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为依托,加快建设 1 小时交 通圈。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稳定煤炭产量,加强电源、电网和油气管网建设,发
展智能电网,加快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 基地。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受水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建设,在继续加快重点河流治理的同 时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水库建设步伐,促进水资渴 合理开发利用,强化水利支撑保障。 (12)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 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拉动增长、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努力增强载体功 能。坚持科学规划、提升功能,完善集聚机制、积累机制、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创新平台等保障能力,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 利用和功能集合构建,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承接集群 式、链式产业转移,培有和壮大主导产业,做强一批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基地,做优一批特 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做精一批充满活力的特色园区。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搞好生产和 居住功能分区,实现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13)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数字河南”。积极推 进“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积极发展软件业、物联网和 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 发利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 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城镇化滞后是我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症结所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矛盾的 聚焦点。必须把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堀起和河南振兴 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举措,加快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构筑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国家 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 进的五级城乡体系,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 和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4)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 坚持向心布局、集群发展、统筹协调,强化中心城市带动,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 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加快郑汴新区建设,深入推进郑汴一体化,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
展智能电网,加快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 基地。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受水城市供水配套工程建设,在继续加快重点河流治理的同 时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水库建设步伐,促进水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强化水利支撑保障。 (12)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 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拉动增长、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努力增强载体功 能。坚持科学规划、提升功能,完善集聚机制、积累机制、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创新平台等保障能力,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 利用和功能集合构建,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承接集群 式、链式产业转移,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做强一批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基地,做优一批特 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做精一批充满活力的特色园区。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搞好生产和 居住功能分区,实现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13)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数字河南”。积极推 进“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积极发展软件业、物联网和 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 发利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 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城镇化滞后是我省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症结所在,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各种矛盾的 聚焦点。必须把城镇化带动“三化”协调发展作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 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举措,加快实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构筑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国家 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 进的五级城乡体系,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 和谐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14)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 坚持向心布局、集群发展、统筹协调,强化中心城市带动,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 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加快郑汴新区建设,深入推进郑汴一体化,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
城市地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郑州与毗邻城市联动发展,形成核心区。发展壮大地区 中心城市,统筹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扩大城市规摸,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发展水平,增 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推动集群、组团式发展,构筑外围组团与中心城区的便捷 交通联系,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小城市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支持省际边界 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形成我省周边重要战略支点。 (15)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把县(市)城区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统筹协调城区发展与产业集聚区发展,不断增 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坚持 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培有壮 大主导产业,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经济发达的县(市)要强化人口和产业集聚 提升发展水平,实现率先发展。中等发展水平县(市)要强化产业支撑,实现赶超发展。经 济欠发达县要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实现跨越发展。推行扩权强县改革,逐步加大对县(市) 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县级财政保障能力。 (16)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水平。 把城乡建设作为推动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确定目标,突出重点 加快推进。按照复合型城市、紧凑型城市及组团式集群发展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 类规划,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搞好城市设计,避免形 成新的城市病和城中村。加强城镇历史文脉、风景名胜和地址遗迹等资源保护,突出特色, 提升品位。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适时稳妥推进城乡区划调整。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深入开展城 市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宜居城市。建立和完善城市开发建设、城建投脸资体制机制,拓宽筹 资渠道。创新管理手段,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完善住房政策体系,加强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调 节,调整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公共租赁住房、 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抑制房地产炒作投机。 (17)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推进 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把小城镇作 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支持基础条件好、产业优势明显的中心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其他乡镇发展成为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中心,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促进城乡统
城市地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郑州与毗邻城市联动发展,形成核心区。发展壮大地区 中心城市,统筹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发展水平,增 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推动集群、组团式发展,构筑外围组团与中心城区的便捷 交通联系,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小城市和中心镇为依托的城镇集群。支持省际边界 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形成我省周边重要战略支点。 (15)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把县(市)城区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统筹协调城区发展与产业集聚区发展,不断增 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坚持 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培育壮 大主导产业,全面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经济发达的县(市)要强化人口和产业集聚, 提升发展水平,实现率先发展。中等发展水平县(市)要强化产业支撑,实现赶超发展。经 济欠发达县要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实现跨越发展。推行扩权强县改革,逐步加大对县(市) 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县级财政保障能力。 (16)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水平。 把城乡建设作为推动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确定目标,突出重点, 加快推进。按照复合型城市、紧凑型城市及组团式集群发展的理念,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各 类规划,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搞好城市设计,避免形 成新的城市病和城中村。加强城镇历史文脉、风景名胜和地址遗迹等资源保护,突出特色, 提升品位。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适时稳妥推进城乡区划调整。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中村和旧城改造。深入开展城 市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宜居城市。建立和完善城市开发建设、城建投融资体制机制,拓宽筹 资渠道。创新管理手段,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完善住房政策体系,加强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调 节,调整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公共租赁住房、 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抑制房地产炒作投机。 (17)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推进 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把小城镇作 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支持基础条件好、产业优势明显的中心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其他乡镇发展成为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中心。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促进城乡统
