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井世洁: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信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沿着西方学者针对普遍特殊信任区分的研究 路径,中国社会是否具有普遍性信任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一类观点认为中国目前的信任结构仍然 以特殊信任为主,普遍信任的发育明显不足①。第二种观点认为,相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中 国是一个普遍信任较高的国家。英格哈特连续三次对各国价值观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相信大多数 人值得信任的比例居于世界前列②,国内也有学者经过调查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③。还有一类观 点认为中国文化虽然具有关系特殊主义的特点,但也可以容纳某种程度的普遍信任④,而且随着 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一些华人社区己经建立起了普遍性信任⑤。既然中国是一个关系取向的熟人 社会,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的关系便成为又一个关注焦点。在韦伯及其追随者们的二元论视角来 看,特殊性信任与普遍性信任是单一维度上相对的两极,其隐含意义在于两种信任完全不同且相 互排斥、难以兼容,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并非相互冲突、此消彼长,而是共 同存在且相互独立,普遍信任的程度因人情及关系网等情境因素的变动而有所变动©。同时,相 较于其他国家,中国人的普遍信任也并非是一元结构,而是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多元结构⑦。 尽管很多学者对中国人的信任问题很感兴趣,也己经意识到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 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体现出中国信任研究的社会现实敏感度,但令人遗憾的是, 己有经验研究始终是以人际交往和关系角度为切入点,关注的仅仅是对另一个体或群体的信任, 即使对作为制度信任基础的普遍性信任的测量也主要采用诸如“对社会大多数人”这样的人际 信任方式,远未将对事件或系统的信任纳入到考察的范围中去。近年来,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扩 大对制度信任的需求与中国传统信任结构之间的落差导致了信任危机的爆发,这己引起如郑也 夫、林聚任等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他们大多是以将西方社会信任理论与中国转型期国情现状相结 合而做的理论探讨,因此,当前迫切需要走出中国人信任研究的“关系取向”拘囿,将信任置 之于更为广阔的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当中,深入了解中国民众信任的构成维度及其 特征,而在此方面,西方关于社会信任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框架。 二、西方社会信任研究的主要框架 在西方,信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社会学家很早就开始对信任以及与信任有关 的现象展开研究,如涂尔干、帕森斯分别探讨了与信任有关的“社会团结”与“承诺”等现象, 韦伯和齐美尔则直接研究了信任问题,但当时的研究仅仅是对信任的基本问题所做的初步探索和 零星研究。当社会信任问题逐渐得到广大研究者关注并成为显学后,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如 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都有学者涉足信任课题的研究。 (一)信任是一种心理状态 最早对信任进行的系统性、科学化研究来自于社会心理学。1958年,美国心理学家多依奇 使用“囚徒困境”实验,对人际之间的信任进行研究,他发现信任是对情境的反应,信任双方 的信任程度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尽管多依奇的研究结果并未得到一致的认可,但他的研究 ①林聚任:《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重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7页。 2 Ing khart R.Trust W ell-beng and Denocracy.IW amren Mark E..Den ocracy and Trust N eYork Can brilge University Pss1999p91. ③参见王绍光、刘欣信任的基础:一种理性的解释》.牡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张建新、M.H.Bod《指向具体 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跨文化比较及其认知模型》.《心理学报》193年第2期。 ④参见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社会学研究》2002年3期:胡荣、李静 雅《城市居民信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社会》2006年第6期。 ⑤卢春龙:《社会信任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参见王飞雪、山岸俊男《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彭泗清《信任的建立机制 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⑦王飞雪、山岸俊男:《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像牡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e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p://www.cnk社会科学 2011年第 7期 井世洁: 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信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沿着西方学者针对普遍 /特殊信任区分的研究 路径, 中国社会是否具有普遍性信任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一类观点认为中国目前的信任结构仍然 以特殊信任为主, 普遍信任的发育明显不足¹ 。