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VoL.21 No.4 王学敏等超低碳贝氏体钢HAZ组织,性能及睡分布 351· 贝氏体团的尺寸较大,板条细长而平直,几乎贯 比较小,板条也更窄.随着冷却速度的进一步降 穿整个原始奥氏体晶粒,有的板条被少量粒状贝 低,在5℃5(图4c,1,=60s)的样品中,粒状贝氏 氏体团分剂.冷却速度为6.7℃s时(图4b,1= 体的比例明显增大,占70%以上,粒状贝氏体团 53),样品中板条状贝氏体所占比例下降,约为 的尺寸也明显变大,少量板条贝氏体混乱分布在 60%,大量细小的粒状贝氏体团弥散分布在原始 粒贝团之间. 奥氏体晶粒内,具有相同取向的板条贝氏体长度 从组织观察中发现,在,=455时,由于在板 图4焊接热模拟后样品中的金相组织a30s(b45s(c160s 条贝氏体生成以前L心经有一定量的粒状贝氏体 在本文中,研究的钢中碳含量较高并加入了 生成,这些尺寸比较小、所占比率足够大(约占 少量Cu,钢的屈服强度比文献[6]所用钢板高100 40%)、弥散分布的粒状贝氏体团(具有各种形 MPa左右,韧性略有下降.与此同时钢材的淬透 状,以长条状为主)可有效地分隔后续转变的板 性进一步提高.因此在,=30s冷却时,得到的组 条贝氏体,所以相对于t=30s的样品,其板条贝 织80%以上是板条状贝氏体,并儿乎贯穿整个原 氏体的板条变得更细,同时板条长度变小.看来 始奥氏体晶粒,少量的粒状贝氏体对分割奥氏体 这种组织具有良好的低温韧性,在一40℃时冲击 晶粒、细化板条状组织的作用效果尚未充分发 功仍可达到153】.而,=60s样品中粒状贝氏体 挥.而当1,=45s时,相当比例(30%~40%)的粒 团的尺寸比较大,比率已达70%以上,生成的板 状贝氏体在板条贝氏体形成前形成,它们分割原 条贝氏体数量不多,所以其韧性不如,=45s的 始奥氏体晶粒,使进步转变时生成的板条贝氏 样品,但其一40℃冲击功仍可达到92.4J. 体变短,变窄,这时的效果很好.当然冷速更慢时 文献)]中曾研究了不含Cu的超低碳贝氏体 变成以粒状贝氏体为主,韧性义有所下降.看来 钢焊接热影响区的韧性.工作中发现,在采用与 在贝氏体组织中,粒状贝氏体占一定比例时(本 本文相似工艺热模拟后,=30s的试样低温韧 试验在30%~40%)它可以有效分割后续生成的 性最好,该作者认为由于这类钢淬透性较高,在 板条贝氏体,这种情况下,低温韧性最好.本试验 所示工艺范围(冷速在5~10℃/s)冷却后都能得 钢由于淬透性提高,在1=45s时出现这种情况, 到全贝氏体组织,但在不同冷速时,贝氏体的类 低温韧性最佳, 型不相同,在=305主要是板条贝氏体(约 24焊后样品中的需分布 80%),但在大的奥氏体晶粒内也产生少量粒状 径迹显微照相显示的不同冷却速度冷却后 贝氏体(又称为贝氏体(铁),它们分割了板条贝 试样中硼的分布状态如图5所示,从图可以看出: 氏体区.而在一45s或更长时间时,所得组织绝 ①3种样品中硼在原始奥氏体晶界上的偏 大部分是粒状贝氏体,板条贝氏体量较少(20% 聚均非常明显,在1=45s样品中,有的奥氏体晶 ~30%).由低温下断裂过程直接观察发现,以板 粒内部分为几个区域,各个区域的边界也显示有 条贝氏体为主并含有少量粒状贝氏体的组织对 比较弱的硼偏聚.在相应的金相组织中可以看 阻碍裂纹扩展最有效。这时,板条边界近似地起 到,一个奥氏体晶粒往往被分成好儿个贝氏体区 到了晶界作用,裂纹扩展时在板条边界处发生弯 域,看来,硼是偏聚在那些板条贝氏体团或粒状 折s,1. 贝氏体团的边界上,以前的工作表明,这种偏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