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山西省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5,文件大小:67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全文) “十二五”时期(二O一一年至二O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 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 我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开创山西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 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 重重困扰,面对经济社会建设的繁重任务,全省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 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砥丽奋进,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 重大进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 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重点工程建设实 现历史性突破,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 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全部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 得到扭转,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 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 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 国际化深入推进,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国家扩大内需和促 进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对能源、材料和装备的需求将持续增加:煤炭工业可持

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全文) “十二五”时期(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 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 我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开创山西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 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 重重困扰,面对经济社会建设的繁重任务,全省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 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 重大进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产业结 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重点工程建设实 现历史性突破,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 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全部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 得到扭转,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 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 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 国际化深入推进,国内外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国家扩大内需和促 进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对能源、材料和装备的需求将持续增加;煤炭工业可持

续发展试点、循环经济试点省和生态省试点特别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 苹试验区,将为我省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我省进入工业化跃升期、城镇化加速期、 节能环保攻坚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期,将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十一五”时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和不断完善的软硬发展环境,为承接国际国内 产业转移、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全省上下创先争优、奋力赶超,形 成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产业结构 单一化、初级化、重型化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城乡区域发 展不协调,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不高,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欠账较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 发展环境欠佳,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适应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 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少数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比较突出。我们必须进一步 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准确判断形势变化,科学把 握发展规律,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加快推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全面贯彻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 苹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从我省实际出发,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国家 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安全生产为重要保障,大 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

续发展试点、循环经济试点省和生态省试点特别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 革试验区,将为我省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我省进入工业化跃升期、城镇化加速期、 节能环保攻坚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期,将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十一五”时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和不断完善的软硬发展环境,为承接国际国内 产业转移、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全省上下创先争优、奋力赶超,形 成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产业结构 单一化、初级化、重型化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城乡区域发 展不协调,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不高,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欠账较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 发展环境欠佳,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适应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 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少数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比较突出。我们必须进一步 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准确判断形势变化,科学把 握发展规律,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加快推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全面贯彻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 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从我省实际出发,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转型跨越发展为目标,以推进国家 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安全生产为重要保障,大 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

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 产性服务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再造一个新山西。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 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一一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翻番,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 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一一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带动经济增长的 产业结构、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更趋合理,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区 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 境显著改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 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低 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质量 和水平显著提高。 一一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民受 教育程度稳步提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 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一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资源型经济 转型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对外开放的 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对外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二、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基础

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 产性服务业大省、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再造一个新山西。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 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翻番,就业持续增加,经济增长质量和 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带动经济增长的 产业结构、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更趋合理,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区 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 境显著改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 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低 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质量 和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民受 教育程度稳步提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 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资源型经济 转型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对外开放的 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对外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二、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基础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注重优化生产 力布局,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 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5)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 的不同功能定位和要求,进一步优化空间开发结构,提高国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 区域分工合理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际良性互动。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 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大运骨干通道沿线等地区,要优化开发,加快发展新兴产 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严控制一般性传统产业项目,不再布局煤炭、焦炭、治金、 化工、水泥等项目,对现有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项目要逐步关停淘汰或搬迁改 造。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人口集聚度较高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要重点开 发,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在煤、水和土地资 源富集区,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等资源深加工产业。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 脆弱的地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鼓励发展以林果业为主 导的特色农业、林业。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重要水源地和 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按照国家生产力布局要求,建设晋北动力 煤基地、晋中炼焦煤基地、晋东无烟煤基地及相应的电力基地,推动能源资源集中 开发、集约生产和生态环境集中治理修复。加快建立完善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政 策法规体系、利益补偿机制和绩效考核办法,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编 制规划、布局项目、谋划发展。 (6)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 益。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 建设。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在确保在建续建重点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的基础上,统筹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 开发投资,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以新兴产业发展为主导的产业投资规模:

