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为什么要谈区域经济发展阶段问题?? 我们强调“区情”,实际上,经济发展阶段是最重要的区情,或者说它是区 情的最集中体现。就我国而言,正确理解和把握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重要 的意义。 首先,我国是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 的地区,其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是不一样的,对改革措施的承受能力、消化 吸收能力也是不相同的。如果不顾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强求全国发 展战略和改革的全方位和统一步伐,必然会产生许多问题。只有准确把握各区域 的经济发展阶段,才能有利于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与协调发展。 其次,各区域的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的制定,以及卓有成效的经济 管理,都不能脱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产业间的相互地 位是不同的,这些产业部门相对地位的变动和更迭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很大的相关 性,这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结构演进的内在规律。认识和预见经济发展阶段,以及 结构变化而产生的阶段性发展,应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的基 本任务。只有从发展阶段与阶段性发展的特性出发,才能不断更新观念摆脱原有 经验的束缚,制定出科学和正确的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 对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缺乏科学的认识,往往使发展模式和政策脱离特定的发 展阶段,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主观性的短期化行为,结果只能制约经济发展。 一般说来,如果超越发展阶段,就会使经济实力难以支撑,导致结构矛盾加剧, 产业关联的整体效应被削弱:如果滞后发展阶段,就会贻误发展时机,错过发展 机遇。这两种情况都是应该避免的。 再次,准确界定各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丰 富和发展。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对其研 究才刚刚起步,在借鉴西方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 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当务之急。 本章首先探讨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机制、衡量标准,以及区域经济发 展的基本标志,接着评介了中外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最后指出可 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涵义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特定区域(国家或地区)总产出(产品和劳务等)的量的 1
1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为什么要谈区域经济发展阶段问题?? 我们强调“区情”,实际上,经济发展阶段是最重要的区情,或者说它是区 情的最集中体现。就我国而言,正确理解和把握各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重要 的意义。 首先,我国是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 的地区,其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是不一样的,对改革措施的承受能力、消化 吸收能力也是不相同的。如果不顾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强求全国发 展战略和改革的全方位和统一步伐,必然会产生许多问题。只有准确把握各区域 的经济发展阶段,才能有利于实现地区间的合理分工与协调发展。 其次,各区域的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的制定,以及卓有成效的经济 管理,都不能脱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产业间的相互地 位是不同的,这些产业部门相对地位的变动和更迭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很大的相关 性,这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结构演进的内在规律。认识和预见经济发展阶段,以及 结构变化而产生的阶段性发展,应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的基 本任务。只有从发展阶段与阶段性发展的特性出发,才能不断更新观念摆脱原有 经验的束缚,制定出科学和正确的发展战略、规划、计划和政策。 对经济发展阶段特征缺乏科学的认识,往往使发展模式和政策脱离特定的发 展阶段,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主观性的短期化行为,结果只能制约经济发展。 一般说来,如果超越发展阶段,就会使经济实力难以支撑,导致结构矛盾加剧, 产业关联的整体效应被削弱;如果滞后发展阶段,就会贻误发展时机,错过发展 机遇。这两种情况都是应该避免的。 再次,准确界定各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丰 富和发展。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对其研 究才刚刚起步,在借鉴西方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研究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 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当务之急。 本章首先探讨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机制、衡量标准,以及区域经济发 展的基本标志,接着评介了中外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最后指出可 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涵义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特定区域(国家或地区)总产出(产品和劳务等)的量的
增加以及这种产出能力和水平的实际提高,具体体现为该区域所创造的实物或折 算价值在时间方向上的客观增长量以及这种创造能力的实质性提高。因此,经济 增长集中在经济实力的增长。 就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方面而言,其衡量指标之一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即以不变价格(解释一下)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或与此同时按人口增加情况校正 而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之二是实际因民收入或人均实际国民收入。 就产品劳务产出能力的提高方面而言,其衡量指标是单位投入产出率的增 长,比如: 某地区水稻亩产由每亩4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这就说明水稻产出能力已 经“增长”。这种产出能力的增长虽然不直接体现实物的增加,但只要社会需要 的时候就能够转化为实物的增加,这就是一种产出量的潜在“储存”。 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特定区域中产出的增加和产出能力的提高,还意味 着随之而出现的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贸易结构、技术结构等)、 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甚至观念习俗等方面的变革。可见,区域经济发展实质上是 区域内社会经济基础由旧的组成和结构向新的组成和结构发生本质变化的过程 可见,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具有巨大差别,经济增长只是量的增大,而经 济发展还包含着质的飞跃。