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井世洁: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众多研究都表明,中国社会是“关系本位”的。关系建构的核 心是血缘家族关系,但中国文化中的“家”是可以伸缩的,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自己人” 的边界拓展到与其没有血缘联系的其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形成弹性的、可以延伸的,即使有明确 边界也是可以改变的、非常灵活的有差序的“信任格局”①。所以,中国人的信任不是如福山所 言的“永远的不信任”,而仅仅是“起点上的不信任”,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度的增加,逐 渐形成相互的义务关联,从而产生相互信任。 “关系”是建构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取向”的信任也是中国人信任的主要方式。 根据杨中芳关于人际关系进展三阶段理论②,中国人的信任是一种基于个人关系连带及后天成就 而形成的,既有人情成分,又立基于后天理性计算基础之上的由人际关系中衍生出来的“人际 信任”。其核心是建立在对被信任方的人品、意愿和行为举止的评价等认知成分基础之上的双方 在心理情感上的亲密认同,要达到此目的,主要通过“关系运作”的方式,从人情入手,强化 情感(或义务)关联,运用关系网建立“人情”信任。如乔健总结出当代中国人建立和维持关 系的袭、认、拉、钻、套、联六种方法③,杨美惠通过在北京的访谈发现人们主要采用请客、送 礼、做人情三种方法来发展关系④。 很显然,上文中提到的研究大多是以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体系为背景,而当前中国社会的急速 变迁对原有的人际信任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为应对这种变动,许多研究者开始触及制度性信 任问题,但结果却令人遗憾,因为即使在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化及流动性更大的情况下,人 们也主要采用以交往经验和个人特性为基础的信任建构方式,很少采用以制度为基础的方式。怀 特利指出华人家族企业主往往努力发展与主要下属和生意伙伴的私人关系以建立他们之间的相互 信任⑤彭泗清考察了医患关系和经济合作关系情境中信任关系,结果发现利用关系网或请客送 礼等工具性方法和相互尊重、交流思想感情等情感型方法是中国人普遍使用的建立和增强信任的 机制。 西方学者对中国人的信任问题关注己久,早在一百多年前,传教士史密斯在其《仲国人的 性格》一书中就认为不诚实和相互不信任是中国人性格两大特点。韦伯也曾指出,“中国人彼此 之间存在着普遍的不信任,.中国人的信任不是建立在信仰共同体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血 缘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家族亲戚关系或准亲戚关系之上,是一种难以普遍化的特殊信 任”⑦。韦伯的这一论断后被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进一步引用和扩展,福山进而以人际之间的普遍 信任作为评价标准而将社会分为两种形式:高信任社会与低信任社会。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组织都 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家族基础上,对家族外的其他人缺乏信任,所以中国是一个低信任社 会,也即缺乏普遍信任的社会。由于家和血亲关系是相当固定的,外人无法进入家人和血亲关系 的圈子,与外人之间有一道天然的屏障,因此与外人之间是一种“永远无法改变的不信任”。 与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或准家族关系的“特殊性信任”相对应,“普遍性信任”的对象则 扩展至“那些我们并不认识的人或可能与我们不同的人”®它建立在现代“匿名社会”关系网 对个人约束力降低,各种制度规则逐渐成为个体互动交往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是对陌生人无感 情的和普遍的信任模式,所以它既是建基于相对完备的社会制度基础上,而它的存在也是制度性 ①杨宜音:《“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②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社会学研究》199年第2期。 ③乔健:《关系刍议》《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台北)乙种之1012年,第345-360页。 1 Yang M ayfair Gfts Farors and Banquets The Art of SocilRelatinshp n China,lthaca ComellUniversiy Press 1994. W hiky R.D.The Social Constructin of Business Systes in East Asin Organiation Stdies 1991 12(1):128. @彭泗清:酷任的建立机制: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牡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 ⑦[德]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1页。 Ushner EM.TheM oral Foundations of Trust "Tust n the Know ledge Society"for the Sym posim of"Trust n the Knov bdge Socety”,2002p15 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enk社会科学 2011年第 7期 井世洁: 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的路径选择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众多研究都表明, 中国社会是 /关系本位 0 的, 关系建构的核 心是血缘家族关系, 但中国文化中的 /家 0 是可以伸缩的, 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 /自己人0 的边界拓展到与其没有血缘联系的其他人的交往关系中, 形成弹性的、可以延伸的, 即使有明确 边界也是可以改变的、非常灵活的有差序的 /信任格局0 ¹ 。