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注重优化生产 力布局,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 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5)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 的不同功能定位和要求,进一步优化空间开发结构,提高国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 区域分工合理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际良性互动。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 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大运骨干通道沿线等地区,要优化开发,加快发展新兴产 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严控制一般性传统产业项目,不再布局煤炭、焦炭、冶金、 化工、水泥等项目,对现有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项目要逐步关停淘汰或搬迁改 造。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人口集聚度较高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要重点开 发,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在煤、水和土地资 源富集区,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等资源深加工产业。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 脆弱的地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鼓励发展以林果业为主 导的特色农业、林业。对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重要水源地和 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按照国家生产力布局要求,建设晋北动力 煤基地、晋中炼焦煤基地、晋东无烟煤基地及相应的电力基地,推动能源资源集中 开发、集约生产和生态环境集中治理修复。加快建立完善适应主体功能区要求的政 策法规体系、利益补偿机制和绩效考核办法,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编 制规划、布局项目、谋划发展。 (6)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 益。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 建设。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在确保在建续建重点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的基础上,统筹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 开发投资,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以新兴产业发展为主导的产业投资规模;

统筹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 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向革命老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倾斜: 统筹国有投资与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规模。促进投资消费良性 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育更多最终需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发展各种运输方式,继 续加大铁路、公路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机场布局,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 综合运输枢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衔接顺畅、便捷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省 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3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2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所属各县(市、 区)1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1小时通达。加大出省通道 和出海通道建设力度,构建连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欧亚大陆桥的对外开放 大通道。加快构筑纵贳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保障应急、促进发 展的大水网,加强河流治理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 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城际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推进交通、 通信、供电、供排水、供气、供暖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全面提升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 三、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通过“七条路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 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8)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形成若干 亿吨级和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推进煤、电、路、港、航一体化经营:实现 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提高煤炭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鼓励 煤炭企业多元发展,者力提高非煤产业比重,进一步巩固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坚 持总量控制、产能置换、上大关小、扶优汰劣的原则,推进焦化、治金、电力、建

统筹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 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向革命老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倾斜; 统筹国有投资与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民间投资规模。促进投资消费良性 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育更多最终需求。 (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发展各种运输方式,继 续加大铁路、公路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机场布局,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 综合运输枢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衔接顺畅、便捷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实现省 会到各地级市高速公路 3 小时通达、相邻地级市 2 小时通达、地级市到所属各县(市、 区)1 小时通达和省会到省内主要区域性中心城市航空 1 小时通达。加大出省通道 和出海通道建设力度,构建连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欧亚大陆桥的对外开放 大通道。加快构筑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保障应急、促进发 展的大水网,加强河流治理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 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城际轻轨和地铁等轨道交通,推进交通、 通信、供电、供排水、供气、供暖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全面提升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 三、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通过“七条路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 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8)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形成若干 亿吨级和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推进煤、电、路、港、航一体化经营;实现 煤矿综合机械化开采,提高煤炭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鼓励 煤炭企业多元发展,着力提高非煤产业比重,进一步巩固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坚 持总量控制、产能置换、上大关小、扶优汰劣的原则,推进焦化、冶金、电力、建

材等行业整合重组,促进煤焦、煤电等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 集中度: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深加工和制品 加工,提高附加值,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能大型化、生 产集约化、利用消洁化、发展高端化。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和山西特色的自主品牌。 (9)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 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将其培有成重要的支柱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要 坚持高端化、系列化、成套化方向,大力发展煤机、汽车、铁路装备、重型机械等 制造业:现代煤化工要围绕“气、醇、烯、苯、油”五条主线,重点发展煤制油、 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精细化工等:新型材料工业要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高性 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高精尖新材料,努力实现“材料加工”向“加工材 料”、加工制品转变:特色食品工业要做大做强酒、醋、乳品等优势产品,做精做 细小杂粮、肉类加工、干鲜果蔬等特色产品。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 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0)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重点项目为牵引,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落实 对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企业同价政策,加大金融、税收和用地支 持,引导服务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加快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 比重。以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为目标,重点推进现代物流 业发展,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煤炭、焦炭、钢铁、农副产品等大宗商品为重 点,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建设涵盖保税、仓储、集运、商贸、金融服务在 内的现代物流枢纽,支持大型物流企业整合重组存量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业组织化 程度和社会化配置能力,鼓励发展专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充分发挥我省文化底蕴 深厚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构建旅游服务体系,打造精品线路,建设一流景 点景区,培育旅游龙头企业,积极开发新型旅游项目和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