但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 第一,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动力,它是一切经济进步的首 要物质条件。经济增长的不断“积蓄”才会推动经济发展,如果没有这种“积蓄” 经济发展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因此,一般说来,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 的发展,但有了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比如粮食产量、钢产量或能源 生产量的增加等,虽然是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只有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因此,若有发展而无增长的情况 一般也是不可能的,若在个别情况下即使出现也只能是短期的或是局部的。 第二,经济发展能够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就会 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好的环境、机会和机制,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协调、持续与 稳定的增长,并能很好地带动社会发展向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方向转变。 第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同属于历史范畴,都需要进行动态地考察,对于 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从横向上看,有的以经济增长为主,有的以经济发展 为主:从时间纵向上观察,每个国家或地区都会先后不一地交替经历着经济发展 为主的时期和经济增长为主的时期。一般一个区域由落后经济走向发达经济要 经过“发展为主一增长为主一增长为主一发展为主”的多层次循环。因此,经济 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互相联系、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的运动过程之中的。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源泉
2 增加以及这种产出能力和水平的实际提高,具体体现为该区域所创造的实物或折 算价值在时间方向上的客观增长量以及这种创造能力的实质性提高。因此,经济 增长集中在经济实力的增长。 就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方面而言,其衡量指标之一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即以不变价格(解释一下)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或与此同时按人口增加情况校正 而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之二是实际国民收入或人均实际国民收入。 就产品劳务产出能力的提高方面而言,其衡量指标是单位投入产出率的增 长,比如: 某地区水稻亩产由每亩 400 公斤提高到 500 公斤,这就说明水稻产出能力已 经“增长”。这种产出能力的增长虽然不直接体现实物的增加,但只要社会需要 的时候就能够转化为实物的增加,这就是一种产出量的潜在“储存”。 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特定区域中产出的增加和产出能力的提高,还意味 着随之而出现的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贸易结构、技术结构等)、 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甚至观念习俗等方面的变革。可见,区域经济发展实质上是 区域内社会经济基础由旧的组成和结构向新的组成和结构发生本质变化的过程。 可见,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具有巨大差别,经济增长只是量的增大,而经 济发展还包含着质的飞跃。但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 第一,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本动力,它是一切经济进步的首 要物质条件。经济增长的不断“积蓄”才会推动经济发展,如果没有这种“积蓄”, 经济发展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因此,一般说来,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 的发展,但有了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比如粮食产量、钢产量或能源 生产量的增加等,虽然是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只有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因此,若有发展而无增长的情况 一般也是不可能的,若在个别情况下即使出现也只能是短期的或是局部的。 第二,经济发展能够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就会 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好的环境、机会和机制,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协调、持续与 稳定的增长,并能很好地带动社会发展向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方向转变。 第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同属于历史范畴,都需要进行动态地考察,对于 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从横向上看,有的以经济增长为主,有的以经济发展 为主;从时间纵向上观察,每个国家或地区都会先后不一地交替经历着经济发展 为主的时期和经济增长为主的时期。一般一个区域由落后经济走向发达经济要 经过“发展为主→增长为主→增长为主→发展为主”的多层次循环。因此,经济 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互相联系、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的运动过程之中的。 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源泉
(一)区域资本的积累及其投入量的不断增加 资本的定义因不同的研究目的而有不同的描述。从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角 度,可把资本描述为“带来增值的价值”。它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 本。一个区域的资本来源主要靠“储蓄”,这一储蓄的构成实际上就是该区域在 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如果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再生产过程去 考察,该“余额”实质上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这种积累可以体现 为建筑物与厂房、机器设备、交通设施和存货等物质生产要素的增加,还可以体 现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或用于改进劳动力素质能力的加强,也可以直接体现为资 金数量的增长等。其中前者的积累有利于促进资金数量的增加,而资金数量的增 加又可以转化为物质生产要素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增加。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区域 经济发展资本的积累。积累的存在是区域“再生产”的源泉,积累的不断增加则 是区域“扩大再生产”的必要前提。因此一个区域资本积累得越快,就意味着经 济发展的资本投入量增加得越快,也就越能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向前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当今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封闭性的,各个区域都具有较强 的开放性和横向联系。因此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具有广泛的流动性,某些地 区的富余资本会流向资本短缺的地区,由此增强了资本流入地区的发展动力,这 是一个地区的资本积累转移为另一个地区发展动力的特殊方式。