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傅惠生:帛书易传》中愦损”“益”卦论疑案探析 以观得失矣。 阳、柔刚、上下、八卦→日月星辰等、水火金木土 大致的语篇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段话有五层等、父子君臣夫妇先后等、万物。这种严谨的层级 意思 抽象关系在今本《易传》中是找不到类似文字表 1、从开始“孔子繇《易》”至“吉凶之门达的。第二小段的“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 也”。孔子在研究陨》缢益》两卦时,不仅自己足以亟之,变以备亓请者也,故胃之《易》”是 发出感叹,还告诉他的学生一定不要放弃认真思考个承上启下的句子,说明任何一类具体的事物都不 陨》隘褂的含义。他称领》《益肼是倜易》能满足条件和说明事物的整体,只有不断的变化才 的‘吉凶之门”。因为倜周易》各爻是效天下之动能够完整地说明各种事物的过程和情形。这才是 者,作为能够反映万物运行产生吉凶悔吝的结果之《周易》要说明的道理。因此,用这样的观点去理 门,这个评价说明孔子十分看重陨损》》两卦解‘君道”,“五官六府”“五正之事”和“诗书 在整个倜周易》系统中所处的关键位置,且对于礼乐”作为君道的内容。所谓称之”,应该是具 这个“吉凶之门”的认识越深刻,对于《周易》体体现君道的不同职能部门的名称,古代有不同的 的义理就把握的越深入,同时其重要性在某种程度说法,但是通行的说法,如《礼记·曲礼》中指 上超过他所说的“乾坤之门”。 五官”为“天子之五官,日司徒、司马、司空、 2、从“缢》之为卦也”至“亓冬也吉”,司土、司寇”,而“六府”是指“司土、司木、司 这几句话具体描述了》嗌》两卦所象征的自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所谓“之 然变化特征。》嗌》两卦的特征一个是由吉事”应该是指执行具体任务的各职能部门的官员 而始,凶而终,一个是凶而始,吉而终;一个是不而“诗书礼乐”则是反映和表现整个君道的语言 断生长的变化过程,一个是不断衰老的变化过程。表达和记载。正是因为现在君道的各个方面如同任 这也可以看作是太极阴阳鱼图明晰的文字表述。 何一类事物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一样,要对整体君 3、从“领》缢益》之道”至‘呲此胃《易》道的理解和把握,不了解其变化的情形,特别是对 道”,所谓“陨》缢》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历史上的各种君道变化的了解,君主的辞令是不能 是说陨损》缢》卦所反映和象征的一年四季自然顺畅下达和被执行的,是不能达到完善和理想结果 变化现象充分反映了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以此的。因此,有才能的人从缬》缢益》卦变化的道 比拟为君治国的一般规律。因此观察理解《损》理中,懂得了君道的真谛,便能够处理好天下的 嗌益》之道变化的人不应该患得患失、情绪波动不事务。 安。明智的君主时候不当不会停止自己的劳作,不 5、结论是“陨》缢谥》之道,足以观得失 依靠占筮选择日期去从事各种活动,明白吉凶的道矣。”整个陨》益》卦论比较透彻明白地揭示 理,顺从自然的变化规律,这就是懂得《周易》和表达了作者所理解的倜周易》的道理。在今本 之道了。实际上,这一思想在嚶要》的第三章中《易传》中,陨》益》卦彖传的内容如下 单独或是着重地表达得非常明白:“后世之士疑丘 彖传: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 者,或以易》乎?吾求亓德而已,吾与史巫同 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 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 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 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 益盈虚,与时偕行 4、从“故《易》为天道焉”至“此之胃 彖传: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 也”,这一段文字可以分为两个小段来理解。第 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 小段从“故《易》为天道焉”至“故为之以八 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 卦”,有四组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对照列举,天 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道:日月星辰与阴阳;地道:水火金木土与柔刚;一方面,这种表达可能受体例的限制,文字不能过 人道:父子君臣夫妇先后与上下;四时之变:万物长;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卦象传最 与八卦。这一组对照关系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后的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和 类社会抽象思考的层级关系,即由易》道→》卦彖传最后“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的一般 陨员》嗌益》之道→天、地、人道与四时之变一阴性的比较模糊笼统的意义表达与帛书陨》《》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以观得失矣。 