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12期 冯凌等:共沉淀法合成三硅酸镁及其微观分析 ,1601 吸附性能,适当的煅烧可以使样品失去结晶水、沸 经100℃、12h的脱气处理.根据其吸附等温线,用 石水和吸附水,形成发达的孔道结构刊.酸化可使 BET法计算比表面积SBET,相对压力为0.995时吸 处于硅氧四面体层间的Mg2+解离、溶解进入溶液 附的液氮体积为总孔容(V:),用密度泛函理论 而被除去,Mg+留下的空间被H+取代,削弱了原 (DFT法)计算全部样品的孔径分布, 来层间的键力,层状晶格开裂,孔道被疏通,并在表 面形成硅羟基基团,有利于提高其吸附性能].工 2结果与讨论 业上普遍采用镁盐和泡花碱作为原料制备医用三硅 2.1XRD分析 酸镁,有关的合成方法及其实际应用已有文献报 采用不同滴定顺序和不同活化方法样品的 道[],但是三硅酸镁的形成机理及其表面织构特征 XRD图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样品均在 却鲜见报道,本文以泡花碱和硝酸镁为原料,合成 20=15~40°出现了一个弥散的衍射峰,表明各样品 制备了大比表面积的三硅酸镁粉体,用N2吸附一脱 均具有非晶态晶相结构,样品MS一450和样品 附等温线数据对其不同活化方法样品的孔结构、表 M$H的衍射峰强度增强,表明样品的结晶度有所 面织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活化方法对样品孔 提高,但仍具有非晶态的典型特征,其中样品MSH 道结构的影响规律. 的衍射峰向小角度偏移,主要是由于酸处理时溶出 1实验部分 了表面及结构中的部分Mg2+而生成无定形SiO2所 致[门. 1.1样品制备 采用化学纯模数为3.34的泡花碱和化学纯 Mg(NO3)2为原料,分别配制一定浓度的Na20· (e) nSiO2溶液和Mg(NO3)z溶液.按照Si/Mg摩尔比 (d) o 2:1,搅拌的同时以5 mL'min-的速度将Mg(N03)z (b) 溶液滴入Na20·nSiO2溶液中,混合后得到白色沉 a 淀,将混合溶液陈化1h,随后过滤洗涤沉淀至中性, 102030405060708090 28/) 烘箱干燥,所得样品记为MS.将样品MS放入马弗 炉在450℃煅烧5h,得到的煅烧样品记为MS450. 图1不同方法活化样品的XRD谱.(a)MS;(b)MS一450;(c) 配制15%(质量分数)的H2S04溶液,分别加入样品 MS-H:(d)MS-450-H:(e)SM MS和煅烧样品MS一450,搅拌加热至100℃,恒温 Fig.1 XRD patterns of samples activated by different methods (a)MS:(b)MS-450:(c)MS-H:(d)MS-450-H:(e)SM 煮沸12h进行酸化,酸化后的样品分别用去离子水 过滤洗涤,直至Ba2+检验无S0残留,过滤、干燥 2.2红外分析 并研磨,分别得到样品MS一H和样品MS450H. 不同滴定顺序和不同活化方法样品的IR图见 保持Si/Mg摩尔比2:1和基本步骤不变,只改变滴 图2.由图2可以看出,所有样品均在3440,1640, 加顺序,得到的样品记为SM 1030,789.1和470.3cm1处出现衍射峰. 1.2表征方法 3440cm处的峰应属于样品所含的结构水、表面 采用日本Rigaku/max一250OVB型X射线衍射 物理吸附水和毛细孔水,1630cm一处的峰归属于表 仪(XRD)对样品晶相结构进行分析,扫描角度为 面物理吸附水和毛细孔水分子中H一0一H的弯曲 5~90°.操作条件:CuKa辐射,管电压为40kV,管 振动.1030cm-1处的强吸收峰和789.1cm-处的 电流为200mA,入=0.154056nm·采用KBr压片技 弱吸收峰分别归属于Si一0一Sⅰ键的对称和不对称 术,用Nicolet210型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活化方法 的伸缩振动8],470.3cm1处的强吸收峰与Si一0 制得样品的IR光谱.采用上海精密仪器公司型号 弯曲振动、Mg一0伸缩振动和Si一0一Mg弯曲振 为ZRY一2P差热扫描分析仪对样品进行TG/DTA 动有关.样品MS、SM与MS一450的红外光谱相 热分析,升温速率为10℃min-1,空气气氛,最高温 似,并与天然海泡石的红外光谱基本一致,说明不同 度为1200℃.采用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生产的 滴定顺序和煅烧前后的样品具有相同的结构形式, ASAP-2020M自动吸附仪,以高纯氨气为吸附质, 即样品结构中存在辉石式单链,硅氧四面体交替排 在液氨温度一196℃下测定相对压力(P/Po)为 列,具有海泡石的结构特征.由图2(c)、(d)中可 10-7~0.995的N2的吸附体积.所有样品测试前 以看出,新生成的950cm1处的吸收峰应归属于吸附性能.适当的煅烧可以使样品失去结晶水、沸 石水和吸附水‚形成发达的孔道结构[4].