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ww.hunan.gov..cn 2011年05月05日 【字体:大中小】 “十二五#时期(2011一2015年)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料 会的关键时期, 是加快转变 发展方式, 全 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 限据中共湖雨省委关子是济南有国经济和会发定霸个年的建》实果 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领我省未 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 奋力开启湖南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必须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阶段 性特征,必须适应世情、国情、省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 快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节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 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并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 面对复杂名变的国内外环境,全省上下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 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成功战胜低温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的巨大冲击,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谱写了科学骑越、富民强省 的新篇章。 1.“十一五”奠定的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08年跃上万亿元新台阶,跻身全国十强,2010 年达15902亿元(预计数,下同),五年平均增长14%,是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一个时期。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86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5 亿元。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额等主要 指标,在“十五”的基础上实现了总量和均量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12%,全省已步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经济运行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始终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三次 产业结构调整为14.7:4639.3,第二产业占比提高6.4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带动作用明显 增强,做大并形成了机械、食品、石化、有色、建材、治金、轻工、文化、旅游等9大千亿 产业,全省工业化率达39.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左右。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 大宗农产品供给稳定, 粮食连续7年增产,稳定在60亿斤左右,龙头企业转化加工 转移就业、转变经营方式的带动功能增强,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200亿元, 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000家。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加速融合,现代物 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支撑能力增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 www.hunan.gov.cn 2011 年 05 月 05 日 【字体:大 中 小】 “十二五”时期(2011—2015 年)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本规划 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编 制,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引领我省未 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 奋力开启湖南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必须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阶段 性特征,必须适应世情、国情、省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 快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节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 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并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省上下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大 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成功战胜低温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的巨大冲击,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谱写了科学跨越、富民强省 的新篇章。 1.“十一五”奠定的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 2008 年跃上万亿元新台阶,跻身全国十强,2010 年达 15902 亿元(预计数,下同),五年平均增长 14%,是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一个时期。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3500 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 1863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775 亿元。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额等主要 指标,在“十五”的基础上实现了总量和均量翻番。高新技术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12%,全省已步入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经济运行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始终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三次 产业结构调整为 14.7:46:39.3,第二产业占比提高 6.4 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带动作用明显 增强,做大并形成了机械、食品、石化、有色、建材、冶金、轻工、文化、旅游等 9 大千亿 产业,全省工业化率达 39.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56%左右。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 固,大宗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连续 7 年增产,稳定在 600 亿斤左右,龙头企业转化加工、 转移就业、转变经营方式的带动功能增强,2010 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 3200 亿元, 规模以上企业超过 3000 家。服务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加速融合,现代物 流、金融、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支撑能力增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
均突破万亿元,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28家,总数达73家。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统筹推进 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率达4.4%,新农村“千村示范”工程稳步推进。所有制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56.2%。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万亿元。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相 继开工和建成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骨干工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城乡面貌大 为或善。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6450公里,延伸和改造农村公路 14.8万公里 武广高铁开通运营,洛湛铁路建成通车,长株潭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启动实施 铁路营运总里程达3693公里。黄花国际机场实施改扩建,旅客年吞吐量达1262万人次。内 河港口千吨级以上泊位达90个。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电力装机容量达2912万千瓦,株 洲航电枢纽、石门二期、华能岳阳二期、金竹山二期等建成运行,以桃花江核电为标志的新 能源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特高压给变电建设与农村电网改造扎实推讲进。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和 水资源保 能力 步提高,634座病险水库除险力 固全面完 .20 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 改造取得新的成效,建设标准良田720万亩,皂市、水水库等重大枢纽工程积极推进。气 象顶报预警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长株潭三市通信并网升位,全省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368 万户,电话用户总数突破4000万,数字电视网发展迅速,90%以上农村地区实现了通邮、 通电话、通广播电视。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省“两型社会”建设全面铺开。资源节约方面, 单位地区生产总 值能耗累计下降20.4%,全省耕地保有量5655万亩,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点达30个。 