诸多资本欠缺地 区大力引进它区的各类资本,就正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发展动力。 (二)区域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条件的改善 一个区域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条件,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密度、增长速度、人 口结构与整体素质等方面的数量和质量特征。这一条件的好坏要看它是否适合或 者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就人口数量特征而言应该“适度”,人口数量太多、增长太快会造成巨大的 人口压力,但人口数量太少、增长速度过慢又不能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人口结构中,适度的城乡结构有利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合理的性别构成有利于人口与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和不同类型就业岗位的 正常需求。 合理的年龄构成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抚养比例和提供正常的劳动力供给。 合理的文化构成则利于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科学知识等方面的要求。 适中的人口密度和分布状况有利于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和布局。 就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的质量特征而言,整体素质高,比较有利于接受新的生 产知识和技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大,则有利于开展创新发明和技术改造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等:人口与劳动力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态度 等也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3
3 (一)区域资本的积累及其投入量的不断增加 资本的定义因不同的研究目的而有不同的描述。从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角 度,可把资本描述为“带来增值的价值”。它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 本。一个区域的资本来源主要靠“储蓄”,这一储蓄的构成实际上就是该区域在 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如果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再生产过程去 考察,该“余额”实质上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这种积累可以体现 为建筑物与厂房、机器设备、交通设施和存货等物质生产要素的增加,还可以体 现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或用于改进劳动力素质能力的加强,也可以直接体现为资 金数量的增长等。其中前者的积累有利于促进资金数量的增加,而资金数量的增 加又可以转化为物质生产要素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增加。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区域 经济发展资本的积累。积累的存在是区域“再生产”的源泉,积累的不断增加则 是区域“扩大再生产”的必要前提。因此一个区域资本积累得越快,就意味着经 济发展的资本投入量增加得越快,也就越能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向前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当今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封闭性的,各个区域都具有较强 的开放性和横向联系。因此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具有广泛的流动性,某些地 区的富余资本会流向资本短缺的地区,由此增强了资本流入地区的发展动力,这 是一个地区的资本积累转移为另一个地区发展动力的特殊方式。诸多资本欠缺地 区大力引进它区的各类资本,就正是为了增强自身的发展动力。 (二)区域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条件的改善 一个区域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条件,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密度、增长速度、人 口结构与整体素质等方面的数量和质量特征。这一条件的好坏要看它是否适合或 者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就人口数量特征而言应该“适度”,人口数量太多、增长太快会造成巨大的 人口压力,但人口数量太少、增长速度过慢又不能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人口结构中,适度的城乡结构有利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合理的性别构成有利于人口与劳动力的正常再生产和不同类型就业岗位的 正常需求。 合理的年龄构成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抚养比例和提供正常的劳动力供给。 合理的文化构成则利于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科学知识等方面的要求。 适中的人口密度和分布状况有利于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和布局。 就人口与劳动力资源的质量特征而言,整体素质高,比较有利于接受新的生 产知识和技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大,则有利于开展创新发明和技术改造、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等;人口与劳动力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态度 等也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人口在区域之间的流动,能够改变有关区域的劳动力条件。其中,普通劳动 力从剩余地区流入短缺地区,对两种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有利:但是,高层次科技 专业人才的非劳务性迁移,则对迁出区不利而有益于迁入区。这种通过人口流动 而达到改善区域劳动力条件的情况,也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地区的经济 发展。 因此,无论通过何种方式方法,只要能使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条件从数量、质 量的特征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改善,就必将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最重要的贡献,将会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 迅速提高上,即随着技术的长足进步使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能提供越来越多的产 出。因此在各因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中,资金和劳动等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固 然起到较大的作用,但其中技术进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中 尤为突出)。 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虽然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较低,发展中国家 依靠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今天要比发达国家显得更为重要。