材等行业整合重组,促进煤焦、煤电等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 集中度;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深加工和制品 加工,提高附加值,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能大型化、生 产集约化、利用清洁化、发展高端化。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和山西特色的自主品牌。 (9)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 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产业,将其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要 坚持高端化、系列化、成套化方向,大力发展煤机、汽车、铁路装备、重型机械等 制造业;现代煤化工要围绕“气、醇、烯、苯、油”五条主线,重点发展煤制油、 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精细化工等;新型材料工业要积极发展化工新材料、高性 能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和高精尖新材料,努力实现“材料加工”向“加工材 料”、加工制品转变;特色食品工业要做大做强酒、醋、乳品等优势产品,做精做 细小杂粮、肉类加工、干鲜果蔬等特色产品。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 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0)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重点项目为牵引,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落实 对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企业同价政策,加大金融、税收和用地支 持,引导服务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加快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 比重。以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为目标,重点推进现代物流 业发展,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煤炭、焦炭、钢铁、农副产品等大宗商品为重 点,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建设涵盖保税、仓储、集运、商贸、金融服务在 内的现代物流枢纽,支持大型物流企业整合重组存量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业组织化 程度和社会化配置能力,鼓励发展专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充分发挥我省文化底蕴 深厚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构建旅游服务体系,打造精品线路,建设一流景 点景区,培育旅游龙头企业,积极开发新型旅游项目和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

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房地产、金融、会展、科技咨询、研发设计、信息 服务、商贸、餐饮、养老、家政等其他服务业。 (1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型农 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建设循环型社会,使循环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形态 和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思路,全面推进各类产业特 别是传统产业循环化发展,延长煤焦化、煤电材、煤电铝等资源循环产业链,提高 煤研石、粉煤灰、工业废渣、矿井水、中水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构建循环经济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加快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开发和应用源头减量、 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加强循环经济地方立法和执法工作, 完善循环经济标准规范和政策体系,增强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政策激励和法律保 障。 (12)者力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战略。发挥大项目带动作用,集中建 设一批“双千亿”、“双百亿”的产业转型重大项目。发挥大企业支撑作用,集 中培育一批以资产和股权为纽带,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以及军地融合的大企 业。发挥大园区承载作用,重点打造一批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 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各类园区。完善和创新园区发展政策,提高园区规划、建设 和管理水平,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的产业层次、科技含量、经济规模和 产出水平。 (13)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培育发展新型信息技术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电子政务平台、网络建设 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

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积极发展房地产、金融、会展、科技咨询、研发设计、信息 服务、商贸、餐饮、养老、家政等其他服务业。 (1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循环型农 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建设循环型社会,使循环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形态 和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思路,全面推进各类产业特 别是传统产业循环化发展,延长煤焦化、煤电材、煤电铝等资源循环产业链,提高 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矿井水、中水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构建循环经济 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加快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开发和应用源头减量、 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加强循环经济地方立法和执法工作, 完善循环经济标准规范和政策体系,增强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政策激励和法律保 障。 (12)着力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战略。发挥大项目带动作用,集中建 设一批 “双千亿”、“双百亿”的产业转型重大项目。发挥大企业支撑作用,集 中培育一批以资产和股权为纽带,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以及军地融合的大企 业。发挥大园区承载作用,重点打造一批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 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各类园区。完善和创新园区发展政策,提高园区规划、建设 和管理水平,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的产业层次、科技含量、经济规模和 产出水平。 (13)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推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培育发展新型信息技术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电子政务平台、网络建设, 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

域信息化,重点推进城市管理、教有、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和 智能化水平。高度重视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 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14)加大“三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的要求,加大财政资金和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用于农业农村的份额,确保财政支出 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 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以工补农 特别是以煤补农机制。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制定实施有利于农业、 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支持“三农”工作的政策体系。 (15)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重点加快五大盆地灌区建设,实施西山地区黄河水利用工程,搞好抗旱水 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推进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改造,稳步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稳定粮食 做强畜牧、扩大果菜、发展加工”的思路,推进产业化发展、板块化布局、规模化 生产、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加快建设运城、晋中、大同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 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强基层农 技推广、市场信息、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 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提 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装备水平

