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医药学刊2003年12月第21卷第12期 文章编号:1009-52762003)12-2156-01中图分类号:R24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3-03-26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寻疵 张光霁 (浙江中医学院,310053,浙江杭州/男,1%64年生,副教授)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指瑕 圭国后,中医界仁人贤士对历代中2乙癸同源(肝肾同源)与精血同源不一义 医文献进行了广泛的整理研究,但中医 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指出,“肝肾之间关系极为密 学由于产生的时代久远、引用了古代哲切,有‘肝肾同源’之说。肝藏血,肾藏精。藏血与藏精的关 学、概念表述方式与今人不同、语言使系,实际上即是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 用的不同等等原因,中医学中许多的概系。…称之为“精血同源”(F81)。将乙癸同源(肝肾同源) 念表述是不确切的。现就中医“藏象”与精血同源等同划一。而实际上,乙癸同源较之精血同源具 的若干理论问题与规划教材《中医基础有更为宽泛的含义。 理论》提出如下商榷 乙癸同源理论渊源于《内经》、《难经》,关于肝肾之间的 肺之宣发肃降,功能乎?特性乎?运动形式乎? 密切关系,《内经》、《难经》早有论述,如《灵枢→经脉》云:“肾, 关于宣发肃降,目前有将其定位于功能的(,也有将其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素问·阴阳应象大 定位于生理特性的。2)或许正是出于对上述定位的纠偏,规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而 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将其定位于“运动形式”,并置于“功《难经·四难》则有“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之论等。及至 能”条下论述(P64)。究竟孰是孰非?我们从宣发肃降与肺宋金元时期,又有诸多发挥,如王好古曰:“癸乙同归一治也” 藏其他功能的关系分析入手,将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足资定(《汤液本草》)。李杲曰:“自古肾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递相维 持也”(《内外伤辨·卷中》)。除此之外,乙癸同源理论的发展 宣发肃降与主气、司呼吸的关系肺主司呼吸功能主要尚和相火理论、命门学说以及温病学说的发展密切相关 依靠肺气的推动,肺气宣发—肺气向上向外运动,呼出浊《格致余论·相火论》发挥“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认为相火 气:肺气肃降—肺气向下向内运动,吸入清气,从而保证了“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 呼吸运动的正常进行。肺司呼吸又是肺主一身之气的前提 又《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云:“主闭藏者肾也,司 和先决条件。肺主一身之气的生理效应有二:一为主生成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明代,《难经》所创命门学说得 气,合成宗气:二是调节一身之气机。呼吸功能健旺,吐故纳以蓬勃发展,命门为一身之主宰地位的确立,遂使“肝阳根于 新,宗气方能得以生成,而呼吸运动,实际上就是肺气的升降肾阳、肝阴必待肾阴”的观念进一步明确起来。秦景明云 出入运动,呼即肺气的升与出,吸即肺气的降与入,这样通过“阳虚小便不利之治,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症因脉治·阳虚 这种有节律的呼吸运动,便对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起到重要小便不利》)。而《医宗金鉴·乙癸同源论》谓:“补肾即所以补 的调节作用。显而易见,主气、司呼吸是通过肺气宣发肃降肝”。又,吴鞠通从温病学的角度提出,肝肾阴精的同源关系 及其主次,曰:“厥阴必待少阴精足而后能生…乙癸同源也” 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的关系肺气宣发,就津液的运行(《温病条辨》)。至于精血之间的关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 敷布和排泄而言,具有如下生理效应:(1)将津液和水谷精微论·虚劳诸候》云:“精者,血之所成也”。《类经·藏象类》 布散全身和体表,宣发卫气,司腠理开合,调节汗液排泄。“精足则血足…”。《侣山堂类辨·痘论》云:“肾为水脏,主藏 (2)推动呼出浊气,由气体中带走部分津液。肺气肃降,具有精而化血”。《张氏医通》云:“气不耗,归精于肝肾而为精;精 如下生理效应:(1)将津液下输五藏六腑及全身起滋润作用。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至此,乙癸同源理论已告成熟 (2)将津液代谢后的废物下输肾和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内涵包括:①肝肾同源:阴液互养,精血同源相火同具,藏 3)协助大肠传导,由粪便中带走津液。可见,肺通调水道有泄互用;②肝肾同源以肾为主要方面。我们支持李德新氏观 赖于肺气的宣发肃降,是通过肺气宣发肃降而得以发挥作用点,李德新氏在其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 的。 《中医基础理论》(2001.8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认为,肝肾之 宣发肃降与朝百脉的关系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流注间,水能涵木肝属木为子,肾属水为母,两者为母子关系;精 之起始,百脉流经周身后,再朝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血冋源,肝藏血,肝阴赖肾精滋养,肾藏精,肾精赖肝血补充 体交换,吐故纳新。同时肺气又协助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将两者相互资生:同具相火,相火寄于肝肾;藏泄互用,肝主疏 血中之精微输布全身上下内外。就这个意义说肺朝百脉也泄能制约肾之闭藏,肾主闭藏能制约肝之疏泄,两者相互制 主要是行使肺的宣发肃降作用。《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脏约 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即指此而言 3先后天不能概括脾肾的所有关系(下转第2168页) 万方数据文章编号:!""