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篇科学发展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成就 第二章“十二五”阶段特征 第三章“十二五”指导思想 第四章“十二五”主要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第五章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第六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七章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 第三篇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八章形成扩大内需长效机制 第九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四篇惠民优先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十章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章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第十二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五篇统筹兼顾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三章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十四章促进区域互动协调发展 第十五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六篇绿色引领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六章推进资源节约
【目 录】 第一篇 科学发展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成就 第二章 “十二五”阶段特征 第三章 “十二五”指导思想 第四章 “十二五”主要目标 第二篇 创新驱动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第五章 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第六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七章 建设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 第三篇 扩大内需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八章 形成扩大内需长效机制 第九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四篇 惠民优先 着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十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章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第十二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五篇 统筹兼顾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三章 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十四章 促进区域互动协调发展 第十五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六篇 绿色引领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六章 推进资源节约
第十七章持续改善环境 第十八章维护生态平衡 第七篇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十九章进一步深化改革 第二十章增创开放新优势 第八篇凝聚力量实现发展宏伟蓝图 第二十一章组织实施重大工程 第二十二章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一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 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中共江苏省委 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江苏省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紧扣“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围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阐明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 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 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科学发展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省人民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撓战,经受了重大考验,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 确定的主要目标圆满完成,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目标,谱写了又好又快推进社会主 议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超过5万元:财政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全社会 周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7.5万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 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40%,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 实现“三二一”的重要转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3%,新兴产业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长,高效农业占比达到三分之一,新农村建设取 得显著成效:城市化水平达到57%: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全境成为长三角的重要 组成部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竞相发展,苏南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苏中、苏北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
第十七章 持续改善环境 第十八章 维护生态平衡 第七篇 改革开放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十九章 进一步深化改革 第二十章 增创开放新优势 第八篇 凝聚力量 实现发展宏伟蓝图 第二十一章 组织实施重大工程 第二十二章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 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中共江苏省委 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江苏省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紧扣“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围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阐明“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 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 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科学发展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省人民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经受了重大考验,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 确定的主要目标圆满完成,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目标,谱写了又好又快推进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超过5万元;财政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超过7.5万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 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2010年,服务业占 GDP 比重超过40%,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 实现“三二一”的重要转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3%,新兴产业 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长,高效农业占比达到三分之一,新农村建设取 得显著成效;城市化水平达到57%;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全境成为长三角的重要 组成部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竞相发展,苏南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苏中、苏北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944 元和9118元,五年年均实际增长10.2%和8.2%:新增城镇就业每年超过100万人,五年累计转 移农村劳动力227万人:高中阶段教有和高等教有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5.5%和40.5%:城镇养 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高于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高于99%:社会救助 体系基本建立: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进展顺利,解决了12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平安江苏和法治江苏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民 营、外资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不断优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要 步伐,省对县的经济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际经济 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引讲来”、“走出去”的双向开放格局正在形成,2010年全省讲出口总额 4658亿美元,其中出口27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超过1100亿美元,保持全国第一 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比2005年提高18个百分点以上,境外协议投资累计达到45亿美元。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节能减排任务顺 利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预计“十一五”期间,完成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目标 超完成化学需氧量和一氧化疏减排任多,耕地保有量控制在470万公顷以上,城市绿化覆 盖率为42%,森林覆盖率达到20.6%,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市分别达到19个、6个, 占全国的1/4和1/2。