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个隔膜,18.2~44.2μm×3.4~47μm,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在麦粒上可产生黑 色球形的子囊壳,子囊棍棒形,572~858μm×6.5~11.7μm,子囊孢子纺锤形,双列斜向 排列,1~3个隔膜。串珠镰刀菌分生孢子一般呈串珠状,菌落呈橘梗紫色或粉红色。 瓜果腐霉菌丝发达,白色棉絮状,游动孢子囊丝状,不规则膨大,小裂瓣状,孢子囊可 萌发产生泄管,泄管顶端着生一泡囊,泡囊破裂释放岀游动孢子。藏卵器平滑,顶生或间生, 每一个藏卵器与一个雄器相结合,卵孢子壁平滑不满器。 肿囊腐霉菌菌丝纤细,游动孢子囊呈裂瓣状膨大,形成不规则球形突起3474μm 7~30μm,藏卵器球形,光滑,顶生或间生,雄器异生,每个藏卵器上有2~3个雄器。卵 孢子球形,光滑,满器或近满器。 禾生腐霉菌菌丝不规则分枝。游动孢子囊由菌丝状膨大产生,形状不规则,顶生或间生 藏卵器球形,光滑,顶生或间生,大小19~38μm。雄器棍棒形、卵形、亚球形或桶形, 通常雌雄同丝,偶见异丝。每个藏卵器上有1~6个雄器,卵孢子球形,光滑。 有关病原学争论较多,目前多数研究认为:腐霉菌(肿囊腐霉、禾生腐霉、瓜果腐霉为 主)和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均是主要的致病菌,但因生态区的不同,以其中 种或二种为主。例如在北京、浙江地区主要是以腐霉菌为主,镰刀菌为辅;而在河北、辽 宁主要是腐霉菌和镰刀菌复合侵染;在山西省串珠镰刀菌和腐霉菌均是主要致病菌:广西以 串珠镰刀菌为主,还有同色镰刀菌( Concolor);在黑龙江以禾生腐霉菌和禾谷镰刀菌为主 在吉林主要是以禾谷镰刀菌侵染为主,串珠镰刀菌和腐霉菌为辅。综上所述,可把国内玉米 茎基腐病病原组成分为3种类型:一是以肿囊腐霉菌、禾生腐霉菌侵染为主的类型:二是以 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侵染为主的类型;三是以瓜果腐霉菌和禾谷镰刀菌复合侵染为主的 类型。就同一地区而言病原菌的优势种类相对稳定。 病原生物学: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在8~38℃均可生长,最适温度25~26℃:分生 孢子在10℃时即能萌发,最适温度20-26℃。腐霉菌在23-25℃生长最好。腐霉菌在土壤内 生长要求的湿度条件比镰刀菌高,因此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病为主,而在干旱地 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病为主 病原菌致病性:茎基腐病菌对玉米的致病性主要依靠产生细胞壁降解酶和毒素。腐霉菌 和镰刀菌可产生糖蛋白类毒素,此外镰刀菌还可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等毒素, 造成质壁分离细胞电解质外渗,线粒体空胞化,从而抑制种子根生长,导致叶片萎蔫。茎基 腐病菌还能够产生一系列细胞壁降解酶(CwDE),即果胶甲基酯酶(PE)、多聚半乳糖醛 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果胶 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和纤维素酶(Cx)等。镰刀菌产生的CWDE活性明显高于腐霉 菌。病菌在活体内外产生的CWDE活性明显不同。 病害循环 初侵染:玉米茎基腐病属于土传病害,禾谷镰刀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腐霉菌以卵孢子 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种子可携带串珠镰刀菌 分生孢子 传播:带有镰刀菌的植株残体可以产生子囊壳,翌年3月中旬以后释放出子囊孢子,借 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种子带菌也是田间初侵染来源,种子表皮带菌率可高达34%-72%, 而种子内带菌仅有6%。