环境友好方面,洞庭湖区关停234家造纸企业,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项目完成1148个, 全省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实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县级以 上全覆盖,津成134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5265万吨。施石漠化治理、防护 林建设、重要水源地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7%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环长株潭城市群,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发挥高端制造和服 务经济的引领功能,核心增长极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78%以上。 湘西地区,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相继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两轮产业开发,自我发展能力明 显增强,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湘南地区,以承接产业转移为突机 积极融入珠 角、 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步伐明显加快,出口导向型的加工基地和保税 园区发展成效明显。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联动发展的总体态势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努力促进充分就业,5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35万人、转移农村劳 动力400万人,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16566元、 622元,汽车 旅游 健身等消费 重大幅 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基本养老参保人 数937.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3%,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建立和完 善。务力增强住房保障能力,累计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62万户。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扶 贫惠民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解决了1005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240万大中型水库移 民后期扶持、 农村危房改造、 7.7万洞庭湖渔民定居就业等问题,老少边穷地区 弱势群体生存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圆满完成四川理县地震灾区援建任务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专利授权3.9万件,涌现出“天河 号”超级计算系统等重大成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公共文化设施不断
均突破万亿元,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 28 家,总数达 73 家。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统筹推进 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率达 44.4%,新农村“千村示范”工程稳步推进。所有制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达 56.2%。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 万亿元。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相 继开工和建成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骨干工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城乡面貌大 为改善。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 6450 公里,延伸和改造农村公路 14.8 万公里。武广高铁开通运营,洛湛铁路建成通车,长株潭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启动实施, 铁路营运总里程达 3693 公里。黄花国际机场实施改扩建,旅客年吞吐量达 1262 万人次。内 河港口千吨级以上泊位达 90 个。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电力装机容量达 2912 万千瓦,株 洲航电枢纽、石门二期、华能岳阳二期、金竹山二期等建成运行,以桃花江核电为标志的新 能源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特高压输变电建设与农村电网改造扎实推进。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和 水资源保障能力稳步提高,634 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20 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 改造取得新的成效,建设标准良田 720 万亩,皂市、洮水水库等重大枢纽工程积极推进。气 象预报预警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长株潭三市通信并网升位,全省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 368 万户,电话用户总数突破 4000 万,数字电视网发展迅速,90%以上农村地区实现了通邮、 通电话、通广播电视。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省“两型社会”建设全面铺开。资源节约方面,单位地区生产总 值能耗累计下降 20.4%,全省耕地保有量 5655 万亩,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点达 30 个。 环境友好方面,洞庭湖区关停 234 家造纸企业,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项目完成 1148 个, 全省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实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县级以 上全覆盖,建成 134 座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 526.5 万吨。实施石漠化治理、防护 林建设、重要水源地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全省森林覆盖率达 57%。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环长株潭城市群,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发挥高端制造和服 务经济的引领功能,核心增长极和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 78%以上。 湘西地区,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相继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两轮产业开发,自我发展能力明 显增强,连续 5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湘南地区,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 积极融入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步伐明显加快,出口导向型的加工基地和保税 园区发展成效明显。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联动发展的总体态势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努力促进充分就业,5 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 335 万人、转移农村劳 动力 400 万人,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2010 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 16566 元、5622 元,汽车、旅游、健身等消费比重大幅提高, 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基本养老参保人 数 937.7 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 95.3%,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速建立和完 善。努力增强住房保障能力,累计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 36.2 万户。认真落实中央一系列扶 贫惠民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解决了 1005 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240 万大中型水库移 民后期扶持、10.2 万户农村危房改造、7.7 万洞庭湖渔民定居就业等问题,老少边穷地区、 弱势群体生存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圆满完成四川理县地震灾区援建任务。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专利授权 3.9 万件,涌现出“天河一 号”超级计算系统等重大成果,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51%。公共文化设施不断