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沪宁城际高铁开通运营,苏南地区进入区际通勒时代:连云港 港15万吨级航道建成投运,30万吨级航道启动建设,结束了江苏无深水海港的历史:高速公 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密度居全国第一,所有行政村实现通等级公路,苏 通大桥等4条过江通道建成通车:新增110条国际、国内空运航线,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旅客吞 吐量突破千万人次,中国邮政航空速递物流集散中心基本建成:新增电力装机约2150万千瓦: 其中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近400万千瓦:第一轮治淮工程全面完成,南水北调江苏段工程具 备送水出省条件,通榆河北延工程全线通水通航,沂沭泗东调南下工程基本完成,防洪排满 和供水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时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还比 较突出,经济增长粗放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 区域发展差距较为明显,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 相适应,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等。 第二章“十二五”阶段特征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 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长三角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 步伐明显加快,江苏将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创新驱动、协调发展、 绿色增长和惠民优先将成为这一时期发展的主要特征。 创新驱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 革命加快推进,我国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己成为我们“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江苏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开放型 经济,成功实现了两次战略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台阶,人均GDP达到了中高收入国 家和地区水平。“十二五时期,江苏率先律设基本现代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创新驱动的发展 态势日益增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产业基础扎实、科技实力雄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944 元和9118元,五年年均实际增长10.2%和8.2%;新增城镇就业每年超过100万人,五年累计转 移农村劳动力22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5.5%和40.5%;城镇养 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高于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高于99%;社会救助 体系基本建立;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进展顺利,解决了12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平安江苏和法治江苏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民 营、外资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不断优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要 步伐,省对县的经济管理体制全面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际经济 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开放格局正在形成,2010年全省进出口总额 4658亿美元,其中出口270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超过1100亿美元,保持全国第一, 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比2005年提高18个百分点以上,境外协议投资累计达到45亿美元。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扎实推进。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节能减排任务顺 利完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预计“十一五”期间,完成单位 GDP 能耗累计下降目标, 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任务,耕地保有量控制在470万公顷以上,城市绿化覆 盖率为42%,森林覆盖率达到20.6%,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市分别达到19个、6个, 占全国的1/4和1/2。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沪宁城际高铁开通运营,苏南地区进入区际通勤时代;连云港 港15万吨级航道建成投运,30万吨级航道启动建设,结束了江苏无深水海港的历史;高速公 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密度居全国第一,所有行政村实现通等级公路,苏 通大桥等4条过江通道建成通车;新增110条国际、国内空运航线,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旅客吞 吐量突破千万人次,中国邮政航空速递物流集散中心基本建成;新增电力装机约2150万千瓦, 其中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近400万千瓦;第一轮治淮工程全面完成,南水北调江苏段工程具 备送水出省条件,通榆河北延工程全线通水通航,沂沭泗东调南下工程基本完成,防洪排涝 和供水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时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还比 较突出,经济增长粗放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 区域发展差距较为明显,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 相适应,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等。 第二章 “十二五”阶段特征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 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长三角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 步伐明显加快,江苏将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创新驱动、协调发展、 绿色增长和惠民优先将成为这一时期发展的主要特征。 创新驱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 革命加快推进,我国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已成为我们“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江苏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开放型 经济,成功实现了两次战略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了新台阶,人均 GDP 达到了中高收入国 家和地区水平。“十二五”时期,江苏率先建设基本现代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创新驱动的发展 态势日益增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产业基础扎实、科技实力雄
厚、教有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优势,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将成为这一时期最显著 的特征,推动江苏经济发展讲入以创新驱动为主的新阶段,实现第三次战略转型。 协调发展。江苏总体上已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正向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 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随着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城市化进 程全面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将明显加大,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协调推进区域发展将成为重要的政策导向。这一时期,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明 显增强,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三大区域互动发展、协调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城乡之 间、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进一步扭转,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进 增强,全省整休发展水平讲一步提高 绿色增长。随着全球低碳发展浪海的兴起,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围绕减少碳排放 大力开发和积极应用低碳技术,我国已向全世界作出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承诺。降低 碳捧放强度、减少资源消耗、发展绿色经济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 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江苏作为资源消耗大省,缓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十二五”发展的紧迫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 济、推广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增长,是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将引领未来发展的潮流。 事民优先。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十二五时期,在经济 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人们对加快提高收入水平有了新的期盼: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 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人们对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扩大政治参与、体现公平正义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一时期,保障和改善 民生的任务更加突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共享发展成果的 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与此同时,民生改善将有效促讲扩大内需战路的实施,讲一步轻放居民 消费需求潜力,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第三章“十二五”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必须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发展阶段的新特征,牢牢把握 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毫不动摇地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开辟“十二五 发展更加美好的前景。 “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 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 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 略,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 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事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铸造新的辉煌。 一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坚定地走 科学发展之路,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 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 和谐稳定,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建设江苏更加美好的明天。 专栏1创新驱动战略内涵
