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期 吴新智:中国古人类进化连续性新辩 不是必然要互相排斥的。事实上在东亚化石人中除了南京1号头骨外,其余的鼻梁都不是 高耸的,东亚现代人扁鼻梁的出现率比非洲的低,可以解释为在全新世时遭受欧洲来的基 因交流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尼安德特人和欧洲现代人的鼻梁是相当高耸的。怎么能因为 扁鼻梁是非洲人常见的特征就抹杀扁鼻梁也是东亚化石人的共同特征这样的爭实,从而否 定它作为东亚连续进化证据的价值呢?笔者觉得在此有必要重申,没有社何多地区进化论 者认为地区性共同特征必须是该地区独有的。用这些共同特征作为进化连续性的证据是因 为,如果进化过程有中断,后来的人群不大可能有相当多的特征与被他们取代的人群雷 附带说一下,扁鼻梁是非洲约化石人和近代人中的普遍情况,克罗马农人以及欧洲近 代人的高鼻梁,比较可能是源自非洲的早期现代人,还是更可能来自尼安德特人?也就是 说这些状况用近期出自非洲说,还是用多地区进化说来解释更加合理?也是值得思考的。 3漠视人类进化中常见的纤巧化过程 Lieberman对一系列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以后,虽然承认其研究记录不能对近期出自 非洲说提供压倒性的支持,还承认所分析的大多数特征可能确实是多地区进化假说支持者 所提议的地区性特征,但是他对一些特征的分析存在着逻辑上的问题。例如他承认中国的 化石人和现代人都有铲形门齿。但是他强调尼人和非洲的早期直立人也有铲形门齿,特点 是有比较强的缘嵴和底结节以及近中远中方向较弯曲的表面,而中国近代人的底结节和近 中远中方向上的曲度都较弱,其他近代人群中也有这些特征较弱的标本,因此他认为这个 特征看来不支持多地区进化说。他的这个论断至少存在两个问题:1)对我们所主张的东 亚化石人的共同特征有曲解,将其曲解为必须是独特具有的特征;2)他用静止的而不是 动态的观点去看问题,要求晚期人的特征与早期人完全一样,不容许发生纤巧化的过程。 而事实上头骨的许多特征,如眉嵴、头骨厚度、肌肉附着引起的骨骼表面的隆起或凹陷等 在进化中都表现了纤巧化的过程。没有理由期望一个连续进化的性状在进化的过程中其表 现强度静止不变,没有理由要求哪个特征在晚期的标本与早期的标本表现得完全相同,应 该容许在强度和出现的频率方面都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可以合理解释的变化。 他分析问题缺乏动态和发展的观点不是偶然的,在他的那篇论文中还表现在其他几项 特征上。例如 Lieberman说“大多数尼人以有‘发髻状构造’为其特点,这是一个衍生的 特征,它表现为枕区突出,产生一个清楚的增大部分( Trinkaus and LeMay1982)。‘Hem buns’是比较小的,位置比较高,存在于一些早期现代欧洲人(如Bm2, Cro-Magnon3) 以及个别非洲化石( Irhoud1,2 Laetoli18)( Smith and trinkaus 1992)。在现代人群中也以 低的频率出现,其颅骨底狭窄(长头型),如在非洲人和澳洲人( Trinkaus and LeMay1992 图2)中所显示的。该文还说“枕部穹隆的扩张的原因是对枕叶的扩张的反应所引起 的局部生长( Sperber1989)。尼人和澳洲人以及许多欧洲人所具有的典型狭窄的颅骨底抑 制了头骨穹隆向外侧扩张的程度。发髻状构造最像是由于相对于头骨穹隆骨骼形成的大脑 半球较为快速的向后生长所致( Trinkaus and LeMay1982,33)。所以它是在具有大的脑子 的长头型的个体的一个趋同的非遗传特征,不是尼人和一些早期现代人之间的同源构造 这个特征强调地显示出近期出自非洲说所预言的欧洲人,澳洲人和一些非洲人在狭窄颅底 方面的相同性 在此我愿意提醒读者,中国有3件化石,即柳江、资阳和丽江的更新世晚期头骨也具 有清楚的发髻状构造,它们的颅指数分别是:柳江75.1,资阳77.4,丽江84.41,颅骨 底都不是狭长的。相反地,华北山顶洞的3个晚更新世头骨的颅底比它们狭长,它们的颅 指数分别是70.1,69,4和71.21,但是却都没有发髻状构造。看来关于发髻状构造的形 c1994-200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不是必然要互相排斥的。