完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任多全面完成,1024个乡铺综合文化站投入使用.文梦结 品力作不断涌现,社会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教有质量稳步提升,城乡免费9年义务教有全面 实施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5% 高等教有毛入学率达2 70 省人均受教有年限达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有年限达12.5年。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 务体系逐步健全,全省每万人拥有床位数达30.7张,拥有医生14.6人,新建改造2390所乡 镇卫生院,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全民体有健身蓬勃发展,农民健身工程、市民健身 广场等基层体有坛动设施日益丰言,全民律康素质明显提高。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民族 宗教、共青团、妇女、 老龄 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的进步,公检法司、 信 维稳、教灾应急、安全生产等防控处置能力大幅提升,社会大局和谐安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积极推进长株潭“两型”试验区改革建设,编制“两型社会”建设 总体规划,启动10大专项改革,实施8大建设工程,研究制订“两型”标准。积极推进农 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推进财税体制以 苹,转移支付制度和 制度逐步完善 财政省直管县 企业所得无 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实施。积极推进以产权多元化为导向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以要 素市场为重点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积 极推进社会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医药卫生、科技、教有、文化等领域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积 极推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推讲,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对外开 放全方位拓展,加大与世界500强和央企的对接, 一大批战略投资者相继落户湖南。优势企 业积极开展跨国投资,加快“走出去”步伐。 回顾“十一五”发展历程,我省取得了显著成就,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以科 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探索符合湖南实际的发展路子。把科学发展的要求与湖南实际结合起米 大力实施“ 化三基”战略 促进经济社会在新阶段的新发居 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积极应对复杂局势和严酸挑战,化被动为主动,抢抓机遇 创造条件,不失时机地推动跨越式发展。三是坚持固本强基,统第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注重统筹当前和长远,突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基础工作,增强发展后劲和长远竞争力: 注重统筹保增长与调结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上水平:注重统筹经济发展与 社会建设, 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四是坚持改善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注重为民办实事 切实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五是坚持依法治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若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促进公正司法,规范经济秩序,维护 社会公平正义。 2.“十二五”面临的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省仍将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 段性特征,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 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 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 仍在持续,经济复苏的动力不强,基础不牢固,进程不平衡。发达经济体总需求不足,失业 率居高不下,主权债务危机隐患尚未消除,金融体系大量不良资产有待剥离消化。新兴市场 国家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风险加大。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市场
完善,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任务全面完成,1024 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投入使用,文艺精 品力作不断涌现,社会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城乡免费 9 年义务教育全面 实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 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25%,全 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 8.5 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 12.5 年。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 务体系逐步健全,全省每万人拥有床位数达 30.7 张,拥有医生 14.6 人,新建改造 2390 所乡 镇卫生院,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全民体育健身蓬勃发展,农民健身工程、市民健身 广场等基层体育运动设施日益丰富,全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民族、 宗教、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联、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的进步,公检法司、信访 维稳、救灾应急、安全生产等防控处置能力大幅提升,社会大局和谐安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积极推进长株潭“两型”试验区改革建设,编制“两型社会”建设 总体规划,启动 10 大专项改革,实施 8 大建设工程,研究制订“两型”标准。积极推进农 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 革,转移支付制度和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完善,财政省直管县、企业所得税改革、增值税转型、 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顺利实施。积极推进以产权多元化为导向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以要 素市场为重点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积 极推进社会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医药卫生、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积 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效能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对外开 放全方位拓展,加大与世界 500 强和央企的对接,一大批战略投资者相继落户湖南。优势企 业积极开展跨国投资,加快“走出去”步伐。 回顾“十一五”发展历程,我省取得了显著成就,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以科学 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探索符合湖南实际的发展路子。把科学发展的要求与湖南实际结合起来, 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在新阶段的新发展。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积极应对复杂局势和严峻挑战,化被动为主动,抢抓机遇, 创造条件,不失时机地推动跨越式发展。三是坚持固本强基,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注重统筹当前和长远,突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基础工作,增强发展后劲和长远竞争力; 注重统筹保增长与调结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学发展上水平;注重统筹经济发展与 社会建设,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四是坚持改善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注重为民办实事, 切实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五是坚持依法治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促进公正司法,规范经济秩序,维护 社会公平正义。 2.“十二五”面临的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省仍将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 段性特征,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 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 仍在持续,经济复苏的动力不强,基础不牢固,进程不平衡。发达经济体总需求不足,失业 率居高不下,主权债务危机隐患尚未消除,金融体系大量不良资产有待剥离消化。新兴市场 国家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胀风险加大。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市场
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可能进入一个增速成缓时期。二是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世界 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发达国家被迫改变负债消费模式,新兴经济体开始更多转向通过扩大 内需拉 动经济增长 ,资源输出国谋求延伸资源产业链 实现 业多元化 原有发展格局难 持续。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参与 权不断增强,但发达国家仍处于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导地位,推动形成平等参与的国际新秩序 博森更趋复杂。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有期,科学技术储备孕有着新的产业变革,人类面临 的巨大资源环境压力正在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新能源、新材料、信总网络、生物医 、节能环保 绿色经济等 新技术、新业态加速成长 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 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 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但是,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时代主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 化的总格局不可逆转。 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加速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 是发展的动力 依然强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 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有水平整体提升,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大 局稳定,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经过30年的 快速增长之后,我国依靠“大进大出”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基本结束,依靠资源消耗的粗 放增长以为继。