因为 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贫穷落后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 这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力争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 各国各地区都无时不在为获得“技术进步”这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而努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通过技术贸易、技术引进 或技术援助等方式,就能促使科技要素的互补性区际流动,使各地区都能不同程 度地分享人类科技进步成果,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四)区域外部资源地与市场的不断开拓 区域经济发展,立足本区域的资源和市场条件固然重要,但本区域的资源和 市场毕竟是有限的。这就必须促使各区域努力在区外取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使 区域经济不断增长和发展成为可能。 对于区外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首先是资源贫乏的区域特别需要,这些地区 主要依靠区外资源的输入来支持其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比如日本,许多资源不得 不靠海外输入,否则它的经济发展就将失去基础 其次,对于任何拥有一定资源甚至资源较丰富的区域,引进与利用其他区域 的资源也十分必要。因为任何资源在各区域中的分布都是不平衡的,这种资源禀 赋差异性就必然推动区域间资源的流动,由此实现了区际之间互利性互补,更好 地满足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外,任何区域的消费能力和市场容量均是有限的,如果只以本区市场为目 标,单靠区内消费能力的增长来进行市场“扩容”,将会使市场容量很快趋于饱
4 人口在区域之间的流动,能够改变有关区域的劳动力条件。其中,普通劳动 力从剩余地区流入短缺地区,对两种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有利;但是,高层次科技 专业人才的非劳务性迁移,则对迁出区不利而有益于迁入区。这种通过人口流动 而达到改善区域劳动力条件的情况,也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地区的经济 发展。 因此,无论通过何种方式方法,只要能使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条件从数量、质 量的特征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改善,就必将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最重要的贡献,将会体现在劳动生产率的 迅速提高上,即随着技术的长足进步使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能提供越来越多的产 出。因此在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中,资金和劳动等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固 然起到较大的作用,但其中技术进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中 尤为突出)。 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虽然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较低,发展中国家 依靠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今天要比发达国家显得更为重要。因为 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贫穷落后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 这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力争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 各国各地区都无时不在为获得“技术进步”这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动力而努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通过技术贸易、技术引进 或技术援助等方式,就能促使科技要素的互补性区际流动,使各地区都能不同程 度地分享人类科技进步成果,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四)区域外部资源地与市场的不断开拓 区域经济发展,立足本区域的资源和市场条件固然重要,但本区域的资源和 市场毕竟是有限的。这就必须促使各区域努力在区外取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使 区域经济不断增长和发展成为可能。 对于区外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首先是资源贫乏的区域特别需要,这些地区 主要依靠区外资源的输入来支持其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比如日本,许多资源不得 不靠海外输入,否则它的经济发展就将失去基础。 其次,对于任何拥有一定资源甚至资源较丰富的区域,引进与利用其他区域 的资源也十分必要。因为任何资源在各区域中的分布都是不平衡的,这种资源禀 赋差异性就必然推动区域间资源的流动,由此实现了区际之间互利性互补,更好 地满足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另外,任何区域的消费能力和市场容量均是有限的,如果只以本区市场为目 标,单靠区内消费能力的增长来进行市场“扩容”,将会使市场容量很快趋于饱
和而限制生产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区域专门化部门,一定范围内的市场非 常有限,更是必需广泛地开拓区外市场。在生产资料、劳动力、资金、技术等不 受限制的条件下,区外市场开拓的效果将直接地制约着区内专门化生产的发展速 度。 因此,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想模式之一,就是在立足本区发展条件的前 提下,大量引进互补性资源进行加工增值,再大量地向区外销售生产成品。其中 所获取的“增值”部分就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源泉。 (五)区内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不断改善 人们通常把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以及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称 为硬环境,而把包含计划、管理体制、经济政策与经济秩序、法律、劳动者的素 质与劳动态度、国内外政治条件等内容的社会环境,称为软环境,在区域经济的 增长与发展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软环境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如果软环境太差, 那么再好的硬环境条件也不能发挥出预期的经济效果。 正如广东首先实行大动作的经济改革时,由于经济政策的搞活而首先冒出了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良好的势头,当时许多内陆省区就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情愿 要中央的政策而不愿要中央的拨款。这就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对软环境的认识。 良好的软环境毫无疑问是十分有利的,管理体制的改善,可以使政府通过宏 观调控来干预和引导经济运行,提高经济管理质量:同理,区域财政政策、产业 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的改革,国内与国际经济秩序的改善,法律制度的健 全与执法的日益保证,劳动者积极性的日益发挥,国内政治稳定和国际局势缓和 等等软环境的不断改善,都能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当大环境条件相同,而一个区域小环境因素获得最大程度的改善与协调时, 其得到的推动力就会大于其他区域。 (六)区域生产要素组合的优化与规模经济的形成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自然条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设备 等要素的投入和组合的动态过程。这些要素在任何地区的优劣丰欠状况都是不 样的,也都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 比如自然条件优越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果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与资本等 要素的投入,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无法发挥出来。因此,经济的增长与 发展必须靠各种生产要素的共同作用,这种共同作用的效果则取决于诸要素综合 体的合理程度。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组合合理,其整体功能就大,组合不合理 整体功能就小。 因此,如果能够对具体区域各种要素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按不同区域的特 5
