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安祥生等:山西省适垦耕地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质量相对越好3。研究中以海拔800m、1100m、1400m和1800m作为高程分级参数,将山西省的耕地分布 划分为5个高程带。②坡度分级参数。地形坡度是衡量耕地分布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坡度越大,耕地质量越 差。据有关研究b,坡度大于25°属于陡坡地,应严格禁止耕作开垦;坡度达到15°时土壤侵蚀开始加剧;坡度 在3°以下一般被视为平地。研究中采用3°、8°、15°和25°作为地形坡度分级参数,将山西省耕地分布划分为5 个坡度带咔。(3适垦耕地参数。适垦耕地是指己有耕地中可被长期耕种且不对生态环境产生威胁或威胁程度 相对较弱的那部分耕地。本文所讨论的适垦耕地仅涉及地形高程和坡度2个因素,并不意味着温度、降水、灌溉 等其他因素不重要,只是因这些因素已不同程度地被“已是耕地”含盖了。研究中设定的适垦耕地选择条件为:地 形高程在1400m以下且坡度小于15°、地形高程在1400-1800m之间且坡度小于8°和地形高程大于1800m 且坡度小于3°。(4适垦耕地变化更新参数。以国土部门2000—2005年期间分县耕地增减幅度为参数,将2000 年遥感解译分县适垦耕地面积调整更新到2005年。(5适垦耕地指数。指一定地域适垦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 百分比,该指标可有效反映不同地域适垦耕地的丰缺程度和空间差异性状况。(⑥人均适垦耕地面积。指一定地 域适垦耕地面积与常住人口的比值,该指标与适垦耕地指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考察不同地 域适垦耕地的丰缺程度。 1.3数据来源 研究中涉及的图件包括数字地形高程图①EM)、耕地分布图和县级行政区划图。数字地形高程图来源于山 西省测绘局,比例尺为1:10万,栅格单元为100m×100m,主要用于生成地形高程分级图和地形坡度分级图 耕地分布图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中心2000年土地利用图(TM遥感影像解译1:10万土地利用图);县级 行政区划图来源于民政部2004年版中国行政区划图。研究中涉及的国土部门2000年和2005年分县耕地面积 数据来源于土地变更统计年报,用于计算适垦耕地变化更新参数:分县人口数据来源于山西省统计局2005年统 计年鉴,用于计算分县人均适垦耕地面积。 2结果分析 2.1适垦耕地及其空间分异 以2000年不同地形高程坡度带分县耕地面积数据为基础,按照适垦耕地选择条件计算出2000年分县适垦 耕地面积,之后依据适垦耕地变化更新参数计算出2005年分县适垦耕地面积。2005年山西省适垦耕地面积合计 为533×104km2,适垦耕地指数平均值为34%,高于全国16.48%近18个百分点(表1)。以分县适垦耕地指数为 指标,按照指标值大于50%、40%-50%、30%-40%20%—30%和小于20%5个等级划分(表2),得到2005 年山西省分县适垦耕地指数空间分异图(图2。由图2可知,山西省适垦耕地指数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地形条件控 制:地形平缓的黄土塬面、盆地和河流谷地适垦耕地指数一般都在40%以上,而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和丘陵地区 指数值相对较低。在地域上,高值区相对集中于汾河谷地、晋北和晋东南等地。 适垦耕地指数不同类别的空间分布特点:(1适垦耕地指数大于50%的高类区有23个县级单元,适垦耕地 面积合计约1.30×104km2,适垦耕地指数平均值为59.32%,主要分布在晋西南运城盆地和晋东南长治盆地,晋 中、晋北呈零散分布。(2适垦耕地指数在40%-50%之间的较高类区有22个县级单元,适垦耕地面积合计为 127×104km2,适垦耕地指数平均值为43.67%,其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与高类区类似,以分布在高类区周边为主。 (3适垦耕地指数在30%—40%之间的中等类区有25个县级单元,适垦耕地面积合计约1.40×104km2,适垦耕 地指数平均值为3564%,主要分布在晋西北、晋北、晋中等地域。(4适垦耕地指数在20%—30%之间的较低类 区有24个县级单元,适垦耕地面积合计为0.97×104km2,适垦耕地指数平均值为23.85%,空间分布上多出现在 山地、丘陵地区。(5适垦耕地指数小于20%的低类区有13个县级单元,适垦耕地面积合计为038×104km2,适 垦耕地数值14989要布在太行出区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p/www.cnki.net安祥生等:山西省适垦耕地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39 质量相对越好 [1,3]。