依党价劳动力推动产业低水平扩张不可持 经济体制深度套社 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 局深刻 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 是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用 的一个基本特征。三是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更加注重构对 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培有战略性新兴产 业,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更加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和强化节能减排,更加注 重加强公共服务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民经济又好 又快发展 我省加快发展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 一个新的起点,正孕育着系列积极变化:长期打基础积攒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展 的稳定性明品增强。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步上升为丰导产业。民生 需求从生存型步入发展型阶段,消费结构快速升级迈向更高形态,代表资产财富的商品如 房、汽车等需求快速增长,代表生活品 质的文化、旅游消费将更加旺盛。经济和人口加速 城镇聚集,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全面提升。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经济深 度参与全球化趋势明显。同时,“两型社会”的试点示范、中部嶇起的国家战略、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创新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和优势,在“十二五 时期将加快释放,可以继续赢得 个相对高速发银期。另一方面.经济合发据中的不平童 不协调、 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 发展与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和双重压力。 是:长期以米形成的投资拉动型、资源消耗型、传统工业主导型格局未有大的改变,经济列 向度不高、科技创新力不强、农业产业化不快的问题没有大的突破,煤、电、油、气、运及 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长期紧缺的局面推有大的改观,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源要素硬约束的 矛盾将更加突出。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社会建设欠账较多,公共产品供给难以满足人民群( 快速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有所好转, 但综合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省加快发展,只要准确判断形势 正确把握大势,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为此,必须进一步增 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科学跨越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更高层次明确湖南发展新定位
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可能进入一个增速减缓时期。二是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世界 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发达国家被迫改变负债消费模式,新兴经济体开始更多转向通过扩大 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资源输出国谋求延伸资源产业链,实现产业多元化,原有发展格局难以 持续。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参与 权不断增强,但发达国家仍处于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导地位,推动形成平等参与的国际新秩序 博弈更趋复杂。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科学技术储备孕育着新的产业变革,人类面临 的巨大资源环境压力正在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 药、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加速成长。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围绕 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 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但是,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时代主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 化的总格局不可逆转。 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加速进入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一是发展的动力 依然强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 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体制活力显著增强,社会大 局稳定,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经过 30 年的 快速增长之后,我国依靠“大进大出”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基本结束,依靠资源消耗的粗 放增长难以为继,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产业低水平扩张不可持续。经济体制深度变革,社会 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是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一个基本特征。三是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成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更加注重构建 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 业,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更加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和强化节能减排,更加注 重加强公共服务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民经济又好 又快发展。 我省加快发展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 一个新的起点,正孕育着系列积极变化:长期打基础积攒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展 的稳定性明显增强。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新型工业和第三产业逐步上升为主导产业。民生 需求从生存型步入发展型阶段,消费结构快速升级迈向更高形态,代表资产财富的商品如住 房、汽车等需求快速增长,代表生活品质的文化、旅游消费将更加旺盛。经济和人口加速向 城镇聚集,城市承载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全面提升。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经济深 度参与全球化趋势明显。同时,“两型社会”的试点示范、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蓬勃兴起,为创新发展增添新的活力。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和优势,在“十二五” 时期将加快释放,可以继续赢得一个相对高速发展期。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 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面临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和双重压力。主要 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拉动型、资源消耗型、传统工业主导型格局未有大的改变,经济外 向度不高、科技创新力不强、农业产业化不快的问题没有大的突破,煤、电、油、气、运及 土地、资金等要素供给长期紧缺的局面难有大的改观,随着经济的增长,资源要素硬约束的 矛盾将更加突出。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社会建设欠账较多,公共产品供给难以满足人民群众 快速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有所好转,但综合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综合判断,“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省加快发展,只要准确判断形势、 正确把握大势,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为此,必须进一步增 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科学跨越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更高层次明确湖南发展新定位