5 和而限制生产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区域专门化部门,一定范围内的市场非 常有限,更是必需广泛地开拓区外市场。在生产资料、劳动力、资金、技术等不 受限制的条件下,区外市场开拓的效果将直接地制约着区内专门化生产的发展速 度。 因此,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想模式之一,就是在立足本区发展条件的前 提下,大量引进互补性资源进行加工增值,再大量地向区外销售生产成品。其中 所获取的“增值”部分就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源泉。 (五)区内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不断改善 人们通常把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以及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称 为硬环境,而把包含计划、管理体制、经济政策与经济秩序、法律、劳动者的素 质与劳动态度、国内外政治条件等内容的社会环境,称为软环境,在区域经济的 增长与发展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软环境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如果软环境太差, 那么再好的硬环境条件也不能发挥出预期的经济效果。 正如广东首先实行大动作的经济改革时,由于经济政策的搞活而首先冒出了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良好的势头,当时许多内陆省区就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情愿 要中央的政策而不愿要中央的拨款。这就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对软环境的认识。 良好的软环境毫无疑问是十分有利的,管理体制的改善,可以使政府通过宏 观调控来干预和引导经济运行,提高经济管理质量;同理,区域财政政策、产业 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的改革,国内与国际经济秩序的改善,法律制度的健 全与执法的日益保证,劳动者积极性的日益发挥,国内政治稳定和国际局势缓和 等等软环境的不断改善,都能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当大环境条件相同,而一个区域小环境因素获得最大程度的改善与协调时, 其得到的推动力就会大于其他区域。 (六)区域生产要素组合的优化与规模经济的形成发展 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自然条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设备 等要素的投入和组合的动态过程。这些要素在任何地区的优劣丰欠状况都是不一 样的,也都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 比如自然条件优越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果没有足够的劳动力与资本等 要素的投入,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无法发挥出来。因此,经济的增长与 发展必须靠各种生产要素的共同作用,这种共同作用的效果则取决于诸要素综合 体的合理程度。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组合合理,其整体功能就大,组合不合理, 整体功能就小。 因此,如果能够对具体区域各种要素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按不同区域的特
殊情况来有机地组合各种生产要素,而尽可能地提高生产要素组合的优化程度 时,就能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此外,交通通讯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方面也会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增 长与发展。 6
6 殊情况来有机地组合各种生产要素,而尽可能地提高生产要素组合的优化程度 时,就能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此外,交通通讯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方面也会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增 长与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志 在判断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时,必须撇开具体的、非本质的指标,抓住一般 的、本质的指标。我们认为,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环境优化程度和创新 能力,是判断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标志。 一、城市化水平 (一)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1、任何区域城市化的产生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 城市化是农村聚落变化为城市的过程,也就是在原先的农村地域中城市要素 逐渐增大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内容的变化。 一是城市地域扩大,农业用地不断转变为城市用地: 二是农民由专业农户转为非农户,农业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中的二、三产 业: 三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 总体而言,城市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出现社会分工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原始社会末期,种植业逐步从渔猎采集活动中分离出来后,出现了种植业为主的 固定居民点。这是最原始的农村聚落,并不等于城市。 之后,农牧业获得大发展,并产生了畜牧业与种植业的分离,与此同时,生 产技术及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开始有了剩余,手工业逐 步发展企业来,并从种植业或畜牧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者的分布场所一般都集 中在地理区位、交通及交换条件优越的地点,从而形成了最早的非农人口聚居地 浦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不从事生产只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也集中居住在上述手工业和商品交换活动的集中场所。 由此人们的居住地点产生了明显的分化,即形成了以农牧为主的农牧业村落 和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这就是最早时期的城市化,它是区域经济发 展的产物。 2、城市化水平随区域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 最早“城市”出现至今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但城市发展到今天的状况, 并不是均匀发展的,而是严格的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并与经济发展的水平 同步推进的。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城市化进程很慢,城市化水平一直处在很低的水平并以 非常微弱的速度发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很低,城市数量与规模一直 都很受限制,城市职能和结构也很简单。这都是由于当时经济发展相当缓慢,经 济发展水平一直处在很低水平的缘故