筹发展的切入点,坚持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 社区建设,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近就业。把解决农业 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加大户籍改革力度,者力解决进城农民就业、社保、住房、子女入学等突出问题,逐步使进 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让农民成为城镇化的受益者。依法妥善解决进城落户农民 土地权益问题。 五、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事关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大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域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 取放活的方针,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为重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解放和发展 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8)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认真组织实施《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田巩固提升,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快大中型潘 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大规模建设早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农 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稳步提高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实施科技支撑工程,加快种质资源创 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健全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 土地产出率。加强农业现代物质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 对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粮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支 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粮食高产示范区。 (19)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 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经济 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蔬花卉园艺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打 造全国优质安全农产品核心产区。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努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 范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培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国家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培有农产品品牌,扩大农产品出口。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支持重点农 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大宗农产品物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规范发展农资市场
筹发展的切入点,坚持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 社区建设,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近就业。把解决农业 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加大户籍改革力度,着力解决进城农民就业、社保、住房、子女入学等突出问题,逐步使进 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让农民成为城镇化的受益者。依法妥善解决进城落户农民 土地权益问题。 五、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农”问题事关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大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 取放活的方针,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为重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解放和发展 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8)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认真组织实施《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产田巩固提升,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快大中型灌 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农 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稳步提高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实施科技支撑工程,加快种质资源创 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健全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 土地产出率。加强农业现代物质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 对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有利于农业持续发展、粮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支 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粮食高产示范区。 (19)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 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经济 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蔬花卉园艺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打 造全国优质安全农产品核心产区。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努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 范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农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国家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培育农产品品牌,扩大农产品出口。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支持重点农 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大宗农产品物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规范发展农资市场
(20)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 容村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 全、电网、公路、沼气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实施农村清 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教有事业发展,重点实施农村初中改造,加强农 村薄弱高中建设,加快农村中等职业教有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 展移民扶贫,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减少贫困人口。加大对 革命老区支持力度,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安排重点向老区倾斜,者力改善老区交 通、教有、医疗等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加快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示范村 建设。 (21)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培育新型农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 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鼓励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 业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切实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 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 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财产化形式,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22)加快农村制度创新。 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 营。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士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 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士地产权制度,有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流转,创建宅基地集约利用的经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新型农村金 融机构县域全覆盖。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 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继续深化农村综 合改革,协调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供销社和农垦体制改革。 加大对信阳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新乡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支持力度
(20)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 容村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 全、电网、公路、沼气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实施农村清 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实施农村初中改造,加强农 村薄弱高中建设,加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 展移民扶贫,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减少贫困人口。加大对 革命老区支持力度,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安排重点向老区倾斜,着力改善老区交 通、教育、医疗等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加快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示范村 建设。 (21)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培育新型农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 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鼓励农民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 业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切实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农民转移就 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 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财产化形式,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22)加快农村制度创新。 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 营。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 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有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流转,创建宅基地集约利用的经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新型农村金 融机构县域全覆盖。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 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继续深化农村综 合改革,协调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供销社和农垦体制改革。 加大对信阳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新乡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