创造竞争新优势,集中力量、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更加奋发有为地走出一条富有湖南 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二节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3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 个代表 里为指导,深入贷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 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坚持以建设 “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 型城镇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侧新,推进节能环保,保障改 4.基本要求 推讲我省“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湖南作为尔发 达的内陆省份,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 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牢牢把握“两 个坚定不移”,事关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发展步伐就是紧紧扭住发展第 要务不放松、不动摇,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是 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木,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地顾,更加注重保障和 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扎实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有机结合 起来,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 正转变中谋发展,切实把 济社会发展转换到内需主导、绿色引领、创新驱动和民生优先的轨道上,实现又好又快、更 改更快发楼。具体要体现以下要求: 坚持代化发展。切实把经济结构战路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 力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 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 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 稳步提升结构素质,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包容性。 坚持创新发展。切实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 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教有,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经济 发展由粗放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以自主创新谋求后发赶超 坚持人本发展。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 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使发展成果电及全民 坚持绿色发展。切实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立 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两型”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 加快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技术手段和体制机制
创造竞争新优势,集中力量、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更加奋发有为地走出一条富有湖南 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3.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 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坚持以建设 “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 型城镇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环保,保障改 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 为率先建成“两型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4. 基本要求 推进我省“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湖南作为欠发 达的内陆省份,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 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步伐,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牢牢把握“两 个坚定不移”,事关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发展步伐就是紧紧扭住发展第一 要务不放松、不动摇,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是 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 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扎实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有机结合 起来,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切实把经 济社会发展转换到内需主导、绿色引领、创新驱动和民生优先的轨道上,实现又好又快、更 好更快发展。具体要体现以下要求: 坚持优化发展。切实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 力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 稳步提升结构素质,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包容性。 坚持创新发展。切实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充分发 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积极发展现代教育,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经济 发展由粗放增长向创新驱动转变,以自主创新谋求后发赶超。 坚持人本发展。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 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使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坚持绿色发展。切实把“两型社会”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立 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两型”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 加快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技术手段和体制机制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改革开放.切实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扩大开放放在更加 突出的位置,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提高国际化水平。 第三节主要目标和政策导向 5.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总体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任务相衔接,力争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体系、民 生保障体系和制度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实力、竞争 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经济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15年总量达2.5万亿元左右(按 可比价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 居民消费率38%,进出口贸易总额500亿美元。财政总收入3000亿元以上。 结构调整。2015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485:42。工业化率达44%,规模工 业增加值达10000亿元,战路性新兴产业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服务业就业 比重提高到40%以上。城镇化率超过50%,长株潭首位度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两型”建设。耕地保有量5655万亩,森林蓄积量4.74亿立方米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 能源消费比重达1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降低16%和17%,万 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减少8%,氮氧化物、 氨氨排放累计分别减少10%。 人民生活。全省总人口控制在 18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铺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9%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中 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人数达1087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5%。 科技数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右 量16件,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入全围先进行列。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高中阶段毛 入学率提高到9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5年。 基础设施。2015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273公里、铁路营运里程5500公里。电力 装机容量410万千瓦左右。流域防洪保安、农田灌溉等体系基木形成,水资源综合利用能 力进一步提升,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9以上。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本 建成 依法治省。法治湖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 推进,基层民主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依法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尊严和体面,基本实现经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改革开放。切实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扩大开放放在更加 突出的位置,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提高国际化水平。 第三节 主要目标和政策导向 5. 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总体趋势,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任务相衔接,力争到 2015 年,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可持续发展体系、民 生保障体系和制度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实力、竞争 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经济发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0%以上,2015 年总量达 2.5 万亿元左右(按 可比价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0%以上, 居民消费率 38%,进出口贸易总额 500 亿美元。