7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志 在判断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时,必须撇开具体的、非本质的指标,抓住一般 的、本质的指标。我们认为,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环境优化程度和创新 能力,是判断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标志。 一、城市化水平 (一)城市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1、任何区域城市化的产生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 城市化是农村聚落变化为城市的过程,也就是在原先的农村地域中城市要素 逐渐增大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内容的变化。 一是城市地域扩大,农业用地不断转变为城市用地; 二是农民由专业农户转为非农户,农业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中的二、三产 业; 三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 总体而言,城市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出现社会分工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 原始社会末期,种植业逐步从渔猎采集活动中分离出来后,出现了种植业为主的 固定居民点。这是最原始的农村聚落,并不等于城市。 之后,农牧业获得大发展,并产生了畜牧业与种植业的分离,与此同时,生 产技术及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开始有了剩余,手工业逐 步发展企业来,并从种植业或畜牧业中分离出来。手工业者的分布场所一般都集 中在地理区位、交通及交换条件优越的地点,从而形成了最早的非农人口聚居地。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不从事生产只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 也集中居住在上述手工业和商品交换活动的集中场所。 由此人们的居住地点产生了明显的分化,即形成了以农牧为主的农牧业村落 和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这就是最早时期的城市化,它是区域经济发 展的产物。 2、城市化水平随区域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 最早“城市”出现至今已经有 5000 多年历史了,但城市发展到今天的状况, 并不是均匀发展的,而是严格的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并与经济发展的水平 同步推进的。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城市化进程很慢,城市化水平一直处在很低的水平并以 非常微弱的速度发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直很低,城市数量与规模一直 都很受限制,城市职能和结构也很简单。这都是由于当时经济发展相当缓慢,经 济发展水平一直处在很低水平的缘故
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西方国家城市化开始出现了一些发展苗头,但城 市化真正取得大发展的基础是在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之后,这时人类生产力水 平出现了革命性的飞跃,大机器工业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那时的大工业生产成 为城市化的重大推动力,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较快提高,又为城市化提供了劳 动力、粮食和工业原料等重要保证。 从这一时期开始,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发展得很快的 英国,到1801年城市人口比重已经达到25%以上,1851年更达到50%以上,成 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比重的国家。 但从大部分国家和世界平均状况而言,那时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还是相当低 的,主要原因是,只有英国是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和当时的世界工厂,而其他国家 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因此全世界到20世纪初为止,城市人口占 总人口比重还不到5%。 但20世纪初以后,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时,工业经济 的生产、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的特点都要求集中布局,并且,为工业经济服务 的交通、通讯、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广告及其他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所有 这些,都空前地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相应地使全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于1920年 增到14%,1950年增加到28.7%,1975年增加到39%,1983年增加到44%,1991 年增加到51%。到20世纪末,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已接近60%。 因此,城市化水平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提高的,经济发展越快的时期 城市化速度也越快,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时期城市化水平也越高。 (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城市化水平的对应关系 从前面分析可见,在时间发展的方向上,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 密切相关,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城市化的发展程度。 但若在空间方向上,由于各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它所对应的城市化水 平也会不同。这也是城市化水平能够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证明。 只要认真分析一下特定时期内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城市化水平,就 会发现二者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见表)。 表51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① 区域类型 人均GNP(美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 低收入国家 350 30 下中等收入国家 1590 54 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 3530 73 高收入国家和地区 21050 77 世界平均 4010 51
