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约从本世纪50年代起,皮亚杰对儿童认知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完整的研究,他把儿童认知的发 展划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 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经由感觉与动作,婴儿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物体是 分别存在的。六个月以前,婴儿对物体的认知是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球滚如床下,因目看不 见,他认为球不存在了。接近两岁的幼儿就会知道球仍在床下,只是眼睛看不见而已。按皮亚杰的 解释,这表明两岁的幼儿在认知能力上已经知道了物体恒存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个体开始用语言符号去吸收知识,也可以运用简单的符号从事思 考活动。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认知上起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从而儿童能用 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扩展了儿童心理活动的范围。但在这一时期,他还没有所谓 “守恒”和“可逆性”,只能从自我考虑问题,不能从多方面条件考虑问题(如只能从自身位置来 辨别对面的人的左右),皮亚杰称此现象为自我中心主义,这也就限制了他掌握逻辑概念的能力。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个体能按具体事例,从事推理思考。儿童开始出现“守恒”, 如将同样两杯果汁中的一杯,倒入另一细又高的杯中时,五岁以下的儿童虽然相信果汁还是一样的 (质未变),但他们都认为果汁加多了(水面增高,量变了)。七岁儿童就不会再有此种“只顾高度 而忽略宽度”的不合逻辑的概念。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但还离不开具体 事物或形象的帮助。这一时期的运算,主要属于群集运算(即分类和序列)。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 展,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能用抽象的、合于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这一时期 儿童期即将结東,青年期即将开始,生理上接近成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接近于成熟的程度。在 这一转折点上,有的人忽然觉得世界上知识套多,而自己懵然无知:也有的人忽然觉得心开目朗, 而自信无所不知。类似现象可另行讨论。 皮亚杰的理论在近代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许多学者的高度评价。但是, 皮亚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认知的发展上,对于其他心理方面的发展并未涉及,而且儿童十五六 岁以后认知是否还在发展、怎样发展,皮亚杰并未作出回答。因此,从心理发展而不仅仅是认知发 展的角度来看,皮亚杰的理论还是不够全面。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弗洛伊德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又引起争议的奥地利心理学家。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 格是由“伊底”、“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人格的发展过程就是由这三部分的交互作 用所决定的 弗洛伊德把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伊底”(又称“本我”)。“伊底”是人 格的基本结构,在人的医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伊底”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 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如果受抑制就会出现烦忧和焦虑,但不是“伊底”的减弱或消失, 相反,获得快感和满足欲望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和强烈了。根据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部分 称为“自我”。“自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伊底”的一部分获得了 特殊的发展。“自我”是“伊底”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足。 若能满足则产生快感:反之就产生不了快感:若遇到可能增加不快感受的情况,则产生焦虑不安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大程 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在人格结构中正是“超我”表达了人的性格特征,使人按照价值观念和各 自的理想行事。一旦“超我”形成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足“伊底”、“超我”和现实三方 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使“伊底”要求获得满足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 虑“超我”是否认可。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伊底”、“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一、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约从本世纪 50 年代起,皮亚杰对儿童认知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完整的研究,他把儿童认知的发 展划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 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经由感觉与动作,婴儿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特别是母亲)、自己与物体是 分别存在的。六个月以前,婴儿对物体的认知是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球滚如床下,因目看不 见,他认为球不存在了。接近两岁的幼儿就会知道球仍在床下,只是眼睛看不见而已。按皮亚杰的 解释,这表明两岁的幼儿在认知能力上已经知道了物体恒存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个体开始用语言符号去吸收知识,也可以运用简单的符号从事思 考活动。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认知上起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从而儿童能用 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扩展了儿童心理活动的范围。但在这一时期,他还没有所谓 “守恒”和“可逆性”,只能从自我考虑问题,不能从多方面条件考虑问题(如只能从自身位置来 辨别对面的人的左右),皮亚杰称此现象为自我中心主义,这也就限制了他掌握逻辑概念的能力。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个体能按具体事例,从事推理思考。儿童开始出现“守恒”, 如将同样两杯果汁中的一杯,倒入另一细又高的杯中时,五岁以下的儿童虽然相信果汁还是一样的 (质未变),但他们都认为果汁加多了(水面增高,量变了)。七岁儿童就不会再有此种“只顾高度 而忽略宽度”的不合逻辑的概念。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但还离不开具体 事物或形象的帮助。这一时期的运算,主要属于群集运算(即分类和序列)。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 展,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能用抽象的、合于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这一时期 儿童期即将结束,青年期即将开始,生理上接近成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接近于成熟的程度。在 这一转折点上,有的人忽然觉得世界上知识套多,而自己懵然无知;也有的人忽然觉得心开目朗, 而自信无所不知。类似现象可另行讨论。 皮亚杰的理论在近代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许多学者的高度评价。但是, 皮亚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认知的发展上,对于其他心理方面的发展并未涉及,而且儿童十五六 岁以后认知是否还在发展、怎样发展,皮亚杰并未作出回答。因此,从心理发展而不仅仅是认知发 展的角度来看,皮亚杰的理论还是不够全面。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 弗洛伊德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而又引起争议的奥地利心理学家。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 格是由“伊底”、“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人格的发展过程就是由这三部分的交互作 用所决定的。 弗洛伊德把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伊底”(又称“本我”)。“伊底”是人 格的基本结构,在人的医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伊底”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 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如果受抑制就会出现烦忧和焦虑,但不是“伊底”的减弱或消失, 相反,获得快感和满足欲望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和强烈了。根据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部分 称为“自我”。“自我”是通过与现实外界环境的接触,通过后天的学习使“伊底”的一部分获得了 特殊的发展。“自我”是“伊底”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决定对它的各种要求是否允许其获得满足。 若能满足则产生快感;反之就产生不了快感;若遇到可能增加不快感受的情况,则产生焦虑不安。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从个体发展来看,“超我”在较大程 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在人格结构中正是“超我”表达了人的性格特征,使人按照价值观念和各 自的理想行事。一旦“超我”形成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和满足“伊底”、“超我”和现实三方 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使“伊底”要求获得满足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 虑“超我”是否认可。这样,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伊底”、“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