厚、教育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的优势,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将成为这一时期最显著 的特征,推动江苏经济发展进入以创新驱动为主的新阶段,实现第三次战略转型。 协调发展。江苏总体上已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正向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 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随着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城市化进 程全面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将明显加大,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协调推进区域发展将成为重要的政策导向。这一时期,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明 显增强,农业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三大区域互动发展、协调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城乡之 间、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进一步扭转,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进 一步增强,全省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绿色增长。随着全球低碳发展浪潮的兴起,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围绕减少碳排放, 大力开发和积极应用低碳技术,我国已向全世界作出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承诺。降低 碳排放强度、减少资源消耗、发展绿色经济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 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江苏作为资源消耗大省,缓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十二五”发展的紧迫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循环经 济、推广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增长,是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将引领未来发展的潮流。 惠民优先。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十二五”时期,在经济 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人们对加快提高收入水平有了新的期盼;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时, 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人们对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扩大政治参与、体现公平正义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一时期,保障和改善 民生的任务更加突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共享发展成果的 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与此同时,民生改善将有效促进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进一步释放居民 消费需求潜力,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第三章 “十二五”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必须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发展阶段的新特征,牢牢把握 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毫不动摇地推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开辟“十二五” 发展更加美好的前景。 “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 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 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 略,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 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 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铸造新的辉煌。 ——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坚定地走 科学发展之路,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 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 和谐稳定,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建设江苏更加美好的明天。 专栏1 创新驱动战略内涵
创新驱动战略是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并作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 核心战略。这是江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具有鲜明的 发展导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根本的是要靠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充分发挥 知识和人才的作用,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着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轨道 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必由之路,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突出发展创新型经济,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 突出提升集约发展水平,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 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努力实现经济大 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以实施六大发展战略为重点。坚持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 略,统筹推讲科技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构筑江苏发展的战略优势。把创新驱动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显著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全面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社会管理等各方面 创新,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把城市化战略拓展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 坚持加快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推进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加快破除城 乡二元结构,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坚持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大步伐“走出去"相结合,增创开放型 经济新优势。把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深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动 发展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坚定不移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 展之骆。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富民放在更加突出的优先 位置,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 产性收入,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 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加安定、 更加美满的生活, 一以深化改革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加 大改革攻坚力度,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好地 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务力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 革措施的有效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四章“十二五”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 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 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更加宽裕安康的生
创新驱动战略是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并作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 核心战略。这是江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具有鲜明的 发展导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根本的是要靠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充分发挥 知识和人才的作用,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着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轨道。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必由之路,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突出发展创新型经济,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 突出提升集约发展水平,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 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努力实现经济大 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以实施六大发展战略为重点。坚持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 略,统筹推进科技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构筑江苏发展的战略优势。