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续页 基本 内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配 1.详细的询问病史 2.应用视、触、叩、听、嗅诊方法来发现和搜集病人的症状和体征 3.结合相应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诊断 四、学习诊断学的目的、方法与要求 目的:掌握基本的临床诊断方法 分钟 方法: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医学基础与医学临床的结合,勤动脑、 (讲授) 勤动口、勤动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要求 1.进行系统的问诊,了解病人的主诉、体征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2.能独立、规范、系统的进行体格检査 3.能应用实验室及辅助检査,并能熟悉其临床意义, 4.对问诊、体格检査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按规定内容和规范格 式书写病历 5.根据上述的资料对疾病能作出初步诊断。 第一篇常见症状 第一节发热 【定义】任何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2分钟 正常人的体温:36.337.2(口测法) (讲授 人体的体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波动不超过1℃。 【病因】 (一)感染性发热 8分钟 占发热病因的多数,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 (讲授) 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均可发热 (二)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组织损伤和坏死常见于:①物理、化学或机械性损伤,如 大面积烧伤等:②组织坏死及破坏,如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等 2.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致发热,如风湿热等 3.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亢产热增加,大量失血时散热减少 4.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如中暑、脑出血、脑外伤 5.某些直接导致皮肤散热减少的疾病如鱼鳞病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属功能性发热。 【发病机制】 基本机制致热原的作用,致热原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0分钟 外源性致热原(各种病原体、炎性渗出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分子 讲授 量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但可激活血液 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使之形成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体温调 节中枢对体温重新加以调节。一是使代谢增加和骨骼肌阵挛,产热增加 另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 体温升高。 第3页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第 3 页 教 案 续 页 基 本 内 容 辅助手段和时间 分 配 1. 详细的询问病史 2. 应用视、触、叩、听、嗅诊方法来发现和搜集病人的症状和体征。 3. 结合相应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诊断。 四、学习诊断学的目的、方法与要求 目的:掌握基本的临床诊断方法 方法: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医学基础与医学临床的结合,勤动脑、 勤动口、勤动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 要求: 1. 进行系统的问诊,了解病人的主诉、体征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2. 能独立、规范、系统的进行体格检查。 3. 能应用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并能熟悉其临床意义。 4. 对问诊、体格检查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按规定内容和规范格 式书写病历。 5. 根据上述的资料对疾病能作出初步诊断。 第一篇 常见症状 第一节 发热 【定义】任何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36.3~37.2(口测法) 人体的体温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波动不超过 1℃。 【病因】 (一)感染性发热 占发热病因的多数,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 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均可发热。 (二)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组织损伤和坏死 常见于:①物理、化学或机械性损伤,如 大面积烧伤等;②组织坏死及破坏,如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等。 2.变态反应 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致发热,如风湿热等。 3.内分泌代谢疾病 如甲亢产热增加,大量失血时散热减少。 4.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如中暑、脑出血、脑外伤。 5. 某些直接导致皮肤散热减少的疾病 如鱼鳞病等。 6.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属功能性发热。 【发病机制】 基本机制 致热原的作用,致热原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外源性致热原(各种病原体、炎性渗出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分子 量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但可激活血液 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使之形成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体温调 节中枢对体温重新加以调节。一是使代谢增加和骨骼肌阵挛,产热增加; 另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 体温升高。 5 分钟 (讲授) 2 分钟 (讲授) 8 分钟 (讲授) 10 分钟 (讲授)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