酸化可使 处于硅氧四面体层间的 Mg 2+ 解离、溶解进入溶液 而被除去‚Mg 2+ 留下的空间被 H + 取代‚削弱了原 来层间的键力‚层状晶格开裂‚孔道被疏通‚并在表 面形成硅羟基基团‚有利于提高其吸附性能[5].工 业上普遍采用镁盐和泡花碱作为原料制备医用三硅 酸镁‚有关的合成方法及其实际应用已有文献报 道[6]‚但是三硅酸镁的形成机理及其表面织构特征 却鲜见报道.本文以泡花碱和硝酸镁为原料‚合成 制备了大比表面积的三硅酸镁粉体‚用 N2 吸附-脱 附等温线数据对其不同活化方法样品的孔结构、表 面织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活化方法对样品孔 道结构的影响规律. 1 实验部分 1∙1 样品制备 采用化学纯模数为3∙34的泡花碱和化学纯 Mg(NO3)2 为原料‚分别配制一定浓度的 Na2O· nSiO2 溶液和 Mg(NO3)2 溶液.按照 Si/Mg 摩尔比 2∶1‚搅拌的同时以5mL·min -1的速度将Mg(NO3)2 溶液滴入 Na2O·nSiO2 溶液中‚混合后得到白色沉 淀‚将混合溶液陈化1h‚随后过滤洗涤沉淀至中性‚ 烘箱干燥‚所得样品记为 MS.将样品 MS 放入马弗 炉在450℃煅烧5h‚得到的煅烧样品记为 MS-450. 配制15%(质量分数)的 H2SO4 溶液‚分别加入样品 MS 和煅烧样品 MS-450‚搅拌加热至100℃‚恒温 煮沸12h 进行酸化‚酸化后的样品分别用去离子水 过滤洗涤‚直至 Ba 2+检验无 SO 2- 4 残留‚过滤、干燥 并研磨‚分别得到样品 MS-H 和样品MS-450-H. 保持 Si/Mg 摩尔比2∶1和基本步骤不变‚只改变滴 加顺序‚得到的样品记为 SM. 1∙2 表征方法 采用日本 Rigaku/max-2500VB 型 X 射线衍射 仪(XRD)对样品晶相结构进行分析.扫描角度为 5~90°.操作条件:Cu Kα 辐射‚管电压为40kV‚管 电流为200mA‚λ=0∙154056nm.采用 KBr 压片技 术‚用 Nicolet 210型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活化方法 制得样品的 IR 光谱.采用上海精密仪器公司型号 为 ZRY-2P 差热扫描分析仪对样品进行 TG/DTA 热分析‚升温速率为10℃·min -1‚空气气氛‚最高温 度为1200℃.采用美国 Micromeritics 公司生产的 ASAP-2020M 自动吸附仪‚以高纯氮气为吸附质‚ 在液氮温度-196℃下测定相对压力( P/P0) 为 10-7~0∙995的 N2 的吸附体积.所有样品测试前 经100℃、12h 的脱气处理.根据其吸附等温线‚用 BET 法计算比表面积 SBET‚相对压力为0∙995时吸 附的液氮体积为总孔容( V t )‚用密度泛函理论 (DFT 法)计算全部样品的孔径分布. 2 结果与讨论 2∙1 XRD 分析 采用不同滴定顺序和不同活化方法样品的 XRD 图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有样品均在 2θ=15~40°出现了一个弥散的衍射峰‚表明各样品 均具有非晶态晶相结构.样品 MS-450 和样品 MS-H的衍射峰强度增强‚表明样品的结晶度有所 提高‚但仍具有非晶态的典型特征‚其中样品 MS-H 的衍射峰向小角度偏移‚主要是由于酸处理时溶出 了表面及结构中的部分 Mg 2+而生成无定形 SiO2 所 致[7]. 图1 不同方法活化样品的 XRD 谱.(a) MS;(b) MS-450;(c) MS-H;(d) MS-450-H;(e) SM. Fig.1 XRD patterns of samples activated by different methods: (a) MS;(b) MS-450;(c) MS-H;(d) MS-450-H;(e) SM 2∙2 红外分析 不同滴定顺序和不同活化方法样品的 IR 图见 图2.由图2可以看出‚所有样品均在3440‚1640‚ 1030‚789∙1 和 470∙3 cm -1 处 出 现 衍 射 峰. 3440cm -1处的峰应属于样品所含的结构水、表面 物理吸附水和毛细孔水‚1630cm -1处的峰归属于表 面物理吸附水和毛细孔水分子中 H-O-H 的弯曲 振动.1030cm -1处的强吸收峰和789∙1cm -1处的 弱吸收峰分别归属于 Si-O-Si 键的对称和不对称 的伸缩振动[8]‚470∙3cm -1处的强吸收峰与 Si-O 弯曲振动、Mg-O 伸缩振动和 Si-O-Mg 弯曲振 动有关.样品 MS、SM 与 MS-450的红外光谱相 似‚并与天然海泡石的红外光谱基本一致‚说明不同 滴定顺序和煅烧前后的样品具有相同的结构形式‚ 即样品结构中存在辉石式单链‚硅氧四面体交替排 列‚具有海泡石的结构特征[9].由图2(c)、(d)中可 以看出‚新生成的950cm -1处的吸收峰应归属于 第12期 冯 凌等: 共沉淀法合成三硅酸镁及其微观分析 ·160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