研究中以海拔 800 m、1100 m、1400 m 和 1800 m 作为高程分级参数 [1,4-5],将山西省的耕地分布 划分为 5 个高程带。(2)坡度分级参数。地形坡度是衡量耕地分布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坡度越大,耕地质量越 差。据有关研究 [6-10],坡度大于 25°属于陡坡地,应严格禁止耕作开垦;坡度达到 15°时土壤侵蚀开始加剧;坡度 在 3°以下一般被视为平地。研究中采用 3°、8°、15°和 25°作为地形坡度分级参数,将山西省耕地分布划分为 5 个坡度带 [11-12]。(3)适垦耕地参数。适垦耕地是指已有耕地中可被长期耕种且不对生态环境产生威胁或威胁程度 相对较弱的那部分耕地。本文所讨论的适垦耕地仅涉及地形高程和坡度 2 个因素,并不意味着温度、降水、灌溉 等其他因素不重要,只是因这些因素已不同程度地被“已是耕地”含盖了。研究中设定的适垦耕地选择条件为:地 形高程在 1400 m 以下且坡度小于 15°、地形高程在 1400 — 1800 m 之间且坡度小于 8°和地形高程大于 1800 m 且坡度小于 3°。(4)适垦耕地变化更新参数。以国土部门 2000 — 2005 年期间分县耕地增减幅度为参数,将 2000 年遥感解译分县适垦耕地面积调整更新到 2005 年。(5)适垦耕地指数。指一定地域适垦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 百分比,该指标可有效反映不同地域适垦耕地的丰缺程度和空间差异性状况。(6)人均适垦耕地面积。指一定地 域适垦耕地面积与常住人口的比值,该指标与适垦耕地指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考察不同地 域适垦耕地的丰缺程度。 1.3 数据来源 研究中涉及的图件包括数字地形高程图(DEM)、耕地分布图和县级行政区划图。数字地形高程图来源于山 西省测绘局,比例尺为 1∶10 万,栅格单元为 100 m×100 m,主要用于生成地形高程分级图和地形坡度分级图; 耕地分布图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中心 2000 年土地利用图(TM 遥感影像解译 1∶10 万土地利用图);县级 行政区划图来源于民政部 2004 年版中国行政区划图。研究中涉及的国土部门 2000 年和 2005 年分县耕地面积 数据来源于土地变更统计年报,用于计算适垦耕地变化更新参数;分县人口数据来源于山西省统计局 2005 年统 计年鉴,用于计算分县人均适垦耕地面积。 2 结果分析 2.1 适垦耕地及其空间分异 以 2000 年不同地形高程坡度带分县耕地面积数据为基础,按照适垦耕地选择条件计算出 2000 年分县适垦 耕地面积,之后依据适垦耕地变化更新参数计算出 2005 年分县适垦耕地面积。2005 年山西省适垦耕地面积合计 为 5.33×104 km2 ,适垦耕地指数平均值为 34%,高于全国 16.48%近 18 个百分点(表 1)。以分县适垦耕地指数为 指标,按照指标值大于 50%、40% — 50%、30% — 40%、20% — 30%和小于 20% 5 个等级划分(表 2),得到2005 年山西省分县适垦耕地指数空间分异图(图 2)。由图 2 可知,山西省适垦耕地指数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地形条件控 制:地形平缓的黄土塬面、盆地和河流谷地适垦耕地指数一般都在 40%以上,而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和丘陵地区 指数值相对较低。在地域上,高值区相对集中于汾河谷地、晋北和晋东南等地。 适垦耕地指数不同类别的空间分布特点:(1)适垦耕地指数大于 50%的高类区有 23 个县级单元,适垦耕地 面积合计约 1.30×104 km2 ,适垦耕地指数平均值为 59.32%,主要分布在晋西南运城盆地和晋东南长治盆地,晋 中、晋北呈零散分布。(2)适垦耕地指数在 40% — 50%之间的较高类区有 22 个县级单元,适垦耕地面积合计为 1.27×104 km2 ,适垦耕地指数平均值为 43.67%,其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与高类区类似,以分布在高类区周边为主。 (3)适垦耕地指数在 30% — 40%之间的中等类区有 25 个县级单元,适垦耕地面积合计约 1.40×104 km2 ,适垦耕 地指数平均值为 35.64%,主要分布在晋西北、晋北、晋中等地域。(4)适垦耕地指数在 20% — 30%之间的较低类 区有 24 个县级单元,适垦耕地面积合计为 0.97×104 km2 ,适垦耕地指数平均值为 23.85%,空间分布上多出现在 山地、丘陵地区。(5)适垦耕地指数小于 20%的低类区有 13 个县级单元,适垦耕地面积合计为 0.38×104 km2 ,适 垦耕地指数平均值为 14.98%,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