事实上在东亚化石人中除了南京 1 号头骨外 , 其余的鼻梁都不是 高耸的 , 东亚现代人扁鼻梁的出现率比非洲的低 , 可以解释为在全新世时遭受欧洲来的基 因交流的结果 , 大家都知道 , 尼安德特人和欧洲现代人的鼻梁是相当高耸的。怎么能因为 扁鼻梁是非洲人常见的特征就抹杀扁鼻梁也是东亚化石人的共同特征这样的事实 , 从而否 定它作为东亚连续进化证据的价值呢 ? 笔者觉得在此有必要重申 , 没有任何多地区进化论 者认为地区性共同特征必须是该地区独有的。用这些共同特征作为进化连续性的证据是因 为 , 如果进化过程有中断 , 后来的人群不大可能有相当多的特征与被他们取代的人群雷 同。 附带说一下 , 扁鼻梁是非洲的化石人和近代人中的普遍情况 , 克罗马农人以及欧洲近 代人的高鼻梁 , 比较可能是源自非洲的早期现代人 , 还是更可能来自尼安德特人 ? 也就是 说这些状况用近期出自非洲说 , 还是用多地区进化说来解释更加合理 ? 也是值得思考的。 3 漠视人类进化中常见的纤巧化过程 Lieberman[14 ]对一系列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以后 , 虽然承认其研究记录不能对近期出自 非洲说提供压倒性的支持 , 还承认所分析的大多数特征可能确实是多地区进化假说支持者 所提议的地区性特征 , 但是他对一些特征的分析存在着逻辑上的问题。例如他承认中国的 化石人和现代人都有铲形门齿。但是他强调尼人和非洲的早期直立人也有铲形门齿 , 特点 是有比较强的缘嵴和底结节以及近中远中方向较弯曲的表面 , 而中国近代人的底结节和近 中远中方向上的曲度都较弱 , 其他近代人群中也有这些特征较弱的标本 , 因此他认为这个 特征看来不支持多地区进化说。他的这个论断至少存在两个问题 : 1) 对我们所主张的东 亚化石人的共同特征有曲解 , 将其曲解为必须是独特具有的特征 ; 2) 他用静止的而不是 动态的观点去看问题 , 要求晚期人的特征与早期人完全一样 , 不容许发生纤巧化的过程。 而事实上头骨的许多特征 , 如眉嵴、头骨厚度、肌肉附着引起的骨骼表面的隆起或凹陷等 在进化中都表现了纤巧化的过程。没有理由期望一个连续进化的性状在进化的过程中其表 现强度静止不变 , 没有理由要求哪个特征在晚期的标本与早期的标本表现得完全相同 , 应 该容许在强度和出现的频率方面都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可以合理解释的变化。 他分析问题缺乏动态和发展的观点不是偶然的 , 在他的那篇论文中还表现在其他几项 特征上。例如 Lieberman 说“大多数尼人以有‘发髻状构造’为其特点 , 这是一个衍生的 特征 , 它表现为枕区突出 , 产生一个清楚的增大部分 (Trinkaus and LeMay 1982) 。‘Hemi2 buns’是比较小的 , 位置比较高 , 存在于一些早期现代欧洲人 (如 Brno 2 , Cro2Magnon 3) 以及个别非洲化石 (Irhoud 1 , 2 Laetoli 18) (Smith and Trinkaus 1992) 。在现代人群中也以 低的频率出现 , 其颅骨底狭窄 (长头型) , 如在非洲人和澳洲人 (Trinkaus and LeMay 1992 , 图 2) 中所显示的”[14 ] 。该文还说“枕部穹隆的扩张的原因是对枕叶的扩张的反应所引起 的局部生长 (Sperber 1989) 。尼人和澳洲人以及许多欧洲人所具有的典型狭窄的颅骨底抑 制了头骨穹隆向外侧扩张的程度。发髻状构造最像是由于相对于头骨穹隆骨骼形成的大脑 半球较为快速的向后生长所致 (Trinkaus and LeMay 1982 , 33) 。所以它是在具有大的脑子 的长头型的个体的一个趋同的非遗传特征 , 不是尼人和一些早期现代人之间的同源构造。 这个特征强调地显示出近期出自非洲说所预言的欧洲人 , 澳洲人和一些非洲人在狭窄颅底 方面的相同性。”[14 ] 在此我愿意提醒读者 , 中国有 3 件化石 , 即柳江、资阳和丽江的更新世晚期头骨也具 有清楚的发髻状构造 , 它们的颅指数分别是 : 柳江 7511 , 资阳 7714 , 丽江 8414 [15 ] , 颅骨 底都不是狭长的。相反地 , 华北山顶洞的 3 个晚更新世头骨的颅底比它们狭长 , 它们的颅 指数分别是 7011 , 6914 和 7112 [15 ] , 但是却都没有发髻状构造。看来关于发髻状构造的形 1 期 吴新智 : 中国古人类进化连续性新辩 · 91 ·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