财政总收入 3000 亿元以上。 结构调整。2015 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9.5∶48.5∶42。工业化率达 44%,规模工 业增加值达 10000 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20%。服务业就业 比重提高到 40%以上。城镇化率超过 50%,长株潭首位度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两型”建设。耕地保有量 5655 万亩,森林蓄积量 4.74 亿立方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 能源消费比重达 1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降低 16%和 17%,万 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30%。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减少 8%,氮氧化物、 氨氮排放累计分别减少 10%。 人民生活。全省总人口控制在 7180 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以内。城镇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0%,中 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人数达 1087 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 95%。 科技教育。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 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 量 1.6 件,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高中阶段毛 入学率提高到 9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3.5 年。 基础设施。2015 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7273 公里、铁路营运里程 5500 公里。电力 装机容量 4100 万千瓦左右。流域防洪保安、农田灌溉等体系基本形成,水资源综合利用能 力进一步提升,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49 以上。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基本 建成。 依法治省。法治湖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管理体制更加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 推进,基层民主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依法保障,人民生活更加尊严和体面,基本实现经
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 6.政策导向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必须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关键领 域和薄弱环节的重大突破,强化政策导向。 者力扩大消费需求。以扩大内需、稳定增长为导向,把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作 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积极创造有效需求。促进充分就业、调整收入分 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普消费预期。培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 结构升级,带动产业优化升级。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以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格局为导向,在保持投资合理稳 定增长的同 加快调整投资结构。进 步规范和完善政府投资, 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有效 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 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推动经 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以构建中等收入阶层占多数的稳定型社会结构为导向,合理调整收 入分配关系,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大幅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努力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全面推讲带能减排。以推讲“两型补会”设为导向 ,增强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健全节 能减排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强化目标贵任考核,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 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为导向,坚持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引导 人口和经济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区域聚集,推动城市化地区集约发展,农产品主产区规 模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发展,构建区域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以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创新和完善供给方式, 扩大供给规模,进一步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向农村、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合理适度、可持线 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以促进社会和谐安定为导向,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社会管 理职能,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扩大公众参与度,完善应 急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服务中优化管理,在管理中改善服务。 第二章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努
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 6. 政策导向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必须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关键领 域和薄弱环节的重大突破,强化政策导向。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以扩大内需、稳定增长为导向,把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作 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积极创造有效需求。促进充分就业、调整收入分 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消费预期。培育消费热点,推动消费 结构升级,带动产业优化升级。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以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格局为导向,在保持投资合理稳 定增长的同时,加快调整投资结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政府投资,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有效 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 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推动经 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以构建中等收入阶层占多数的稳定型社会结构为导向,合理调整收 入分配关系,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调节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大幅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努力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为导向,增强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健全节 能减排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 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以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为导向,坚持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引导 人口和经济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区域聚集,推动城市化地区集约发展,农产品主产区规 模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发展,构建区域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以促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创新和完善供给方式, 扩大供给规模,进一步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向农村、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合理适度、可持续 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以促进社会和谐安定为导向,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社会管 理职能,加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扩大公众参与度,完善应 急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服务中优化管理,在管理中改善服务。 第二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努
