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绪论1 011 天复三年(903年),他六十七岁,写了篇《休休亭记》,比较集中地表达 了退隐与忧国的矛盾。他说: 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其美在焉。司空氏祯贻溪休休亭,本 濯缨也。濯缨为陕军所焚,愚窜避逾纪,天复癸亥岁(903年), 蒲稔人安,既归,葺于坏垣之中,构不盈丈,然遽更其名者,非以 为奇,盖量其材,一宜休也;揣其分,二宜休也;且耄且聩,三宜 休也。而又少而堕,长而率,老而迁,是三者皆非救时之用,又 宜休也。尚虑多难,不能自信,既而昼寝,遇二僧,其名皆上方 刻石者也。其一曰河,顾谓吾曰:“吾常为汝之师也,昔矫于道, 锐而不固,为利欲之所拘,幸悟而悔,将复从我于是溪耳。且汝 虽退,亦尝为匪人之所嫉,宜以耐辱自警,庶保其终始,与靖节 (陶渊明)、醉吟(白居易)第其品级于千载之下,复何求哉!”因 为耐辱居士歌,题于亭之东北楹…咄,诺,休休休,莫莫莫,伎 俩虽多性灵恶,赖是长教闲处著。休休休,莫莫莫,一局棋,一 炉药,天意时情可料度。白日偏催快活人,黄金难买堪骑鹩。 若曰:尔何能?答言:耐辱摸。⑧ 这里,我们应该注意:①司空图说了一堆“休、休、休”的理由,未必 完全出于自愿,因为他把“宜休”与佛教倡导的“忍辱”视为一事的两 面。②“耐辱”,在他说来,当天下大乱之际,本想为唐王朝的至尊洗刷 屈辱,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躲在深山里忍辱求生,自恨“偷生做 老人”。③自称“耐辱居士”,便标示了他思想深处的矛盾。自称“居 士”,表明他皈依当时的佛教禅宗;他身处逆境,却要以“静虑”为思想 准则,把逆境视为顺境来对待,从而检验自已的人生道路,要求在认识 上达到“一切皆空”的境地。可是“居士”而又冠以“耐辱”,表明这个 “居士”还心有杂念,念着给他“一举高科,两朝美宦”的唐王朝的安 ①祖保泉、陶礼天笺校:《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198一199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