域信息化,重点推进城市管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和 智能化水平。高度重视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 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14)加大“三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 的要求,加大财政资金和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用于农业农村的份额,确保财政支出 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 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以工补农 特别是以煤补农机制。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制定实施有利于农业、 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支持“三农”工作的政策体系。 (15)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重点加快五大盆地灌区建设,实施西山地区黄河水利用工程,搞好抗旱水 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推进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改造,稳步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稳定粮食、 做强畜牧、扩大果菜、发展加工”的思路,推进产业化发展、板块化布局、规模化 生产、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加快建设运城、晋中、大同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 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513”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强基层农 技推广、市场信息、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 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提 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和装备水平

(16)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 坚持就地转移、返乡创业和异地输出并举,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 民工资性收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 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提高农民士地补偿收益,增 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17)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继续搞好重点推 进村建设,启动实施新农村连片建设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 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水平。完善提升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 确保工程长期稳定发挥作用。以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农村公路连通工程和普及自来 水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供排水条件,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落实农村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以街巷硬化、垃圾处理、村 庄绿化为重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全面加快农村社会 事业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对 农民的教有培训力度,普及文化、科技和法制知识,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 经营的新型农民,逐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继续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开 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扶贫五大扶贫工程,以片区扶贫开发为重点,加大政策 支持、资金投入和帮扶力度,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18)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规划引导,坚持民营主导、园区承载、集群推 进、循环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县域工业化。以县级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特色产 业集群。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服 务业。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建立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化县域发 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县域流动,不断 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

(16)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 坚持就地转移、返乡创业和异地输出并举,大力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 民工资性收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 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提高农民土地补偿收益,增 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17)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20 字方针”,继续搞好重点推 进村建设,启动实施新农村连片建设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 建设、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水平。完善提升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 确保工程长期稳定发挥作用。以县乡公路升级改造、农村公路连通工程和普及自来 水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供排水条件,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落实农村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以街巷硬化、垃圾处理、村 庄绿化为重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全面加快农村社会 事业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对 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普及文化、科技和法制知识,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 经营的新型农民,逐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继续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开 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扶贫五大扶贫工程,以片区扶贫开发为重点,加大政策 支持、资金投入和帮扶力度,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18)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规划引导,坚持民营主导、园区承载、集群推 进、循环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县域工业化。以县级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特色产 业集群。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服 务业。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建立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化县域发 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县域流动,不断 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

(19)深化农村改苹。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 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 适度规模经营。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 地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合 作社,扩大村镇银行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健全农业 保险制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改善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 改革,进一步完善促进“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 (-/enpcontent->五、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紧扣提速、提质主题, 按照“一核一圈三群”布局,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节点、大县城 和中心镇为基础,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 设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20)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圈。支持太原率先发展,把太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 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增强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供给为突破口,以启动共建区建设为切入点,统筹规划、合理 布局、加强协调,加快太原晋中同城化步伐,实现产业同构、交通同网、信息同享、 生态同建、环境同治、旅游同线。积极发展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 集区为主体,阳泉、忻定原、离柳中等城镇组群为支撑的太原都市圈,形成推动转 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21)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和城镇群辐射带动作用。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定位和产 业布局,把除省会太原外的10个地级市发展成为经济实力强、综合承载能力高、 辐射带动力大的区域中心城市。统筹区域城镇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 和资源环境保护,构筑跨市域的城镇群,重点建设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

(19)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 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 适度规模经营。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 地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合 作社,扩大村镇银行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健全农业 保险制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改善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 改革,进一步完善促进“三农”发展的体制机制。 五、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紧扣提速、提质主题, 按照“一核一圈三群”布局,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节点、大县城 和中心镇为基础,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形成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 设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20)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圈。支持太原率先发展,把太原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 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增强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供给为突破口,以启动共建区建设为切入点,统筹规划、合理 布局、加强协调,加快太原晋中同城化步伐,实现产业同构、交通同网、信息同享、 生态同建、环境同治、旅游同线。积极发展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 集区为主体,阳泉、忻定原、离柳中等城镇组群为支撑的太原都市圈,形成推动转 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21)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和城镇群辐射带动作用。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定位和产 业布局,把除省会太原外的 10 个地级市发展成为经济实力强、综合承载能力高、 辐射带动力大的区域中心城市。统筹区域城镇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 和资源环境保护,构筑跨市域的城镇群,重点建设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