# $ %&’(( &""))!& $ &!%( $ "!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收稿日期:&"") $ ") $ &(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寻疵 张 光 霁 (浙江中医学院,)!""%),浙江杭州 - - 男,!#(+ 年生,副教授) 关 键 词:中医基础理论; 指瑕 建国后,中医界仁人贤士对历代中 医文献进行了广泛的整理研究,但中医 学由于产生的时代久远、引用了古代哲 学、概念表述方式与今人不同、语言使 用的不同等等原因,中医学中许多的概 念表述是不确切的。现就中医“藏象” 的若干理论问题与规划教材《中医基础 理论》提出如下商榷。 ! 肺之宣发肃降,功能乎?特性乎?运动形式乎? 关于宣发肃降,目前有将其定位于功能的〔!〕,也有将其 定位于生理特性的。〔&〕或许正是出于对上述定位的纠偏,规 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将其定位于“运动形式”,并置于“功 能”条下论述(.(+)。究竟孰是孰非?我们从宣发肃降与肺 藏其他功能的关系分析入手,将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足资定 论的依据。 宣发肃降与主气、司呼吸的关系 肺主司呼吸功能主要 依靠肺气的推动,肺气宣发———肺气向上向外运动,呼出浊 气;肺气肃降———肺气向下向内运动,吸入清气,从而保证了 呼吸运动的正常进行。肺司呼吸又是肺主一身之气的前提 和先决条件。肺主一身之气的生理效应有二:一为主生成诸 气,合成宗气;二是调节一身之气机。呼吸功能健旺,吐故纳 新,宗气方能得以生成,而呼吸运动,实际上就是肺气的升降 出入运动,呼即肺气的升与出,吸即肺气的降与入,这样通过 这种有节律的呼吸运动,便对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起到重要 的调节作用。显而易见,主气、司呼吸是通过肺气宣发肃降 来实现的。 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的关系 肺气宣发,就津液的运行 敷布和排泄而言,具有如下生理效应(:!)将津液和水谷精微 布散全身和体表,宣发卫气,司腠理开合,调节汗液排泄。 (&)推动呼出浊气,由气体中带走部分津液。肺气肃降,具有 如下生理效应(:!)将津液下输五藏六腑及全身起滋润作用。 (&)将津液代谢后的废物下输肾和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协助大肠传导,由粪便中带走津液。可见,肺通调水道有 赖于肺气的宣发肃降,是通过肺气宣发肃降而得以发挥作用 的。 宣发肃降与朝百脉的关系 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流注 之起始,百脉流经周身后,再朝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 体交换,吐故纳新。同时肺气又协助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将 血中之精微输布全身上下内外。就这个意义说,肺朝百脉也 主要是行使肺的宣发肃降作用。《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脏 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即指此而言。 " 乙癸同源(肝肾同源)与精血同源不一义 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指出,“肝肾之间关系极为密 切,有‘肝肾同源’之说。肝藏血,肾藏精。藏血与藏精的关 系,实际上即是精和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 系。…称之为‘精血同源’”(./!)。将乙癸同源(肝肾同源) 与精血同源等同划一。而实际上,乙癸同源较之精血同源具 有更为宽泛的含义。 乙癸同源理论渊源于《内经》、《难经》,关于肝肾之间的 密切关系《,内经》《、难经》早有论述,如《灵枢·经脉》云:“肾, 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而 《难经·四难》则有“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之论等。及至 宋金元时期,又有诸多发挥,如王好古曰“:癸乙同归一治也” (《汤液本草》)。李杲曰“:自古肾肝之病同一治,以其递相维 持也”(《内外伤辨·卷中》)。除此之外,乙癸同源理论的发展 尚和相火理论、命门学说以及温病学说的发展密切相关。 《格致余论·相火论》发挥“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认为相火 “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 又《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云:“主闭藏者肾也,司 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明代《,难经》所创命门学说得 以蓬勃发展,命门为一身之主宰地位的确立,遂使“肝阳根于 肾阳、肝阴必待肾阴”的观念进一步明确起来。秦景明云: “阳虚小便不利之治,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症因脉治·阳虚 小便不利》)。而《医宗金鉴·乙癸同源论》谓“:补肾即所以补 肝”。又,吴鞠通从温病学的角度提出,肝肾阴精的同源关系 及其主次,曰“:厥阴必待少阴精足而后能生…乙癸同源也” (《温病条辨》)。至于精血之间的关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 论·虚劳诸候》云:“精者,血之所成也”。《类经·藏象类》云: “精足则血足…”。《侣山堂类辨·痘论》云:“肾为水脏,主藏 精而化血”。《张氏医通》云“:气不耗,归精于肝肾而为精;精 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至此,乙癸同源理论已告成熟, 其内涵包括:!肝肾同源:阴液互养,精血同源,相火同具,藏 泄互用;"肝肾同源以肾为主要方面。我们支持李德新氏观 点,李德新氏在其主编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0/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认为,肝肾之 间,水能涵木,肝属木为子,肾属水为母,两者为母子关系;精 血同源,肝藏血,肝阴赖肾精滋养,肾藏精,肾精赖肝血补充, 两者相互资生;同具相火,相火寄于肝肾;藏泄互用,肝主疏 泄能制约肾之闭藏,肾主闭藏能制约肝之疏泄,两者相互制 约。 # 先后天不能概括脾肾的所有关系 (下转第 &!(/ 页) · &!%( · 中 医 药 学 刊 !""# 年 $! 月第 !$ 卷第 $! 期 万方数据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