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甲午战败与抗战胜利的对比及其思考 发布时间:2015-10-19浏览次数:203 刘逸飞 摘要:1984年7月25日,朝鲜半岛丰岛海域,第一声炮响见证了一场关系清朝中 国与明治日本国运的大战就此拉开帷幕。第一回合,晩清中国惨败。然而,31年之 后,同样的对手,同样的生死对决,中国人民绝地反击,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事 实上,第一回合,中囯军队无论是装备还是数量都胜过日本,为何会一败涂地;第 二回合,中国处于全面劣势,为何反而可以反败为胜?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对比分 析,总结历史教训,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甲午抗战民族精神 1甲午战争必败之势 1.1清廷轻敌 战争的爆发从来都不是突然的,必然有一方甚至双方都有长期的准备。甲午战 争前,清朝财政趋于鼎盛阶段,但对于近代化军队的投入十分有限,但是日本在军 队上开支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现在大众普遍认为是慈禧为了庆祝六十大寿而 挪用建设海军的军费建造颐和园,但清史研究者王道成指岀这个举动与其说是慈禧 修颐和园影响了海军建设,不如说是慈禧对李鸿章的猜忌耽误了海军发展更为妥 当。这可以说是大清举国对外界变化一无所知的典型体现。当列强对清朝虎视眈眈 之时,王朝内部还忙于内斗,对外界毫不关心,夜郎自大 当朝廷里的每一个人都在思考这样做是否对自己更有利而并非对这个国家有利 时,这个国家离灭亡不远了。清朝廷当时就是这样的情况。光绪帝的“帝党”在扩 大自己的权力空间之时,与李鸿章的淮系北洋势力冲突渐起。而深谙政治斗争权谋 的慈禧,此时又以“坐山观虎斗”的姿态坐视“帝党”向李鸿章发起咄咄逼人的进 攻,以期李鸿章的淮系势力在走投无路之下彻底倒向“后党”。李鸿章的北洋集团 就在这种不断被暗算和打击的状态下被逼向甲午战场。毫无防备之战,如何取胜 与之截然相反,当时的日本政府比中国更察时事,之所以在那个时候发动侵略 战争,原因之一就是:“日知今年慈圣庆典,华必忍让。”可叹的是,当时的中 国,举国不知世事变,对外界变化丝毫不知,还在朝中内斗,缺乏危机意识。当时 中国从上到下,除少数人外,大家对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懵懂无知,普遍存在盲目骄 傲,对日本嗤之以鼻。官员奏章和人们言论大多是岛夷、倭寇、犯上作乱、踏平东 京,一派胡言,十分可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迫于英、法等列强的军事压力被迫改 口“夷、狄”为“洋人”,但是对于日本轻视之心依旧,仍以倭寇相称。然而他们 不知明治维新后邻国人民的天壤之别,轻视日本的后果就是丧师辱国。 1.2清朝高层官员腐败自私,主和避战 战争开始时,由于二元体制,中国军事就陷入多头指挥,混乱异常。中枢最高军事 机构名义上是兵部,然而兵部尚书毫无实权,负责军务的军机大臣几乎都是儒学之 士,根本对军事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近代军事作战知识。帝后主战,光绪帝曾向大 臣传旨:“太后亦主战,并不准借洋债,……不准有示弱语”。但是当时主持军机甲午战败与抗战胜利的对比及其思考 发布时间: 2015-10-19 浏览次数: 203 刘逸飞 摘要:1984年7月25日,朝鲜半岛丰岛海域,第一声炮响见证了一场关系清朝中 国与明治日本国运的大战就此拉开帷幕。第一回合,晚清中国惨败。然而,31年之 后,同样的对手,同样的生死对决,中国人民绝地反击,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事 实上,第一回合,中国军队无论是装备还是数量都胜过日本,为何会一败涂地;第 二回合,中国处于全面劣势,为何反而可以反败为胜?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对比分 析,总结历史教训,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甲午 抗战 民族精神 1 甲午战争必败之势 1.1 清廷轻敌 战争的爆发从来都不是突然的,必然有一方甚至双方都有长期的准备。甲午战 争前,清朝财政趋于鼎盛阶段,但对于近代化军队的投入十分有限,但是日本在军 队上开支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现在大众普遍认为是慈禧为了庆祝六十大寿而 挪用建设海军的军费建造颐和园,但清史研究者王道成指出这个举动与其说是慈禧 修颐和园影响了海军建设,不如说是慈禧对李鸿章的猜忌耽误了海军发展更为妥 当。这可以说是大清举国对外界变化一无所知的典型体现。当列强对清朝虎视眈眈 之时,王朝内部还忙于内斗,对外界毫不关心,夜郎自大。 当朝廷里的每一个人都在思考这样做是否对自己更有利而并非对这个国家有利 时,这个国家离灭亡不远了。清朝廷当时就是这样的情况。光绪帝的“帝党”在扩 大自己的权力空间之时,与李鸿章的淮系北洋势力冲突渐起。而深谙政治斗争权谋 的慈禧,此时又以“坐山观虎斗”的姿态坐视“帝党”向李鸿章发起咄咄逼人的进 攻,以期李鸿章的淮系势力在走投无路之下彻底倒向“后党”。李鸿章的北洋集团 就在这种不断被暗算和打击的状态下被逼向甲午战场。毫无防备之战,如何取胜。 与之截然相反,当时的日本政府比中国更察时事,之所以在那个时候发动侵略 战争,原因之一就是:“日知今年慈圣庆典,华必忍让。”可叹的是,当时的中 国,举国不知世事变,对外界变化丝毫不知,还在朝中内斗,缺乏危机意识。当时 中国从上到下,除少数人外,大家对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懵懂无知,普遍存在盲目骄 傲,对日本嗤之以鼻。官员奏章和人们言论大多是岛夷、倭寇、犯上作乱、踏平东 京,一派胡言,十分可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迫于英、法等列强的军事压力被迫改 口“夷、狄”为“洋人”,但是对于日本轻视之心依旧,仍以倭寇相称。然而他们 不知明治维新后邻国人民的天壤之别,轻视日本的后果就是丧师辱国。 1.2 清朝高层官员腐败自私,主和避战 战争开始时,由于二元体制,中国军事就陷入多头指挥,混乱异常。中枢最高军事 机构名义上是兵部,然而兵部尚书毫无实权,负责军务的军机大臣几乎都是儒学之 士,根本对军事一无所知,更不用说近代军事作战知识。帝后主战,光绪帝曾向大 臣传旨:“太后亦主战,并不准借洋债,……不准有示弱语”。但是当时主持军机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