把创新驱动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显著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全面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社会管理等各方面 创新,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把城市化战略拓展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 坚持加快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推进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加快破除城 乡二元结构,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深入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坚持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大步伐“走出去”相结合,增创开放型 经济新优势。把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深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动 发展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坚定不移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 展之路。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富民放在更加突出的优先 位置,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 产性收入,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 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更加安定、 更加美满的生活。 ——以深化改革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加 大改革攻坚力度,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好地 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 革措施的有效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四章 “十二五”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 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 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更加宽裕安康的生
活,为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综合实力。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58万亿元(2010年价,下同),年均增长10% 左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 经济结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左右,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高新 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 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人 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人才贡献率达到43%: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提高到400 件,专利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生态文明。耕地保有量保持475万公顷: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 消费比重达到7%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均完成国家下达 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农业灌溉用水有 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 城乡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城市化水平达到63%。沿海开发取得重大突破,苏北地区 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大区域发展优势更加鲜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 局。 改革开放。财税、金、资源性产品价格、要素市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 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显著提高: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民 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利 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全国前列,参与国际分工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 升。 人民生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 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在2011年实现农村 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全部脱贫基础上,继续推进脱贫奔小康工程:城镇登 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00万人以上:城镇、农村基尼系数分别控制在 0.39和0.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涨幅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 社会建设和管理。高中阶段教有普及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有毛入学率提升到50%,主 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有年限提高到11.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4%。左右:医疗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40张左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 率保持在95%以上:住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39万套:民主法制更 加健全,依法行政能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机制更趋完善,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法 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再上新水平。 专栏2100项核心关键技术 海上风电整机5项,新型光伏电池5项,核能与生物质能5项,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5 项,高性能战略材料10项,纳米材料与器件5项,生物技术新药10项,大品种创新药物5项, 大型医疗装备3项,物联网核心器件及应用系统8项,海量数据处理与云计算3项,极大规模
活,为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综合实力。201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6.58万亿元(2010年价,下同),年均增长10% 左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 经济结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左右,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高新 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 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人 力资本投资占 GDP 比重达到15%以上;人才贡献率达到43%;百亿元 GDP 专利授权数提高到400 件,专利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生态文明。耕地保有量保持475万公顷;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 消费比重达到7%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均完成国家下达 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农业灌溉用水有 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 城乡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城市化水平达到63%。沿海开发取得重大突破,苏北地区 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大区域发展优势更加鲜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 局。 改革开放。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价格、要素市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 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显著提高;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民 营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利 用外资和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全国前列,参与国际分工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 升。 人民生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 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在2011年实现农村 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全部脱贫基础上,继续推进脱贫奔小康工程;城镇登 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00万人以上;城镇、农村基尼系数分别控制在 0.39和0.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涨幅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 社会建设和管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到50%,主 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4%。左右;医疗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40张左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 率保持在95%以上;住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39万套;民主法制更 加健全,依法行政能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机制更趋完善,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法 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再上新水平。 专栏2 100项核心关键技术 海上风电整机5项,新型光伏电池5项,核能与生物质能5项,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5 项,高性能战略材料10项,纳米材料与器件5项,生物技术新药10项,大品种创新药物5项, 大型医疗装备3项,物联网核心器件及应用系统8项,海量数据处理与云计算3项,极大规模