所以, 中国人的信任不是如福山所 言的 / 永远的不信任0, 而仅仅是 / 起点上的不信任 0, 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频度的增加, 逐 渐形成相互的义务关联, 从而产生相互信任。 /关系0 是建构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取向0 的信任也是中国人信任的主要方式。 根据杨中芳关于人际关系进展三阶段理论º , 中国人的信任是一种基于个人关系连带及后天成就 而形成的, 既有人情成分, 又立基于后天理性计算基础之上的由人际关系中衍生出来的 /人际 信任0。其核心是建立在对被信任方的人品、意愿和行为举止的评价等认知成分基础之上的双方 在心理情感上的亲密认同, 要达到此目的, 主要通过 /关系运作 0 的方式, 从人情入手, 强化 情感 (或义务 ) 关联, 运用关系网建立 /人情 0 信任。如乔健总结出当代中国人建立和维持关 系的袭、认、拉、钻、套、联六种方法» ; 杨美惠通过在北京的访谈发现人们主要采用请客、送 礼、做人情三种方法来发展关系¼。 很显然, 上文中提到的研究大多是以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体系为背景, 而当前中国社会的急速 变迁对原有的人际信任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为应对这种变动, 许多研究者开始触及制度性信 任问题, 但结果却令人遗憾, 因为即使在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化及流动性更大的情况下, 人 们也主要采用以交往经验和个人特性为基础的信任建构方式, 很少采用以制度为基础的方式。怀 特利指出华人家族企业主往往努力发展与主要下属和生意伙伴的私人关系以建立他们之间的相互 信任½ 。彭泗清考察了医患关系和经济合作关系情境中信任关系, 结果发现利用关系网或请客送 礼等工具性方法和相互尊重、交流思想感情等情感型方法是中国人普遍使用的建立和增强信任的 机制¾。 西方学者对中国人的信任问题关注已久, 早在一百多年前, 传教士史密斯在其 5中国人的 性格6 一书中就认为不诚实和相互不信任是中国人性格两大特点。韦伯也曾指出, /中国人彼此 之间存在着普遍的不信任, , ,中国人的信任不是建立在信仰共同体的基础之上, 而是建立在血 缘共同体的基础之上, 即建立在家族亲戚关系或准亲戚关系之上, 是一种难以普遍化的特殊信 任 0 ¿。韦伯的这一论断后被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进一步引用和扩展, 福山进而以人际之间的普遍 信任作为评价标准而将社会分为两种形式: 高信任社会与低信任社会。中国社会中的社会组织都 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家族基础上, 对家族外的其他人缺乏信任, 所以中国是一个低信任社 会, 也即缺乏普遍信任的社会。由于家和血亲关系是相当固定的, 外人无法进入家人和血亲关系 的圈子, 与外人之间有一道天然的屏障, 因此与外人之间是一种 /永远无法改变的不信任0。 与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或准家族关系的 /特殊性信任 0 相对应, / 普遍性信任 0 的对象则 扩展至 /那些我们并不认识的人或可能与我们不同的人0 À, 它建立在现代 / 匿名社会 0 关系网 对个人约束力降低, 各种制度规则逐渐成为个体互动交往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 是对陌生人无感 情的和普遍的信任模式, 所以它既是建基于相对完备的社会制度基础上, 而它的存在也是制度性 79 ¹ º » ¼ ½ ¾ ¿ À 杨宜音: 5 /自己人0: 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6, 5社会学研究6 1999年第 2期。 杨中芳、彭泗清: 5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 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6, 5社会学研究6 1999年第 2期。 乔健: 5关系刍议6, 5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6 (台北 ) 乙种之 10, 1982年, 第 345- 360页。 Yang, M ayfair1G ifts, F avors and Banqu ets: The Art of Socia lR ela tion ship in C hina, Ithaca: CornellUn iversity Press1 19941 W h itley, R1D1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Business System s in East Asia, Organ ization S tud ies, 1991, 12( 1): 1281 彭泗清: 5信任的建立机制: 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6, 5社会学研究6 1999年第 2期。 [德 ] 韦伯: 5儒教与道教6, 洪天富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 261页。 Uslan er E1M1 TheM oral Foundations of Tru st1 / T ru st in the Know ledge S ociety0 for the Sym posium of / Trust in the Know ledge Society0, 2002, p1 15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