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借风雨、灌溉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在温暖潮湿个隔膜,18.2~44.2μm×3.4~4.7μm ,不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在麦粒上可产生黑 色球形的子囊壳,子囊棍棒形,57.2~85.8μm×6.5~11.7μm ,子囊孢子纺锤形,双列斜向 排列,1~3 个隔膜。串珠镰刀菌分生孢子一般呈串珠状,菌落呈橘梗紫色或粉红色。 瓜果腐霉菌丝发达,白色棉絮状,游动孢子囊丝状,不规则膨大,小裂瓣状,孢子囊可 萌发产生泄管,泄管顶端着生一泡囊,泡囊破裂释放出游动孢子。藏卵器平滑,顶生或间生, 每一个藏卵器与一个雄器相结合,卵孢子壁平滑不满器。 肿囊腐霉菌菌丝纤细,游动孢子囊呈裂瓣状膨大,形成不规则球形突起 34~74μm × 7~30μm ,藏卵器球形,光滑,顶生或间生,雄器异生,每个藏卵器上有 2~3 个雄器。卵 孢子球形,光滑,满器或近满器。 禾生腐霉菌菌丝不规则分枝。游动孢子囊由菌丝状膨大产生,形状不规则,顶生或间生。 藏卵器球形,光滑,顶生或间生,大小 19~38μm 。雄器棍棒形、卵形、亚球形或桶形, 通常雌雄同丝,偶见异丝。每个藏卵器上有 1~6 个雄器,卵孢子球形,光滑。 有关病原学争论较多,目前多数研究认为:腐霉菌(肿囊腐霉、禾生腐霉、瓜果腐霉为 主)和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串珠镰刀菌)均是主要的致病菌,但因生态区的不同,以其中 一种或二种为主。例如在北京、浙江地区主要是以腐霉菌为主,镰刀菌为辅;而在河北、辽 宁主要是腐霉菌和镰刀菌复合侵染;在山西省串珠镰刀菌和腐霉菌均是主要致病菌;广西以 串珠镰刀菌为主,还有同色镰刀菌(F.concolor);在黑龙江以禾生腐霉菌和禾谷镰刀菌为主; 在吉林主要是以禾谷镰刀菌侵染为主,串珠镰刀菌和腐霉菌为辅。综上所述,可把国内玉米 茎基腐病病原组成分为 3 种类型:一是以肿囊腐霉菌、禾生腐霉菌侵染为主的类型;二是以 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侵染为主的类型;三是以瓜果腐霉菌和禾谷镰刀菌复合侵染为主的 类型。就同一地区而言病原菌的优势种类相对稳定。 病原生物学: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在 8~38℃均可生长,最适温度 25~26℃;分生 孢子在 10℃时即能萌发,最适温度 20~26℃。腐霉菌在 23~25℃生长最好。腐霉菌在土壤内 生长要求的湿度条件比镰刀菌高,因此多雨地区往往以腐霉菌型茎基腐病为主,而在干旱地 区以镰刀菌型茎基腐病为主。 病原菌致病性:茎基腐病菌对玉米的致病性主要依靠产生细胞壁降解酶和毒素。腐霉菌 和镰刀菌可产生糖蛋白类毒素,此外镰刀菌还可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等毒素, 造成质壁分离细胞电解质外渗,线粒体空胞化,从而抑制种子根生长,导致叶片萎蔫。茎基 腐病菌还能够产生一系列细胞壁降解酶(CWDE),即果胶甲基酯酶(PE)、多聚半乳糖醛 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果胶 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和纤维素酶(Cx)等。镰刀菌产生的 CWDE 活性明显高于腐霉 菌。病菌在活体内外产生的 CWDE 活性明显不同。 病害循环 初侵染:玉米茎基腐病属于土传病害,禾谷镰刀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腐霉菌以卵孢子 在病株残体组织内外、土壤中存活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种子可携带串珠镰刀菌 分生孢子。 传播:带有镰刀菌的植株残体可以产生子囊壳,翌年 3 月中旬以后释放出子囊孢子,借 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种子带菌也是田间初侵染来源,种子表皮带菌率可高达 34%~72%, 而种子内带菌仅有 6%。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借风雨、灌溉机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在温暖潮湿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