集成电路5项,新型显示3项,下一代通信及网络8项,先进机器人及绿色制造10项,大飞机 与高铁等重大配春技术5项,新型节能环保技术5项。 第二篇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第五章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加快科技强省建设步伐,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 耗向创新驱动转变,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 第一节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紧跟新一轮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步伐,深入开展基础性、前沿 性科学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施高 技术攀登计划,围绕优势产业领域,以及前沿性产业领域,集中突破100项具有全局性、带 动性的核心关键技术。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为重点,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向规 模产业转化,鼓励企业对自主拥有、购买、引进的专利技术等进行产业化,推动更多的江 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知识创新主力军作用,加强面向经济社会发 展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积极吸引国家级科技资源向江苏布局,组织实施 批重大科学研究专项,显著增强产业原始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 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有以中小科 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集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 幅度提高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科技资谒 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进一步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加强企业技术 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 发明专利的水平。加快建立吸纳整合境外优质创新资源的新渠道、新机制,不断提高企业利 用境外创新资源的能力。鼓励企业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构建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 主动介入国际研发分工,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支持企业通过并购、专利购买、建立海外 研发机构等方式,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提高技术攻关的组织程度,大力推进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 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改革,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积极参与 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研院所创新活力。实施科技平台推进工程,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实行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全覆盖,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推动人才、技术与资本 市场有效对接,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 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水平。到2015年,新建技术公共服务平台50个,为创新创业提供 共性技术、工具软件、分析测试仪器设备、科技情报等配套技术服务。加快发展技术交易市 场和技术产权交易、技术评估咨询、科技成果推广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信息发布和产权交易 提供便徒高效服务。推动省内高校院所普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市县普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中心,力争实现全覆盖。构建省级科技创业投融资联盟,积极引入创业投资,拓展科技 金脸服务范围。大力发展人才市场和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机构,提供人事代理
集成电路5项,新型显示3项,下一代通信及网络8项,先进机器人及绿色制造10项,大飞机 与高铁等重大配套技术5项,新型节能环保技术5项。 第二篇 创新驱动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第五章 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加快科技强省建设步伐,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 耗向创新驱动转变,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 第一节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紧跟新一轮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步伐,深入开展基础性、前沿 性科学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施高 技术攀登计划,围绕优势产业领域,以及前沿性产业领域,集中突破100项具有全局性、带 动性的核心关键技术。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为重点,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向规 模产业转化,鼓励企业对自主拥有、购买、引进的专利技术等进行产业化,推动更多的“江 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知识创新主力军作用,加强面向经济社会发 展需求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积极吸引国家级科技资源向江苏布局,组织实施一 批重大科学研究专项,显著增强产业原始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 建设,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以中小科 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集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 幅度提高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科技资源 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进一步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加强企业技术 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 发明专利的水平。加快建立吸纳整合境外优质创新资源的新渠道、新机制,不断提高企业利 用境外创新资源的能力。鼓励企业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构建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 主动介入国际研发分工,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支持企业通过并购、专利购买、建立海外 研发机构等方式,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提高技术攻关的组织程度,大力推进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建立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导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 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改革,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积极参与 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科研院所创新活力。实施科技平台推进工程,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布局, 实行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全覆盖,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推动人才、技术与资本、 市场有效对接,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 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水平。到2015年,新建技术公共服务平台50个,为创新创业提供 共性技术、工具软件、分析测试仪器设备、科技情报等配套技术服务。加快发展技术交易市 场和技术产权交易、技术评估咨询、科技成果推广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信息发布和产权交易 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推动省内高校院所普遍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市县普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 服务中心,力争实现全覆盖。构建省级科技创业投融资联盟,积极引入创业投资,拓展科技 金融服务范围。大力发展人才市场和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机构,提供人事代理
人才培训、人才交流、创业咨询等配套服务。 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布局。支持南京开展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长三角区 域科技创新中心。选择创新需求迫切、创新资源丰富、创新基础较好和引领示范作用强的区 域,探索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推进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 点工作,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建设,建设市 县及乡镇三级创新体系,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 第二节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 提升发展高新区。充分发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作用和资源集约利用的示范带动作 用,加快实施创新型园区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进一步汇聚创新资源,优 化平台服务功能,加快研发和转化最新科技成果,打造引领转型发展的创新型核心园区。推 动股权激励、非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权转让等政策在园区的先行先试。支持建设产 业技术研究院,开放实验室等综合性研发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到2015 年,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20% 鼓励发展专业园区。引导各类园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彰显特色优势,重点围绕纳米技 术、物联网、生物医药、无线通信、清洁能源、环保装备、文化创意等领域,建设一批产业 集聚度高、专业特色鲜明的科技园区,形成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 大力发展科技创业园区。加品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同、科技企业解化器等各类科 技创业园建设,催生一批高科技产业新业态,促进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持续涌现。加强园区资 源整合,推动服务内容和运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孵化能力和孵化效率。加快园区公共基础 设施和服务条件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园区投资、建设和管理。到2015年,全省各类创业 园区孵化面积实现翻番,孵化高科技企业2.5万家,单位产出效益大幅提高,成为科技创新 和人才创业最活跃的载体。 