大致的语篇分析 , 可以看出这一段话有五层 意思 : 1、从开始 “孔子繇 《易 》”至 “吉凶之门 也 ”。孔子在研究 《损 》《益 》两卦时 , 不仅自己 发出感叹 , 还告诉他的学生一定不要放弃认真思考 《损 》《益 》卦的含义。他称《损 》《益 》卦是 《周易 》 的 “吉凶之门 ”。因为 《周易 》各爻是效天下之动 者 , 作为能够反映万物运行产生吉凶悔吝的结果之 门 , 这个评价说明孔子十分看重 《损 》《益 》两卦 在整个 《周易 》系统中所处的关键位置 , 且对于 这个 “吉凶之门 ”的认识越深刻 , 对于 《周易 》 的义理就把握的越深入 , 同时其重要性在某种程度 上超过他所说的 “乾坤之门 ”。 2、从 “《益 》之为卦也 ”至 “亓冬也吉 ”, 这几句话具体描述了 《损 》《益 》两卦所象征的自 然变化特征。《损 》《益 》两卦的特征一个是由吉 而始 , 凶而终 , 一个是凶而始 , 吉而终 ; 一个是不 断生长的变化过程 , 一个是不断衰老的变化过程。 这也可以看作是太极阴阳鱼图明晰的文字表述。 3、从 “《损 》《益 》之道 ”至 “此胃 《易 》 道 ”, 所谓 “《损 》《益 》之道 , 足以观天地之变 ” 是说 《损 》《益 》卦所反映和象征的一年四季自然 变化现象充分反映了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 , 并以此 比拟为君治国的一般规律。因此观察理解 《损 》 《益 》之道变化的人不应该患得患失、情绪波动不 安。明智的君主时候不当不会停止自己的劳作 , 不 依靠占筮选择日期去从事各种活动 , 明白吉凶的道 理 , 顺从自然的变化规律 , 这就是懂得 《周易 》 之道了。实际上 , 这一思想在 《要 》的第三章中 单独或是着重地表达得非常明白 : “后世之士疑丘 者 , 或以 《易 》乎 ? 吾求亓德而已 , 吾与史巫同 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 , 故祭祀而寡也 ; 仁义焉求吉 , 故卜筮而希也。” 4、从 “故 《易 》为 天 道 焉 ”至 “此 之 胃 也 ”, 这一段文字可以分为两个小段来理解。第一 小段从 “故 《易 》为天道焉 ”至 “故为之以八 卦 ”, 有四组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对照列举 , 天 道 : 日月星辰与阴阳 ; 地道 : 水火金木土与柔刚 ; 人道 : 父子君臣夫妇先后与上下 ; 四时之变 : 万物 与八卦。这一组对照关系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 类社会抽象思考的层级关系 , 即由 《易 》道 → 《损 》《益 》之道 →天、地、人道与四时之变 →阴 阳、柔刚、上下、八卦 →日月星辰等、水火金木土 等、父子君臣夫妇先后等、万物。这种严谨的层级 抽象关系在今本 《易传 》中是找不到类似文字表 达的。第二小段的 “故 《易 》之为书也 , 一类不 足以亟之 , 变以备亓请者也 , 故胃之 《易 》”是一 个承上启下的句子 , 说明任何一类具体的事物都不 能满足条件和说明事物的整体 , 只有不断的变化才 能够完整地说明各种事物的过程和情形。这才是 《周易 》要说明的道理。因此 , 用这样的观点去理 解 “君道 ”, “五官六府 ”、“五正之事 ”和 “诗书 礼乐 ”作为君道的内容。所谓 “称之 ”, 应该是具 体体现君道的不同职能部门的名称 , 古代有不同的 说法 , 但是通行的说法 , 如 《礼记 ·曲礼 》中指 “五官 ”为 “天子之五官 , 曰司徒、司马、司空、 司土、司寇 ”, 而 “六府 ”是指 “司土、司木、司 水、司草、司器、司货 , 典司六职 ”; 所谓 “之 事 ”应该是指执行具体任务的各职能部门的官员 ; 而 “诗书礼乐 ”则是反映和表现整个君道的语言 表达和记载。正是因为现在君道的各个方面如同任 何一类事物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一样 , 要对整体君 道的理解和把握 , 不了解其变化的情形 , 特别是对 历史上的各种君道变化的了解 , 君主的辞令是不能 顺畅下达和被执行的 , 是不能达到完善和理想结果 的。因此 , 有才能的人从 《损 》《益 》卦变化的道 理中 , 懂得了君道的真谛 , 便能够处理好天下的 事务。 5、结论是 “《损 》《益 》之道 , 足以观得失 矣。”整个 《损 》《益 》卦论比较透彻明白地揭示 和表达了作者所理解的 《周易 》的道理。在今本 《易传 》中 , 《损 》《益 》卦彖传的内容如下 : 彖传 : 损 , 损下益上 , 其道上行。损而有 孚 , 元吉 , 无咎 , 可贞 , 利有攸往。曷之用 ? 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 , 损刚益柔有时 ; 损 益盈虚 , 与时偕行。 彖传 : 益 , 损上益下 , 民说无疆 ; 自上下 下 , 其道大光。利有攸往 , 中正有庆 ; 利涉大 川 , 木道乃行。益动而巽 , 日进无疆 ; 天施地 生 , 其益无方。凡益之道 , 与时 偕行。 一方面 , 这种表达可能受体例的限制 , 文字不能过 长 ;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 , 除了 《损 》卦彖传最 后的 “损刚益柔有时 ; 损益盈虚 , 与时偕行 ”和 《益 》卦彖传最后 “凡益之道 , 与时偕行 ”的一般 性的比较模糊笼统的意义表达与帛书 《损 》《益 》 311 傅惠生 : 帛书 《易传 》中 “损 ”“益 ”卦论疑案探析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