8 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西方国家城市化开始出现了一些发展苗头,但城 市化真正取得大发展的基础是在 18 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之后,这时人类生产力水 平出现了革命性的飞跃,大机器工业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那时的大工业生产成 为城市化的重大推动力,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较快提高,又为城市化提供了劳 动力、粮食和工业原料等重要保证。 从这一时期开始,城市化的速度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比如发展得很快的 英国,到 1801 年城市人口比重已经达到 25%以上,1851 年更达到 50%以上,成 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比重的国家。 但从大部分国家和世界平均状况而言,那时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还是相当低 的,主要原因是,只有英国是产业革命的发源地和当时的世界工厂,而其他国家 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因此全世界到 20 世纪初为止,城市人口占 总人口比重还不到 5%。 但 20 世纪初以后,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时,工业经济 的生产、销售、运输等各个环节的特点都要求集中布局,并且,为工业经济服务 的交通、通讯、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广告及其他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所有 这些,都空前地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相应地使全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于 1920 年 增到 14%,1950 年增加到 28.7%,1975 年增加到 39%,1983 年增加到 44%,1991 年增加到 51%。到 20 世纪末,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已接近 60%。 因此,城市化水平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提高的,经济发展越快的时期 城市化速度也越快,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时期城市化水平也越高。 (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城市化水平的对应关系 从前面分析可见,在时间发展的方向上,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 密切相关,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城市化的发展程度。 但若在空间方向上,由于各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它所对应的城市化水 平也会不同。这也是城市化水平能够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证明。 只要认真分析一下特定时期内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城市化水平,就 会发现二者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见表)
可见当今世界上高城市化水平的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己占到70%以上 这些国家约有30个左右,基本上都是经济高度发达或比较发达的国家,包括美 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俄罗斯以及西北欧诸国等: 中等城市化水平的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多在40%-70%之间,约有40多个国 家,基本上都是经济水平也居于中等的国家,比如东欧、南欧、北非、西亚和拉 丁美洲的许多国家等: 较低城市化水平的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20%-40%之间,这些都是比 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约有30个左右,如莫桑比克、印度、印尼、加蓬、马达 加斯加、塔吉克斯坦、海地、斯里兰卡、吉尔吉斯斯坦等等。 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则在20%以下,这些都是最落后的发 展中国家,约有十几个国家,比如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孟加拉国、老挝、马拉 维、尼泊尔等,而且有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尚不足10%的,如:不丹、布隆迪 卢肝达、布基纳法索等。 二、产业结构状况 (一)产业结构随经济发展而演进的一般规律 1、产业结构的产生是以经济发展为根本前提 产业结构并不是人类社会的一开始就存在的。在原始氏族社会早期,人类的 生产活动只有“群体渔猎和采集活动”,当时只有按性别和年龄的自然分工,还 不存在产业部门的划分。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一步一步发展,分工不断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种植业,畜 牧业、手工业、商业等等,出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的产业部门,慢慢的形成 了我们今天的体系庞大、门类众多的产业结构体系。总之,产业结构的产生是经 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 2、产业结构必然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 分析三大产业的结构性变化,可用产值或就业人口等指标来衡量。从经济发 展客观的规律来看,正如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兹法则分析的,人类社会的 经济首先是农业经济,然后是工业经济,再到服务业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对应着不同的产业结构类型,正如库兹涅兹对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进行了组别的分析,凡是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农 业产值及农业人口的比重占据较大比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产值 及工业人口的比重都不断增加,服务业产值与就业人口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就现 实来看,凡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服务业产值与就业人口比重都非常高。 比如:美、英、日、法、德、意等国家,无论劳动人口指标还是产值指标,都己 变成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又大于第一产业的结构型式,像美国
9 可见当今世界上高城市化水平的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已占到 70%以上, 这些国家约有 30 个左右,基本上都是经济高度发达或比较发达的国家,包括美 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俄罗斯以及西北欧诸国等; 中等城市化水平的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多在 40%-70%之间,约有 40 多个国 家,基本上都是经济水平也居于中等的国家,比如东欧、南欧、北非、西亚和拉 丁美洲的许多国家等; 较低城市化水平的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在 20%-40%之间,这些都是比 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约有 30 个左右,如莫桑比克、印度、印尼、加蓬、马达 加斯加、塔吉克斯坦、海地、斯里兰卡、吉尔吉斯斯坦等等。 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则在 20%以下,这些都是最落后的发 展中国家,约有十几个国家,比如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孟加拉国、老挝、马拉 维、尼泊尔等,而且有些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尚不足 10%的,如:不丹、布隆迪、 卢旺达、布基纳法索等。 二、产业结构状况 (一)产业结构随经济发展而演进的一般规律 1、产业结构的产生是以经济发展为根本前提 产业结构并不是人类社会的一开始就存在的。在原始氏族社会早期,人类的 生产活动只有“群体渔猎和采集活动”,当时只有按性别和年龄的自然分工,还 不存在产业部门的划分。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一步一步发展,分工不断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种植业,畜 牧业、手工业、商业等等,出现了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的产业部门,慢慢的形成 了我们今天的体系庞大、门类众多的产业结构体系。