第三节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投入,引导社会投入,形 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探 索建立科技金融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大力培有和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贵 励发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企业融资债券,吸引境内外优秀基金 管理团队,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自主创新,全省创业投资规模超过2000亿元。拓展投融 资渠道,支持更多的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利用资本 市场平台发展壮大。推进科普场馆建设,加强科学教有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提升 公民科学素质。 完善和落实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大政策实施力度,确保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科技创 新政策落实到位。强化支持创新创业的财税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 制度、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推进技术入 股和参与分配。提高科技中介组织服务水平,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活动市场化和社会化。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知识产权示范省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大力提升知识 产权创造能力和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管理,积极培养知识产权人 才。鼓励和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研制产业技术标准,加快形成一批重大技术和产品标准,掌 握产业发展主导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提高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能力。“十二五” 期间,全省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保持全国前列,到2015年,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达到10万件
人才培训、人才交流、创业咨询等配套服务。 优化区域创新体系布局。支持南京开展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长三角区 域科技创新中心。选择创新需求迫切、创新资源丰富、创新基础较好和引领示范作用强的区 域,探索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推进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 点工作,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建设,建设市、 县及乡镇三级创新体系,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 第二节 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 提升发展高新区。充分发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作用和资源集约利用的示范带动作 用,加快实施创新型园区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进一步汇聚创新资源,优 化平台服务功能,加快研发和转化最新科技成果,打造引领转型发展的创新型核心园区。推 动股权激励、非上市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权转让等政策在园区的先行先试。支持建设产 业技术研究院,开放实验室等综合性研发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到2015 年,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20%。 鼓励发展专业园区。引导各类园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彰显特色优势,重点围绕纳米技 术、物联网、生物医药、无线通信、清洁能源、环保装备、文化创意等领域,建设一批产业 集聚度高、专业特色鲜明的科技园区,形成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 大力发展科技创业园区。加强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科 技创业园建设,催生一批高科技产业新业态,促进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持续涌现。加强园区资 源整合,推动服务内容和运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孵化能力和孵化效率。加快园区公共基础 设施和服务条件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园区投资、建设和管理。到2015年,全省各类创业 园区孵化面积实现翻番,孵化高科技企业2.5万家,单位产出效益大幅提高,成为科技创新 和人才创业最活跃的载体。 第三节 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投入,引导社会投入,形 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探 索建立科技金融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大力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鼓 励发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企业融资债券,吸引境内外优秀基金 管理团队,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自主创新,全省创业投资规模超过2000亿元。拓展投融 资渠道,支持更多的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利用资本 市场平台发展壮大。推进科普场馆建设,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提升 公民科学素质。 完善和落实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大政策实施力度,确保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科技创 新政策落实到位。强化支持创新创业的财税政策,建立健全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 制度、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推进技术入 股和参与分配。提高科技中介组织服务水平,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活动市场化和社会化。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知识产权示范省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大力提升知识 产权创造能力和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管理,积极培养知识产权人 才。鼓励和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研制产业技术标准,加快形成一批重大技术和产品标准,掌 握产业发展主导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提高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能力。“十二五” 期间,全省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保持全国前列,到2015年,发明专利年申请量达到10万件
商标注册总数达到44万件,作品著作权登记总量达到2.65万件 第六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话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和科技讲步新趋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 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 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战客性新兴产业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品做大,向 价值链高端攀升,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瑞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规划引导,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新能 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 六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形成江苏经济新 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重点实施300个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培有500个以上重大自主创 新产品,形成20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品牌。发展30条新兴产业链,建设30个省级以上新兴产 业特色产业基地,培有1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500家创新型骨干龙 头企业。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实现倍增,到2015年超过5万亿元,形成一批千亿 元级的科技领军型企业和产业基地。 一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核电装备产业及高 效低成本晶硅电池、薄膜电池、集成系统与设备、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生物质能发电机组 和核电装备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建设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 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 一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品示材料、高性 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 料等10类材料,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产品基地和一批省级特色产业基地,确保在全国 处于领先地位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重点培有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新型化学药、生物试剂、 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环保和生物能源等十大产品集群,努力成 为全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创新及产业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 及环保工程设计等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一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基础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数字内容等产品, 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生物医药、动漫创意、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外包服务 物联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中建设经济领域、公共管理领域和公众服务领域 十大物联网示范工程,加快培有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 务四大核心产业,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云计算创新服务城市建设,打造成 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联网研发、生产和应用先行区。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 息网络基础设施及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电控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装备、轨道交通和海洋 工程装备、大吨位工程机械等,加快提高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向大型化、成套化方 向发展