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 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企业科技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产 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格局。到2015年全省 工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 第一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传统优势产业是我省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和主体,必须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 加快改造升级步伐,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建设来拓展市场、形成竞 争优势。 7.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我省拥有核心企业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要以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 方向,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突出重点领域和主导产品,大力发展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 汽车及零部件、特高压输变申等为代表的现代装各制浩业。突出产业协作配套,依托核心企 业和整机品牌,提高整机制造能力和专业配套能力,延伸完善产业链条。突出培育壮大龙头 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突出核 心技术创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 突破关键技术 提高基础工艺、基础 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发展高端产品,打造知名品牌。突出优化产业布局, 重点建设长株潭工程机械、汽车及电动汽车产业基地,长沙、株洲航空航天产业园,株洲、 湘潭轨道交通产业基地,衡阳特高压输变电产业基地,益阳船的制造产业园,衡阳、永州汽 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等,者力将现代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主营业务收入过万亿的巨型产 业。 8.做精做深原材料工业 原材料工业是我省装备制造需求量大,同时也是资源约束紧、消耗排放多、附加值偏低 的基础产业,必须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和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做精,通过延伸产业链条 开发高端产品,进一步做深 钢铁有色。加强资源整合,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快自主创新,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走 精品、高端、特色和差异化发展之路,在优化产品结构、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方面 取得新进展。建设湘潭、娄底、衡阳精品钢材加工产业集群,郴州、株洲、长沙、娄底、衡 阳等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湘西州、水州锰深加工基地。 石油化工。按照生态环保和适度集中的要求,加快构建以石油炼化为龙头,以盐(氟) 化工为基础,以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为特色,以支农化工为补充的新型石化产业体系,若 力将岳阳打造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炼化一体化基地,建设长株潭精细化工、基础化工基地和 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衡阳、常德盐(氟)化工基地,娄底煤化工基地 建筑材料。按照清洁生产、集约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节能、绿色建筑材料,整合优势 资源,推动规模生产,重点培有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高档建筑陶瓷、复合墙体等产业 集群,建设株洲、常德、益阳等现代建材产业基地
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为支撑,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 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企业科技进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产 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格局。到 2015 年全省 工业增加值突破 1.1 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55%,服务业增加值突破 1 万亿元。 第一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传统优势产业是我省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和主体,必须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 加快改造升级步伐,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建设来拓展市场、形成竞 争优势。 7. 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我省拥有核心企业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要以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 方向,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突出重点领域和主导产品,大力发展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 汽车及零部件、特高压输变电等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突出产业协作配套,依托核心企 业和整机品牌,提高整机制造能力和专业配套能力,延伸完善产业链条。突出培育壮大龙头 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突出核 心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突破关键技术,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 料、基础元器件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发展高端产品,打造知名品牌。突出优化产业布局, 重点建设长株潭工程机械、汽车及电动汽车产业基地,长沙、株洲航空航天产业园,株洲、 湘潭轨道交通产业基地,衡阳特高压输变电产业基地,益阳船舶制造产业园,衡阳、永州汽 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等,着力将现代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主营业务收入过万亿的巨型产 业。 8. 做精做深原材料工业 原材料工业是我省装备制造需求量大,同时也是资源约束紧、消耗排放多、附加值偏低 的基础产业,必须通过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和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做精,通过延伸产业链条、 开发高端产品,进一步做深。 钢铁有色。加强资源整合,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快自主创新,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走 精品、高端、特色和差异化发展之路,在优化产品结构、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方面 取得新进展。建设湘潭、娄底、衡阳精品钢材加工产业集群,郴州、株洲、长沙、娄底、衡 阳等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湘西州、永州锰深加工基地。 石油化工。按照生态环保和适度集中的要求,加快构建以石油炼化为龙头,以盐(氟) 化工为基础,以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为特色,以支农化工为补充的新型石化产业体系,着 力将岳阳打造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炼化一体化基地,建设长株潭精细化工、基础化工基地和 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衡阳、常德盐(氟)化工基地,娄底煤化工基地。 建筑材料。按照清洁生产、集约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节能、绿色建筑材料,整合优势 资源,推动规模生产,重点培育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高档建筑陶瓷、复合墙体等产业 集群,建设株洲、常德、益阳等现代建材产业基地
9.做优做响消费品工业 消费品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需求旺盛,也是大众关注程度高、品牌效应明显、更新 换代快的民生产业,必须重环保、重质量、重安全,做优品质增强竞争力,必须讲营销、讲 服务、讲诚信,做响品牌赢得消费者。 食品加工。壮大龙头企 ,突出品牌建设,加快推动由农副产品资源大省向食品加工产 业强省转变。突出质量安全和生态环保,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积极开发保健功能食品 及方使快捷食品,发展休闲食品。建设长沙粮油乳茶、岳阳粮油茶调味品、株洲肉乳、常德 粮油水产、邵阳酒果蔬、怀化粮油果蔬、永州酒油果蔬、湘潭肉莲槟榔、益阳粮茶水产、张 家界旅游食品、相西州特色果蔬等产业集群。 服装纺织。突破印染、设计瓶颈,壮大棉纺织与特种化纤,保持苎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加强高档、终端产品研发和生产,形成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系列产品。建设常德棉纺染整、益 阳棉麻竹纺织生产基地,长沙服饰家纺、株洲服饰及水州、邵阳制鞋基地。 特色轻工。加大技术改造,加强市场开拓,扩大市场份额,明固和发展具有出较优热 特色鲜明的制浆造纸、陶瓷、卷烟、烟花爆竹等行业。建设岳阳、益阳、永州、怀化等林纸 体化基地,常德、长沙、郴州卷烟生产基地,醴陵工艺和日用陶瓷、新化特种胸瓷、茶陵 建筑陶瓷基地,浏阳烟花鞭炮产业基地,桃江、绥宁、临湘竹产业基地。 第二节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新生力量和先导产业,必须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 需求为基础,依据产业演进的规律和技术进步的趋势,超前安排、集中布局、有序发展一批 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前景广、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快成为国 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 10.促进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和引领发展的要求,重点选择先进装备制造、新材 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7大领域,进行重点培育,抢占产业发展 和竞争制高点。组织实施新兴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名牌产品创建、人 才资源开发5大基础工程,建立技术创新、投脸资服务、共性技术服务3大支撑平台,推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和集聚集群发展。力争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5000亿元,占地区 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0%。 专栏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先进装备制造: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 新品种、高档数控装备、大型治金矿山设备、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