总之,产业结构的产生是经 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 2、产业结构必然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 分析三大产业的结构性变化,可用产值或就业人口等指标来衡量。从经济发 展客观的规律来看,正如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兹法则分析的,人类社会的 经济首先是农业经济,然后是工业经济,再到服务业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对应着不同的产业结构类型,正如库兹涅兹对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进行了组别的分析,凡是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农 业产值及农业人口的比重占据较大比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产值 及工业人口的比重都不断增加,服务业产值与就业人口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就现 实来看,凡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服务业产值与就业人口比重都非常高。 比如:美、英、日、法、德、意等国家,无论劳动人口指标还是产值指标,都已 变成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又大于第一产业的结构型式,像美国
德国、英国和法国这些发达因家,其服务业产出比重目前己经上升到或接近达到 70% 可见,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 三、环境优化程度 这里所说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主要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 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具体可以归纳为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和教育科技环 境等方面,这些环境的变化与改良程度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具有很密切的关系, 区域经济的发展会直接或间接地提高环境的改良程度,而环境的改良与优化又反 过来去实现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许多环境因素的优化程度对区域经济 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标志作用。 (一)自然环境的优化 人类首先是依赖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天然条件而生存,然后就有了一定的能力 去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甚至到一定时期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种 现象实质上完全不是对自然环境的优化,但与区域经济发展能进一步优化自然环 境的原理并不矛盾。而且恰恰说明,正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原因限制了人们 保护与优化环境的意识与能力。 现在,人们已经在很多方面具有了优化环境的能力(当然也包括意识的转变 与认识的提高)。并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阶段,人类改造和优化自然环境的能 力也不同。 这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方面。比如过去,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才能 建设都江堰这样的水利设施,今天,则发展到建设世界上最伟大的三峡水利工程。 这些都说明,经济发展是环境优化很重要的后盾和保证。 其次表现在对不良环境的治理改造方面。当今,世界上“三废”污染治理的 许多技术属于全球性的,但治理的效果直接要以经济发展来支撑。因此,西方发 达国家治理得早一些,治理得好一些,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更多的投入,治理 起步较晚,治理程度低一些,效果也差一些。 (二)经济环境的优化 经济环境的改善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更加密切,不断优化的经济环境是经 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使二者具良好的对应关系。 比如:市场环境的改善能够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消费结构档次、区域 市场容量: 经济的发展能够通过改善社会保障措施等来控制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通过 经济发展来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劳动力知识或技术结构等等
10 德国、英国和法国这些发达国家,其服务业产出比重目前已经上升到或接近达到 70%。 可见,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 三、环境优化程度 这里所说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主要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 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具体可以归纳为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环境和教育科技环 境等方面,这些环境的变化与改良程度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具有很密切的关系, 区域经济的发展会直接或间接地提高环境的改良程度,而环境的改良与优化又反 过来去实现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许多环境因素的优化程度对区域经济 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标志作用。 (一)自然环境的优化 人类首先是依赖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天然条件而生存,然后就有了一定的能力 去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甚至到一定时期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种 现象实质上完全不是对自然环境的优化,但与区域经济发展能进一步优化自然环 境的原理并不矛盾。而且恰恰说明,正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原因限制了人们 保护与优化环境的意识与能力。 现在,人们已经在很多方面具有了优化环境的能力(当然也包括意识的转变 与认识的提高)。并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阶段,人类改造和优化自然环境的能 力也不同。 这首先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方面。比如过去,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才能 建设都江堰这样的水利设施,今天,则发展到建设世界上最伟大的三峡水利工程。 这些都说明,经济发展是环境优化很重要的后盾和保证。 其次表现在对不良环境的治理改造方面。当今,世界上“三废”污染治理的 许多技术属于全球性的,但治理的效果直接要以经济发展来支撑。因此,西方发 达国家治理得早一些,治理得好一些,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更多的投入,治理 起步较晚,治理程度低一些,效果也差一些。 (二)经济环境的优化 经济环境的改善与经济发展程度的关系更加密切,不断优化的经济环境是经 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使二者具良好的对应关系。 比如:市场环境的改善能够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消费结构档次、区域 市场容量; 经济的发展能够通过改善社会保障措施等来控制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通过 经济发展来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劳动力知识或技术结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