商标注册总数达到44万件,作品著作权登记总量达到2.65万件。 第六章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和科技进步新趋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 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 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向 价值链高端攀升,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规划引导,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重点发展新能 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 六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形成江苏经济新 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重点实施300个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500个以上重大自主创 新产品,形成20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品牌。发展30条新兴产业链,建设30个省级以上新兴产 业特色产业基地,培育1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500家创新型骨干龙 头企业。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实现倍增,到2015年超过5万亿元,形成一批千亿 元级的科技领军型企业和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核电装备产业及高 效低成本晶硅电池、薄膜电池、集成系统与设备、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生物质能发电机组 和核电装备关键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建设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 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 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 料等10类材料,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产品基地和一批省级特色产业基地,确保在全国 处于领先地位。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重点培育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新型化学药、生物试剂、 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生物制造、生物农业、生物环保和生物能源等十大产品集群,努力成 为全球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创新及产业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 及环保工程设计等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基础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数字内容等产品, 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生物医药、动漫创意、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等外包服务。 ——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中建设经济领域、公共管理领域和公众服务领域 十大物联网示范工程,加快培育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 务四大核心产业,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国家云计算创新服务城市建设,打造成 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物联网研发、生产和应用先行区。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 息网络基础设施及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电控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装备、轨道交通和海洋 工程装备、大吨位工程机械等,加快提高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向大型化、成套化方 向发展
一光电产业。重点开发新型光纤光线和光电器件,加快新型半导体光电材料和有机光 电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发展新一代显示技术。 一智能电网产业。重点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接入及控制技术,大规模储能 设备,特高压和超高压输电设备,智能输变电、配电二次控制检测设备和智能电网调度系统。 全面提升主导产业。加快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全 面推进实现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 培有形成一批千亿元级、百亿元级品牌企业和十亿元级品牌产品。围绕区域布局优化和产业 结构升级,加大有效投入,积极推进有市场前景、有技术含量、有辐射带动效应的项目建设 实现产业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专栏3主导产业发展重点 装备制造业:以机械、汽车、船舶为重点,着力打造工程机械、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船 舶制造、新型电力装备、机床等产业链。 电子信息业:重点打造集成电路、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通信等产业链。 石油化工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品,重点改造提升盐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和农用 化学品,提高产品的精细化率,以炼油为基础,以乙烯为重点,建设大型乙烯生产基地,打 造大石化产业链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推进纺织、治金、轻工、建材等四大 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技术装备升级、品牌质量提升,积极推进企业 技术改造。加大对重点产业链、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改投入和技术设备的投资力度,提高产业 技术含量和装备技术水平。到2015年,四大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品 牌效应与规模效益进一步提升,骨干企业关健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 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32%左右。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建筑工业化和住宅 产业化,力争在建筑业前沿技术和应用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淘汰落后产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以 治金、建材、轻工、纺织、化工等行业为重点,依法关停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安全隐患多 的落后产能。结合江苏实际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主动和提前淘汰相对落后产能和低端产品 制造能力。继续推进新一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提高产业集中度、集约化发展水平和环 保、安全水平。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 专栏4传统产业提升重点 纺织行业:面点发展新型纺织材料及应用.品牌服装.高档绿色家纺产品。功能性产业 用纺织品、新型纺织机械和关键零部件制造 冶金行业:重点发展板管带材、优质钢、特殊钢、高档金属制品等特色短缺产品和有色
——光电产业。重点开发新型光纤光缆和光电器件,加快新型半导体光电材料和有机光 电材料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发展新一代显示技术。 ——智能电网产业。重点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接入及控制技术,大规模储能 设备,特高压和超高压输电设备,智能输变电、配电二次控制检测设备和智能电网调度系统。 全面提升主导产业。加快提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全 面推进实现高端化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 培育形成一批千亿元级、百亿元级品牌企业和十亿元级品牌产品。围绕区域布局优化和产业 结构升级,加大有效投入,积极推进有市场前景、有技术含量、有辐射带动效应的项目建设, 实现产业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专栏3 主导产业发展重点 装备制造业:以机械、汽车、船舶为重点,着力打造工程机械、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船 舶制造、新型电力装备、机床等产业链。 电子信息业:重点打造集成电路、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通信等产业链。 石油化工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品,重点改造提升盐化工、煤化工、海洋化工和农用 化学品,提高产品的精细化率,以炼油为基础,以乙烯为重点,建设大型乙烯生产基地,打 造大石化产业链。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推进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四大 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创新能力建设、技术装备升级、品牌质量提升,积极推进企业 技术改造。加大对重点产业链、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改投入和技术设备的投资力度,提高产业 技术含量和装备技术水平。到2015年,四大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品 牌效应与规模效益进一步提升,骨干企业关键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省级以上品牌产品销 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32%左右。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建筑工业化和住宅 产业化,力争在建筑业前沿技术和应用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淘汰落后产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以 冶金、建材、轻工、纺织、化工等行业为重点,依法关停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安全隐患多 的落后产能。结合江苏实际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主动和提前淘汰相对落后产能和低端产品 制造能力。继续推进新一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提高产业集中度、集约化发展水平和环 保、安全水平。对未按期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 专栏4 传统产业提升重点 纺织行业:重点发展新型纺织材料及应用、品牌服装、高档绿色家纺产品、功能性产业 用纺织品、新型纺织机械和关键零部件制造。 冶金行业:重点发展板管带材、优质钢、特殊钢、高档金属制品等特色短缺产品和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