第二种观点认为, 相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中 国是一个普遍信任较高的国家。英格哈特连续三次对各国价值观进行研究, 发现中国相信大多数 人值得信任的比例居于世界前列º , 国内也有学者经过调查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还有一类观 点认为中国文化虽然具有关系特殊主义的特点, 但也可以容纳某种程度的普遍信任¼, 而且随着 现代化进程的深入, 一些华人社区已经建立起了普遍性信任½ 。既然中国是一个关系取向的熟人 社会, 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的关系便成为又一个关注焦点。在韦伯及其追随者们的二元论视角来 看, 特殊性信任与普遍性信任是单一维度上相对的两极, 其隐含意义在于两种信任完全不同且相 互排斥、难以兼容, 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并非相互冲突、此消彼长, 而是共 同存在且相互独立, 普遍信任的程度因人情及关系网等情境因素的变动而有所变动¾。同时, 相 较于其他国家, 中国人的普遍信任也并非是一元结构, 而是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多元结构¿。 尽管很多学者对中国人的信任问题很感兴趣, 也已经意识到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 /传统 0 社会向 /现代0 社会的转型过程, 体现出中国信任研究的社会现实敏感度, 但令人遗憾的是, 已有经验研究始终是以人际交往和关系角度为切入点, 关注的仅仅是对另一个体或群体的信任, 即使对作为制度信任基础的普遍性信任的测量也主要采用诸如 /对社会大多数人 0 这样的人际 信任方式, 远未将对事件或系统的信任纳入到考察的范围中去。近年来, 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扩 大对制度信任的需求与中国传统信任结构之间的落差导致了信任危机的爆发, 这已引起如郑也 夫、林聚任等学者的广泛关注, 但他们大多是以将西方社会信任理论与中国转型期国情现状相结 合而做的理论探讨, 因此, 当前迫切需要走出中国人信任研究的 /关系取向 0 拘囿, 将信任置 之于更为广阔的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当中, 深入了解中国民众信任的构成维度及其 特征, 而在此方面, 西方关于社会信任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框架。 二、西方社会信任研究的主要框架 在西方, 信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社会学家很早就开始对信任以及与信任有关 的现象展开研究, 如涂尔干、帕森斯分别探讨了与信任有关的 / 社会团结 0 与 /承诺 0 等现象, 韦伯和齐美尔则直接研究了信任问题, 但当时的研究仅仅是对信任的基本问题所做的初步探索和 零星研究。当社会信任问题逐渐得到广大研究者关注并成为显学后, 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 如 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 都有学者涉足信任课题的研究。 (一 ) 信任是一种心理状态 最早对信任进行的系统性、科学化研究来自于社会心理学。 1958年, 美国心理学家多依奇 使用 /囚徒困境 0 实验, 对人际之间的信任进行研究, 他发现信任是对情境的反应, 信任双方 的信任程度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尽管多依奇的研究结果并未得到一致的认可, 但他的研究 80 ¹ º » ¼ ½ ¾ ¿ 林聚任: 5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重建6,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第 157页。 Ing lehart, R1 Tru st, W ell- being and Dem ocracy1 InW arren, Mark E1, Dem ocracy and Tru st, N ewYork: Cam bridge Un iversity Press, 1999, p1 911 参见王绍光、刘欣 5信任的基础: 一种理性的解释6, 5社会学研究6 2002年第 3期; 张建新、M1H1Bond 5指向具体 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 跨文化比较及其认知模型6, 5心理学报6 1993年第 2期。 参见李伟民、梁玉成 5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 中国人信任的结构与特征6, 5社会学研究6 2002年 3期; 胡荣、李静 雅 5城市居民信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6, 5社会6 2006年第 6期。 卢春龙: 5社会信任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6, 5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6 2009年第 3期。 参见王飞雪、山岸俊男 5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6, 5社会学研究 6 1999年第 2期; 彭泗清 5信任的建立机制: 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6, 5社会学研究6 1999年第 2期。 王飞雪、山岸俊男: 5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6, 5社会学研究6 1999年第 2期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