9. 做优做响消费品工业 消费品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需求旺盛,也是大众关注程度高、品牌效应明显、更新 换代快的民生产业,必须重环保、重质量、重安全,做优品质增强竞争力,必须讲营销、讲 服务、讲诚信,做响品牌赢得消费者。 食品加工。壮大龙头企业,突出品牌建设,加快推动由农副产品资源大省向食品加工产 业强省转变。突出质量安全和生态环保,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积极开发保健功能食品 及方便快捷食品,发展休闲食品。建设长沙粮油乳茶、岳阳粮油茶调味品、株洲肉乳、常德 粮油水产、邵阳酒果蔬、怀化粮油果蔬、永州酒油果蔬、湘潭肉莲槟榔、益阳粮茶水产、张 家界旅游食品、湘西州特色果蔬等产业集群。 服装纺织。突破印染、设计瓶颈,壮大棉纺织与特种化纤,保持苎麻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加强高档、终端产品研发和生产,形成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系列产品。建设常德棉纺染整、益 阳棉麻竹纺织生产基地,长沙服饰家纺、株洲服饰及永州、邵阳制鞋基地。 特色轻工。加大技术改造,加强市场开拓,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 特色鲜明的制浆造纸、陶瓷、卷烟、烟花爆竹等行业。建设岳阳、益阳、永州、怀化等林纸 一体化基地,常德、长沙、郴州卷烟生产基地,醴陵工艺和日用陶瓷、新化特种陶瓷、茶陵 建筑陶瓷基地,浏阳烟花鞭炮产业基地,桃江、绥宁、临湘竹产业基地。 第二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型工业化的新生力量和先导产业,必须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 需求为基础,依据产业演进的规律和技术进步的趋势,超前安排、集中布局、有序发展一批 知识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前景广、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之尽快成为国 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 10. 促进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和引领发展的要求,重点选择先进装备制造、新材 料、文化创意、生物、新能源、信息、节能环保等 7 大领域,进行重点培育,抢占产业发展 和竞争制高点。组织实施新兴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名牌产品创建、人 才资源开发 5 大基础工程,建立技术创新、投融资服务、共性技术服务 3 大支撑平台,推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和集聚集群发展。力争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到 2015 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 5000 亿元,占地区 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 20%。 专栏 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先进装备制造: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高端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汽车 新品种、高档数控装备、大型冶金矿山设备、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
新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基础原 材料、稀土及其他新兴材料 文化创意:创意设计产业、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动漫游戏产业、创意园区。 生物: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及装备、粮油作物有种、经济作物有种、 畜牧水产育种、特色生物育种 新能源:风电装备、太阳能综合利用、智能电网及其关键装备、核电辅助装备、生物质 能源装备、地热能及其他新能源。 信息:数字化整机和新型元器件、软件和集成电路、信息服务外包、互联网经济和移动 电子商务、新一代网络和“三冈融合”、物联网和物流信息服务。 节能环保:节能、资原循环利用、环境治理技术及装备等产业。 山.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 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殊政策,突破一批关核心技术 转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推进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加快完善财税金融支撑体系,建立稳定 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扩大 基金规模,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创业型、创新型企业。积极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鼓励 企业通过创业板 中小板上市融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通过风险补偿等制度,充分发挥金 融信贷投入主渠道作用。 第三节优化拓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素质整体跃升的重要标志,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适应 民生改善的追切需要,立足现实基础,不断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有新热点,推进规 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形成功能增强、结构优化、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服务业 发展新格局。到2015年,全省服务业吸纳就业达1800万人,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 50%。 12.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遵循现代生产专业化分工和现代服务市场化配置的产业发展规律,围绕提高产业效率、 降低产业成本、培育新型业态,重点发展融合度高、关联度大、带动功能强的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依托重大生产力布局和综合交通现实基础,重点建设长沙金霞、岳阳城陵 株洲石峰、湘潭九华、常德德山、怀化狮子岩、娄底湘中、衡阳白沙、郴州湘南等省级物流 园区,以及重要物资储备基地、省际边贸物流中心。发展粮食、冷链、航空、邮政快递等专 项物流。建设联运转运设施、大通关基地和货物出入境快速处理通道。推进物流标准化、信 息化建设和高新技术改造应用。到2015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十
新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先进硬质材料、基础原 材料、稀土及其他新兴材料。 文化创意:创意设计产业、数字媒体产业、数字出版产业、动漫游戏产业、创意园区。 生物: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及装备、粮油作物育种、经济作物育种、 畜牧水产育种、特色生物育种。 新能源:风电装备、太阳能综合利用、智能电网及其关键装备、核电辅助装备、生物质 能源装备、地热能及其他新能源。 信息:数字化整机和新型元器件、软件和集成电路、信息服务外包、互联网经济和移动 电子商务、新一代网络和“三网融合”、物联网和物流信息服务。 节能环保: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环境治理技术及装备等产业。 11. 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 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殊政策,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转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推进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加快完善财税金融支撑体系,建立稳定 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扩大 基金规模,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创业型、创新型企业。积极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鼓励 企业通过创业板、中小板上市融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通过风险补偿等制度,充分发挥金 融信贷投入主渠道作用。 第三节 优化拓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素质整体跃升的重要标志,要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适应 民生改善的迫切需要,立足现实基础,不断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 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推动形成功能增强、结构优化、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服务业 发展新格局。到 2015 年,全省服务业吸纳就业达 1800 万人,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 50%。 12. 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 遵循现代生产专业化分工和现代服务市场化配置的产业发展规律,围绕提高产业效率、 降低产业成本、培育新型业态,重点发展融合度高、关联度大、带动功能强的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依托重大生产力布局和综合交通现实基础,重点建设长沙金霞、岳阳城陵矶、 株洲石峰、湘潭九华、常德德山、怀化狮子岩、娄底湘中、衡阳白沙、郴州湘南等省级物流 园区,以及重要物资储备基地、省际边贸物流中心。发展粮食、冷链、航空、邮政快递等专 项物流。建设联运转运设施、大通关基地和货物出入境快速处理通道。推进物流标准化、信 息化建设和高新技术改造应用。到 2015 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